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 格式:docx
- 大小:11.46 KB
- 文档页数:4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统计概况作者:未知来源: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发布时间:2006年07月16日点击数: 2933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统计概况摘自教育部《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计年报》。
样本来自年全国所学校上报的万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
所有测试项目的记分方法和权重请参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表1 全国学生总体分数统计表平均分数测试项目样本个数12,305,20776.4全国学生总体12,214,23915.8身高标准体重9,821,49211.8肺活量体重指数4,378,29516.9握力体重指数仰卧起坐982,32815.6 5,525,81619.6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8,860,56422.6台阶测试4,991,07116.1 50米跑3,344,56423.473013.8 50米*8往返跑800米跑2,288,61715.8 1000米跑2,438,36515.6*全国学生总体的平均分数是全国学生总体的学年总分的平均值表2 全国学生总体(分男女)测试分数统计表测试项目性别样本个数测试平均分全国男生6,496,57976.0全国女生5,808,62476.9身高标准体重男生6,448,36715.5女生5,765,86816.1肺活量体重指数男生5,169,11611.9女生4,652,37311.7握力体重指数男生2,837,51316.9女生1,540,78216.9仰卧起坐女生982,05615.6坐位体前屈男生2,914,17719.6女生2,611,63619.5立定跳远男生4,658,25522.4女生4,202,30822.7台阶测试男生2,641,20916.0女生2,349,86216.2 50米跑男生1,777,03523.2女生1,567,52523.6 50米*8往返跑男生43413.4女生29614.4 800米跑女生2,271,81115.8 1000米跑男生2,437,68415.6 *男生没有仰卧起坐和800米跑项目,女生没有1000米跑项目表3 全国城乡学生测试分数对比统计表测试项目城镇学生乡村学生城乡合并全国学生总体76.376.676.4身高标准体重14.317.915.812.011.511.8肺活量体重指数17.016.716.9握力体重指数仰卧起坐15.615.715.619.219.919.6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22.123.422.6台阶测试16.115.816.1 50米跑23.423.423.414.010.813.8 50米*8往返跑800米跑15.815.815.81000米跑15.515.615.6表4 全国学生总体身高标准体重统计表样本个数营养不良率较轻体重率正常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全国学生总体12,208,9107.8845.5335.15 4.117.33表5 全国学生总体(分男女)身高标准体重统计表样本个数营养不良率较轻体重率正常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全国男生6,445,0229.1148.9029.37 3.958.65全国女生5,763,884 6.5041.7541.60 4.28 5.85表6 全国城乡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对比统计表样本个数营养不良率较轻体重率正常体重率超重率肥胖率城镇学生7,162,157 6.4744.4036.57 4.358.20乡村学生5,046,7539.8847.1333.13 3.76 6.10城乡合并12,208,9107.8845.5335.15 4.117.33表7 全国学生总体评价等级统计表测试项目样本个数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全国学生总体12,208,910 3.4496.5238.5817.45肺活量体重指数9,804,045 5.2994.6943.2125.17握力体重指数4,363,042 2.0497.9436.2850.12仰卧起坐979,871 3.2296.6951.7826.25坐位体前屈5,494,822 1.8698.0943.4739.07立定跳远8,811,616 5.9394.0539.9020.68台阶测试4,965,610 2.6097.3741.4236.92 50米跑3,325,007 5.0594.8343.6227.59 50米*8往返跑76344.0451.2517.6928.57 800米跑2,274,355 2.4997.5047.5130.77 1000米跑2,423,618 3.9896.0247.3527.70 *及格率=及格以上人数/样本总数×100%表8 全国学生总体(分男女)评价等级统计表测试项目性别样本个数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全国男生(总分)6,445,022 3.7796.237.2116.46全国女生(总分)5,763,884 3.0896.8840.1118.54肺活量体重指数男生5159618 5.9594.0344.3724.40女生4644424 4.5695.4241.9226.02握力体重指数男生2828715 2.0197.9736.2349.69女生1534327 2.1097.8836.3750.90仰卧起坐女生979150 3.2396.7351.8126.25坐位体前屈男生2898333 1.8898.0743.4739.11女生2596486 1.8498.1143.4739.02立定跳远男生4632563 6.5093.4839.7219.71女生4179052 5.3094.6840.1121.77台阶测试男生2627713 3.2196.7639.6936.83女生2337897 1.9198.0543.3737.0250米跑男生1766495 5.4694.4343.9425.92女生1558508 4.5995.3043.2629.48 50米*8往返跑男生45048.2248.0020.2223.11女生31338.0255.9114.0636.42 800米跑女生2257438 2.3997.6147.5230.87 1000米跑男生2422878 3.9896.0247.3527.70*男生没有仰卧起坐和800米跑项目,女生没有1000米跑项目表9 全国城乡学生评价等级对比统计表测试项目样本个数不及格率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全国学生总体城镇学生7,162,157 3.3296.6840.1116.11乡村学5,046,753 3.6296.2936.4019.35生6,199,001 6.4093.6041.2025.92肺活量体重指数城镇学生乡村学3,605,044 3.4096.5646.6623.87生握力体重指数城镇学3,351,637 1.9298.0835.3451.41生1,011,405 2.4697.4639.3945.82乡村学生557,089 3.9396.0751.2025.57仰卧起坐城镇学生422,782 2.2997.5152.5327.16乡村学生2,682,426 1.9098.1040.6243.16坐位体前屈城镇学生2,812,396 1.8398.0846.1835.16乡村学生5,735,283 6.9493.0638.0517.34立定跳远城镇学生乡村学3,076,333 4.0595.8943.3626.93生3,932,680 2.0797.9341.0437.79台阶测试城镇学生乡村学1,032,930 4.6095.2542.8833.61生50米跑城镇学1,339,053 5.0594.9543.7527.38生1,985,954 5.0594.7543.5327.72乡村学生68143.3256.6819.5331.57 50米*8往返跑城镇学生8250.00 6.10 2.44 3.66乡村学生1,080,623 2.4297.5849.1030.07 800米跑城镇学生1,193,732 2.5697.4346.0631.41乡村学生1,099,755 4.1495.8646.9427.49 1000米跑城镇学生乡村学1,323,863 3.8596.1447.6927.88生全国学生(按年龄)总平均分曲线全国学生(按年龄)评价等级曲线全国学生(按年龄)身高标准体重曲线全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分布比例全国学生评价等级分布比例。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关于印发《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体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教体艺[2004]8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4.09.06【实施日期】2004.09.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科技部关于印发《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4]8号)现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尽快进行工作部署,完成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
附件:1.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2.《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体育教师调查问卷(略)3.《2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学生调查问卷(略)4.国家体育总局等10部委《关于开展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通知》(略)二00四年九月六日附件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国家体育总局从2000年开始会同有关部委每5年对3—69岁的中国公民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
