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5
威宁公共基础知识参考了资料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部,群山环绕,河流纵横,气候宜人。
威宁县地方面积约为4653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县。
下面是关于威宁公共基础知识的参考资料。
一、地理:1.地理位置:威宁县位于黔北高原的东北部,东邻息烽县,南接纳雍县,西界六盘水市钟山区,北连赫章县。
2.地貌特点:威宁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县域内山地、丘陵和河谷水平交错,地势起伏变化较大。
最低海拔为470米,最高海拔为2329米。
3.气候条件:威宁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和,冬温夏凉。
年平均气温为15.1℃,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
二、人口和民族:1.人口情况:截至2020年底,威宁县总人口为85.5万人。
2.民族构成:威宁县是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多民族共同生活,主要民族包括彝族、汉族、苗族、回族等。
三、经济发展:1.农业:威宁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发展基础较好。
主要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
2.工业:县内有多个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以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
其中,煤炭、铁矿等资源开发对经济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3.旅游业:威宁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威宁喀斯特风景区、威宁黄腾峡景区等。
威宁的美丽自然景观和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教育和文化:1.教育机构:威宁县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等各级学校。
学校数量较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2.传统文化:威宁县拥有丰富的彝族和苗族传统文化,如彝族的“三坡祭祀”、苗族的“苗年”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为县域内的居民带来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交通和通讯:1.交通:威宁县交通便利,有较为完善的公路网和铁路网。
附近有贵阳新添堡机场和赫章威宁高速公路等。
2.通讯:威宁县的通讯设施较为完善,有电信、移动、联通等多个运营商提供通信服务,网络覆盖较广。
以上是关于威宁公共基础知识的参考资料,威宁作为贵州省最大的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威宁简介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贵州省的边陲县之一。
威宁县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山峦叠嶂,风景秀丽。
这里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文化旅游区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威宁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民族有彝族、回族、苗族等,其中彝族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
这里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彝族的歌舞、手工艺品、传统服饰等等,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威宁县境内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著名的景点有: 1. 云台山:云台山是贵州省的第一高峰,海拔2168米,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点。
这里有着雄奇的山峰、奇特的岩石和丰富的植被,是一个徒步旅行和登山的好去处。
2. 红枫湖:红枫湖是一个以人工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这里有着美丽的湖泊、绿树成荫的公园和各种娱乐设施,是一个适合家庭出游的好去处。
3. 金钟山:金钟山是一个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景点,是一个集观光、朝拜、修行为一体的佛教胜地。
这里有着古老的佛教建筑、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是一个适合信仰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朝拜和游览的好去处。
除了以上景点,威宁县还有着众多的民俗村落和少数民族文化村,如彝族村落、回族村落、苗族村落等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民族文化,品尝当地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贵州威宁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里是一个适合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一个适合探索和发现的好地方。
彝族风情介绍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
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
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
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
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
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
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
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
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
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
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
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
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
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英雄髻”。
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
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WeiningYizuHuizuMiaozuZizhixian)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县。
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88.5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
县府驻草海镇。
区域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西大门。
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全县总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3.28%;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属毕节地区管辖。
