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的系统经济学理论则是在近代形成并得到发展的。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

在古希腊时代,经济理论主要是在雅典学派与斯多亚学派之间展开的辩论。雅典学派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理性,强调市场经济和财富的追求。斯多亚学派则更关注道德和公共利益,主张要限制个人的欲望以维护社会秩序。

古罗马时期则出现了一些对经济学思想的贡献,如西塞罗的对经济公平和合理分配的思考。这些思想奠定了古代经济学的基础,同时也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学的萌芽

近代经济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欧洲。在这一时期,商业和贸易的繁荣推动了人们对经济活动的深入思考。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佩蒂提出了供求定律和比较优势原理,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在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是现代经济学的起源。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自发的、自主的,通过竞争和自利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分工原则,并强调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三、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兴起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

家大卫·李嘉图在《原理》中提出了有关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观点,

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他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

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尔。他对市场经

济的不完全竞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概念,并讨论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问题。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时期,新古典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他们强调了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的均衡理论。

此后,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现代经济学的阶段,涌现了一批杰出的

经济学家和学派。从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奥

地利学派,再到斯托姆的行为经济学,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经济

学的理论体系。

总结起来,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经

历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它的发展受到了历史、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经济

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 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但公认的经济理论始于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阶段 (Political Economy) 在1750-1870这段时期,也就是从重农主义到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这段时间,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熊彼特说过,在这一段时期,英国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斯密—李嘉图—穆勒的古典体系”。当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属于这个“古典体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图、穆勒之外,还应该包括象马尔萨斯、马克思等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公认的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

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是这样论述的:“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国富论》,第4卷,第456页) “……人差不多总有机会去获得他的兄弟们的帮助,然而只是期望从他们的善意去获得这种帮助,那是徒劳的。但是他如果能激起他们的利已心,使之倾向于他,并向他们表明,正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才去做他们要做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达到目的。……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国富论》,第1卷,第26页) Say’s Law 萨伊法则(法,1767-1832) 在《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一书中,他认为:“一种产品一经创造出来,它马上就会为其他产品提供一个与其自身价值完全相等的市场。……因而,单是创造一种产品这件事就会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出路。”

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发展脉络 一、重商主义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 阶段划分: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解决关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确立的阶段。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与要求。 主要理论:认为财富的产生源于流通:惟有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开采金银矿,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源泉,因为内部贸易只会改变一国内部财富分配,而不会增加这国家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中外贸出超,是大量金银输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P8(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5月;汤在新:《近代西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P6-10) 主要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曼(1571—1641),《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法国柯尔培尔(1619-1683)。 古典经济学阶段(17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中) 阶段划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并依靠自身力量得以发展。 主要理论:1将研究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2第一次系统提出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3提出较系统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提出经济人的假设;5、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人在追求自己利益同时,往往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6、比较优势学说。主张各国家根据自己资源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然后再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实现自身比较利益。(实现双赢) 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主要代表人物:英国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大卫·李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阶段划分:西方经济学成形的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古典理论它在意识形态上成为反对社会主义的武器。 主要理论:在理论上否定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取之以效用价值论代替, 1 将研究重心转移微观领域,建立微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和理论内容。基本观点坚持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1、用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边际分析方法;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运行过程和调节机理作更为精密的分析阐述。指出资本主义市场价格体现调节能够自行实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均衡地发展。因此,政府不必干预经济,应该信守自由放任的原则。 主要代表人物:英国马歇尔(1842-1924),《经济学原理》他以完全竞争作为前提,将边际效用理论以及以后西方解决学的新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形成边际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单个解决行为和市场机制度比较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当代西方经济学阶段 1、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50年代末)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 西方经济学,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色诺芬,其《经济论》被视为西方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自此以后,西方经济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日丰富多元的体系。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经济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开端。在这本书中,色诺芬对财产、市场、利息等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表了《赋税论》,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的理论主张,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其劳动价值,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古典经济学时期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达到了巅峰。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提出了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市场自由运作。斯密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则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成因和优势。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如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等人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则提出了生产力学说,这一理论认为生产力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发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现代经济学时期

