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争议案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男,30岁,无业人员。
2021年5月,张三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致对方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事实1. 2021年5月某日,张三与邻居李四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三持刀将李四刺伤。
2. 李四被送往医院抢救,经鉴定为重伤二级。
3. 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分析1. 犯罪主体:张三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资格。
2. 犯罪客体:张三的行为侵犯了李四的生命健康权,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3. 犯罪主观方面:张三在争执过程中,持刀将李四刺伤,其主观上具有伤害的故意。
4. 犯罪客观方面:张三持刀将李四刺伤,致其重伤二级,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四、案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三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2. 加重情节:张三的行为致李四重伤二级,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加重情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自首情节:案发后,张三潜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张三虽不属于自动投案,但其被抓获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视为自首。
4. 量刑建议:根据张三的犯罪事实、情节及自首情节,建议对其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判决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张三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七年。
六、案例启示1.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 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在遇到纠纷时,应保持理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避免采取暴力行为。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起故意伤害案件,案发时间为2023年X月X日,地点为XX市XX区。
被害人甲与被告人乙因琐事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乙持械将甲打伤。
甲受伤后经医院诊断为轻微伤,但乙的行为已构成犯罪。
二、案件事实1. 2023年X月X日,被害人甲与被告人乙在XX市XX区某小吃店就餐时,因排队等候时间较长,双方发生争执。
2. 在争执过程中,乙从口袋中掏出一把水果刀,指向甲的颈部,甲感到恐惧。
3. 乙用刀划伤了甲的颈部,甲逃离现场。
4. 甲随后到附近医院接受治疗,诊断为轻微伤。
5. 被告人乙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案中,被告人乙持械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被害人甲轻微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自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本案中,被告人乙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属于自首,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被害人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被害人甲与被告人乙发生争执,甲在争执过程中未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伤害,存在一定过错。
四、案件定性综合以上分析,本案应定性为故意伤害罪。
五、处理建议1. 被告人乙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被告人乙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2岁,个体经营者。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
两人系同村村民,平日并无矛盾。
2019年5月15日,张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口角,张某在冲动之下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经过2019年5月15日下午,张某与李某在村口相遇,因张某的摩托车停在李某的车旁,导致李某的车无法通行。
张某与李某因此发生口角,争吵过程中,张某情绪激动,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某的胸部猛刺一刀。
李某被刺后,立即倒在地上,张某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李某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李某身受重伤,需进行手术。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张某对李某的伤情表示悔恨,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分析1. 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本案中,被告人张某已满18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条件。
2. 犯罪客体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侵犯了李某的生命健康权,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3. 犯罪客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4.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因一时冲动,故意持刀将李某刺伤,具有伤害李某的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5. 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构成自首。
第1篇案情简介:张某,男,35岁,已婚,某市某区居民。
2018年7月,张某因家庭矛盾与妻子发生激烈争吵,在情绪极度激动的情况下,持刀将妻子刺伤,导致其重伤昏迷。
事发后,张某主动报警,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经抢救,妻子虽脱离生命危险,但身体多处器官受损,导致终身残疾。