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9年末总人口126.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
三个主体少数民族中彝族112229人,占总人口的8.9%;回族103379人,占总人口的8.2%;苗族69864人,占总人口的5.6%。
县人民政府驻草海镇。
代码:522427。
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
特产威宁火腿。
盛产黄梨和苹果。
农收产品加工业发达。
县城西边是著名的草海。
中河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森林面积18 万公顷。
有煤、石膏、铅锌、铁、铜等矿产资源。
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豆类、荞麦、甜菜。
有火腿、苹果、黄梨、党参等特产。
工业以煤炭、地毯工业为支柱。
贵昆、贵大铁路过县境,是毕节地区唯一一个已通铁路的县。
名迹胜地有石门坝教堂、双霞洞摩岩石刻、草海黑颈鹤保护区等。
地理概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11.2℃,1月均温3.9℃,7月均温17.0℃,年降水量739毫米。
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贵州之冠,威宁县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
太阳神的无私惠顾,使动植物大受其益,又因地处乌蒙之巅,山脊和空旷地带无静风时刻,春风浩荡,秋风送爽,常年艳阳高照与凉风扑面兼备,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威宁县民族风情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毕节市辖县。
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约1263816;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
民族风情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
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家庭。
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
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景恢宏、气氛热烈。
摔跤、赛马、射弩、扭扁担、荡秋千等民族竞技活动丰富多彩。
彝族的大型歌舞组合阿西里西及弹月琴、唱对歌等,苗族的大型迁徒舞及芦笙舞,唱情歌、吹芦笙以及布依族的插秧歌,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展示出迷人的民族风彩。
各民族迥异的生活习俗、婚丧礼仪、图腾崇拜、服饰装扮以及回族的挑花剪纸、苗族的蜡染编织、布依族的刺绣竹编等民族工艺,这一切犹如一个个精美的光环,焕发出神秘诱人的光彩,犹如一块缀满珠玑的轻柔酥软的纱幔,纱幔之中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酿就了威宁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回族古尔邦节、欢快明朗的苗族花山节等节日活动。
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独特的音律,淳厚的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彝族“撮泰吉”“撮泰吉”是彝语。
“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以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1祭祀。
由包头布把头顶缠成锥形,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缠紧以象征裸体;戴着面具,用类似罗圈腿的步伐,表示先人初学直立行走形态的一群演员表演。
开场时,在场地四角点燃灯笼,由惹嘎阿布发号施令,领着几个“撮泰”老人,手柱棍棒,踉踉跄跄,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叫声。
介绍威宁的文章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该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威宁县有着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独特。
县内的关岭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贵州唯一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南方的亚马逊”。
近年来,威宁县着力打造“旅游+扶贫”产业,通过加强农村旅游开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等措施,逐步摆脱贫困。
县内的天龙源、赤水河两大景区备受游客青睐,成为乡村游、自驾游的理想目的地。
威宁县景点众多,天龙源被誉为“科技版的景点”,是集旅游观光、高技术、大数据、科技展示、文化体验、智慧旅游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
黔西南栎林公园风光旖旎,有众多楼观景观,四季风景独特。
除此之外,还有蝴蝶谷景区、老君石景区等众多景点。
威宁县的民宿、客栈、农家乐等旅游住宿设施齐全,让旅客能够更好地体验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生活习惯。
当地的农产品也备受游客欢迎,其中以毛尖茶、木耳、樱桃等为主要产品。
在威宁县,游客们可以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了解彝族文化,感受浓厚的彝族风情,同时也能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
贵州威宁方言文化研究作者:吕宝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
正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使得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
因为特殊的地域特点,贵州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
本文就对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威宁的方言文化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贵州方言;威宁方言;方言与文化作者简介:吕宝凡,男,贵州威宁人,出生于1992年1月,研究方向区域方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1威宁作为贵州最大的民族自治省,位于贵州省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土地面积约为6900平方公里。
威宁平均海拔2000多米。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口约为140.2万,其中18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3.1%,这18个少数民族具体有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
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彩的民族风情,造就了威宁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言的现状。
威宁方言可爱又有趣,不过,提到威宁方言,就不得不涉及到贵州方言。
一、贵州方言的生成贵州作为我国34个省市之一,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之上,东接湖南、南邻广西、西界云南、北连四川。
贵州总面积17.61万平方千米,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508.04万人,全省人口总数中,汉族占65.3%,各少数民族占剩下的34.7%。
贵州省内,不仅汉族人使用汉语方言,很多少数民族的同胞也会使用汉语方言。
