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几点历史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7.22 KB
- 文档页数:3
抗日战争中的战时交通与运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段艰苦卓越的历史时期,而在这场生死存亡之战中,战时交通与运输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战时交通与运输在支持抗战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一、交通与运输的意义战争需要快速、有效的运输网络来保证军队粮草的供给、装备的调配以及人员的转移。
在抗日战争中,交通与运输的意义更加突出。
良好的交通与运输系统可以使军队迅速响应战局的变化,调动兵力,增强战斗力。
二、战时交通与运输的建设和改善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国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大量投资于战时交通与运输的建设和改善。
这一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道路和铁路,还包括建设港口、航线以及修复破坏的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
例如,中国政府在抗战期间大力发展内河航运,重建被敌人破坏的铁路线路,并进行了大量的通讯线路建设工作。
三、物资运输的挑战和困难在抗日战争中,物资运输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由于敌人的封锁和破坏,中国的运输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大量的铁路和公路被摧毁,桥梁被炸毁,使得运输困难重重。
此外,敌人封锁的军事封锁线和经济封锁线,使得中国的外贸和国内贸易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四、采取的措施和应对方法为了克服物资运输的困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应对方法。
首先,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战时交通与运输的投资,修复和建设了大量的铁路和公路。
其次,中国军队组织了大规模的运输队伍,通过人海战术保证物资的运输。
此外,中国还与盟国合作,利用海上航线进行物资的进口。
五、战时交通与运输的成就战时交通与运输的发展和改善使得中国军队有能力在抗日战争中顽强抵抗敌人。
中国的战时交通与运输系统也成为了抗战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充足的军队粮草、装备和人员的调配,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提供了坚实支撑。
六、总结战时交通与运输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为战争提供物资保障,到运输军队和民众,它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战期间的战时交通与交通工具1940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通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时交通系统为各国的作战和后勤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受到了敌对力量的破坏和限制。
本文将介绍二战期间的战时交通和交通工具。
一、陆地交通1. 军用车辆在二战中,陆地交通主要依赖军用车辆进行运输。
这些军用车辆包括坦克、汽车、卡车等。
坦克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能够穿越各种地形,并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持。
汽车和卡车则用于后勤补给和运输士兵。
2. 军用摩托车军用摩托车是战争期间重要的交通工具。
它们具有快速机动性和适应各种地形的能力,常被用于侦查和通信任务。
军用摩托车还可以为步兵提供支援,使他们能够快速机动到达战场。
3. 火车火车在二战期间仍然是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
火车运输可以快速大规模地调动军队和物资。
然而,火车线路经常遭到敌方的轰炸和破坏,给运输任务带来了困难。
二、水上交通1. 军舰在二战中,军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
航空母舰成为战争的焦点,它们能够携带和发射舰载飞机,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2. 潜艇潜艇是海战中的隐形力量,它们能够悄无声息地潜入水下执行任务。
德国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对盟军船只进行了猛烈的袭击,使得海上运输变得更加危险。
3. 输送船在战争期间,运输船成为了关键的水上交通工具。
它们被用于运输士兵、武器和物资到战场。
然而,运输船经常成为敌方潜艇和飞机的攻击目标,使得运输任务充满风险。
三、空中交通1. 飞机飞机在二战期间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包括轰炸机、战斗机和运输机。
轰炸机被用于对敌方城市和军事目标进行轰炸,战斗机用于空中作战,而运输机则负责后勤补给和运输任务。
2. 直升机二战期间,直升机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战争后期开始逐渐出现。
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的能力,可以在战场上提供快速机动和救援。
四、战争对交通的影响1. 破坏和瘫痪战争给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瘫痪。
