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死亡态度量表发展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51.82 KB
- 文档页数:3
http ://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2021年第7卷第5期Vol.7,No.5,2021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在医学生中的适用性研究陈倩楠,张静,钱志刚(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目的探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在医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850名医学生,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 -R )进行调查。
采用答案分布法、极端值法、条目总分相关法进行项目分析,通过内部一致性Cronbach ’s α系数、折半信度Spearman -Brown 系数评价量表信度,通过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评价量表效度。
结果各条目答案分布没有呈偏态分布;除自然接受维度相关条目外,CR 值均>3且P <0.05,条目与总量表r 值>0.3。
总量表Cronbach ’s α系数为0.911,维度Cronbach ’s α系数为0.794~0.897;总量表折半信度系数为0.89,维度折半信度系数为0.773~0.860。
维度与相应条目r 值为0.531~0.880。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量表内部相关性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KMO 值为0.930>0.6,Bartlett 球型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5023.416,P <0.05;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提取5个特征根>1的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1.436%;除条目1外,其余条目在相应因子上载荷均大>0.4;除自然接受维度,其余维度r 为0.208~0.709,维度与总量表的r 为0.663~0.834。
结论DAP -R 在医学生中具有较好的信度,然而效度一般,有待于进一步验证DAP -R 量表在医学生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死亡态度;信效度;医学生;适用性中图分类号:R 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618-0219(2021)05-0008-07Study on applicability of Death Attitude Profile -Revisedin medical studentsCHEN Qiannan ,ZHANG Jing ,QIAN Zhigang(Graduate Schoo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Anhui ,23300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Death Attitude Profile -Revised (DAP -R )in medical students.Methods Totally 850medica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nd investigated by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and DAP -R.The response distribution ,extreme value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item score and total score were analyzed in project analysis.The reliability of the scale was evaluated by internal consistency using Cronbach's αand split -half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using Spearman -Brown coefficient.The validity of the scale was evaluated by content and structural validity.Results The response distribution of each item was not skewed.Except for items related to natural acceptance dimensions ,CR values of other items were all greater than 3and P was less than 0.05,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value )between items and total scale was greater than 0.3.The Cronbach's αof the total scale was 0.911,and the Cronbach's coefficient of the dimension ranged from 0.794to 0.897.The split -half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total scale was 0.89,and the split -half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dimension ranged between 0.773and 0.860.The r value between dimension and corresponding items represented the validity of the scale contents (0.531~0.880).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internal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scale.The KMO value was 0.930>0.6,and the approximate chi -square value of Bartlett ball test was 15023.416,P <0.05.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ctors extracted from the five characteristic roots >1,and the 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was 61.436%.Except for item 1,the load of other items on the corresponding factor was greater than 0.4.DOI :10.12209/j.issn 2709-1961.202104113·论著·收稿日期:2021-03-01通信作者:钱志刚,E -mail :qianzg 666@··8Vol.7,No.5,2021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http ://In addition to the naturally accepted dimension ,the r value of other dimensions ranged from 0.208to 0.709,and the r value between dimension and total scale ranged from 0.663to 0.834.Conclusion The DAP -R has good reliability among medical students ,but its validity is moderate.Further re⁃searchers are required to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DAP -R scale in medical students.KEY WORDS :death attitud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medical students ;applicability 死亡态度指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包括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1]。
关于死亡态度的文献综述范文死亡,这个神秘又不可避免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个领域的学者去探究人们对它的态度。
从哲学到心理学,从宗教研究到社会学,众多学科都在这片领域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一、哲学视角下的死亡态度。
在哲学的殿堂里,死亡就像是一个永恒的谜题。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态度可谓是一种超脱的典范。