一些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本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时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一些公众场合使用的都是汉语方言。
甚至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没有了本民族的语言,直接用汉语方言来进行交流对话。
贵州省各个地方使用的语言基本都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因为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又可以把贵州省内的西南官话分为三个次方言,即黔南方言、黔东南方言和贵州川黔方言。
贵州省概况贵阳市乌当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六盘水市钟山区六枝特区水城县盘县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铜仁地区铜仁市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毕节地区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仁县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镇远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黔南州都匀市福泉市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水族自治县贵州省概况简称贵,别称黔,省会贵阳市。
面积1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525万(2000年)。
2004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达到390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6.28万人。
贵州以贵山得名。
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遵义市总面积30762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733.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9.60万人,非农业人口104.20万人。
市人民政府驻红花岗区,邮编:563000。
代码:520300。
区号:0852。
遵义市辖2个市辖区、8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遵义市面积30763平方千米,人口723万人(2004年)。
红花岗区面积 595平方千米,人口 50万。
邮政编码563000。
区人民政府驻新华路。
汇川区面积 709平方千米,人口 32万。
建国初期贵州威宁民族杂居区的社会改革2011年9月第43卷第5期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1V o1.43No.5建国初期贵州威宁民族杂居区的社会改革马玉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云南昆明650091)[摘要]威宁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杂居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威宁进行了社会改革,扶持当地经济,改善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取得了许多成绩,这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但是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杂居区尤其是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杂居区,对少数民族过多地片面照顾,会造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新的对立和矛盾;新中国建国初期,强调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民族问题,反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别.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关键词]建国初期;民族自治县;社会改革;分析[中图分类号]D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DO一511O(2011)O5—01l2一O7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西北部,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105公里,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东北与贵州的赫章县接壤,东南与六盘水市毗邻,南邻云南省的宣威市,西隔牛栏江与云南省的会泽相望,北与云南省昭通市的彝良县相连,西北紧邻云南省的昭通市.威宁既是黔西北的"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道.]威宁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始置威宁府,辖三州二县(三州为大定州,黔西州,平远州,两县为毕节县和永宁县),隶贵州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威宁由府降为州,隶属于大定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威宁州为威宁县.威宁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清代《威宁县志》记载:"威宁古苗倮之区,山高气寒,火耕水薅,无嘉禾异卉之产,一瘠壤也.……汉少夷多."【一][随着汉族移民逐渐增多,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才逐渐减少.1952年,威宁县的全部人口有35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26.13 (其中彝族37897人,占总人口的1O.82;回族23904人,占总人口的6.8;苗族22761人,占总人口的6.47Ko).l_3]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不大, 但分布较广,建国初期全县30个乡镇中,除了哈喇,中水两个乡镇少数民族的人口超过50以上外,其他各乡少数民族都很少,因此,威宁属于民族杂居区.建国初期在威宁建立了民族自治县,政府进行了社会改革,扶持当地经济.改善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取得了许多成绩.分析威宁民族自治县的建立及社会改革活动,有利于了解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成立,是根据新中国初期的国家民族政策而建立的.新中国建立时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有3000万,l4][胡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民族的团结和互助.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杂居区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l5Ⅱ]为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利,党和政府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杂居区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同时还要保障散居的少数民族的权利.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ih*[收稿日期32011一O5—17[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贵州威宁石门坎苗族百年社会文化变迁"(项目编号:09BZS032)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马玉华(1965),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近现代西南边疆史地.