争议焦点: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争议焦点展开: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 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激情杀人?3. 张某是否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一、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中持刀将妻子刺伤,其行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且造成了妻子重伤的严重后果,因此,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部分辩护律师提出,张某的行为属于激情杀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激情杀人是指因受到严重刺激,在情绪极度激动的情况下,丧失理智而实施的杀人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于激情杀人,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此,有观点认为,张某在争吵中持刀刺伤妻子,是在情绪极度激动的情况下实施的,属于激情杀人。
但也有观点认为,张某在持刀刺伤妻子之前,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妻子受伤,因此,其行为不符合激情杀人的特征。
二、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激情杀人关于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激情杀人,存在以下争议:1. 激情杀人的认定标准:激情杀人是指因受到严重刺激,在情绪极度激动的情况下,丧失理智而实施的杀人行为。
激情杀人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行为人受到严重刺激、行为时丧失理智、行为具有冲动性等。
2. 张某的行为是否符合激情杀人的特征:张某在争吵中持刀刺伤妻子,虽然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实施的,但其行为并非在完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发生。
在案发前,张某曾试图与妻子和解,但在争吵升级后,情绪失控,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激情成分,但不符合激情杀人的特征,因此,不能认定其行为属于激情杀人。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年某月某日,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李某因邻里纠纷发生口角。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械将李某打伤,导致李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经法院审理,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二、案件分析1. 犯罪构成(1)犯罪主体:本案中,被告人张某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要件,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8周岁以上)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犯罪客体:本案中,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利,即生命健康权。
(3)犯罪主观方面:张某在邻里纠纷中故意伤害李某,具有明显的伤害故意。
(4)犯罪客观方面:张某持械将李某打伤,造成李某重伤二级的严重后果。
2. 故意伤害罪的认定(1)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分: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而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的行为虽然造成了李某重伤二级的严重后果,但未造成李某死亡,因此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2)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区分: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因过失行为造成他人重伤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伤害故意,不属于过失行为,因此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三、法律适用1. 刑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刑事诉讼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2. 张某在邻里纠纷中故意伤害李某,造成李某重伤二级的严重后果,属于故意伤害罪中的“致人重伤”,依法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涉及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李某因与被害人王某发生纠纷,持刀将王某刺伤。
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经过侦查,李某被抓获归案。
现将本案进行分析。
二、案件事实1. 被害人王某,男,35岁,某公司员工。
2. 被告人李某,男,30岁,无业。
3. 事件经过:2020年5月10日,王某与李某在某餐厅就餐时,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王某受伤后送往医院治疗。
4. 侦查结果:公安机关在案发现场提取了作案刀具,并在李某住处查获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
经鉴定,王某所受伤害构成轻伤二级。
三、法律分析1. 犯罪构成(1)客体:本案侵犯的是王某的人身权利,即生命健康权。
(2)客观方面: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侵犯了王某的生命健康权。
(3)主体:被告人李某,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4)主观方面: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他人身体健康,但仍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2.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轻伤二级,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定性为故意伤害罪。
3.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结合本案事实,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四、判决结果1.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被害人王某轻伤二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李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2. 一审宣判后,李某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五、案例分析1. 本案中,李某因琐事与王某发生争执,持刀将王某刺伤,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2. 本案提醒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尊重他人,宽容待人。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害人甲与嫌疑人乙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乙持械将甲打成重伤。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法律的适用和司法公正提出了考验。