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也称为西方经济理论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它源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本文将概述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起源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开始经济规律和经济增长。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概念 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包括以下概念: 1、需求: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受到价格、收入、品质、替代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供给:生产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受到价格、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价格:价格是供需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4、边际效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带来的额外效用会逐渐减少。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选择的价值。 6、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投入,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7、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产出的增加,通常以GDP 或GNP等指标来衡量。 8、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的一种现象,通常由于货币过度发行或需求过旺引起。 9、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失衡,导致劳动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10、国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三、方法论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旨在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规范分析则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政策建议。数学和统计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的系统经济学理论则是在近代形成并得到发展的。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经济思想 在古希腊时代,经济理论主要是在雅典学派与斯多亚学派之间展开的辩论。雅典学派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理性,强调市场经济和财富的追求。斯多亚学派则更关注道德和公共利益,主张要限制个人的欲望以维护社会秩序。 古罗马时期则出现了一些对经济学思想的贡献,如西塞罗的对经济公平和合理分配的思考。这些思想奠定了古代经济学的基础,同时也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二、近代经济学的萌芽 近代经济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的欧洲。在这一时期,商业和贸易的繁荣推动了人们对经济活动的深入思考。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佩蒂提出了供求定律和比较优势原理,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在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是现代经济学的起源。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自发的、自主的,通过竞争和自利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分工原则,并强调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三、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兴起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 家大卫·李嘉图在《原理》中提出了有关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观点, 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他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 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尔。他对市场经 济的不完全竞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概念,并讨论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问题。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时期,新古典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他们强调了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的均衡理论。 此后,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现代经济学的阶段,涌现了一批杰出的 经济学家和学派。从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奥 地利学派,再到斯托姆的行为经济学,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经济 学的理论体系。 总结起来,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经 历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它的发展受到了历史、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经济 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所形成的种种理论。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重商主义,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后期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由于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为了同以往的只涉及家庭管理的经济理论区别开来,重商主义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由来于此。)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守恒的,无法自己增长,所以它只能来自对外的贸易活动,因此主张国家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积极的干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便积累国名财富。这一理念为后期欧洲国家为了财富而发动战争,扩大自己的殖民地提供了理论基础。形象的反映了商业资本家的要求。如果说,资本原始积累构成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那么,重商主义则构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大约100年的时期里,是古典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阶段;在那个背景时期,工厂手工业先后在英法等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

盾日益尖锐。与之相适应,在思想上,资产阶级急于摆脱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的束缚,宣扬“自然秩序论”和经济自由主义,于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和利益的古典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人配第和法国人布阿吉尔贝尔,以他们二人为代表可以分为英系和法系;英系:古典经济学家配第是“政治经济学之父”,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领域进行了研究。亚当斯密进而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分工和市场调节理论等经济理论,初步的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最终完成这一理论的研究者是英系的代表着李嘉图。法系:法国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和重农学派的先驱者,而重农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西斯蒙第则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同时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或者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对剩余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做了初步的探索;但另一方面,由于其无法避免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古典经济学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因而不能正确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它转化和沦落为庸俗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根源。 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代是古典经济学解体,新古典经济学的萌芽时期。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著作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次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生产,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 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 二、古典经济学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 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 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 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 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虽然资本主义已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入垄断阶段,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传统经济学仍然把垄断当作“例外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张伯伦和罗宾逊于1933年对垄断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二次修改和补充是凯恩斯主义。由于西方国家处于1929年后的大萧条状态,西方国家日益为甚地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以便保证政治上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提供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根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提出: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问题。这次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改和补充,无论在范围上和程度上都最重要。 第三次修改和补充是序数效用论。传统经济学的马歇尔的价值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有两个不利的假设条件,即:效用量是可以衡量的和边际效用量随着物品

西方经济学pdf

西方经济学pdf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西方国家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对于理解 和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的主 要理论和观点,并提供相关的PDF资料供读者学习和参考。 第一部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1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如何分配和利用的学科,旨在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走向和制定经济政策。 1.2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的著作《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并提出了自由市场经 济的理论。 1.3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市场供求、价格形成、资本投资、经济 增长、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 第二部分: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2.1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是指18到19世纪的经济学学派,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劳动价值论、激 励机制等理论。 2.2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早期兴起的学派,主要代表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引入供求曲线、边际效用等概念,强调市场 的均衡和效率。 2.3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经济学学派,以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干预市场 经济,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2.4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 理论,尝试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强调市场失灵和不 完全竞争的问题。 第三部分:西方经济学的相关PDF资料 [PDF文件1]:《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该PDF资料为 该书的完整版本,对于理解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非常有帮助。 [PDF文件2]:《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共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新剑桥学派)五个阶段。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16至18世纪).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 思想: 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商品—- 货币的运动(资本产生的过程). 局限性: 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二。古典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家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直至19世纪中叶的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以及这个时期内的其他经济学,统称为古典经济学 在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 古典经济学一般也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局限性: 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代表人物: 1。威廉·佩蒂(William Petty,1623-1687)-———-《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经济学方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把数字、重量、尺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从而发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18世纪开始形成,并且在20世纪取 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发展。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并介绍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和他们的贡献。 一、古代经济思想 在古代,一些思想家就开始思考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财富、价值和分工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论述了财富的获得和使用,以及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古代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和哲学家-皮埃尔·让·毕约兹等人也对经 济学做出了一些贡献。 二、重商主义 16世纪到18世纪的重商主义阶段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重商主义者强调国家财富的重要性,提倡贸易保护主义和积累财富。 他们支持国家干预经济,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来实现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托马斯·蒙克和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 尔伯特。 三、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学派由一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创立,他们在市场经济和自由放任方面 做出了重大贡献。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自由放任的理论。大卫·李嘉图则在《政治