第5期马玉华:建国初期贵州威宁民族杂居区的社会改革?113?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依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在民族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各民族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建立相当于乡(村),区,县,专区或专区以上的自治机关."_5Ⅲ[164166]自治区有三种类型:"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区,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较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而第三种类型的自治区可以在民族杂居地区建立.各民族自治的机关,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员组成,同时应包括自治区内适当数量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员.,,E63Ep.174] 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对于在民族杂居区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作出了相关规定:"在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地区,但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占境内总人口数量百分之十以上的省(行署),市,专区,县,区和乡(村);少数民族人口虽未达到境内总人口数量百分之十,但民族关系显着,对行政发生多方面影响的省(行署),市,专区,县,区和乡(村);两个以上少数民族杂居,但未实行联合自治的地区;民族自治区内汉族居民特别多的地区,均得以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以保障少数民族在地方政权中的平等权利."][n.]同时,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中规定:"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均与当地汉族人民同样享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游行示威的自由权;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自由保持或改革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权利;享有参加各种职业和人民团体的权利;凡散居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得在法庭上以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辩等权利.而本决定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散居在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和汉族成分."L]Ln186]这些规定,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民族政策体系已经形成.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西南地区(作者注:当时指云南,贵州,西康,西藏,广西)民族众多,当时各少数民族的名称有近200种.1953年4月,西南局根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在《西南局批转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对今后民族工作的意见(草稿)》中提出, "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方针,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民族的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坚持长期团结民族上层人物;贯彻扶持发展的经济方针, 实行等价交换政策(赔本办法);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改善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等政策."l7贵州省政府十分重视本省的民族工作,1950年11月25日,发布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指示》,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干部培养.准备在省里设立民族学院及有计划的吸收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种干部学校学习.在少数民族较多的专区设少数民族的干部短训班培养干部.二是政权建设.应根据情况建立民族民主的联合政府,在部分区,乡,村及个别县则建立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并从联合政府,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代表会议以及民族事务委员会4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任务.三是经济贸易.拟从8个方面开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工作,包括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做到在县城和较大集镇设立盐店和综合性的商店;组织赶场小组轮回到集镇推销必需品与收购土产品;增设代销点;赊账运销;举办合作社;组织运输度荒; 对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不计较利润,必要时可以赔本;培养财经干部等.四是文化教育.分别从小学,中学,大学,社会教育,改造私塾等不同层次制定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优待政策.决定"1951年,由省文教事业费内拨出八十万斤粮,在原地区之校址校具具备条件下,办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初级小学20所,每校设四个班,每班收5O名学生,可容纳儿童4000 人.原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地方款开支的小学,尽量续办.在中学收学生时,同等学力及同等成绩之学生,先收少数民族子弟.评定助学金时,同等情况之学生先给少数民族子弟"_8等等.上述中央,西南局,贵州省的民族政策,对于做好民族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为威宁民族自治县的建立和社会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到1953年, 贵州省先后建立了5个专区,30个县级及3个区,1个镇的民族民主联合政府,4个县级,7个区114?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级和2个乡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府.[9]威宁民族自治县的建立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1949年l2月,威宁即已解放,但直到1953年才最后安定下来,先建立了民族民主的联合政府,到1954年才成立民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民族自治县.1949年12月7日,原国民党101军独立第四师(以下简称独四师)师长兼威宁县长马昆(威宁人)率部起义,威宁宣布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毕节军分区司令员侯国祥与马昆在赫章商定:独四师番号不变,原职人员暂时保持不动,马昆仍为独四师师长兼威宁县长,由毕节军分区派军代表进驻独四师,并接管威宁县政府的工作.