二战中的海战太平洋与大西洋1941年至1945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肆虐全球,其中太平洋与大西洋两个战区成为最为激烈的海战场。
太平洋战场涵盖了广阔的太平洋地区,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而大西洋战役则集中在欧洲与北美之间的大西洋海域。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这两个海战战区,以及双方的作战策略和影响。
一、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场是二战中最具规模和持久性的战场之一。
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有广阔领土,并积极扩张势力范围。
1941年12月,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这一事件成为太平洋海战的导火索。
从此,美日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海战。
1. 珍珠港遭袭与太平洋海战的全面爆发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在珍珠港基地,被突如其来的日本袭击彻底震惊。
这次袭击导致了美国舰队重大损失,使得美国加入战争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
2. 中途岛海战的转机1942年,日本试图进一步扩大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计划占领由美国占据的中途岛。
然而,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偷袭日本航空母舰,对日本舰队造成了巨大损失。
这场关键性的战役扭转了太平洋海战的局势,为美国赢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3. 台风与世界海军重心的转移战争进入末期,美国海军不断壮大并迅速恢复力量,投入了大量的舰艇和航空部队。
而日本海军则无法承受美国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加之台风袭击了日本本岛,摧毁了日本海军剩余的舰艇,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实力彻底崩溃。
二、大西洋战役大西洋战役是二战期间最为长期和规模庞大的战役之一。
德国展开了一系列潜艇袭击,试图切断盟军的补给线,并对经过大西洋的商船实施猛烈打击。
1. 潜艇战争的规模与影响德国的潜艇战争开始于战争早期,他们的潜艇袭击日益增长,并对英国与美国的航运造成了巨大威胁。
在1942年,德国潜艇还几乎将盟军逼至补给线崩溃的边缘。
2. Geleitzug的防卫为了保护船队,盟军实施了大规模的护航行动,即Geleitzug。
护航舰艇在船队周围形成防御编队,使用雷达和声呐等技术来追踪潜艇。
二战中的战时运输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各国在战争期间面临着巨大的物资运输和调度难题。
战时运输的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战局的发展和战争的胜负。
本文将重点讨论二战期间各国的战时运输策略和战略交通措施。
一、陆上运输1.1 铁路运输在二战中,铁路运输成为各国重要的战时运输手段之一。
铁路可以大量运输士兵、武器装备和物资,迅速调动兵力。
例如,苏联军队依靠铁路网络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运达前线,有效地支援了反击德军的战役。
而德国则通过铁路运输快速出兵和调动战力,使其实施闪电战战术,迅速占领欧洲多个重要节点。
此外,盟军还借助铁路协调各个战区的物资调配,保障了后勤补给的稳定。
1.2 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在战争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在入侵波兰和法国时,通过修建和改造公路,迅速展开了进攻。
而在反法西斯阵营中,苏联通过改善公路状况,提高了物资和兵员的运输效率。
此外,各国还广泛使用卡车和摩托车等机动车辆,快速调动兵力和支援物资。
二、海上运输2.1 舰队运输二战期间,舰队运输在海上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德国使用潜艇打击敌方船只,封锁敌方运输线,使得盟国的物资补给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盟国则采取船队护航等措施,保护船只顺利抵达目的地。
同时,各国还修建了大量的军用船只,用于海军兵员、武器装备和物资的调运。
2.2 渡轮运输二战中,渡轮运输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运输方式。
例如,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战,渡轮运输成为盟军建立起桥头堡的主要途径。
盟军利用大量的渡船将士兵、装备和物资送往诺曼底海滩,为后续攻势提供了坚实的支援。
三、空中运输3.1 军机运输在二战中,军机运输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军机可以快速运送部队和物资,增加军队的机动性。
比如,德国的空降运输专业部队成功地实施了克里特岛的大规模空降作战。
而盟军则借助运输机将士兵和物资送往战场,提高了部署和机动的能力。
3.2 轰炸机空投空中运输的另一项重要手段是轰炸机空投。
二战太平洋战场东方震撼的海上战争二战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具规模和复杂性的战场之一,其中海上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平洋战场的海上战争不仅是各个参战国军队之间的对抗,也是科技、战略和意志的较量。
本文将探讨二战太平洋战场东方震撼的海上战争的重要性、关键战役以及背后的战略和意义。
