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事物的普遍联系

  • 格式:docx
  • 大小:27.13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事物的普遍联系

摘要: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他们的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客观存在的,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些联系之中,它们有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同时,它们是相互支持,随着条件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决定关系是相互转化的。

关键字:三特性;三领域;方法论

一、联系的三特性

(一)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之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具有普遍性。

(二)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人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来说,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是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不可犯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性,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其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固有事物的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

(三)联系的多样性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忽视那些间接地、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

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联系的特性对我们的要求

(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二者之间的区别

整体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者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法,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理想效果。

部分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二者之间的联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称其为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齐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其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是部分了;部分相对于比它小的场合就成了整体。

(二)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系统。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这要求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系统的有序性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趋向于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要素的特征

要素具有个性与局部性,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的因素、个体。要素具有多样性和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要素具有不确定性,要素与整体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因此,对于准确把握系统的优化方法,我们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的、准确的认识。

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最全面地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诸问题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态度是哲学的核心向题之一即人类认识整个现实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曾经强调指

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是不同的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由于人类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本来原因:人类把这些现象神话化和具体化,产生了这些现象具有无限威力的观念人类要想与自然界协同一致就只有消极地服从于它,在这个时期,人对自然界的破坏作用被认为是滔夭大罪。

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上具有两重性因为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恩格斯曾经这样指出:我们连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但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另一种状态马克思强调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的,劳动工具的应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中的主要环节,人类在借助于这一环节加强自身对自然的作用时,逐渐地学会了多次增加生产过程的强度。我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得出的结论是:劳动在保障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时,既是人和自然相互联系的方式又是使人和自然彼此分立和划分界限的过程。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经常强调指出:每一种社会经济结构都有其特定的、性质上不同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工业生产方面尤其明显,马克思认为: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按照工业中使用的劳动工具可以判断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和人类对自然作用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素有歪曲自然资源数量追求自然资源利用的实惠等特征。

在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从马克思关于这种社会结构内部人类关系和整个社会对自然界关系的全面系统评价的观点中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彼此之间关系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才能建立这样的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联合生产者合理地调整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这种物质交换,并使这种交换处于自己的共同监督之下以使之不再作为一种自发力量统治他们;并在他们的最适当的和完全适合的人类自然环境内,用最少的力量消耗来实现这种交换。在封建时代产生的人类对自然干预的不良后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下更加严重了,,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无计划地、掠夺式地利用自然资源,这些后果首先表现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八特烈弗钦在提到美国自然资源的利用时指出的那样:对美国的

原始自然界不是征服,而简直是把它彻底打死,如果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自然界由于它自身的可塑性,能够较为迅速地恢复已被破坏的平衡状态;而其不可逆转的变化仅带有局部的性质的话,那么在 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当社会对自然界的影响超过自然的恢复能力时,自然状态发生了急剧变化,而其不可逆转的变化则范围广泛20世纪下半叶在这个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自然环境的破坏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严重。

自然界及其自然资源作为社会生产的物质前提表现出社会和自然统一的基本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在发展技术和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联合时,只能用这种方法,即用社会生产同时损害一切财富来源:土地和工人的方法,资本主义社会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多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以求得最大利润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经济有一条基本原则乃是生态上的衰退,因此生态危机同样是资本主义活动的普遍现象宛如经济危机一样尽管资产阶级学者最初试图想象这是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