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22
《欣赏江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聆听《江雪》这首乐曲,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孤独、冷清的意境。
2. 通过聆听、哼唱、表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表现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倾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2.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江雪》这首乐曲的音频文件,以及相关的图片和音乐道具。
2. 制作课件,用于展示乐曲的背景和相关内容。
3. 提前与学生家长沟通,确保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表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四、教学过程:1. 常规训练:师生问好。
2. 律动:播放《江雪》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二)新课导入1. 导入:同砚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曲子,你们想听吗?请闭上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吧。
(播放音乐)2. 提问:这首曲子你听到了什么?3. 引入主题,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4. 初步学唱歌曲,注意咬字、吐字要清晰。
(三)新课传授1. 再次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2. 讲解歌曲内容,感受诗与音乐的结合。
3. 视唱歌词,划拍视唱,朗读歌词、轮唱。
4. 利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唱歌,并分声部进行练习。
5. 教唱歌曲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轮唱。
(四)实践活动(创新教学)1. 分组: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扮演渔翁、大雪、鸟声、流水四个角色。
2. 安置任务:四个组要发挥想象,利用各种道具(如书本、椅子等)模拟出音乐中的形象。
3. 学生创作表演:四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小组欣赏评判。
4. 教师总结评判:教师对四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以后的音乐课中积极参与表演和实践活动。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创作一首以“音乐与诗歌”为主题的歌曲。
3. 放学铃声响起,学生有序离开教室。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四篇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号召人们要爱护环境、珍爱地球家园。
课文编排《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只有一个地球》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扎根晋西北十五年,执着种树的感人事迹。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示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其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围绕这个语文要素,本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安排。
《只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并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青山不老》让学生关注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说“青山不老”。
《三黑和土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把握农民看待土地的态度。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应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倡议书”。
本次习作围绕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话题展开,与单元主题相呼应。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画面联想等方式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背诵《古诗三首》,感受祖国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的辽阔壮美。
2.明确什么是关键句,学会找关键句。
能通过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借助范文,掌握倡议书的格式。
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会写14个生字,掌握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
3.默读课文,能把握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能运用抓关键句的方式把握文段主要观点。
2.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能够听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3.能够进行简单的朗读和表演。
4.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词。
2.听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
1.使用生字词进行简短的语言描述。
教学准备
1.课文教材
2.录音机或播放设备
3.班级小黑板和粉笔
4.教学课件或故事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展示故事图片或讲述故事片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生字词
1.针对本单元的生字词进行逐个展示,教师朗读,学生跟读。
2.让学生尝试书写生字词,帮助学生纠正书写错误。
第三步:听故事
1.播放故事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阅读课文。
2.在播放完毕后,教师简要复述故事内容,强化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第四步:理解故事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猜测人物内心活动。
第五步:朗读和表演
1.分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
2.学生分组进行故事表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第六步:总结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册指定练习。
2.背诵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
3.以自己的话描述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
本节课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阅读综合实践设计说明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凭借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第六单元的课文有小说、童话、神话和寓言,它们体裁多样,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在阅读实践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思想主题等角度分析此单元的某一篇课文,体会故事中神奇美妙的想象,深入思考课文是如何基于现实展开想象,又通过想象来反映现实的。
通过回顾课文、编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1.回顾课文,提升对课文的概括分析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改编课本剧,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3.推举有表演兴趣或特长的同学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提升其写作能力。
2.推举有表演兴趣或特长的学生表演课本剧,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方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此单元的课文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此单元的课文,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思想主题等角度进行研读,进一步体会故事中神奇美妙的想象。
五、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改编、对剧本的表演进行有建设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了《皇帝的新装》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据此改编和表演了课本剧。
同学们的表演精彩非凡,配合十分默契,让老师眼前一亮。
希望同学们在此次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想象的魅力。
七、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此单元课文《寓言四则》中的一则改编为课本剧。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言与信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主题与内容本单元以“语言与信号”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语言和信号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语言和信号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人类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本单元包括《形形色色的语言》《生活中的信号》《通信的发展》三课内容。
《形形色色的语言》一课主要介绍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以及动物语言的特点。