[1oXp.3_12月17日,毕节军分区派驻独四师的军代表王国栋等人人威宁接管.1950年2月1 日,成立了以王国栋为县长和书记的中共威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1950年春,解放贵州的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队奉命入四川参加成都战役.贵州各地起义的国民党保安队乘机叛变,他们与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地主武装,土匪等勾结,四处窜扰.由于贵州情况严重,政府无法有效控制局面,1950年3月29日,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决定暂时从威宁等21个县撤离.3月25日,毕节军分区发出《关于对起义部队整训的命令》,决定将威宁起义部队独四师调往大定(今大方)接受整训,5月初整训工作圆满结束.4月7日,在王国栋的率领下,威宁县委,县政府人员和驻军撤离了威宁.①1950年5月,原独四师副师长陈守钧,政工处处长朱奎初等人,先后脱离了在大定整训的独四师,回到威宁.原国民党毕节专员廖兴序派秘书到威宁,督促他们成立"反共救国会",任命朱奎初为会长兼威宁县长.同时在威宁组建了"反共救国军",由陈守钧为指挥官,威宁又被他们所控制.1950年8月,西南军区决定对滇,川,黔,康四省边区土匪进行围剿,由人民解放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9月10日至3O日,人民解放军43师,47师组织了"威(威宁)赫(赫章)合围战",剿灭了威宁的大部分匪特,收复了威宁. 1950年9月26日,中共毕节地委重组的威宁县委和威宁县人民政府(以上人民政府的领导均由上级任命)机关,在县委书记陈之夫率领下回到威宁.随后,威宁县委遵照中央"军事进剿,政治攻势,发动群众"的剿匪方针,贯彻执行"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清匪政策,在人民解放军驻滇部队的协助下,先后组织了威北,威南战役,并在全县开展清匪运动.从1950年1O 月至1953年,共剿灭了县内数十股的土匪,惩处中队长以上匪首数千名,取得了清匪和反霸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使社会得到了安定.建国初期威宁的社会状况比较复杂.第一,地处贵州省的西北边沿,又是几省交界处,"云贵两省皆不注意",道路崎岖不平,交通非常落后,是国家行政管辖比较薄弱的地方.第二,威宁属于高寒山区,海拔高,环境恶劣,自然条件艰苦,地瘠民贫,生产力十分落后.由于是高寒山区,田很少,只能种植荞子,燕麦,玉米(当地叫包谷)和洋芋,这些就是当地老百姓的主食.第三,新中国成立前受基督教影响较大.1904年,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开始在威宁石门坎传播基督教.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教会发展教徒,办学校,医院,创制苗文,改良习俗,兴办公益事业等,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人才,对威宁及周边20多个县的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以威宁石门坎为中心辐射川滇黔三省的特殊区域.第四,威宁是民族杂居区,共有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民族关系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疑瞑和顾虑,并未消除;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分化(农民对地主的对立),并不完全像汉族中的阶级对立那样厉害;少数民族之间,如苗,彝,回族之间,存在着隔阂与成见;一个少数民族内部,又还有村落之间或姓氏之间的派别斗争."El1]民主建政是建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作为民族杂居区,威宁少数民族占了全县总人口的26.13,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①参考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着:《中国共产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历史大事记(1934—1965年)》,1999年7月;又见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着:《中国共产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历史》第一卷(1934年1月至1978年12月),2007年12月.第5期马玉华:建国初期贵州威宁民族杂居区的社会改革?l15?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在少数民族人口数量1O以上的省(行署),市,专区,县,区和乡(村),应该成立民族民主的联合政府,即在各级政府,组织和会议中,根据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吸收少数民族代表参加.1951年7月,威宁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了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问题,选举产生了威宁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委员.l9Ⅱ联合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共有33人,有汉族,苗族, 彝族,回族,仲家(今布依族)等民族参加,其中汉族22人占委员总数的66.7,少数民族委员11人占委员总数的33.3,少数民族委员的比例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县的比例(1952"t-威宁县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6.13).其中彝族5人约占委员数的15.29/6,苗族3人占了9.1,回族2人占了6,仲家1人占了委员数的3,l12_使各民族都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利.8 月1日,威宁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宣布成立._13]["]此后,威宁又将原来的9个区(1950年12月,威宁县委将全县划分为9个区,29个乡,1 个镇)调整为13个区.到1953年3月,在13个区的范围内建立了164个乡.[gJEp.矧至此,全县的县,区,乡三级政权建立起来了.1954年5月29日,中共贵州省委决定在1954年内要成立威宁,紫云,罗甸等6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府.EJ4]E6月12日,威宁县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成立.11月5日至10 日,威宁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上,中共威宁县委提出自治政府组成人员人选建议,经过代表们的充分讨论协商,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29人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委员,其中汉族14名,少数民族委员15名,其中彝族6人,回族4人,苗族4 人,仲家1人.[¨][]少数民族的委员超过了汉族委员,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自治.而且还选举彝族干部安启崇为县长,陆堂珍(彝族),马武兴(回族),朱佳仁(苗族),张贵芳(汉族)为副县长,E]Z]Ep.178]成立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为自治县),至此,威宁民主建政的工作完成,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国初期,与民主建政工作紧密联系的是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1951年,贵州民族学院建立,几年中贵州民族学院共训练了民族干部3400 多人,l_l]并有计划地选送民族干部进入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学习,到1952年,贵州省共保送了240多人到中央民族学院和西南民族学院学习,口7ll威宁县最早的苗族共产党员张斐然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培养,并留校任教.