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 格式:docx
- 大小:12.99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重点知识汇总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1、经济:生产发展,井田制瓦解2、政治:战乱频繁,分封制难以维系3、文化:政局动荡,礼崩乐坏公元前356年,第一次颁布变法令;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下达变法令二、变法内容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2)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3)统一度量衡: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2、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2)设县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3)户籍制:为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3、军事军功爵制: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4、社会(1)连坐法: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
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2)小家庭: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5、文化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1)秦律中的刑罚:①死刑,主要有弃市和磔②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肢体刑③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④迁刑,即将犯人流放边地⑤笞刑,即鞭笞之刑⑥赀罚,让罪人向官府交纳财物或提供劳役以达到惩罚的目的(2)“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掉诗书,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以法为令三、变法影响利:1、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2、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增强国家实力3、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4、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5、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弊:1、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严刑峻法,容易造成统治者暴政,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4、钳制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3、北魏统治前期,社会矛盾激化,面临统治危机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二、改革内容1、前期新制——冯太后主持(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为加强官僚队伍建设,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2)推行均田制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之重大的变法与改革重大的变法与改革知识点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作用:(2)、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2、综述:(1)、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
(5)、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启示:它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有,进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重大的变法与改革知识点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1、洋务运动:时间、口号、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历史作用。
2、戊戌变法:时间、标志事件、主要内容、失败的标志及原因、性质、历史意义3、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开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其他方面改革、重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等重大的变法与改革知识点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1、俄国1861年改革:原因、时间、人物、主要内容、性质、意义、不足。
干货丨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考点汇总,我,陪你备战高考!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与变法改革与变法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政治因素,从性质和影响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封建国家内部改革、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的改革等几大类。
1.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1)史实:周文王改革;管仲改革。
(2)内容: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3)实质和影响:实质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影响是使改革的国家强大起来。
2、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1)史实: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商鞅变法(2)商鞅变法:①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②内容:分两次,第一次,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③影响:积极影响使秦国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有消极影响(3)认识:战国时期的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商鞅等改革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说明改革需要克服重重困难3.封建国家的内部改革(1)史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两税法;张居正改革;摊丁入亩(2)原因:为解决统治危机或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稳定封建统治(3)王安石变法:①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②内容:经济措施一一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措施一一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措施一一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③影响:积极方面一一增加了政府入、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消极方面一一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4)张居正改革:①1581年改革。
②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一、中國古代重要的變法與改革
1、變法與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內容:作用:
(2)、商鞅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4)、慶曆新政:(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
(5)、王安石變法:(時間、人物、主要內容、作用、失敗原因)中華考試網
2、綜述:
(1)、分類:A、促進舊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轉化:
B、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
C、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
D、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的改革:
(2)、變法的原因:
A、舊的生產關係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發展;
B、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C、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D、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為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E、
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結果改革或變法抑制了土地兼併,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財政收入。
(3)、目的: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其他目的:建立封建統治基礎、克服封建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
(4)、變法成功的原因:
A、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B、改革者或為統治者,或贏得統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C、制定了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並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
D、改革者具有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信心。
(5)、變法失敗的原因:改革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
他們的反對;用人不當或操之過急,新法反而危害老百姓。
(6)、改革的啟示:它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與社會進步的重
要手段;它必然會觸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有,進而遭到他們的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