2005年将实施第二次全国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其中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中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由教育部牵头实施。
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1.掌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规划、科学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完善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推动《。
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是“十五”期间最后一年。
各级卫生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卫生改革,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服务监管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城乡公共卫生面貌和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
一、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1、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略有上升。
据全国27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268.31/10万,死亡率0.76/10万,病死率0.28%。
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和死亡报告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
与上年比较,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9.7%,死亡率上升38.2%,病死率上升了0.06个百分点。
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和梅毒;病死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人禽流感、鼠疫、艾滋病和新生儿破伤风(见表1)。
表1 2005年全国27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注:①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单位为1/‰;②*无报告病例。
“十五”期间,全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有所上升(见表2),上升的原因是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传染病后,报告的准确性提高。
总发病率(1/10万) 188.62 180.14 192.18 244.66 268.31总死亡率(1/10万) 0.29 0.35 0.48 0.55 0.76病死率(%) 0.15 0.20 0.25 0.22 0.282、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据30个市和78个县(县级市)死因(ICD-10)统计,2005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病(见表3),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05]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实施,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报送工作。
现将报送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报送数据的方法凡已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均应按照要求通过互联网络,直接将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报送至我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简称“国家数据库”),“国家数据库”网址中文域名为: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英文域名为:/。
尚未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校,继续按照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办法,将数据报送至当地体育行政部门。
各学校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统一使用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制作的“国家数据库”上报工具软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简称智能版软件)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手工版》(简称手工版软件)。
二、报送数据学校的比例和年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年报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学校应不少于本地区学校总数的10%,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应全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上报测试数据,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增加报送测试数据的学校数量。
报送测试数据的年级(以2005年新学年计算)为:小学二、四、六年级,初中一、三年级,高中一、三年级,大学一、三年级。
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四”制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参照上述要求执行。
三、报送数据的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于2005年8月31日前,将确定的本地区2005年报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学校名单、联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以电子邮件方式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信箱地址:***********.cn。
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是“十五”期间最后一年。
各级卫生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卫生改革,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服务监管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城乡公共卫生面貌和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
一、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1、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略有上升。
据全国27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268.31/10万,死亡率0.76/10万,病死率0.28%。
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和死亡报告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
与上年比较,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9.7%,死亡率上升38.2%,病死率上升了0.06个百分点。
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淋病和梅毒;病死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人禽流感、鼠疫、艾滋病和新生儿破伤风(见表1)。
表1 2005年全国27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注:①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单位为1/‰;②*无报告病例。
“十五”期间,全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有所上升(见表2),上升的原因是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传染病后,报告的准确性提高。
总发病率(1/10万) 188.62 180.14 192.18 244.66 268.31总死亡率(1/10万) 0.29 0.35 0.48 0.55 0.76病死率(%) 0.15 0.20 0.25 0.22 0.282、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据30个市和78个县(县级市)死因(ICD-10)统计,2005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病(见表3),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0%。