一、海上战争的重要性太平洋战争中海上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太平洋战场是一个海洋辽阔的战场,海军在其中起到了控制和运输的关键作用。
太平洋海域连接着世界上多个国家,通过掌握海上优势,一方可以将军队和物资快速运输到前线,形成战略上的优势。
其次,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和日本都是强大的海军国家,二战期间的海上战争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最后,太平洋战场的海上战争成为了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舞台,如飞机母舰、潜艇、航空母舰等先进技术的运用。
二、关键战役1.珍珠港偷袭战(1941年)珍珠港偷袭战是太平洋战争的开端,日本突袭了位于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这次袭击使得美国参战并成为太平洋战场的重要一方。
珍珠港偷袭战严重削弱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力量,同时也为日本控制进一步扩大在太平洋的势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中途岛海战(1942年)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之一,也是日本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
美国航空母舰队在中途岛附近成功伏击了日本航空母舰,击沉了多艘日本舰艇,并损失了较少的舰艇。
这场战役使得日本的海军实力骤减,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3.关岛战役(1944年)关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美国解放菲律宾的关键一步。
在这场战役中,美国军队成功夺取了关岛,并进一步巩固了在太平洋地区的阵地。
此战役的胜利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三、战略和意义1.控制航道和海上运输线路太平洋战争中,海上战争决定了控制航道和海上运输线路的能力。
通过占领重要的岛屿和海岸线,一方可以掌握重要的航道,并保障军队和物资的快速输送。
⼆战各⼤战役——⼤西洋争夺战(1939-45年)⼤西洋争夺战,是第⼆次世界⼤战期间英美同德国在⼤西洋战区所进⾏的破坏和保卫交通线的持久作战。
这场作战从1939年~1945年,持续了四年零⼋个⽉。
⼤西洋争夺战,是第⼆次世界⼤战期间英美同德国在⼤西洋战区所进⾏的破坏和保卫交通线的持久作战。
这场作战从1939年~1945年,持续了四年零⼋个⽉。
双⽅⽃争的焦点,是夺取制海权和确保海上交通线畅通。
主要作战⽅式为潜艇战、空袭战和封锁战。
⼤西洋海上交通线,是英国赖以输⼊战略物资、⼯业原料和粮⾷的⽣命线。
潜艇1939年—1945年,在第⼆次世界⼤战中,美英两国与德国为争夺⼤西洋及其邻近诸海的海洋交通线⽽进⾏了长期⽃争。
“⼤西洋争夺战”⼀词是英美政论家和史学家的⽤语。
1941年3⽉6⽇,邱吉尔就英国商船损失剧增⼀事发表谈话时,⾸次使⽤该词。
⼤西洋交通线对英美两国具有⽣死攸关的意义。
没有⼤量的海上运输,英美就不能在欧洲战区进⾏长期的战争,所以他们在军事计划中把夺取⼤西洋战区的制海权作为最主要的任务之⼀。
对德国来说,尤其是进犯苏联以后,⼤西洋已成为⼀个次要的战区,他们不可能向那⾥投⼊⼤量的兵⼒和兵器。
德国在⼤西洋战区的主要⽬的,是破坏(切断)同盟国的海洋运输以摧毁英美两国的经济。
为此,德国使⽤了潜艇以及⼀部分飞机和⽔⾯舰艇。
但是,德国当时⼀⼼追求消灭尽可能多的敌运输船只,⽽不考虑船上所运物资的性质,因此,德国的兵⼒主要在同盟国防守薄弱的交通线上进⾏活动,⽽那些⾮常重要⽽⼜防守严密的交通线却安然⽆恙。
战争爆发后,德国为迫使英国屈服,决定使⽤海军主⼒,采⽤⼩编队袭击战术,实⾏⽆限制潜艇战,破坏英国的⽣命线——⼤西洋海上交通线。
⾄1941年12⽉,德意海军击沉盟国和中⽴国舰船1100余艘、760余万吨。
美国参战后,德国将⽆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到北美⾄巴西海域。
盟国投⼊⼤量反潜兵⼒,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并建⽴联合护航制度。
二战期间的海战二战期间,海战作为重要的战略手段广泛运用,成为了整个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个参战国纷纷派出舰队,展开激烈的军事行动。
本文将从大西洋战役、太平洋战争和地中海战役三个方面来探讨二战期间的海战。
一、大西洋战役大西洋战役是二战期间最早爆发的海战之一,也是西方战场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德国潜艇的崛起给盟军的航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船队的安全,盟军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护航船队,通过护卫舰队保护商船免受潜艇的袭击。
而德国则通过潜艇的无声无息的袭击迅速扩大其海上势力范围。
大西洋战役双方的竞争持续了长达五年之久,最终盟军通过技术创新和对德国潜艇的有效打击,成功地保证了船队的安全,并最终取得了该战役的胜利。
二、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是二战期间另一场重要的海战。
日本帝国向南太平洋扩张,威胁到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
美国不得不通过海战打击日本的海军力量,以保护自身的利益。
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的航母战力被充分发挥,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力量。