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相对贫困理论。另外,约翰·斯 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强调了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对价格 的决定作用。 四、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经历了边际效用理论的革命,从而 引出了新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主要由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和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人推动。他们将价值和需求的解释 转向了个体层面,并首次引入了边际效益的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理 论框架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并尤其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体行为。 五、凯恩斯主义和现代经济学 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决定经济波动的观点,从而引发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应当 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实现高就业和稳定增长。凯恩斯 主义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20世纪中叶的经济繁荣 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在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 现代经济学则是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继续发展的。随着现代技术和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被引入,以更好地解释现实 经济现象和应对挑战。现代经济学涉及许多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

西方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形成、发展历程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学科,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理论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回溯这一历史过程,揭示各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以期对西方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古典经济学起源于17世纪,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人物。这一阶段的经济学家关注财富的来源和分配,以及市场机制的运行。斯密的《国富论》指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李嘉图则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它的必要劳动量。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崛起 19世纪末,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面临着挑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剥削和不平等,并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崩溃。与此同时,新古典经济学派兴起,以阿尔

弗雷德·马歇尔、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为代表。新古典经济学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出了诸如需求与供给、边际效用等核心概念。 四、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得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遭到质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这一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开端。 五、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他们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哈耶克认为,只有废除政府干预,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弗里德曼则倡导“自由市场”和“货币稳定”,主张在货币政策上采取稳定的通胀政策。 六、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 20世纪后期,以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崛起。他们关注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成本”概念,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 和推动作用。西方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对于现代 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开始,探讨其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 一、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 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并进行相应的论述。其中最为著名的经济思想家 当属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的“实用之理”被视为经济学的雏形,探讨了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需求的满足等问题。同时,在古希腊时期,城邦 的兴起也促使人们思考财富产生和分配的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思想。 二、重商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17世纪和18世纪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随 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渐形成,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重商 主义成为当时主导的经济理论,其主张国家应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鼓励贸易和积累财富。然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古 典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和个体利益追求,强调供 求关系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亚当·斯密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歇尔经济学的崛起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马歇尔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供给和需求 的概念,并将它们应用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分析。马歇尔经济学重视个 体的行为和市场的功能,对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 马歇尔经济学也注重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研究,使经济学更加关 注社会公平与效益的问题。 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 20世纪以来,随着数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新 古典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之一。新古典经济学注重对个 体和家庭行为的分析,以及市场的完全竞争模型的构建。同时,新古 典经济学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对市场效率、福利经济学等问题进行了 深入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行为经济学的崛起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行为经济 学强调人的行为存在局限性和非理性,对传统经济学模型进行了补充 和修正。行为经济学关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偏好,使 经济学更加关注人的真实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一方面推动了经济 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经历了重 商主义、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发展阶段后,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在理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的。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人自由 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 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开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由放任”和“分工”等概念,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我调节,政府只需少量干预即可。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则提出了“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满足 基本需求后追求更多的享受,但每单位的享受会逐渐减少。 2.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学派的代表人 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弗朗西斯·艾德华·坎贝尔等。他们认为市场 机制不一定能够自我调节,政府需要适时干预。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边际效用相等”和“供求均衡”等理论,认为在市场上,供求量达到均衡时,价格最合理。 3.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道格拉斯·诺斯、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存在许多制度性问题,需要政府适时干预。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交易费用”和“机构成本”等概念,认为市场上的交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涉及到交易双方的成本问题。 总之,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变过程。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但都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经济活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将继续发展。

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

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其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借鉴西方经济学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当时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形成。亚当·斯密等人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等重要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三、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好处 1.提高研究水平:借鉴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等问题,并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 2.促进国际交流:通过借鉴西方经济学,我们可以与国际上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3.拓宽思路:借鉴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研究思路,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经济问题。 四、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

1.历史背景不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其理论和方法也受到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需要注意其背景和环境的差异性。 2.局限性:西方经济学虽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主流,但其理论和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价值观差异:西方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市场经济、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因此,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需要考虑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因素。 4.政策制定:借鉴西方经济学可以为中国制定更好的政策提供参考。但是,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考虑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五、结论 借鉴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研究水平、促进国际交流和拓宽思路。但是,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需要注意其历史背景、局限性、价值观差异和政策制定等问题。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Alfred Marshl I 1842 --------------------- 1924),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 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成为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

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战后直至当今的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或成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0年代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大补充,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一—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 事实上,西方学者的理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说法,本身表明理论的演变性质,理论总是要随着经济

60分钟让你了解整个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

一、经济学——术语的演变 1、经济学economics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2、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 (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2)经济学的成熟。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3、经济学术语在东方的演变。 (1)“经济”的出现。 在中国古汉语中,早有“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 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經済。 (2)中国“经济学”的使用 到1903年后,中国学者才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名。 30~40年代,有的经济学家在编写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时,则称为“政治经济学”或“新经济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学界大多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而对政治经济学以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则使用“经济学”一词。 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二、经济学说史 内涵。 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 一般说来,划分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