上海市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公布日期】2005.03.01•【字号】•【施行日期】2005.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健康促进正文上海市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关于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部署,上海市体育局、教委、卫生局、科委、民委、民政局、财政局、农委、统计局、市总工会等委、局于2000年联合开展了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本次体质监测工作是20世纪末上海市民体质状况基础数据最大规模的一次收集,不但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同时也为本市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为21世纪上海市社会发展和市民体质的增强提供了宝贵信息o本次监测的对象为3-69岁的上海市民,按年龄分为学龄前幼儿(3-6 周岁)、儿童青少年(学生)(7-19 周岁) 、成年人(20-59周岁)和老年人(60-69周岁)4个年龄段。
各年龄段分为城、乡两种人群,其中城市成年人又分为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两类。
共获取有效样本47,183人,其中幼儿6,321人,儿童青少年18,030人,成年人19,803人,老年人3,029人,有效数据175万余个。
本次监测的检测指标包括体质所涵盖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3个主要方面,儿童青少年还包括部分健康检查指标,对成年人、老年人还进行了个人体育锻炼行为的问卷调查。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完成了上海市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基础研究,现将结果公报如下。
一、上海市民体质现状(一) 身体形态1. 基本状况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随年龄增大而增长,青春发育期增长较快,幅度也较大,青春期后增长逐步趋缓。
本市成年人(以下未指明年龄范围的均指20-69岁成年人) 男、女平均身高分别为169.4 和158.0厘米。
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号:教体艺[2006]3号颁布⽇期:2006-01-01执⾏⽇期:2006-01-01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2005年全国学⽣体质与健康调研是⾃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的第5次全国多民族⼤规模的学⽣体质与健康调研。
本次调研历时近⼀年,经过各省、⾃治区、直辖市各级教育、体育、卫⽣等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按照统⼀的调研⽅案,顺利完成了现场检测、调研数据录⼊及统计分析等⼯作。
现将2005年全国学⽣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如下:⼀、基本情况本次调研覆盖31个省、⾃治区、直辖市,25个民族、1320余所学校,调研⼈数为383216⼈,其中汉族6~22岁⼤、中、⼩学⽣303363⼈,回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维吾尔族、瑶族、⼟家族、黎族、羌族、布依族、侗族、⽔族、苗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族、⼟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24个少数民族7~18岁中、⼩学⽣79853⼈。
检测项⽬涵盖⾝体形态、⽣理机能、⾝体素质、健康状况4个⽅⾯的24项指标。
⼆、全国学⽣体质与健康状况(⼀)学⽣形态发育⽔平继续提⾼,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低⾎红蛋⽩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1、形态发育⽔平继续提⾼2005年调研结果显⽰,我国汉族城乡学⽣的⾝⾼、体重和胸围的⽣长⽔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如:与2000年相⽐,7~18岁城男、城⼥、乡男、乡⼥⾝⾼分别平均增长0.70厘⽶、0.31厘⽶、1.00厘⽶和0.69厘⽶,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2千克、0.82千克、1.32千克、0.92千克,胸围分别平均增长 0.24厘⽶、0.14厘⽶、0.26厘⽶和0.16厘⽶。
19~22岁城男、城⼥、乡男、乡⼥⾝⾼分别平均增长1.05厘⽶、0.76厘⽶、1.31厘⽶和0.88厘⽶,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1千克、0.47千克、1.42千克、0.16千克,胸围⽆明显变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体育局《实施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1.21•【字号】宁政办发[2005]9号•【施行日期】2005.0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体育局《实施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05]9号2005年1月21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2005年将在全国进行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为完成我区国导体质监测工作,现将自治区体育局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转发,请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民体质监测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5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并给各省、市(区)下达了具体工作任务。
为保质保量完成我区监测任务,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我区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及监测机构(一)我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由宁夏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自治区体育局牵头,会同教育、科技、民委、民政、财政、农业、卫生、统计和总工会等有关部门,共同负责和协调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办公室设在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实施工作;自治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设在自治区体育科技中心,具体负责实施监测工作。
(二)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监测工作。
(三)承担任务的市、县(区)应建立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四)宁夏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张来武自治区副主席副组长:雷志明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乔毅智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安纯仁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成员:周小京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贾益彰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张新君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苏吉瑞自治区民委副主任蒋志平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王和山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郭秉晨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窦文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朱尼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周万生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董赛平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刘淑自治区体育科技中心主任(五)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联络员:张梅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罗向红自治区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陈郁春自治区科技厅农社处助理调研员马汉功自治区民委文教处干部李作忠自治区民政厅民间局局长刘爱蓉自治区财政厅干部XXX军自治区农牧厅科教处干部高伟自治区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安蕊莉自治区统计局社会科技处处长陈超美自治区总工会宣教部助理调研员二、监测网络与任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利用2000年我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建立的监测网络开展本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等十部委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部署,上海市体育局、市教委、市科委、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和市总工会,于2005年联合开展了上海市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
