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针刺伤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5
护理不良事件范例为打完拔针案例患者,男,77岁,于2021年7月9日因右下腹胀痛1月入住我科,入院诊断为:右下腹胀痛查因:结肠Ca? 21:00左右患者完成Q12h 治疗,护士拔针后左手与患者交换手按压穿刺部位时,患者右手碰到护士拔针的手导致针刺伤。
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流程,上报不良事件。
针刺伤的不良事件分析,大家很快就会想到根因分析,想到鱼骨图中的人、法、环、料四大分析内容。
但是,本次不良事件讨论,护士长在固定分析流程基础上,采取场景重现,达到了事件发生过程展现清晰,原因呈现印象深刻的效果。
(一)场景回顾通过当事人表述和护士长质疑确认针刺伤场景,得到以下信息:(1)护士拔针时,患者准备按压穿刺部位的手碰到了护士拔针的手,导致钢针刺到了护士按压手的大拇指内侧。
(2)护士拔针时使用固定穿刺针的输液贴按压,不是手持针柄拔针。
(二)场景重现通过场景模拟,重现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过程,并和常规把针情形进行对比,效果明显。
(1)当事护士拔针场景分析(2)常规拔针场景分析改进措施(1)提升护士针刺伤防范意识临床中,因一次性钢针输液和钢针采血很常见,拔针所致针刺伤几率会很高。
针刺伤的预防重要在于护士提升防范意识。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除了准备锐器盒、小心拔针、及时处理锐器外,还应充分运用语言沟通。
拔针后,需要患者交换按压时,护士可运用语言来主导患者,避免患者心急手快,按压的手碰到自己拔针的手。
拔针后护士应将持针的手有意识外展或者迅速将针头丢入锐器盒,避免刺伤患者。
(2)优先选用左手穿刺,降低针刺伤风险通过情景再现分析发现,左手穿刺拔针不会发生针刺伤,而右手穿刺拔针易发生针刺伤。
原因是左手穿刺时,护士拔针的手为右手,患者交换按压的手为右手,以患者前面为基准,护士拔针的手向左外展,患者交换按压的右手向左交换按压,方向一致;右手穿刺拔针时,两种方向相对,手易发生碰撞,刺伤自己或患者。
临床工作中,大家应注意输液肢体不同引起的针刺伤发生几率问题。
不良事件针刺伤整改措施哎呀,说到不良事件的针刺伤,真是让人头疼的事情。
这一刺,疼得可不是一两天的事,轻则让你一惊一乍,重则还真能闹出大麻烦。
想想看,有些人工作的时候可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突然被一根针刺到,那场面可就尴尬了,简直比大象在小房间里转圈还不知所措。
别说心里没数,针刺伤的事情可是每年都得捞出来聊聊的。
为了让大家的工作环境安全点,咱得想点办法,毕竟谁都不想在忙碌的生活中,额外加一条“被针刺”的经历,对吧?咱得从教育开始,别小看这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大家对针的“认识”不足,才会出现各种小意外。
哎,我记得有一次,老张就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安全处理针,结果差点给自己惹麻烦,搞得大家都吓得不轻。
所以啊,定期组织一些培训,让大家都能对针有个更深的了解,不光是知道它是什么,还得知道它的“脾气”。
咱得强化安全意识。
就像是走路看手机,大家都知道要注意,可总有人因为没注意就摔了。
所以在工作场所里,安全警示标志可不能少,得把那些“注意针刺”的提示放得明明白白,像招牌一样挂在那儿,时刻提醒大家。
这不仅是个态度问题,更是个责任问题,毕竟谁都不想自己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针给搞得心里七上八下的。
说到这里,咱还得提提“针”的管理。
这东西可不能随随便便就乱放,想想咱们小时候玩玩具,玩完之后总得收拾起来,对不对?针也一样,专门设个安全的针盒,给它一个家,这样一来,谁也不用担心在乱七八糟的地方翻找,出个意外。
这就像给小猫小狗找个窝,舒服得很,大家也都安心。
当然了,咱还得跟医疗部门多多沟通,建立一个快速反应机制,万一真出了问题,大家也得知道怎么处理。
就像打仗一样,虽然平时和平常,可一旦发生了事,能迅速反应才能避免大损失,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医院的联系方式,救护车的电话,大家都得记得熟门熟路,最好能在每个部门都贴张纸,像个小提醒一样,省得到时候慌了手脚。
咱在生活中,安全无处不在,针刺伤的整改措施也只是其中一环。
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报告科室:急诊科发生时间:2013年11月17日相关护士:李俊谭丽萍文鸿超护士长:谭春兴不良事件类型:针刺伤一、事件简述实习护士文鸿超在巡视补液期间,发现病人许健输液位置手部肿胀,告知当班护士后即为病人拔除补液,期间在分离头皮针时,不慎被针头刺伤,随后即挤压伤口血液并用清水冲洗再用碘伏酒精消毒,即时报告护长,定为不良事件。
二、原因分析1、近端因素:1)、人为因素:①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侥幸心理。
②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致针刺③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易致针刺伤。
2)、环境因素:①病人周转快,工作量大。
②护士人力资源不足。
3)、机制因素:①护理操作规范不严格监管。
②实习生带教不严谨。
4)、病人因素:①病人流动性大,门诊输液人员较多。
②病人未能正确保护输液部位,导致补液外渗。
2、根本原因:①实习护生缺乏相关的知识,自我防护意识不足。
临床带教老师重视护理技术教育,忽视职业安全教育。
临床实习带教中,带教老师只重视基础护理操作或专科护理技术及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职业安全知识的传授与教育。
特别是有些带教老师本身受过针刺伤,认为这是实习护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情况,从而造成实习护生也忽视针刺伤的发生和危害。
②实习护生缺乏临床工作经验,操作技术不熟练。
实习护生因工作经验少,操作不熟练,工作中心理状态不稳定,是针刺损伤的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在临床操作中对操作程序的不熟悉,对病人评价的过分关注,往往使实习护生在做正常临床操作时心里紧张,压力较大,出现针刺伤。
另外对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患者进行采血、注射等操作时不戴手套,认为这样会妨碍操作的成功;实习护生不了解应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所以在操作后往往在十分紧张的状态下套针帽而出现针刺伤。
三、预防对策1. 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课程:建议学校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课程,护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自我防护知识,熟知安全防护的有关措施,掌握预防针刺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和补救措施,使护生充分了解针刺伤的危害,提高实习护士应对此类伤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受伤时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