二、案件基本情况1. 被害人甲,男,35岁,某市居民。
2. 嫌疑人乙,男,30岁,某市居民。
3. 争执原因:甲与乙系邻里关系,因房屋修缮问题产生纠纷。
4. 争执经过:2018年6月某日,甲与乙因房屋修缮问题发生争执,乙情绪激动,持械将甲打成重伤。
5. 侦查过程: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经过调查取证,将嫌疑人乙抓获归案。
三、案件定性及法律依据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四、案件审理及判决1. 审理过程:案件由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保障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听取了双方的诉求和辩护意见。
2. 判决结果: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规定,法院认定被告人乙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五、案例分析1. 案件特点(1)邻里纠纷引发:本案源于邻里纠纷,反映了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的现实问题。
(2)暴力行为严重:嫌疑人乙在争执中持械伤人,手段残忍,严重危害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
(3)社会影响恶劣: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法律适用和司法公正提出了考验。
2. 案件启示(1)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邻里纠纷等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强治理,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2)提高法律意识:公民应增强法律意识,尊重他人权益,合理表达诉求。
(3)严格执法司法:司法机关应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结论某故意伤害案是一起典型的邻里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告人王某因与被害人李某因琐事发生争执,遂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王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法院依法对王某进行了审判。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被告人王某是否有自首情节,应否从轻或减轻处罚?3. 被告人王某是否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三、案例分析1. 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被告人王某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二级,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2. 被告人王某是否有自首情节,应否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告人王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情节。
因此,法院可以依法对王某从轻或减轻处罚。
3. 被告人王某是否具有法定从重处罚情节?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被告人王某在案发前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罚执行完毕后五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属于累犯。
因此,法院可以依法对王某从重处罚。
四、判决结果某市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其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鉴于王某系累犯,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综上,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王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五、思考1. 在审理故意伤害案件时,法院应充分考虑被告人的犯罪情节、自首情节、累犯情节等因素,依法作出公正判决。
14起刑事争议案件分析一、A驾驶电动车载B在路上行驶,C警官发现A无证驾驶且违规载人,遂驱车上前阻拦,A不停车继续前行,C警官驾车超越A车从旁边拦截A车,两车相撞倒地,C警官起身拔掉A的电动车钥匙,A去抢钥匙,C警官不给,后来A将C警官的对讲机抢了过来,称要与C换钥匙,后迫于压力将对讲机还给C警官,然后被带到警卫室。
C警官和D警官对A进行讯问,途中A多次接电话,C警官去夺A手中的手机以使其配合讯问工作,A挥拳打向C 警官的左脸颊(后经鉴定为轻微伤),第二拳因C警官避开而打在D警官脸上。
对于当时的殴打事件,A称C去夺他的手机,并打了他一下,他才还手打人的,C警官称其为使A配合询问工作而去取A的手机,D警官称C在拿到手机之后使劲按了一下A的脖子。
此案有几个争议的地方:1、A在C警官要求其停车的情况下继续开车前行以及夺取C 警官的对讲机的行为是否已经构成妨害公务罪?2、A的动手打人是出于反击还是妨害公务?如果A在C警官打了一下之后动手打人是否属于妨害公务?如果C警官并未在取了手机之后打了A一下,A的行为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中和突发事件中,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或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案中A在C警官要求其停车时拒不停车,且从C警官手中夺取对讲机要求换电动车钥匙,其行为应该属于以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执行职务,构成妨害公务罪。
关于民警执法存在瑕疵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本人认为要看此瑕疵是否达到违法程度,如果瑕疵并未达到违法程度,依然构成妨害公务罪;如果执法活动本身存在违法瑕疵,抗拒执行则不构成妨害公务罪,例如,在土管执法人员在强制拆迁时,遭到房屋所有人的抵抗并发生冲突,则不构成妨害公务罪。
另外,还要看嫌疑人是否有妨害执行公务的故意,如果其只是出于自卫或者还击,则其行为不应当定性为妨害公务,例,本案中,如果A出于反击而打了C警官,并无妨害执行公务的意图,则不构成妨害公务罪,而这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很难把握。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盗窃案,被告人王某,男,32岁,初中文化程度,无业。
被告人王某因生活所迫,于2019年6月15日,在深夜时分,潜入某公司仓库,窃取价值人民币5万元的财物。
案发后,被告人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审理过程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依法对被告人王某进行了立案侦查,并迅速破案。