本次监测是继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后,第二次对本市市民体质信息进行的大规模收集,对系统了解上海市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科学评估“十五”期间全民健身工作,进一步推进“人人运动”,促进本市健康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监测内容与方法本次监测的对象为3至69岁的上海市民,按年龄分为学龄前幼儿(3~6周岁)、儿童青少年(学生)(7~22周岁),成年人(20~59周岁,不含大学生)及老年人(60~69周岁)四个年龄段。
监测指标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体质测试指标和问卷调查指标两大类,其中学生还包括部分常见病筛查。
监测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全市共有19个区(县)参与了幼儿、成年人、老年人群的体质监测,6个区及4所高校参与了学生体质调研。
监测调研点总计为:幼儿园42所,大中小学57所,社区、行政村、机关、企事业单位等196个。
监测最终有效样本量为46,590人,其中3~6岁幼儿5,685人,7~22岁学生14,400人,20~59岁成年人23,326人,60~69岁老年人3,179人。
总数据量220余万个。
本次监测工作,幼儿、成年人、老年人部分由市体育局组织实施,儿童青少年部分由市教委组织实施。
各项现场测试于2005年4月至11月进行。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完成了本次监测的各项基础性研究。
二、主要监测结果 (一)体质综合指数与评价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布的结果,上海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6.24(注1),高于100.75的全国平均水平,列全国首位。
本市各类人群体质综合指数分别为:男性人群104.76,女性人群107.30,城镇人群107.21,乡村人群104.62,除男性人群指数列全国第二位外,其它分类指数均列全国首位。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等关于开展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体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体群字[2004]105号【发布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发布日期】2004.08.20【实施日期】2004.08.2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4]1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科委、民(宗)委(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农业厅(局)、统计局、总工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决定于2005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请接此通知后,认真按照《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以确保本次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附件:1.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案2.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名单3.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联络员名单4.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检测指标5.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问卷调查内容2004年8月20日附件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决定于2005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为确保本次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充实并完善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了解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组织领导(一)“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本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
(二)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监测工作(方案另定)。
(三)各省(区、市)和承担国民体质监测任务地(市)应建立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哈密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哈密地区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密地区行政公署•【公布日期】2005.07.12•【字号】哈行办发[2005]42号•【施行日期】2005.07.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正文哈密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哈密地区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哈行办发〔2005〕42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地区各有关部门:地区文体局制定的《哈密地区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地区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七月十二日哈密地区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地区文体局二OO五年七月)为确保地区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总方案》精神和自治区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地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地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地区国民体制监测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地区行署副专员玉素甫·亚合甫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地区行署秘书长蒲永卫、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广亮、地区文体局局长图尔迪·阿不拉同志担任,成员由地区财政局局长郑连军、统计局局长鲁协平、文体局副局长杨冲海、教育局副局长李海柱、科技局副局长张纯、民政局副局长哈斯叶提·扎克尔、农业局副局长昌正龙、卫生局副局长万照林、工会副主任穆塔里甫·巴斯提、民宗委副主任马吾提汗等同志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区文体局,办公室主任由图尔迪·阿不拉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杨冲海同志兼任,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地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与任务(一)地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地区文体局设立地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从相关单位抽调配置经过培训、熟悉体质监测工作、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和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员15名。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检测报告成年人部分1.检测和研究方法1.1 测试项目设置同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部分相比,除极少数项目有所调整外(20-39岁组取消了10米×4往返跑,40-55岁组取消了简单反应时),2005年成年人测试的项目设置总体相差不大。
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三围、皮褶厚度(三处),机能指标包括安静脉搏、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肺活量和台阶试验,素质指标包括坐位体前屈、握力、背力、纵跳、俯卧撑(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闭眼单脚站立和反应时。
其中背力、纵跳、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属20-39岁年龄段测试项目。
1.2 检测器材和方法2005年成年人体质检测统一使用北京东华腾公司生产的体质监测Ⅱ型器材,测试方法严格按照《2005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1.3. 样本的抽取及样本量的分布监测对象为20—59岁成年人,每5岁为1个年龄段,根据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从全省13个市的城乡各基层监测点抽取,共抽取有效样本25687人,其中男性12751人,女性12936人。