美国航母编队通过远程打击和空中支援,在多次大规模海战中击败了日本海军,最终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三、地中海战役地中海战役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海战。
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为了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为了保护其无价值的海上航线,英国派遣了大量舰队进行护航和防御。
而德国和意大利则试图通过潜艇和水面舰队的袭击来干扰英国的航运线。
地中海战役的结果并未明确,双方都取得过胜利,但最终英国通过实力优势和战略布局,保持了其在地中海的控制权。
结语二战期间的海战在整个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战不仅是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战役,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大西洋战役、太平洋战争还是地中海战役,各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战略的部署,最终取得了各自的胜利。
二战期间的海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中的海战在二战期间,海战成为各个参战国之间争夺海洋控制权的重要手段。
海战不仅是一场舰船之间的战斗,更是决定着整个战争走势的重要战略环节。
本文将就二战中的海战展开讨论,探寻其中的背景、重要战役以及影响。
一、背景二战海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战争爆发前。
当时欧洲的激烈冲突已经引发了全球性的战争。
参战国之间为了资源和领土不断争夺,海军力量的增长成为了各国关注焦点。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各国纷纷扩充自己的海军舰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
而在二战中,海战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周边、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这些地区都是战略要地,掌握了这些地区的海洋控制权将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走势。
二、重要战役1. 耐尔湾海战(1940年)耐尔湾海战是二战早期最重要的海战之一,也被称为英国海军的“荣耀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舰队成功击败了德国的海军舰队,保卫了自己的海洋控制权。
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英国打击德国海军力量、维持战略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途岛海战(1942年)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日本舰队试图进攻美国海军基地,但最终被美国海军成功击退。
这场战役标志着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取得了先机,使得他们能够逐渐反攻日本。
3. 制霸大西洋战役(1939-1945年)制霸大西洋战役可以说是二战海战中最为激烈和长期的战役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德国的潜艇舰队试图封锁英国的海上交通线,破坏其供应链。
然而,英国和其盟友通过建立护航舰队和使用雷达等技术手段有效地对抗德国潜艇,最终确保了自己的供应线畅通,对战争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影响海战在二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战争的走势和结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海战决定了国家的战略地位。
掌握海洋控制权不仅可以保护自己的国土和领海,还能够干扰敌对国的军事行动,并为自己的军队提供物资和支援。
其次,海战直接决定了陆战乃至战争的胜利与否。
例如,英国在耐尔湾海战的胜利增强了他们在陆战中的信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日本在中途岛海战的失败则使得他们在太平洋战争中处于下风。
二战中的战时交通与物流在二战中,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和物流对于支撑战争的正常进行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二战中的战时交通与物流,包括交通运输手段的变化和物流系统的建设。
1. 军事交通的挑战二战期间,军事交通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战争双方之间的交通线断裂,使得军队和物资运输面临割断和打断的风险。
其次是敌军的破坏行动,通过炮火、敌军飞机等手段破坏交通设施,使交通线受损。
此外,还有地形限制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对交通的限制。
2. 陆上交通与物流在二战中,陆上交通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欧洲战场。
军队和物资通过陆地交通线进行长途运输。
然而,由于前线的不断变动和战斗的激烈性,陆上交通线经常处于受损状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盟军采取了各种措施,修复交通线,提供补给。
同时,他们还发展了辎重部队,负责军队后勤保障和物资配送。
3. 水上交通与物流水上交通在二战期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海洋为战争的物资运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各国海军利用商船、军舰和运输船等进行物资和士兵的调度。