随后,检察机关对被告人王某以盗窃罪提起公诉。
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公开审理。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王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辩护人提出,被告人王某系初犯,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请求法院从轻处罚。
三、法律分析(一)关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1. 客观要件: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司财物,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客观要件。
2. 客观要件:被告人王某在深夜时分,潜入公司仓库,窃取财物,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符合盗窃罪的客观要件。
3. 主观要件:被告人王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权益,却仍然故意为之,具有盗窃的故意,符合盗窃罪的主观要件。
(二)关于盗窃罪的定罪量刑1. 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2. 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第五十二条、第六十七条之规定,被告人王某具有以下情节:(1)初犯,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2)盗窃数额较大,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综合考虑被告人王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法院依法对被告人王某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王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件评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盗窃案件,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司财物,数额较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法院依法对其作出了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严肃。
本案中,被告人王某虽然具有以下情节:初犯、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但盗窃罪的犯罪性质严重,且盗窃数额较大,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14起刑事争议案件分析一、A驾驶电动车载B在路上行驶,C警官发现A无证驾驶且违规载人,遂驱车上前阻拦,A不停车继续前行,C警官驾车超越A车从旁边拦截A车,两车相撞倒地,C警官起身拔掉A的电动车钥匙,A去抢钥匙,C警官不给,后来A将C警官的对讲机抢了过来,称要与C换钥匙,后迫于压力将对讲机还给C警官,然后被带到警卫室。
C警官和D警官对A进行讯问,途中A多次接电话,C警官去夺A手中的手机以使其配合讯问工作,A挥拳打向C 警官的左脸颊(后经鉴定为轻微伤),第二拳因C警官避开而打在D警官脸上。
对于当时的殴打事件,A称C去夺他的手机,并打了他一下,他才还手打人的,C警官称其为使A配合询问工作而去取A的手机,D警官称C在拿到手机之后使劲按了一下A的脖子。
此案有几个争议的地方:1、A在C警官要求其停车的情况下继续开车前行以及夺取C 警官的对讲机的行为是否已经构成妨害公务罪?2、A的动手打人是出于反击还是妨害公务?如果A在C警官打了一下之后动手打人是否属于妨害公务?如果C警官并未在取了手机之后打了A一下,A的行为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中和突发事件中,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或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案中A在C警官要求其停车时拒不停车,且从C警官手中夺取对讲机要求换电动车钥匙,其行为应该属于以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执行职务,构成妨害公务罪。
关于民警执法存在瑕疵是否构成妨害公务罪:本人认为要看此瑕疵是否达到违法程度,如果瑕疵并未达到违法程度,依然构成妨害公务罪;如果执法活动本身存在违法瑕疵,抗拒执行则不构成妨害公务罪,例如,在土管执法人员在强制拆迁时,遭到房屋所有人的抵抗并发生冲突,则不构成妨害公务罪。
另外,还要看嫌疑人是否有妨害执行公务的故意,如果其只是出于自卫或者还击,则其行为不应当定性为妨害公务,例,本案中,如果A出于反击而打了C警官,并无妨害执行公务的意图,则不构成妨害公务罪,而这方面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很难把握。
二、A与B在甲地进行毒品交易(A贩卖毒品,B购买毒品),交易完成后,A离开,B 正准备离开时被警察抓获。
后经警察工作,B同意再与A联系在甲地购买毒品。
在第二次毒品交易时,两人均被抓获。
对于本案有几点疑问:1、第二次的侦查行为是否属于诱惑侦查?2、诱惑侦查是否合法?3、第二次的毒品交易的交易额很大程度由侦查人员决定,将其交易额计入贩毒人员A的贩卖毒品数额中是否合理?4、第二次毒品交易额应否计入购买毒品人B的购买毒品数额中?诱惑侦查亦称犯罪引诱,在英美法中被称为执法圈套(entrapment),其包括两种类型:1、“犯意诱发型”,诱惑者(暗线)促使被引诱者产生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
此类诱惑犯罪中侦查机关无疑在诱使和鼓励无罪人犯罪,所以应当属于非法的侦查行为,不应当被认可。
2、“提供机会型”,被诱惑者已经具备犯罪意图或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诱惑者仅仅提供了一种有利于犯罪实施的特定条件和机会。
此类侦查中,实施人构成犯罪是没有问题的。
此案中的诱惑侦查属于第二种类型,即“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是合法的。
第二次毒品交易实际上也是贩卖毒品人向购买毒品人转让毒品并收取毒资的行为,毒品数额应计入贩卖毒品的数额之中。
而对于购买毒品的行为,如果其目的是贩卖,应当构成贩卖毒品罪;如果仅供自己吸食,非法购买较大以上数量(刑法348条“非法持有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或行为人非以营利为目的,为他人代买仅用于吸食的毒品,数量达到较大数量的,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第二次的毒品交易活动因其是在公安机关的监督下购买人向贩卖毒品人购买毒品以诱使其出现,所以不应计入购买毒品人的购买毒品数额之中。
三、A通过电话欲向B购买毒品,后因其他罪行在其居所被警察抓获,此时B正好到达A的居所,在警察查看其身份证时,B乘其不注意将所带毒品扔到沙发缝隙,被警察发现,遂将B抓获。
B是否构成贩卖毒品罪?贩卖毒品罪表现为明知是毒品而故意实施贩卖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为:1、主体要件,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主观要件,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事实贩卖行为,过失不构成本罪;3、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人民的生命健康;4、客观要件,行为人进行贩卖毒品的行为,包括有偿转让毒品和以贩卖为目的而收购毒品。