表1是按年龄、性别和城乡3因素分组的样本量分布情况。
表1 2005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样本分布情况性别人群类别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合计男农民559 569 549 552 546 565 552 538 4430 城体530 549 529 529 521 516 524 515 4213 城非499 505 515 509 539 526 520 495 4108女农民557 552 556 565 591 553 572 554 4500 城体516 517 547 563 546 522 516 497 4224 城非520 527 529 527 522 547 523 517 4212 合计1593 1596 1632 1655 1659 1622 1611 1568 129361.4. 评价标准本报告将对某些单项指标及体质综合状况进行评价,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2003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中规定的单项评分(含身高标准体重评分)和综合评级方法和标准进行评定。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的.一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1.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调研民族:汉族,周旗,藏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维吾尔族,瑶族,土家族黎族,羌族,布依族,侗族,永族,苗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白族,土族,搬拉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25个民族.3.调研学校数:1320所4.谰研总人数:383216人.汉族学生:303363人.少数民族学生:79853人5.谰研对象:6~22岁大,中,小学生.6.调研指标: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脉搏,血压,肺话量,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斜身引体向上,仰卧起坐,50术×8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坐位体前屈皮脂厚度,视力,龋齿,血红蛋向,粪蛔虫卯,月经初潮,首次遗精等24个.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一)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1.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图I~5).■H^^目12a呻…o年此嵩肿均埔k啊量d.m.¨i--J1-I』}■萱硼jImm-粤出率重度3.学生握力水平提高我国城乡学生的握力进一步提高(图8,9).4.学生几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继续下降岫(I)低血红蛋白检出率持续下降2005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城乡学生中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继续下降(图10 11).(2)蛔虫感染率降低我国学生人群中蛔虫感染率继续下降,如:2005年7岁,9岁汉族乡男,乡女粪便蛔虫卯检出率分别为8.I4%,8.38%和6.57%7.29%.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61.3和2.3,1.3个百分点.(3)龋齿患病率继续下降2005年与2000年相比,大多数年龄组的汉族学生中乳牙龋齿患病率及乳牙二龋均均呈现继续下降趋势,如:7岁城男,城女乳牙二龋齿患病串分别为47.8%,48.7%,比2000年分别下降5.9个百分点,7.1个百分~■~I■盖一■lr一一■~■二盏一;嚣:一一l~一一■薰.兰点;7岁城男,城女乳牙龋均分别从2000年的1.92,1.96下降为2005年的1.56,1.59.(二)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我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图12,13).2.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蘼塾一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不同指标下降幅度呈现不同特点(1)速度素质(50米跑)2005年与2000年相比,汉族学生50米跑成绩除少数年龄组无变化以外,有约87%的年龄组出现下降,如:◆7~l8岁城市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0.1秒,0.1秒;乡村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0.1秒,0.2秒;◆19~22岁城市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0.1秒,0.3秒,乡村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0.1秒,0.3秒.(2)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2005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大,中,小学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呈现全面下降(图14,15).|既力量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视不同年龄一性别组而定.7~12岁男生:测试斜身引体.13~22岁男生:测试引体向上.7~22岁女生: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2005年与2000年相比,除小学男生外,大学,中学男生引体向上成绩有所下降.其中:◆13~18岁中学城乡男生分别平均下降了1.2次,1.4次.◆19~22城乡男生分别平均下降了1.5次,1.3次.2005年与2000年相比:◆7~18岁城乡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了3.7次/分,3.1次/分;◆19~22岁城乡女生分别平均下降了1.5次/分,2.1次/分.(4)耐力素质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视不同年龄一眭别组而定.7~12岁男女生:测试50米×8往返跑.13~22岁男生:测试1000米跑. 13~22岁女生:测试800米跑.2005年与2000年相比:◆7~12岁城市男女生的50米×8往返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3秒,1.3秒;◆7~12岁乡村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2.7秒,2.9秒.2005年与2000年相比:◆13~18岁,19~22岁城乡男生1000米跑成绩平均下降12.4秒,13.8秒与l1.9秒,9.7秒I◆13~18岁,19~22岁城乡女生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0.3秒,12.6与9.2秒,9.8秒.3.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7~22岁汉族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另一大因素.其中:◆7~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l1.39%,~L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7~22岁城市女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8.72%和5.01%,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7~22岁乡村男生,2005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20%和5.07%,~L2000年分别上升了1.8和1.6个百分点;◆7~22岁乡村女生,2005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61%和2.63%,~L2000年分别上升了1.2和0.4个百分点.4.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年龄组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均有所上升,且有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的特点.2005年各学段城乡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小学生为31.67%(其中城市为39.72%,农村为23.44%),比2000年增加8.5个百分点.◆初中生为58.07%(其中城市为68.08%,农村为47.90%),比2000年增加8.7个百分点,◆高中生为76.02%(其中城市为80.98%,农村为71.08%),比2000年增加3.5个百分点;◆大学生为82.68%(其中城市为82.43%,农村为82.95%),比2000年增加1.1个百分点.本次调研结果还显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变化情况与汉族学生基本一致,即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与汉族学生同步增长,同步改善. 2005年与2000年相比,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呈持续增长趋势,7~18岁学生中的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检出率明显下降.