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3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3)第八章庄子总论:教材单薄,注意补充。
王博的《庄子哲学》是本力作,但是我手上没有,反观去年的笔记,也不是很好,所以这章暂时空着,等资料充足时再补全。
大家复习时注意上和老子的关系,下和魏晋玄学的关系。
第九章惠施和公孙龙总论:总名家代表人物,一个是相对主义,一个是绝对主义。
重点把握逻辑学内容,题型以名词解释为主。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合同异(略)2、惠施十事【分析】即《庄子·天下篇》记载的惠施关于合同异的十个命题。
基本上不会考,只有观点,没有论证。
但是必须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5、10三个命题,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学思想。
3、善譬【分析】惠施的推类方法,《说苑》一书记载了他的例证和思想。
与后墨“说知”推理过程和性质相同。
详见百科全书哲学卷词条。
4、离坚白、白马非马、《名实论》名词解释【分析】公孙龙的命题常考,只需说清楚观点,稍加评判即可,文言白话都行。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分析】难点!与波菲利问题有得一比,注意阿伯拉尔的回答。
【原文】《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
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
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
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
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
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译文】参考庞朴的译本。
【要点】根据方克立的版本战国时公孙龙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知识小结中国哲学知识小结思考题: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1、先秦哲学是中哲的形成时期。
2、秦汉,儒家官方哲学地位确立。
3、魏晋南北朝(玄学)官方哲学反思及多元思想酝酿时期。
4、隋唐,佛教兴盛及儒家思想反思。
5、宋明理学:新儒学。
6、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及改造。
7、近代:对传统哲学批判及反思时期。
关于周易的知识点:(1)周易中所体现的天人相与的观念1.《周易》古经以其作品及占验决疑方式承载和反映着西周在“国之大事”亦人君之事问题上的天人相与思想。
而其中天人相与思想的体现主要在:【1】天主宰人【2】天以人德为条件来主宰人。
【3】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而人德则是具体的条件和人的德行的考量关键。
【4】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假借上天之口,言德之实。
【5】自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神学形式下的人德愈发彰显。
2.天“与”的条件乃是“人德”,以及道德的表彰方式。
,对人君的道德要求所体现出的道德思想。
3.春秋人在易筮决疑中逐渐否定着它原有的神秘形式,其神天成分日形渐远,其道德原则虽被凸显了出来。
此现象通过卦辞和爻辞中的变化,以及占辞句式中条件句的特征以及内容中,其形式上更加的采用判断用辞,更多采用君子大人为善,小人为否等人格定位于判断形式的对应。
同时在当时天人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天象来预示人的吉凶,从而得出道德规范上的启迪。
【ps】春秋易筮反映的天人观念的变化示例:卦占吉凶→卦占取义(象)言吉凶→不占而赖卦辞说理言吉凶→到孔子时期出现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这样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抛弃象,直接言道德原则。
(2)思想现状、问题、要求及历史条件分析。
1、天人思想情节:人文道德彰显/其说理依据的统一归结2、问题或者彰显的要求:待总结整合/去神/非神之统一归结3、历史条件:远天或者神学否定思潮,思想交流的社会条件,归结所需自然之理即阴阳思想。
思考题:1、《周易》古经有怎样的内容结构2、如何看待和理解《周易》的道德内容及其主张方式孔子思想:孔子仁学:儒家哲学宗旨之确立一、正名思想关于“正名”。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6)第十五章先秦补遗总论:北大的教材和武大的教材多少还是有些差别,有些知识点北大的教材上面没有,但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还是掌握为好。
具体内容:1、《大学》、《中庸》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中和位育、慎独、子思论“诚”;2、邹衍的五德终始、先验后推。
3、《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了解,最好掌握。
学习先秦哲学的一些体会古文多读了点,自然就改不了口,用了不是很流畅的文言,说了些当时的感受。
治古人之学,无论中西,以马氏术语释之为大忌。
非不真也。
古人未达今人之思,亦无今人之名,释则失其味也。
以今人之成就于古人之学妄加囿论,肆意批驳,亦非可取之道也。
窃以为,当以其思之境、其名之论为本,考其言之征,以其思思之,因其物释道。
《管子》云:“虚一静因”,此之谓也。
吾辈当探各派之源流,明百家之纵横。
见百家争鸣之峥嵘,莫使之若残简散于暗隅,失其光华。
先秦之学,中华文化之源头,历代同奉共伐,损益阐发,含混复杂,当明其所争,考是非得失,博采众长,切勿因陋就简、抱残守缺,执其一端以为是。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总论】总论汉唐时期实际上可以细分为经学、玄学、佛学、道教、儒学等几个方面。
相对集中了中国哲学史的难点,要好好学习,不参考一些专著,是很难理解这部分的。
第一章汉初的哲学思想总论:掌握黄老之学、新道家总体特征、贾谊部分名解、贾谊论礼法关系即可。
具体内容:1、名解“黄老之学”【分析】史料学题目,考察知识面,涉及一些重要文献的发现,可能考。
【要点】以《黄帝书》和《老子》为经典的汉初形成的新道家之学;以陆贾、盖公、司马谈(注意: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有黄老之学特征的,不是很客观,如果有古文今译,要注意!)为代表;《黄帝书》东汉时亡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四篇佚文《经法》、《十大经》、《称》、《道原》据考证是其中重要部分;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概括,新道家是对六家的批判综合。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11)第十一章隋唐道教哲学思想总论:【总论】道教思想部分只要掌握名词解释即可。
如果有中哲辞典是最好了。
把书中出现的重要名词列举出来,再做好答案,背熟。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三张伪法守一存真重玄之道万物禀道生识体存想泰定司马承祯与周敦颐主静思想比较。
第十三章隋唐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总论:【总论】隋唐佛教主要有五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其中以后三者为重,可出大题。
前二者了解渊源和名词解释。
后三者几乎年年考,重点掌握。