有偿转让毒品,即行为人将毒品交付给对方,并从对方获得物质利益。
而出于贩卖的目的非法收购毒品的,也应认定为贩卖毒品。
对于贩卖、运输毒品犯罪,如果行为人只是实施了一个购买行为或者未完成出售行为,或者尚未将毒品运到目的地就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的,应当如何定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贩卖毒品罪和运输毒品罪一样应当为行为犯而非结果犯。
即行为已经开始即构成本罪,而不管其完成与否。
对于贩卖毒品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毒品是否进入交易环节为准,至于行为人是否已经将毒品转移给买方以及是否从中获得利益,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与既遂,但如果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进入交易环节,则是本罪未遂;对于运输毒品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毒品是否起运为准,而不管其是否将毒品运到目的地,只要毒品已经开始运输,即构成本罪既遂。
贩卖、运输毒品既遂与未遂应注意的几点:1、以贩卖毒品为目的,实施了购买毒品的行为(包括正在进行毒品交易人赃俱获和已经完成毒品交易两种情形),应当认定为贩卖毒品罪既遂;2、对于非以购买方式(如祖传,受他人馈赠等)获得毒品予以贩卖的,只要将毒品带至与买方约定的地点开始交易或者实际成交的,应以贩卖毒品既遂论处;3、对于贩卖毒品被抓获后在其住所查获的毒品,应其贩卖故意确定并购买了大量毒品,应全数作贩卖毒品的既遂认定;4、误把假毒品当做真毒品予以贩卖的,应以贩卖毒品罪未遂论处;5、明知是毒品而予以运输的,只要开始起运,不管距离远近,无论是否到达目的地,均以运输毒品罪既遂论处。
故本案中A的行为构成贩卖毒品罪,且为既遂。
四、2013年11月25某日晚19时左右,韩某驾驶轿车沿武汉市洪山区某生鲜市场门前路段由西向东行驶,行至生鲜市场门前时,遇程某拖行手推垃圾车与其同向行驶,韩某所驾轿车前部与程某拖行的手推垃圾车左后角处相撞,程某受伤。
事故发生后,韩某驾车离开现场,程某经抢救无效与次日上午死亡。
据犯罪嫌疑人韩某供述,当天晚上天色不好,视线较差,其从亮处驾车驶到暗处,影响了视线,当时以为只是撞到了一个垃圾桶,仅从后视镜看了一下,发现地上一地的垃圾,也没有发现有人,又因为家中有急事,所以并未停车查看就驾车离开了。
而事发第二天晚上19时许,犯罪嫌疑人又驾车到事故发生路段的附近,报“122”警,称自己的车子发生交通事故,撞了垃圾桶,然后从交警那里拿到一张定责书。
之后他又开车到某4S店并通知保险公司定损,后被警方抓获。
本案的争议在韩某的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条件:1、肇事者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肇事者在逃逸时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2、主观上是为逃避事故责任。
如果肇事者仅仅是躲避肇事现场受害人家属或者群众的暴力行为,则不应认定为逃逸;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对于交通肇事之后逃离现场之后又投案的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逃逸存在两种不同意见:(1)属于交通肇事的行为,至于其逃跑后又报警的行为,应当作为量刑时所考虑自首的一个从轻情节;(2)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人在逃离后又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主观上并无逃避责任的故意,故不宜认定为逃逸。
在此应当取第一种意见。
从当时现场的监控视频(此案在补充侦查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将现场的监控录像送至检察院)看,当时车辆的碰撞导致的震动并不剧烈,韩某仅是踩了一下刹车,并未下车查看,就开车离去了;从证据材料看,韩某于案发后次日在肇事现场附近报警称车辆撞了垃圾桶,取得交警的定责书之后又向保险公司索赔,按理其应该并不知道前日撞人的事实。
故本人认为此案不应当认定为逃逸。
而老师则认为此案应当认定为逃逸,理由如下: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韩某在车辆发生事故时,应当下车查看事故情况。
韩某未查看而直接驾车离去;2、韩某确实有逃离现场的行为,其行为导致被害人因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
五、2013年3月某日上午,阮某在路上实施抢夺行为,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遭到便衣警察吴某的追捕。
吴某因当时情况紧急未及时出示相关证件,阮某为摆脱吴某的追赶,使用路边的木棍将吴某打伤后逃跑。
针对此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1、阮某构成抢劫罪。
其在实施抢夺行为之后,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将吴某打伤,已经转化为抢劫罪。
2、阮某构成抢夺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阮某在实施抢夺的行为逃离现场的过程中抗拒警察吴某的抓捕行为,属于妨害公务罪,应与抢夺罪并罚。
关于转化型抢劫罪:据《刑法》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和《刑法》267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论处。
转化型抢劫罪,须以“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前提条件,以“为窝藏脏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为主观条件,以“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为客观条件。
本案应当按照第一种意见处理:1、据据《刑法》269条的相关规定,阮某在实施抢夺行为之后,为抗拒抓捕用木棍将吴某打伤,系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故构成抢劫罪的转化犯;2、据《刑法》277条之规定,吴某在执法的过程中身着便衣且因情况紧急并未出示相关证件,所以应当推定犯罪嫌疑人阮某不知道其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不构成妨害公务罪。
六、2013年4月份某日下午,犯罪嫌疑人武某介绍并带许某到犯罪嫌疑人张某的住处购买毒品。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某洗脚城对面的巷子内,犯罪嫌疑人张某以人民币500元的价格卖给许某10颗毒品“麻果”,后被民警当场抓获,并从其身上搜出贩卖毒品的毒资500元。
为他人介绍贩卖毒品人构成何罪?贩卖毒品是指有偿转让毒品或者以贩卖为目的而非法收购毒品,有偿转让毒品即行为人将毒品交付给对方,并从对方处获取利益,贩卖方式既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秘密的;既可以是行为人请求对方购买,也可以是对方请求行为人转让;既可以是直接交付给对方,也可以是间接交给对方。
在间接交付的场合:1、如果中间人以营利为目的或者明知买受人以贩卖为目的的,构成贩卖毒品罪。
2、不以营利为目的且不知道买受人以贩卖为目的的,如果为贩卖人找买受人的,构成贩卖毒品罪;为买受人找贩卖人的,与买受人的定罪及处罚相同,即(1)超过348条规定的较大数额的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2)未超过348条规定的较大数额的不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