汉族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仍然存在.综上所述,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各群体中普遍保持势头强劲的生长长期趋势.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有所下降,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全面,客观分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原因所在,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同期对参加调研的102131名学生以及调研学校的5354名体育教师进行了有关体育锻炼情况,学习负担,睡眠情况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造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既有学校场地不足,体育锻炼时间与内容安排的问题, 也有学生,家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以及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意志的问题, 还有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以及升学压力等问题.1.学生肺活量,耐力等素质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有24_8%学生的每天基本不锻炼).造成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原因则主要包括:(1)受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制约(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出行坐汽车, 上楼乘电梯,工作自动化,家务社会化,生活电器化等诸如此类情况),使身体活动机会大大减少;(2)家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没有从小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问卷调查显示——◆60.4%学生自认为"从小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26.9%的学生认为是"家长不支持"体育锻炼;◆69.7%体育教师也认为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没有养成锻炼习惯. 这与家长对健康认知局限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很多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眼前的健康,对如何从小培训孩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为孩子未来健康"买单"则没有认真的思考和行动.(3)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呵护往往多于对他们的意志品德,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致使学生中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本次问卷调查显示——◆57.5%的学生是因为"怕累";◆24.0%的学生是因为"怕受伤"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有68.9%的体育教师也认为"怕累"是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另一主要原因.(4)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包括:对学校体育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校场地器材短缺,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加之因体育安全问题的制约,以及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即过分强调重视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包括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对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品质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感觉比较枯燥,但对促进学生耐力,心肺功能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的体育锻炼项目被取消, 甚至出现了学生不愿意练的项目不安排, 危险性大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不安排等现象.问卷调查显示——◆41.7%的学生因为"没有喜欢的项目". ◆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而不参加体育锻炼.◆43.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场地器材的短缺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直接原因之一.长跑锻炼本是一项既能提高心肺功能,又能培养意志品质的锻炼项目,但是调查显示——◆只有34.1%学生"愿意参加长跑锻炼",且"愿意"的比例随年级增加而降低, 中学阶段只有20%的人"愿意".◆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达23.2%.在"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原因"中,认为"太累"的高达78.4%.另外,由于学生不愿意,不喜欢长跑,因此——◆36.9%的被调查学校基本不组织"长跑".◆46.7%的学校"偶尔组织".◆16.4%的学校"经常组织开展长跑活动"(即每个星期一次).(5)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学习时间过长,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问卷调查显示一◆34%的中学生和l9.64%的小学生感觉到课业负担"很重".◆l2.48%中学生每日家庭作业时间超过3小时.◆15.3%的小学生每日家庭作业量超过2小时(其中4.5%的超过3小时).◆28.9%的学生"没有时间锻炼".2.因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以及升学压力加大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不可忽视的原因.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自述导致身体不好的主要原因为体育锻炼不够(74.6%),睡眠不足(59.4%),精神紧张(36.2%).根据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不低于l0小时,中学生不低于9小时,但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生每日睡眠不足9小时,其中30.33%的小学生不足8小时,l1.45%的小学生不足7小时;◆绝大多数中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其中31.85%的中学生不足7小时.◆睡眠不足的问题随年级增加而加重,如近43%的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3.校外体育锻炼场所和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缺乏也是影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因为没有喜欢的项目"而在业余时间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占23.7%和41.7%.4.超重与肥胖人数的增加,与全社会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相对滞后,人们普遍缺乏营养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有直接关系.5.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 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长时间玩游戏机,上网,看电视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小学生中有34%的人,被调查中学生中有19.64%的人感觉到课业负担"很重".◆有l2.48%中学生每Et家庭作业时间超过3小时,有l5.3%的小学生每日家庭作业量超过2小时(其中4.5%的超过3 小时).◆有l1.13%的中小学生每天看电视或用电脑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近20%的中小学生在l~2小时).ll鬻_鬈00■ll一簟_童避劫嘲涵国嘲鞫鸶叠泣俸I酌德觅|000.0.蠢t.》骛0÷||镑藏嚣臻i蛾|强≯(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真正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上议事日程.(二)要进一步探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多种途径,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手段,方法,建立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工作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使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与学校整体办学条件的改善相适应,以确保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所必需的场所与设施.