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基于统计决策的分类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1.78 MB
- 文档页数:25
前言参考书目第一章统计预测概述第二章定性预测法第三章回归预测法第四章时间序列分解法和趋势外推法 4.2 趋势外推法第十三章统计决策概述第十四章风险型决策方法第十六章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3.3 决策的公理和原则一.决策的公理定义:是指所有理智健全的决策者都能接受或承认的基本原理,它们是许多决策者长期决策实践经验的总结.两个基本点: 1、决策者通常对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即存在着“主观概率”; 2、决策者对于每一行动方案的结果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价值标准有自己的评价,即行动方案的“效用”. 六个公理: 1、方案的优劣是可比较和判别的; 2、方案必须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3、在分析方案时只有不同的结果才需要加以比较; 4、主观概率和方案结果之间不存在联系; 5、效用的等同性; 6、效用的替代性.二. 决策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合理性原则回本章目录本章小结1、决策是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具有三个特征、四个要素. 2、决策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3、一个完整的决策包括四个过程.4、决策的六个基本公理和决策时应遵守的三条原则.作业:第270页:1、2、3 回总目录 14.1 风险型决策的基本问题 14.2 不同标准的决策方法 14.3 决策树 14.4 风险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14.5 完全信息价值 14.6 效用概率决策方法 14.7 连续型变量的风险型决策方法 14.8 马尔科夫决策方法小结 14.1 风险型决策的基本问题不确定型决策举例:有一工程,下月开工后如果天气好,可按期完工获利140万元,若开工后天气不好,则损失120万元. 若不开工,则无论天气如何都将窝工损失20万元. 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已知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完全未知完全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贝叶斯决策一. 概念所谓的风险型决策,是指根据预测各种事件可能发生的先验概率,然后再采用期望效果最好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先验概率:根据过去经验或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对各自然状态的风险程度的测算值. 简言之,原始的概率就称为先验概率. 二. 损益矩阵有三部分组成:1、可行方案; 2、自然状态及其发生的概率; 3、各种行动方案的可能结果. 11.1 预测精度的测定一. 预测精度的测定 1、预测精度的一般含义预测精度:预测模型拟合的好坏程度,即由预测模型所产生的模拟值与历史实际值拟合程度的优劣.如何提高预测精度是预测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间隔分类法、自然断点法、分位数法、几何间距法和标准差分类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1 概述间隔分类法、自然断点法、分位数法、几何间距法和标准差分类法是常用的统计分组方法。
统计分组方法是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以便更好地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不同的分组方法在选择分组区间和分组数目上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算法。
间隔分类法是一种常见且简单的分组方法,它是根据连续变量的取值范围来确定分组区间。
在间隔分类法中,我们首先确定变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然后根据预定的间隔长度将变量范围划分为若干个等宽的分组区间。
间隔分类法适用于数据比较集中的情况,但对于数据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某些分组没有数据,或者数据分布不均匀导致某些分组的数量差异较大。
自然断点法则是根据变量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分组区间,通过寻找数据的转折点或者断点来选择分组标准。
自然断点法的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展示数据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但其局限性在于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所选断点可能因数据的变动而变动。
分位数法是一种基于数据的分位数进行分组的方法。
分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比例划分的值,如中位数就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 分别处于全部数据的中间位置。
通过选择不同的分位数来确定分组的边界值,从而使每个分组包含相同的数据量。
分位数法对于不同分布类型的数据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对于特殊分布模式的数据可能不适用。
几何间距法是根据变量的倍数关系来确定分组区间。
通过选择公比为常数的等比数列作为分组的边界值,可以较好地展示数据的倍数关系。
几何间距法适用于存在倍数关系的数据,但对于不符合倍数规律的数据会导致分组的不均衡。
标准差分类法是根据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来确定分组区间。
通过选择变量的均值加减标准差的倍数作为分组的边界值,可以使得每个分组具有相似的波动程度。
标准差分类法适用于对数据的波动程度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但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可能不适用。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14003课程名称:统计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二、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一般认为其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起初,统计学主要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阶段。
从广义上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或信息的学科,而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和生物统计等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更侧重于经济统计的学习。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统计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思维能力。
学生将能够基于真实的统计调查数据和大数据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此外,课程还将提升学生在科学决策和量化决策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概念和统计分析的步骤2.认识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什么是统计学(2)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3)如何学习统计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第二章数据来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主要来源和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调查方法及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数据的采集方式(2)数据采集机构(3)抽样调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总体和样本(2)随机抽样(3)整群抽样(4)放回抽样(5)不放回抽样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来源及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方法(三)思考与实践能够正确运用抽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三章统计分析软件R操作(一)目的与要求1.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数学计算2.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3.能够正确将各种文件格式数据导入R软件,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并保存为各种格式的文件(二)教学内容R软件的基本操作(三)思考与实践能够熟练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决策统计决策(Statistical Decision)[编辑]什么是统计决策决策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的经验基础上,借助一定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做出决定。
所谓统计决策,广义上说,是依据统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决策;狭义地讲,是指将未来情况的发生视为随机事件,依据概率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决策。
统计决策提供了在未来情况具有不确定性时,处理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
[编辑]统计决策的基本要素完整的统计决策问题,通常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选方案。
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者要达到的目标,是统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指不依赖决策者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条件或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备选方案在决策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总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编辑]统计决策的应用条件1、量化的决策目标。
统计决策是硬技术的定量决策,其决策目标应当是能够数量化的,如最大利润、最小费用等等。
2、存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未来状态,亦称自然状态,简称状态。
3、两种以上(含两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亦称备选方案,简称方案。
4、每种行动方案在每一种状态下的收益报偿应当是可以计量的。
收益报偿是行动方案在给定状态下的结果的价值尺度,统计决策的条件是,结果是必须可计算。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一般是表现为某种经济的损益,如销售收入、利润或利润率等。
5、已知各种状态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掌握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
[编辑]统计决策的作用1、科学的统计决策起着由决策目标到结果的中间媒介作用。
2、科学的统计决策提供有事实根据的最优行动方案,起着避免盲目性、减少风险性的导向效应。
3、统计决策在市场、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用途。
[编辑]统计决策的步骤一个完整的统计决策过程,必须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决策目标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重要一步,没有决策目标,也就不存在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