他认为死亡不过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而且他坚信灵魂是不朽的。
当面临死亡时,他坦然自若,甚至把死亡当作一种解脱,一种通往智慧更高境界的途径。
这种态度反映出哲学思维对死亡的一种超越性理解,它试图从精神层面去定义死亡的意义,而不仅仅局限于生命的终结这一物理现象。
而与之相对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则强调死亡是个体生命中最本己的可能性。
他认为我们应该直面死亡的必然性,因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会促使我们更加真实地生活。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死亡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而是时刻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让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这种对死亡的态度充满了对生命个体自主性的尊重,鼓励人们在死亡的阴影下活出生命的精彩。
二、心理学领域中的死亡态度研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死亡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构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被深深地压抑在潜意识之中。
他将死亡看作是生命本能的对立面,是一种需要被克服的强大力量。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单一的观点受到了挑战。
现代的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的死亡态度并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包含了多种情感和认知成分。
例如,恐怖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提出,人们为了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会寻求文化价值观和自尊的保护。
当个体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时,他们会更加坚定地维护自己所属文化的信念和价值观,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们往往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文化群体周围,或者更加积极地追求社会认可的成就。
自杀态度问卷(QSA)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有效的自杀预防项目必须以对公众自杀态度的深人了解为基础。
国外资料中的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因文化差异,诸多条目并不适合于国内使用。
国内曾有学者自编了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调查问卷,并对医务人员对自杀的态度结构进行了分析阁。
本文介绍我们自编的“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
一、理论构想有关社会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几乎和对态度的研究一样久远,对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态度测量越具体,与行为的关系越大闭。
所以,作为以预防自杀为目的自杀态度研究,所测量的态度应该更加全面与具体。
这样才能对自杀预防工作提供更加详实与具体的资料。
事实上,社会态度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上。
其它方面比如对自杀者(包括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的态度以及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都有可能在一个程度上对一个企图自杀者是否决定采取自杀行动,或一个自杀未遂者是否会再次自杀产生影响。
安乐死一直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从广义上来讲,安乐死实际上属于自杀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安乐死的态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因此,除了了解人们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外,研究和了解公众对自杀者(包括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乃至对安乐死的态度,都会对预防自杀工作起到有益的帮助和积极的作用。
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间题通常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一个连续谱,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是在完全赞同到不赞同之间进行分级评分,以5级评分最为常用闭。
同样,人们对自杀的态度也在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这样两个极端之间。
众所周知,对于某些间题,不同提问方式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回答。
例如,一个对自杀未遂者持歧视态度的人,对“自杀未遂者不值得同情”和“不应给自杀未遂者以更多的同情与帮助”可能会作出意义相反的选择,对前者表示赞同对后者则表示不赞同。
关于死亡态度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死亡态度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死亡,这个终极话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在那儿,可谈论起来却总是有点遮遮掩掩。
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鼓起勇气去研究人们对死亡的态度,这就像是在探索一片神秘又有点吓人的未知大陆。
二、古代对死亡态度的观点。
(一)哲学层面。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对死亡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而且他对死亡表现得相当坦然,就像赴一场轻松的约会。
他觉得哲学家的使命就是练习死亡,这可不是什么悲观厌世,而是对灵魂解脱的一种期待。
他的这种态度影响了后来很多西方哲学思想对死亡的探讨方向。
而在中国古代,儒家倡导“未知生,焉知死”,把重点放在现世的生活和道德修养上,对于死亡更多的是一种含蓄的态度。
孔子很少正面谈论死亡的具体形态,但从他对祭祀等仪式的重视来看,死亡被视为一种传承家族和文化的重要环节。
道家则对死亡有更达观的看法,庄子的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认为生死就像四季更替一样自然,这种洒脱在当时也是非常独特的。
(二)宗教方面。
宗教对死亡态度的影响那可太大了。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通向永生的一个过渡阶段,只要信徒在尘世遵守教义,死后就能进入天堂。
这种观念给了很多人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希望,让他们觉得死亡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美好的开始。
佛教呢,讲究轮回,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中转站,此生的善恶会影响下一世的命运。
这种轮回观念让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的修行,以期望在死亡后能有一个好的轮回。
三、现代心理学对死亡态度的研究。
(一)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这个理论可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死亡态度的一个重磅炸弹。
它认为人类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为了缓解这种恐惧,人们会建立起文化世界观和自尊。
比如说,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终有一死时,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己所在的文化群体中,遵守文化规范,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
就像有些人在面临生命危险或者想到死亡的时候,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自豪,这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里缓解死亡恐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