(四)要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和作息制度,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五)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普及营养科学与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营养健康与视力保护意识, 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与用眼卫生习惯. (六)要加大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 定期组织学校体育卫生检查,促使两个条例》在学校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包括政府部门, 各社会团体,社会各界都要合作,如体育场馆的开放,电影院,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都应对学生开放, 尤其是在双休日要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向学生开放.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对他们开展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都会有好处.■。
2005~2010年全国中学生体质状况动态研究作者:杨杰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4年第12期杨杰(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收稿日期:2014-11-02作者简介:杨杰(1986 ~),助教,本科。
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
根据2005 ~ 2010 国民体质监测的数据,对全国13 ~ 18 岁中学生的有关体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
结果表明:5 年间全国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小幅增长,身体发育匀称度和体型进一步改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耐力、柔韧性和爆发力有所好转,力量继续上升。
本文根据《2005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2010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为基础,对全国13 ~ 18 岁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变化的特点、规律、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改善中学生的体质状况,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5 ~ 2010 年全国中学生体质状况动态。
1.2 研究内容13 ~ 18 岁学生的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3 项指标为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2.1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指标反映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身高是评价人体纵向生长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和胸围是评价人体横向生长发育水平的指标。
2005 ~ 2010 年全国中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三项指标都随年龄有不同程度地小幅增长,男生增长大于女生,尤其是初中男生体重增长比较明显,这可能与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增多,营养过剩,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体育锻炼有关,初中年龄组增长大于高中年龄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这表明,中学生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明显的青春期突增表现,中学生青春期发育提前。
2.2 身体发育匀称度和体型维尔维克指数是将反映身体形态基本特征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结合在一起,综合反映人体的充实度和身体发育发达的指标。
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检测报告成年人部分1.检测和研究方法1.1 测试项目设置同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部分相比,除极少数项目有所调整外(20-39岁组取消了10米×4往返跑,40-55岁组取消了简单反应时),2005年成年人测试的项目设置总体相差不大。
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三围、皮褶厚度(三处),机能指标包括安静脉搏、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肺活量和台阶试验,素质指标包括坐位体前屈、握力、背力、纵跳、俯卧撑(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闭眼单脚站立和反应时。
其中背力、纵跳、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属20-39岁年龄段测试项目。
1.2 检测器材和方法2005年成年人体质检测统一使用北京东华腾公司生产的体质监测Ⅱ型器材,测试方法严格按照《2005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中的规定执行。
1.3. 样本的抽取及样本量的分布监测对象为20—59岁成年人,每5岁为1个年龄段,根据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从全省13个市的城乡各基层监测点抽取,共抽取有效样本25687人,其中男性12751人,女性12936人。
表1是按年龄、性别和城乡3因素分组的样本量分布情况。
表1 2005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样本分布情况性别人群类别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合计男农民559 569 549 552 546 565 552 538 4430 城体530 549 529 529 521 516 524 515 4213 城非499 505 515 509 539 526 520 495 4108女农民557 552 556 565 591 553 572 554 4500 城体516 517 547 563 546 522 516 497 4224 城非520 527 529 527 522 547 523 517 4212 合计1593 1596 1632 1655 1659 1622 1611 1568 129361.4. 评价标准本报告将对某些单项指标及体质综合状况进行评价,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2003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中规定的单项评分(含身高标准体重评分)和综合评级方法和标准进行评定。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发布时间:2005-12-12】
为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
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第
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的检测指标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监测对象为3〜69周岁的中国国民,分为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学生)(7〜19岁)、成年人(20〜59岁)和老年人(60〜69岁)四个年龄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近30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行
政村抽取和测试了494,524人,其中,幼儿54,462人、儿童青少年(学生)249,489人、成年人163,448 人、老年人27,125人,获得有效数据21,921,048个。
一、国民体质基本状况
>>幼儿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儿童青少年(学生)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成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老年人各项体质指标均值
二、国民体质综合指数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75,比2000年提高了0.75 %。
国民身体形态综合指数为99.14 , 比2000年降低了0.86 %;国民身体机能综合指数为90.35,比2000年降低了9.65 %;国民身体素质综合指数为103.43,比2000年提高了 3.43 %。
(注:以2000年为100计算,数值越大表明体质水平越高。
)
>>幼儿体质综合指数>> 成年人体质综合指数
>>老年人体质综合指数>> 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
三、国民体质评定等级
国民体质优秀率为13.8 %,比2000 年增加了 1.5 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5.2 %,比2000 年减少了0.2 个百分点;合格率为48.2 %,比2000年减少了 1.2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2.8 %,比2000 年减少了0.1 个百分点。