其次,在少数民族较多的专区,如贵州的独山,镇宁,毕节,安顺等地专门办民族学校和民族短期训练班.另外,贵阳革命大学及各地,县训练班都增设民族班,并降低条件保送民族干部进入这些学校和训练班学习.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底贵州就培养了1200余名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者.l】]再次,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少数民族积极分子参加政府工作.在各项民主改革运动中组织大批的民族干部到农村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运动,对在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民积极分子进行训练,从中选拔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充实基层政权.通过上述这些方式,各地培养提拔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1952年,威宁全县590个干部中,各少数民族的干部就有133人,占总干部数的22.2,多数是区级和助级(其中区级16人,助级8O人).特别在各村的基层组织中为数更多,如威宁8085名村干部中,各少数民族的村干就有2876人,约占全县村干部数的35.29/6,其中有40 名干部和村干积极分子加人了中国共产党,433个村干积极分子加入了青年团.[】9]各级人民政府中,都有了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建立后,在民族地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给少数民族群众提供银行贷款和无偿发放农具,以及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优待少数民族群众.建国后,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由于历史上的民族不平等,造成了民族间的严重隔阂,威宁群众认为少数民族吃不开, 因此在解放之初,少数民族同胞"虽然听到部队和干部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共产党毛主席是领导干人翻身的,天下穷人是一家等等,他们总是不敢相信,怀疑很大,……因此不敢接近干部,工作很难开展."E19]后来通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改等运动,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逐渐体会到以前干部宣传的内容是真的,共产党毛主席真是领导干人翻身,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才开始消除了他们的怀疑.石门坎附近苗族心怀感激地说:"过去老鸦无树桩,苗子无地方;现在人民政府是干人的爹116?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娘"._19_1950年6月,中央派出西南民族访问团,由刘格平任团长,费孝通,夏康农为副团长,分别深入川,康,滇,黔民族地区进行访问,费孝通带领的三分团去贵州.1950年l2月,民族访问团三分团的十多人,在费孝通的带领下到达威宁,深入偏僻乡村访问,深入到各兄弟民族的家中,给他们带去纪念章,盐巴,布等许多礼物,使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令他们非常感动.同时,政府还组织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士,宗教领袖到内地参观访问,如威宁苗族知识分子杨忠德等参加西南民族参观团,赴有关地区参观.到1952年,贵州约有500人左右的少数民族代表到中央,西南及省里参观.1]通过以上的方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提高了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威信.威宁地区条件艰苦,生活艰难,少数民族群众大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为了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困难,威宁给少数民族拨发救济粮和发放低息银行贷款(少数民族贷款的利息是七厘五毫,汉族群众是一分五厘),l_2.仅1954年上半年,县民政局就拨出i00万斤包谷作为春荒救济粮支持春耕生产._21]又如1952年3月,威宁发生旱灾时,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成立了防旱抗旱办公室,向受灾群众发放救济粮223万斤,救济了20376户75455人.__gjl_] 在发放银行贷款方面,威宁仅1951年下半年到1952年的上半年就给少数民族群众的贷款达六亿五千多万元(解放初期的旧币,旧币10000元等于人民币1元),[191]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 改善生活.威宁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工具十分落后,许多家庭甚至买不起农具,例如威宁妁甫共有109户437人,其中彝族44户,苗族32户,汉族32户,蔡家族1户.没有犁头的21户占总户数的19,没有板锄的36户占总户数的33,27户无条锄占总户数的25,4l户无钉耙占总户数的38,22户无镰刀占总户数的2O,22户无斧头占了总户数的20,109户只有28架耙(木齿耙)._2农民手中已有的农具,绝大部分都是破烂不堪,生产上受到很大的阻碍.针对各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和农具不足的问题,政府无偿发放农具给少数民族群众,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威宁县第七区是少数民族无偿农具发放的试点,全区少数民族2060户9450人,占全区总人口35851 人的26.3,其中回族763户3540人,彝族676户3103人,苗族433户2046人,仲族178户708 人,蔡族10户53人.1953年,县财政委员会根据该区情况拨来少数民族无偿农具款36,700, 000元,照当地物价可制造大小农具2384件.[23] 对于农具的无偿发放,威宁各区成立了专门的发放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摸清群众的基本情况,再召开少数民族代表会议讨论评定,最终将各种农具发到群众手中.根据统计,仅1953年威宁县从财政拨款共332,000,000元,发放农具28008件.[]经济贸易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待少数民族群众.云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过去最缺乏食盐,新中国成立前每人每月平均只有食盐一两(市两),而且食盐价格很贵.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有的民族地区要30斤米才能换1斤盐巴,经过国家的调控,到1952年,只要5斤米就可以换1斤盐.II2I_为了方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威宁县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专设了县,区国营商店各一处,营业情况很好,如威宁八区的龙街子商店,在1952年9,10两月的营业额就有7000多万元(旧币),供给了少数民族需要的盐巴,布匹,收购大批的土特产.E19]在不能设立公家商店的地方,由县商店或者附近地区的商店组织轮回赶场小组,利用集镇的赶场天推销必需品与收购土产品.同时,增设代销点,由商贩承办代销业务或运销,公家商店赊盐和其他日用品给小商贩开商店或者下乡贩运,他们定期交回货款.上述这些做法不仅初步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既活跃了市场,又有利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在文化教育方面,首先对过去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和师范予以调整和恢复.1950年,全县公立,私立和教会学校5O所,学生3685人,其中有20多所是民族小学;威宁原有中学2所,学生121人.l_】[p?492,498]1952年,政府接办28所教会学校和38所村学,全县小学增加到105所,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数超过汉族的有4O所.¨1If206]小学生人数9821人,少数民族学生1908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9.49/6;中学2所,中学生23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69人.[19_该县又专办了一所民族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其次,其他兼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在同等第5期马玉华:建国初期贵州威宁民族杂居区的社会改革?117?。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其他