同时,在一些战略位置建立了物资集散点,方便将物资转运到前线。
然而,水上交通也面临着敌军的攻击和船只损坏的风险,加剧了战争物资的紧缺。
4. 空中交通与物流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空中交通和物流在二战中得到广泛应用。
军用飞机和空降部队成为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可以快速投送军队和物资到战场。
同时,空中运输也解决了地理限制和战线不断变动的问题。
然而,空中交通也需要解决敌军的空中威胁和飞机的机动性等问题。
5. 物流系统的建设为了有效管理和调度战争物资,各国在二战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物流系统。
物资采购、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等环节相互配合,确保物资的及时运送。
同时,为了减少战斗对物资运输的影响,还设立了保障机构和后勤补给中心。
这些机构和中心承担着保障前线军队所需的任务,确保其在战场上的持续作战能力。
总结:二战中的战时交通与物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国在战争中积极应对交通挑战,通过修复交通线、发展陆上、水上和空中交通等方式确保物资和军队的运输。
二战中德对英海上封锁的思考及启示李鹏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迫使英国投降或退出战争,德国对英国实施了海上封锁。
英国是岛国,矿产资源非常有限,战略原料和食品主要靠进口。
海上交通线对英国是真正的生命线,对于其保持战争潜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场规模空前的海上封锁自1939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德国投降前夕,但真正具有海上封锁战役特征的阶段是在1940年6月至次年6月。
本文通过对这一年的战役准备和实施情况的分析,试图找出对今天高技术条件下海上封锁战役的若干启示。
一、德对英实施海上封锁的条件从双方军事力量来看,德国陆空军占有优势,海军居于劣势,但劣中有优。
1940年6月,德国陆军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陆上武装力量,其在西欧就有140个师,其中10个是装甲师。
而英国有战斗力的陆军仅20多个师,其中只有两个装甲师。
丘吉尔曾不无后怕地说过:“1940年,入侵的部队大约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十室九空,生灵涂炭”。
德国空军也占有一定优势,其直接用于攻击英国本土的战斗机是929架,轰炸机是1314架,而英国空军分别为650架和500架。
但德国海军在总体上处于较大劣势,离老牌海上帝国差距较大,到1939年9月,其总吨位仅为35万吨,航母一艘没有,战列舰5艘,巡洋舰、驱逐舰50艘,海军航空兵基本是空白,而英国海军总吨位为130万吨,有航母8艘,战列舰15艘,巡洋舰、驱逐舰247艘,海军航空兵有舰载机500架。
但德国海军也有所长,它在潜艇的数量、质量及其战术运用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在对英海上封锁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军事地理条件看,是大陆对浅近纵深的大型海岛的封锁。
英国本土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英吉利海峡是欧洲最小的大陆架浅海,最宽处约240公里,最窄处96公里,而其东北处的加来海峡大部宽仅有30~40公里。
德国在1940年6月已占领了西欧、北欧的大部分地区,并乘胜利之威,挟欧洲大陆之战争潜力,开始了对英国的海上封锁。
军事历史!""#年第!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旨在破坏对方军事经济潜力和保卫己方海上运输的战斗,是同盟国和轴心国遂行海上作战的主要作战样式。
交战双方围绕着海上保交和破交,在各大海洋战区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使用了包括潜艇、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等在内的各种作战兵力,采取的手段亦多种多样,从而使海上交通线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海上交通线斗争的结果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进程,而且在局部战场甚至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认真研究这一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赢得未来海上交通线斗争,特别是赢得封锁与反封锁斗争的全面胜利,会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充分认识海上交通线斗争的重要性海上交通线斗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严重削弱敌人的经济,破坏敌国军用品的生产和居民的供用,它不仅能直接影响军队的作战,而且影响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影响民心和士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国家多,波及地区广,持续时间长,确保海上交通线安全成为各交战国展开军事经济潜力的重要环节,客观上要求交战各国无论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还是对保护已方海上交通线都要极为重视。
但是,二战初期,各国对海上交通线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没有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而是继续坚持马汉和科洛姆传统的“大舰巨炮”理论,认为只要大型水面舰艇控制了制海权,就能保证船只的安全航行。
