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名】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简】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

(3)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礼记》中的《学

记》,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比外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300来年。【判】?“道(引导)而弗牵(走,强通),强(鼓励)而弗抑(打击),开(启发)而弗达(结

果)”,“不凌(超越)节(年龄)而施(教育)”“长(发扬)善救(弥补)失”,“禁(预防)于未发”,“教学相长”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朗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

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

?赫尔巴特被称为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教室、书本

?杜威现代教育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

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1939年,前苏联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母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

目标分成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他特别重

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自1972年以来,前苏联连续出版了巴班斯基的几本著作,在我国,他的《教

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较为著名。

?荀子认为人性本饿,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使人的本性得到人为矫

正。在他看来:“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则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所作善也。”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本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

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填空】

?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填空】

?教育的作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

育内容、教育手段是联系教育者和学生的中介,是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作用的桥梁。【填空】

?教育的社会职能: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现象,它担负着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社会职能,是普遍的永恒的社会生活范畴。【填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历史法、实验法。

【填空】

?行动研究法:一般认为行动研究法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结

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主要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宏观理论问题的研

究。【判/选】

?行动研究法基本步骤: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填空】

第二章:教师

?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

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命运。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直接体现者、承担者和实践者。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是教师的唯一职责,

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教师往往还要承担管理、科研等方面的任务。

(判断)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填)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的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主要存在着四种教师的管理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的劳动特点(简)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

6、连续性和广延性;

7、学习性

?教师具有的基本权利: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

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

见。简称科学研究权。

c)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d)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假期。简

称获取报酬待遇权。

e)对学习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

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习管理的民主权利。简称民主管理权。

f)参加进修或者去其他地方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教师应履行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

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

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

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

制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

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教育

教学权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

?教师的职业理念(简)

a)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b)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c)创新的教育理念;

d)依法执教的教育理念;

e)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的职业素养(简)

1、师德素养(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2、知识素养。包括:

●精神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文化修养;

●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专业能力)。包括: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学能力;

?教育与心理辅导能力;

?交往和控制能力;

?反思与研究能力;

?教育机智能力(随机应变能力)。

?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填)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涵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

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简):

1、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途径;

2、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途径;

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简)

1、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多样性和多变性的人;

4、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5、学生是完整的人;

6、学生是独立的人。

?初中生注意的集中性与稳定性不断增强,集中注意的时间一般能保持45分钟。

?思维发展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核心。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简)

1、教师要热爱学生;

2、教师要尊重学生;

3、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4、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

5、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

6、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性格;

7、教师要上好课。

第四章: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简)

1、学会做人;

2、学会求知;

3、学会做事;

4、学会共处;

5、学会健体;

6、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简)

1、全体性;

2、主体性;

3、发展性;

4、全面性;

5、开放性;

6、基础性;

7、民族性。

?人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大部分。(选)

第五章: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含义:就是一种必须使每个人都能平等的利用那些从本质上来讲

由政府提供的便利教育条件的教育体制。

教育公平的主要涵义: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公平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第六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目前在教育中存在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二是

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它们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简)

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制约与要求(简)

1、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

展;

2、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建

议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注意适时和及时;

4、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教育。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教育是什么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社会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使教育的组织形式、方法与手段的变革。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简)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的重要促进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够促进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影响群众

3、教育可促进政治民主化

第七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早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设想或规定。

(含义)。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填)

?教育目的的作用(填):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理论(简)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文化本位论;

4、生活本位论;

5、伦理本位论。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实践,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理解)

?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强记)

第八章: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型学制和中间型学制。(填)

?义务教育: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

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名词解释)

?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填)

?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记)

第九章: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的诞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包括学晓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是教育内容及其组织安排。课程是教育实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教育

目标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课程表等。(填)

?教科书,也称课本、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

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判断)

?课程的作用(简单)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课程的类型(简答)

1、根据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即主要来自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根据

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以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种类

型。(学科课程分科设置,又称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杜威是主要代表人物。)

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即课程内容的涵盖范围,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

程和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形式主要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相关课程:是指两种过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个学科原来的独立形态。

融合课程:是指把有没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与相关课程不同,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

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课程,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要大。

核心课程:是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内同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3、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可将学校课程分为显性

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类型;(显性课程区别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隐形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由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首先提出来的。)

4、根据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两大类;(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5、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层次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6、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扩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极其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极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活动中心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是一种与学科中心课程相对立

的课程理论。它以儿童的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强调让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杜威是儿童中心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填或判)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新课程的特点)(简)

1、课程目标现代化;

2、课程结构多样化;

3、课程内容生活化;

4、学习方式主体化;

5、教学评价多元化;

6、课程管理分权化。

第十章:教学(上)

?教学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德智体美劳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是

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工作。

?教学的一般任务(简)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

?教学过程的本质(简)

1、教学过程是特殊认识过程(特殊认识说):

2、教学过程是促进发展过程(发展说):

3、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交往说)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习间接规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简)

1、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2、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

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不同步。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和技能技巧

7、一般来说,包括这六个阶段的教学过程,是通过连续几节课的教学来完成的,而且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相互分割,孤立进行。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判断)

第十一章:教学(中)

【案例分析】教学原则(用含义和贯彻要求答)(P140--146)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含义:是指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并结合知识教

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育人。

2、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A.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

方法都必须使科学的。

B.积极发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确保教学的思想性。

C.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统一,

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受教育者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中明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培养

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贯彻要求:

A.要理论为主导,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B.要恰当地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C.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直观性原则

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

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基本要求:

A.直观手段的运用要求要有针对性;

B.直观教具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语言直观;

D.方式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四、启发性原则

3、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

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

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苏格

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

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

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贯彻的基本要求:

A.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B.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C.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D.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体现“学不塌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贯彻的基本要求:

A.要按照学科知识系统进行教学;

B.要抓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C.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

1、含义: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和熟练掌握所学的知

识、技能,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时能及时地、准确地再现和

运用。(体现: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教育学的巩固性原则”。)

2、贯彻的基本要求:

A.理解是巩固的基础;

B.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

C.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保证;

D.实际运用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

七、因材施教(强记)

1、含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地进行

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的基本要求:

A.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

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含义:是指教学内同、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定义加要求回答)(P146--152)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注意)

1、含义: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传递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

法,讲解法和讲演法。

讲述法:表达事件、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讲解法:分析、论证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讲演法:采用报告的形式,兼有“述”和“解”的作用,完整地讲明某一课题或专题。

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简答】

A.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这是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

B.讲授的内容要系统,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

发性原则的要求。

C.讲授时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简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音量、音调

适宜。

D.讲授与板书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讲授的作用。

二、谈话法(注意)

1、含义:谈话法又称提问法,它是按照一定教学要求,通过问答的方

式,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

2、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A.准备工作要充分;

B.提问要讲究艺术;

C.候答环节要耐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