概述: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隶属贵州省毕节市,为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贵州省直管县试点。
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三面与云南省毗连。
面积6298平方千米,县政府驻草海镇。
下辖6个街道、19个镇、15个乡、1个民族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280116人。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日照时数1812小时,无霜期180天,年降雨量926毫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暖夏凉,夏季平均气温18度。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7.83亿元。
其他事业
2016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19867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5%。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林业用地面积420万亩,实有林地4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9.02%。
完成营造林面积28.57万亩,其中,市级植被恢复0.62万亩,县级植被恢复7.52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8.08万亩,绿色贵州建设省级财政资金项目7.36万亩,营造林4.49万亩,油用牡丹示范点0.5万亩。
石漠化综合治理30平方千米,落实森林管护面积243.43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02%;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9.98万亩,无公害防治率达99.23%。
威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1、影响冬季威宁天气的原因分析是什么?主要是两方面:海陆位置以及地形海陆位置:位处亚欧大陆东岸,面对太平洋,纬度方向上,横跨热带、亚热带、北温带,主要以亚热带为主,所以我国的气候受季风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西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无法进入我国西北腹地,使得我国气候最终定型。
我国陆地部分的气候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气压带的影响:阿留申低压(东北方,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西北方,冬季)和夏威夷高压(东南方,本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这个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2、贵州省威宁县的气候怎么样啊?还有就是有羊街镇这个地方没啊?希望大家帮帮忙!!!你好,威宁县羊街镇位于威宁与赫章的交界处,属于威宁管辖,是威宁县的一个大镇,在威宁25个乡镇中,属于较发达的乡镇。
由于平均海拔较高,所以紫外线较强,但是7月份气温却不高,7月平均气温在28度左右。
3、威宁县和七星关区气候哪个最养人?威宁县和七星关区气候哪个最养人?气候宜人。
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投资人的梦想轴心。
七星关区因贵州历史名关七星关而得名,建置沿革源远流长。
4、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C威宁极端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东部的铜仁,为42.5℃,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西部的威宁,为-15.3℃。
5、贵州威宁的气候适合养虾吗答:贵州威宁的气候事实应该适合养虾。
6、有在贵州省威宁县工作或熟悉这个城市的人吗,请问去威宁县县城教书如何,家人说那边气候水土不怎么好谢谢那边很好的,冬天大部分都是晴天,紫外线强,但是教书没得太阳晒,没问题。
二三月风沙有点大,县城没问题。
它大气候仿昆明的四季如春,,7、威宁处于什么地震带【主回答】威宁处于垭都-紫云地震带【(7)威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扩展资料】一、威宁地形地貌垭都-紫云地震带属于喀斯特山区,地震多为浅源地震,即使较轻的震动也容易引发岩崩。
喀斯特地貌的地质结构中的岩石,以屑岩较多,软硬相间,地震会加剧山体松垮。
新农村建设XINNONGCUNJIANSHE浅论威宁县新发乡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承宋 燕基于威宁县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及文化特色,关注威宁县布依族生产、生活现状,分析其主要特征及文化特色,寻求文化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贵州高原上的一个偏远小城。
县城居民以汉、彝、苗、回、布依族等民族。
长期的民族聚居创造出了很多有特色的文化,其中最出名的有彝族的“撮泰吉”、“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回族的“开斋节”等等。
但是威宁的布依族文化却很少有人提及,正面临着后继无人,逐渐消亡的现状。
1 威宁县布依族的分布情况我县的布依族人主要聚居在新发乡境内。
新发布依族乡位于威县东南角,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威宁县城89公里,地处(贵州、云南)三县市(水城、威宁、宣威)结合部,东与水城县纸厂乡、玉舍乡、坪寨乡相连,西与云南省宣威市隔河相望,西北与本县龙场镇、二塘镇相依。
下辖31个村160个村民组。
居住有汉、彝、苗、回、蒙古、布依6个民族和部分蔡家人,其中布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花园村和松发村。
全乡9552户45725人,其中少数民族13357人,占总人口的31.85%,是威宁县唯一的民族乡。
新发乡少数民族分布广、人口比例大,民族风情浓厚,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其中布依族独特而艳丽的服饰、古朴婉转抒情的情歌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 新发乡民族文化特色新发乡的布依族人口有7000多人,由于长期聚居在一起,既传承了布依族悠久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
新发乡的布依族自古以来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布依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新发布依族语属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是一个礼仪周全、文明的民族,聚族而居,与其他民族杂居,但其语言文字保留十分完整,聚居区90%的人都能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对话,运用自如。
布依族不仅有语言,而且还流传着古老的布依文,布依文流传于“布摩”手中,以经文为主,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尚存的经文共400多字,但无法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