因此,对保交和破交都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
德国虽对破坏同盟国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最初的准备也不够充分。
日本海军领导人企图通过舰队决战夺得制海权,从而使其海上航运得到保护,海上交通线斗争思想更为落后。
而海上交通线斗争的最初结果,使多数国家对海上交通线斗争的重要性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
于是英美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取得了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巨大胜利,加速了全面战胜法西斯的进程。
二战历史还表明,岛国更需重视海上交通线斗争。
海上交通线斗争对各国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各国对海上交通的依赖程度。
像英国、日本这样的岛国,本国资源较为缺乏,对粮食、石油及战略原料的输入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好本国海上交通线,就不能保证战争的需要。
二战中,德国的破交战就曾一度使英国处于崩溃的边缘。
日本在二战后期由于两条主要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战略物资很快告罄,从而迅速走向失二战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几点历史经验王金华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交通线斗争历史经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专题研究+海上封锁作战军事历史!""#年第!期$#%$败。
而德国的战略资源几乎都可以从陆上获得,所以德国将斗争的重点放在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上。
二、目的明确,手段多样首先,海上交通线斗争应紧紧围绕斗争目的。
海上交通线斗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严重削弱敌人的经济,破坏军用品的生产和居民的供应;第二个目的是限制敌人进行战略和战役运输的能力。
如果对海上交通线斗争的目的不够明确,就会削弱海上交通线斗争的作用,事倍功半。
二战期间,德国潜艇战给同盟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它的一个主要缺陷就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不改变其“打吨位”的信条。
在美英拥有强大造船能力的情况下,追求这种目的只能获得有限的战果。
其它国家,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也都患了这种“打吨位”的病。
这种只追求消灭敌商船吨位的作战方针,实质上是使海上交通线的战斗活动服从于经济战,而不是为了及时中断那些在战争一定阶段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敌方海上交通线。
其次,海上交通线斗争应采取多种斗争样式。
保交和破交是海上交通线斗争的主要样式,袭击和保护装卸港口也是海上交通线斗争重要样式。
袭击海上运输船会给敌人造成直接损失,而破坏港口的重要部分,例如动力系统、码头区、装卸设备等,常可以使整个港口在某一段时间陷于瘫痪,或使海路运输的速度变慢,规模缩小。
船舶的损失靠新造船只等能够较快得到补充,但恢复或重建新的港口或修船厂的任务则复杂得多。
例如,#&’"年夏季和秋季,德国空军大规模袭击伦敦时炸毁的某些港口设施,直到战争结束还没得到恢复。
由于德国没有注重对英国船舶装卸港口进行密集和系统突击,才使英国免遭了更大的损失。
三、诸军兵种的密切协同海上交通线斗争形式复杂,内容多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依靠单一军兵种难以全面完成保交和破交任务,而是需要各军兵种密切协同,发挥整体作战威力。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用潜艇进行了破交战。
其实,德国海军指挥部在战争前夕就下达了一个作战指令,命令德国海军利用“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破坏敌人的商务航运。
在实战中,只是由于德国水面舰艇数量少,而且还要担负其它作战任务,而德国海军航空兵飞机数量极为有限,空军又主要用于支援陆上战场,破交的任务才几乎全部落到了潜艇部队的身上。
所以当同盟国的反潜力量加强后,德国的破交战果便明显下降。
英国在对付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时,开始只使用水面舰艇进行反潜,结果水面舰艇在运输队和潜艇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后与空军的岸基飞机进行联合反潜,在大西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一定纵深的立体护航体系,最终迫使德国放弃了“狼群”战术。
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在日本的海上交通线上奔袭作战时,战果颇丰,因为这种编队都是多种兵力协同作战。
相反(德国破交兵力比较单一,且协同组织的也不多,仅仅局限于侦察航空兵和潜艇的协同,所以德国潜艇的破交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战历史经验表明,航空兵是海上交通线斗争中的主力。