《生活中的信号》则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信号,如交通信号、火灾报警信号等。
《通信的发展》一课回顾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烽火狼烟到现代的互联网通信,让学生感受科技的进步对信息传递的巨大影响。
(二)教材地位与作用1.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单元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单元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前面的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光等知识,为本单元理解信号的传递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信息技术等内容做好了铺垫。
2.对学生发展的作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了解语言和信号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科技创新意识。
此外,本单元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信息的传递和安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认识到语言和信号是人类和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
2.了解不同形式的语言和信号的特点和用途。
3.知道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对信息传递的巨大影响。
(二)科学思维1.能够比较和分析不同语言和信号的异同。
2.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总结语言和信号的发展规律。
3.培养创新思维,尝试设计新的信号传递方式。
(三)探究实践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有关语言和信号的信息。
2.能够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
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四)态度责任1.对科学探究保持好奇心和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句,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秋天的雨》、《听听,大自然的声音》、《金色的草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学视频、录音机、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2. 课文学习:通过阅读、讨论、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实践活动: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总结: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第6单元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 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秋天的雨》、《听听,大自然的声音》、《金色的草地》3. 重点字、词、句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复习本单元的字、词、句。
2. 扩展作业:收集有关大自然的声音的资料,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非常积极,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对第6单元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共八部分内容,共计2000字以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比如,看到类似23×4 这样的题目,能够快速准确地算出结果是92。
2.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能清楚地说出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就像知道为啥34×3 先算3×3 得9,再算4×3 得12,最后把它们加起来。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比如,能算出买5 个单价为18 元的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钱。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这可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
孩子们得明白怎么算,为啥这么算。
难点:对连续进位乘法的理解和计算。
像78×6 这种连续进位的题目,很容易让孩子们犯迷糊。
还有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地分析问题和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
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乘法接龙。
一个同学说一个多位数,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出乘一位数的结果,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熟悉乘法计算。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把同学们分成小组,一起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小组内的同学商量怎么算,然后派代表发言。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直观教学法。
利用实物教具、图片等,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乘法的含义。
比如,用小棒摆出乘法算式,让孩子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四、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特别好玩的数学故事。
从前有个小镇,镇上有个聪明的小男孩叫明明。
有一天,明明去商店买糖果,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糖果,有巧克力糖、水果糖还有棉花糖。
巧克力糖每颗 5 元,水果糖每颗 3 元,棉花糖每颗 2 元。
明明想买一些糖果送给自己的好朋友,他带了50 元钱,那他能买多少颗不同的糖果呢?同学们,你们来猜猜看。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一第六单元(一)单元设计理念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和写作针对性的能力。
教学目标1.阅读《劝学》《师说》,了解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理解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
2.学习《反对党八股(节选)》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措施的批驳思路,以及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学习《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的写作技法,以及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言风格。
4.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把握复杂议论文阅读方法;学习《上图书馆》,理解前人的学习经验。
5.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6.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2.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3.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难点表达的思辨性和议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13课时。
1.第十课:群文教学设计,共4课时。
2.第十一课:单篇设计,共2课时。
3.第十二课:单篇设计,共2课时。
4.第十三课:群文教学设计,共共2课时。
5.单元学习活动,读书经历交流会,共1课时。
6.单元写作指导,共2课时。
《劝学》《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荀子、韩愈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和“从师之道”;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师标准;明确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第六单元“舐犊情深”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O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O本单元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人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
《慈母情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父爱之舟》让学生说出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O这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
“用恰当的语言”要求学生有对象意识,和父母沟通时尊重父母,表达时注意使用恰当的措辞、语气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三、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慈母情深》一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慈母情深"O《父爱之舟》一文,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默读课文,想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说说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针对不同的事例说说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习作“我想对您说",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并表达感情。
【课时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教具准备】1. 学生了解作者的资料,预习古诗。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诵读学生积累的古诗,走进儿童生活,了解诗歌作者情况。