各派代表人物要知晓。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三论宗掌握两个名词解释三论二谛八不中道2、天台宗掌握三个名词解释和性具说止观双修一心三观一念三千3、唯识宗名词解释:唯识真性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能缘所缘见分相分转识外境八识六尘六境思量识我痴我慢我见我爱藏识有漏种子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烦恼障所知障三性真唯识量因明学三段论式初三【分析】学会用以上名词说明唯识宗的主要观点!4、华严宗:掌握宗密的判教说和四法界,重点是圆融无碍。
5、禅宗: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即可。
注意【注意】中国哲学史中的佛教哲学与佛教哲学史中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这一阶段的佛学对柳刘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但是从内在关系上考的可能性不大,过于深入了。
但是也不能放松一些很明显的关系,比如华严宗的理事关系论述和宋明理学的对比,程颢的定性说等等。
第十四章韩李柳刘哲学总论:【总论】此部分重点了解天人关系、性情问题、人性论,还有些政治观点的名词解释。
教材内容不是很深,要点也很清楚。
韩李的新儒学运动对宋初思想变动有影响,二人与宋初三先生被公认为是理学的先导和前驱。
范仲淹、欧阳修其实也很重要,只是研究不多。
要补充和注意的是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经学的关系、三教融合的具体理论表现等等,柳宗元和刘禹锡援佛入儒的特征比较明显。
这些内容掌握了可能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有好处,但是考试不看也无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性论。
事业单位笔试哲学超高频考点Part 1 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是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2.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两者的对立如上述含义不同、地位不同、作用不同、稳定持久的程度不同;(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3)由于事物范围广大,发展无限,所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Part 2 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1.含义: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联系往往与时间的顺序性有直接关系。
在客观事物不断更替的过程中,一般地总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而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并不等于“因此之故”。
所以,因果联系不仅是先后相继的一种联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两者的对立如上述含义不同、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结果。
(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公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知识点总结:1.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的哲学家可以追溯到缅波利亚的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成为主流,而文艺复兴后,启蒙运动的兴起带动了现代哲学的发展。
在19世纪和20世纪,存在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新的哲学流派相继涌现,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2.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传统悠久,始于先秦时期。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相继兴起,他们对人性、政治、伦理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念、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念等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以后,佛教、道教的传入也为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近现代,中国哲学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变革期,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哲学家,如王韬、梁启超、李大钊等。
3. 哲学主题:哲学主题包括存在、自由、道德、真理、知识、美等。
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这些主题所代表的意义和本质。
例如,柏拉图通过对美的思考,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区分。
康德通过对自由的思考,提出了自由意志的理念。
马克思则通过对存在与阶级斗争的思考,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这些主题的探讨为我们理解社会、人类和自然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4. 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辩证法、演绎法、归纳法等。
辩证法是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要求我们对问题不断辩证分析,寻找问题的矛盾和根源,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演绎法和归纳法则是对具体问题进行推理和总结的方法,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5. 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深刻、细致思考的一种方式。
哲学思维强调逻辑思维、综合思维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和推理,综合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批判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客观中立的批判和评价。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及重要知识1、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答: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为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3.隋唐五代的哲学;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2、诸子哲学产生前,人们是怎样理解天人关系的?答:诸子产生前,我国的哲学发展主要处于哲学萌芽时期。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即天的意志和命令。
夏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第七章王弼总论魏晋玄学部分的笔记因为时间的原因,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如果该部分看完《魏晋玄学论稿》或是汤一介的相关书籍,基本上就够用了。