(注:国家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于2003年颁布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适用于3〜69周
岁国民个体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测试与评定,综合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
幼儿体质优秀率为11.2%,比2000年减少了 1.4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5.2%,比2000年增加了0.2
个百分点;合格率为53.6 %,比2000年增加了 5.5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0.1 %,比2000 年减少了 4.2 个百分点。
与2000 年相比,城镇幼儿体质优秀率减少了0.2 个百分点,良好率增加了0.4 个百分点,合格率增加了3.6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3.8 个百分点;乡村幼儿优秀率减少了2.6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0.1 个百分点,合格率增加了7.4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 4.6 个百分点。
成年人体质优秀率为15.5 %,比2000 年增加了 2.7 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5.8 %,比2000 年减少了0.2 个百分点,合格率为45.5%,比2000年减少了3.3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3.2%,比2000 年增加了0.9 个百分点。
与2000 年相比,城镇体力劳动者体质优秀率增加了 3.0 个百分点,良好率增加了0.5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3.2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0.3 个百分点;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优秀率增加了 4.1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0.4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3.5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0.2 个百分点;农民优秀率增加了 1.1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0.6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3.4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增加了 2.9 个百分点。
老年人体质优秀率为9.0 %,比2000 年增加了0.7 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1.6 %,比2000 年减少了0.8个百分点;合格率为53.8%,比2000年减少了1.8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5.6%,比2000 年增加1.8 个百分点。
与2000 年相比,城镇老年人体质优秀率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良好率增加了 1.0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2.4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减少了0.8 个百分点;乡村老年人优秀率减少了0.7 个百分点,良好率减少了 2.5 个百分点,合格率减少了 1.2 个百分点,不合格率增加了 4.5 个百分点。
四、国民体质主要指标
各主要体质指标均值与2000 年数据对比,结果如下:
幼儿身体形态:身高、体重有所增长,胸围无变化。
身体素质:除网球掷远无变化外, 1 0米折返跑、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有所提高。
成年人身体形态:男性身高略有增长,体重、胸围、腰围明显增长,臀围无变化;女性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无变化,胸围略有降低。
身体机能:男性肺活量无变化,女性明显降低。
身体素质:男女纵跳、俯卧撑/I 分钟仰卧起坐明显提高,握力、背力无变化;男女坐位体前屈有所降低;20〜34岁年龄段男女闭眼单脚站立明显提高,35〜59岁年龄段无变化;男女
选择反应时有所提高。
老年人
身体形态:男女身高无变化,体重、胸围(65〜69 岁女性无变化)、腰围略有增长,臀围明显降低。
身体机能:男女肺活量明显降低。
身体素质:男性握力无变化,女性握力略有降低;男女坐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明显降低;男女选择反应时明显提高。
五、国民体质变化特征
经分析,国民体质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如下:
(一)国民体质总体水平略有提高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显示,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 年略有提高。
其中,身体形态水平略有下降,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降低幅度最大;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60 〜69岁年龄段老年人降低幅
度最大;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提高幅度最大。
不同年龄段人群各类体质指标的变化存在差异:幼儿体质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其中,身体形态水平无变化,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体质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其中,身体形态、机能水平有所下降,身体素质水平明显提高;40〜59岁年龄段成年人体质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其中,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有所下降,身体素质水平略有提高;老年人体质总体水平略有下降,其中,身体形态、机能水平有所下降,身体素质水平有所提高。
(二)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
利用BMI 筛查,成年男性肥胖率为9.3%,比2000 年增长了 1.7 个百分点,20〜44 岁年龄段
随年龄增长而增大,40〜44岁年龄段最高,达到11.7% ,45岁后保持在该水平。
农民肥胖率为7.7%,比2000 年增长了 1.8 个百分点;城市体力劳动者肥胖率为9.4%,比2000 年增长了 1.6 个百分点;城市非体力劳动者肥胖率为10.8%,比2000 年增长了 1.7 个百分点。
此外,成年男性超重率达33.2%,比2000 年增长了 1.3 个百分点,随年龄变化趋势与肥胖率相同。
(注:
BMI 计算公式为体重/ 身高2(千克/ 米2)
评价标准:BMI V 18.5为“体重过轻”,18.5 < BMIV 24.0为“体重正常”,
24.0 < BMIV 28.0 为“超重”,BMI>28.0 为“肥胖”。
)
(三)20〜69 岁年龄段城乡人群体质水平差距明显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显示,20〜69 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体质水平高于乡村人群,而且城乡差距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其中,20〜39 岁年龄段城镇人群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3.00,乡村人群为102.11;
40〜5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24,乡村人群为98.27;60〜69岁年龄段城镇人
群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1.48,乡村人群为97.88。
另一方面,国民体质评定等级结果也显示出同样的特点。
20〜3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优秀率为
20.2%,不合格率为9.3%,乡村人群优秀率为10.9%,不合格率为17.2%; 40〜59岁年龄段城镇人
群优秀率为16.9%,不合格率为11.1%,乡村人群优秀率为8.2%,不合格率为21.1%;60〜6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优秀率为12.7%,不合格率为10.0%,乡村人群优秀率为 5.1%,不合格率为21.4%。
(四)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
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大于103.00 的有上海、江苏、山东、广西、北京 5 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在100.00〜103.00 之间的有江西等15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在97.00〜100.00 之间的有宁夏等7 个省(区、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小于97.00 的有新疆、贵州、青海、西藏 4 个省(区)。
国民体质水平呈“东高西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