(一)诵读自己会背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古诗,并简单描述从中感受到的童年的快乐和无忧。
(二)介绍诗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件出示相关诗人资料1. 了解吕岩与八仙的传说,从中感受他的心境和人生观点。
2. 了解袁枚的经历,结合他的古诗《所见》感受他对儿童生活的细致描写。
3. 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故事,了解杨万里的诗歌特色,感受他的文字的优美。
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老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描述诗歌中的情景。
(一)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正音,尤其注意“蓑”、“磬”、“葛”的读音。
(二)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三)交流古诗的大意。
(四)自由朗读古诗,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呈现的情景,把诗歌的语言化为同样优美的散文诗化的句子。
(五)指名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课件播放钢琴曲《童年》三、品读《牧童》,感情诵读古诗,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无忧。
(板书:儿童有趣的生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一)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儿童生活快乐无忧?(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
课件出示古诗[预设一]:归来报贩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
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都弄得她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约二)(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富县宽阔的原野。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那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
快乐的牧童实在则那样那个抖动的笛声。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
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
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注意以下知识点:1. 从“六七里”感受原野的空旷,从“铺”字感受草木的茂盛。
2. 从“弄”字感受儿童吹笛时的自在,并想象儿童吹笛时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 从“卧”字感受儿童生活的无拘无束。
4. 教师介绍吕岩的经历:遭遇战乱,生活颠沛流离,后入山学道。
学生了解他写这首诗的原因。
(三)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情景,并在描述的悠闲自在的情境中互相引导朗读。
师: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课堂作业新设计】1.找一找《牧童》和《稚子弄冰》的相同点,写在采蜜集本上。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的闲适。
2.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互助启发下,能够投入积极而深入的思索之中。
《牧童》、《稚子弄冰》两首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想象画面、联系自己实际生活来深入理解古诗,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过程】一、品读《稚子弄冰》,感情诵读古诗,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
(一)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二)交流对古诗的解读。
课件出示诗句1. 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
2.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
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铮”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各个环节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
4. 关于“玻璃”、“玉磬”、“银铮”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实际。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二、对比阅读,自学《湖上杂诗》。
(板书:对青春的渴盼和心底的惆怅)(一)结合《牧童》、《稚子弄冰》两首诗,补充儿童生活的诗句,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白居易《池上》,感受童年的趣味。
课件出示古诗(二)学生自由朗读《湖上杂诗》,对比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思考: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三)抓住“不羡神仙羡少年”一句,体会诗人对青春的渴盼和心底的惆怅。
课件出示古诗(四)感情朗读全诗,并练习背诵,同时对比朗读《牧童》和《稚子弄冰》,从朗读中感受童年的美好和可贵。
三、拓展延伸,改写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首古诗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恰当想象。
课件出示改写提示【课堂作业新设计】1.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的意思,联系这三首诗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老夫”“不羡神仙羡少年”?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3.搜集整理有关童年的古诗,写在摘抄本上。
4.调查了解长辈及爸爸妈妈的童年生活,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童乐稚子弄冰儿童有趣的生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湖上杂诗对青春的渴盼和心底的惆怅【课后反思】【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在“我”与“小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小兄弟”的歉意。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作品。
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含义,了解科学的教育儿童的思想。
2.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课文学习的主线,理解“我”的思想产生变化的原因,对“我”的自省精神做出恰当的理解。
通过自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特定情境中的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教具准备】1. 学生熟读课文,了解鲁迅的作品及其思想。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鲁迅。
(一)板书课题,说说由“风筝”你想到了什么词汇。
课件出示图片预设:梦想、飞翔、欢乐等。
(二)走近鲁迅,作家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鲁迅资料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风筝》诗,把阳春季节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形写得活泼可爱,读来令人欣喜。
可是,看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二、初读课文,正音,理解词语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同桌互助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课文,注意难读的词语的读音,结合朗读情况查阅工具书,理解与今天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词语。
注意点:1.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倘、点缀、嫌恶、恍然大悟、惊惶、苦心孤诣、掷、惩罚、虐杀、堕下去、宽恕。
课件出示词语2. 理解下列词语:倘、十岁内外、不堪、可鄙、什物、苦心孤诣等。
(三)以“我”、“小兄弟”、“风筝”为关键词说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三、自读课文,简述课文内容,把握“我”的情感变化。
(一)自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几件事情,并在小组中用简练的语言复述。
(二)用表示心情的词语进行填空。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感到;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
课件出示填空(三)交流填空,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初步理解“我”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
【课堂作业新设计】1.朗读全文,说一说:你对“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2.学生接触鲁迅的文章不多,不太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学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以情感变化为主线,以“精神的虐杀”为理解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在北京的冬天看到风筝“惊异和悲哀”的原因。
(板书:现在见风筝而悲哀)(二)阅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抓住对小兄弟的神态描写和对“我”的动作描写,体会“我”称毁坏风筝是“精神的虐杀的”原因,感受“我”当时的心情。
(板书:从前制止弟弟做风筝)师:自由朗读第3、4段,说说小兄弟给你留下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