战前,交战各国对航空兵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的作用估计不足,所以在战争开始阶段,航空兵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战争实践证明,航空兵机动范围广,突击威力大,在敌方水域布雷和袭击敌方交通线方面具有其它兵力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不仅能袭击敌方交通线,完全破坏其海上运输,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己方交通线不受敌方各兵力的攻击。
战后统计结果表明,航空兵海上交通线斗争的战果最为明显。
四、人员和武器装备必须适应长期斗争的要求海上交通线斗争时期一般相对较长,所以要取得海上交通线斗争的胜利,必须注重海上交通线斗争人才力量的培养,注重不断发展适应海上交通线斗争的高、新、尖武器装备。
二战海上交通线斗争初期,德国在破交中投入的兵力人员素质较高。
但随着战斗减员的专题研究)海上封锁作战军事历史!""#年第!期$#%$增加,人员素质日益下降,主要是德国没有注重及时培养后备力量。
#%&’年至#%&(年间,由于艇员和艇长质量下降,在战争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合实战要求的错误行动。
例如,潜艇艇长的无线电通话过多;潜艇发现敌机不及时,下潜迟缓;发现敌潜艇与规避敌潜艇攻击的训练水平降低;在搜索和攻击敌大型水面舰只时表现不够顽强。
特别是德海军多次发生艇员过早放弃己方受伤潜艇的事件,而这些潜艇就其技术状况而言,不但不应该沉没,而且还能开得动,也能下潜,甚至还能成功地摆脱敌人的追击。
二战中,同盟国最终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战胜了轴心国,武器装备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年%月,德国开始对英国海上交通线实施“潜艇战”后,英国的反潜、护航和扫雷兵器的数量严重不足,所以德国潜艇尽管只进行了有限的潜艇战,但英国运输船的损失却不断增加。
后英国海军加紧反潜武器装备研制,到#%&’年,英国的保交兵器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超过了德国的破交兵器,从而为保交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太平洋战场,由于美国海军在武器装备上对日本海军拥有绝对优势,所以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交通线,同时又能彻底破坏日本的海上交通线。
海上交通线斗争中还必须注重发挥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的“倍增器”作用。
二战中,随着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发展,各国都大规模地研制攻击航运和潜艇的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
新式潜艇、飞机相继问世,改进和制造出了新的雷达、声纳、深水炸弹和遥控炸弹等等。
这些新式武器和技术装备一经出现,便往往立即改变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甚至会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日本潜艇由于没有装备雷达,夜间水面航行时不能发现美国飞机,损失惨重。
原日本“吕—&&号”潜艇艇长在绝望中承认:“一部雷达比一百艘潜艇具有更大的意义”。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新的武器和技术装备只是在其使用初期对斗争影响最大。
如果使用不当,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德国过早开始使用新式水雷,当#%&"年#"月份德国水雷大规模生产时,英国人就已经揭开了磁性水雷的秘密。
五、侦察保障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海上交通线斗争客观上要求斗争双方都要做到知彼知己,这就对侦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例如就破交一方而言,在海上交通线斗争中,需要查明敌海上交通线及其沿岸海上交通线的通行区域,查明海上交通线运输的频繁程度,护航运输队的航行周期和编成,查明交通线的防御配系,不同区域保交兵力和兵器的数量和质量等等。
而对保交一方而言,面临的侦察任务也同样十分繁重,既要查明敌破交兵力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又要查明敌在每一次具体战役和战斗中的兵力兵器、战术特点等等。
但是,二战海上交通线斗争过程中,作战双方侦察保障却并非都十分有力,其中德国的侦察保障最为不力。
不论是谍报侦察,还是海上战役、战斗侦察,都组织的不够得力。
因此,德国统帅部没有系统地掌握同盟国航运制度及其变化,没能查明战争各个时期在各个不同方向上同盟国转运的物资的性质;没能查明同盟国反潜兵力装备的性质;没能查明促使某些海域内航运频繁的大规模登陆战役及其它战役的准备情况。
这就使得德国海军指挥机关不得不盲目行动,花费许多时间,却得不到应有效果,甚至根本无效,而却往往白白地将自己置于同盟国的打击之下。
应当指出,由于新军事革命的迅速发展,未来海上交通线斗争,特别是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交通线斗争,将会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不过海上交通线斗争作为海上封锁与反封锁作战的一种重要作战形式将会继续发展,并且将会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二战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历史经验十分丰富,需要我们结合未来军事斗争的实际,认真加以借鉴,因为不了解历史,不懂得斗争方法的发展趋势,就不可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作者:王金华,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责任编辑:徐飞专题研究)海上封锁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