涉及到部分和庄子有关的内容要注意比较。
关于王弼,教材只是涉及名教自然、以无为本、得意忘象三命题(治众者至寡非哲学!)于其内在关系把握不足,与玄学各派各家关系亦不明了。
王弼哲学的特点:摆脱经学束缚,以言意之辩为方法注老子、论语、周易。
调和孔子和老子之说,体无(自然无为),但亦重名教。
有崇本举末、崇本抑末二说。
具体内容1、王弼对自然与名教的论述。
『分析』96年真题,调和矛盾之说,是哲学史上的关节点,重要。
答题时注意与其他各派对比。
『答题要点』该命题的价值、地位、背景,简单解释;(教材)在王弼学说中的地位,综述王弼对此问题的态度(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的论点);崇本举末、崇本抑末对此问题的解释;(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观点);“圣人有情”二者的中通环节,天人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对孔老的调和(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的论点)。
2、分析评价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分析』02年真题,以魏晋玄学论稿中的渐进论立论,与汉学之别。
用《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内容调整部分论述。
『要点』本体论的三层含义:体用如一,有无不二;无本有末;崇本举末、崇本息末。
『注意』王弼将本末、体用、一多、动静、言意、自然名教等概念引入本体论,用以说明有无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哲学思辩的体系。
在有无问题上,王弼不再从动态的角度描述无生天地万物的过程,而是着力从静态的角度探讨天地万物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依据,从宇宙生成论转化为本体论,是哲学思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和跃进。
但是,“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也保留了宇宙生成论的因素。
其中承认”有生于无“,无在有之先,无独立于有存在与有无一体、体用一如的本体论是有矛盾的。
当注意区别。
3、王弼的“得意在忘象”。
『要点』言意之辩综述;王弼的观点。
4、注意补充王弼”圣人有情“的思想(汤用彤观点),是哲学史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1)哲学总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
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
(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消极出世:庄周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第一章殷周时代的哲学掌握萌芽时期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物生有两(参肖版)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赢缩转化(参肖版)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尚书(参百科全书)礼记(参百科全书)第二章孔子总论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
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哲考试是中国哲学专业的考试,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中哲考试的知识点涉及到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思想体系、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周易哲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易是造物者的智慧之作,也是造物的法则”。
周易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形成。
其中,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追求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道家主张隐逸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法家崇尚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的儒家成为主流,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隋唐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并称为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
宋明清时期,儒家成为正统,但佛教和道教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元的思想流派。
1. 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忠敬君父,尊孝弟兄。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礼、乐、义、礼等价值观。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
2. 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隐逸自然,强调谦和柔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提出“道”、“无为”、“无为而治”等重要理念。
道家经典《道德经》和《庄子》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3. 墨家思想体系: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等理念,提倡“兼爱”和“非攻”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济世安民”理念。
墨家经典《墨子》等著作反映了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4. 法家思想体系: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以法治国家和约束人民,提出“法治”、“权谋”、“法非仁”等重要思想。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事业单位哲学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一项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哲学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提高备考效率。
一、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探讨人的存在意义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人生哲学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人生哲学知识点:1. 生死观:人生中面临生老病死等问题,对生死的态度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生死观包括对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态度等方面。
2. 幸福观:幸福观探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实现方式。
