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
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பைடு நூலகம்,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 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
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
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 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 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4分)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4分)
一、 1.答案 A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发言:开口。
2.答案 B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B.“其”都是人称代词,他的。A.助词,的
/提宾标志,不译。C.介词,在/引出对象,给。D.所+动词=名词性结构/为……所……,被动结构。 总结拓展 (1)之:用作助词时 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 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
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 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 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 ,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
③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重为乡党所笑, 以污辱先人。”
④所以,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的凭借”“是用来……的”
等。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如:“吾 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答案 C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概括能力。“效法嵇康、阮籍”错。由第二段“当时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何陋之有?”“夫晋,何厌之有?”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其:用作副词时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根据语境
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②“其 孰能讥之乎?”(表反诘);③“吾其还也。”(表婉商);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⑥与、跟、同。如:“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⑦超过、比。如:“苛政猛于虎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所:用作助词时 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 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 舍。”“臣所过屠者朱亥。”
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一、(2018浙江,14—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 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 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 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 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 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 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
(3)于:用作介词时 ①在、从、到。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卒于睢阳。”
②“在……方面”“在……中”。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由于。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向、对、对于。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
⑤被。如:“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 B.
C.
卒于睢阳 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
D.
将犬吠所怪 为巡船所物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 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 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C.牧亦坐是废 D.实宽良有治行
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句读之不知
拘:束缚,拘束。
废:(被)罢免。 治行:政绩。 )
于其外则不光 此其志不在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 《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 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 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