常见的幸福观包括物质享乐主义、精神寻求幸福、自我实现等。
3. 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看法,涉及到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常见的人生观有宿命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中庸观等。
二、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所持的评价态度和认同程度。
在事业单位哲学考试中,常会考察到一些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价值观知识点:1. 价值的种类:价值观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客观价值是指具有普遍共识的价值观,如道德、真理等;主观价值是指个人主观意识所赋予的价值,如审美、个人喜好等。
2. 价值的判断标准:对于价值观的判断,可以依据实用主义、道德主义、美学主义等不同标准进行评价。
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
3. 价值冲突与选择: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价值观可能出现冲突。
人们需要在不同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平衡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2. 阶级斗争和革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革命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必然要求。
3. 人的思维和社会历史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思维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
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
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son son”.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 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 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5)第十一章《易传》总论: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复杂的专题,但是本章只是作为其产生时期所涉及的一些新东西来介绍,并未深入多少。
可考的知识点不是很多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十翼【分析】本章唯一一个考过的名词解释,背诵课本第一节第一段即可。
2、《易传》体系【分析】教材虽然第二节标为体系,实际上没有说的很清楚。
不会怎么出题,补充些课外读物,掌握一些知识点。
易传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太极演化论;道器关系;3、辩证法思想【分析】比较琐碎,掌握一些名词解释。
易有太极、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补充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善成性。
【总结】建议参考朱伯菎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的《易传》及其哲学部分,以便有个宏观的把握,不至于浑浑噩噩。
第十一章《易传》总论:【总论】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复杂的专题,但是本章只是作为其产生时期所涉及的一些新东西来介绍,并未深入多少。
可考的知识点不是很多。
具体内容1、十翼【分析】本章唯一一个考过的名词解释,背诵课本第一节第一段即可。
2、《易传》体系【分析】教材虽然第二节标为体系,实际上没有说的很清楚。
不会怎么出题,补充些课外读物,掌握一些知识点。
【知识点】易传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太极演化论;道器关系;3、辩证法思想【分析】比较琐碎,掌握一些名词解释。
易有太极、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补充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善成性。
【总结】建议参考朱伯菎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的《易传》及其哲学部分,以便有个宏观的把握,不至于浑浑噩噩。
第十四章韩非总论【总论】韩非与及荀子部分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简略本《中国哲学史通览》,比较适合。
韩非部分可能与其他人结合考大题的主要有老子和荀子,其他一般不会。
新出现的术语要注意,比如03年考的抱法处势。
还有四征、前识、参验、矛盾等等。
韩非的道论是个重点。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2)
第三章老子
总论:教材内容不多,要补充,特别是名词解释。
重点把握其本体论和辩证法。
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1、老子论“道”
【分析】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老子的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万物的规律。
如论述题须将二者都答全。
以下内容为道的本体论部分。
此知识点可与庄子韩非对应观点做比较,曾考老庄道论异同比较。
老子韩非子道论异同比较。
【要点】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个世界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
(引文)
以“一”释“道”(引文)的两层含义:统一的状态;统一的原则。
对道的认识把握:(引文)对道的各种描述。
以“无”释“道”(引文)理解:老子所谓的“无”是指“道”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
跟以前的哲学本原观相比,加深了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
【注意】老子论道部分总的两大块“描述+解释”,解释时引入两个概念“一”和“无”,均要加以解释,再用于对道的解释。
2、老子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分析】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与上面的1共同构成对世界的解释原则。
并扩大到人类社会中解释社会现实,具有直观性。
是名解已考知识点。
【要点】老子辩证法总纲,认为一切事物都朝它的反面变化。
对立是事物的本原——“道”运动的原因;
具体表现(引文):相互依赖(引文);相互转化(引文);
缺陷:缺乏条件的对立转化(引文),“微明”的认识境界,与老子守柔处弱明哲保身的无为思想是一致的;
以静为根的道论(引文)静是永恒的,动是暂时的。
【注意】答题思路:总纲——表现:局限性一、局限性二。
注意局限性一中包括微明的名解;局限性二包括静为躁君的名解,都可能单独考。
3、老子的认识论“涤除玄览”至“玄同”
【分析】此部分教材体系不强,但是名解考点频频出现,一考再考。
4、补充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老子名解基本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了
常道、上德、下德、玄德、玄牝、冲气、谷神、无极、有名、无名、常名、神嚣、众甫、天门、天网、虚极、静笃、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归根、复命、知常、习常、袭常、袭明、微明、玄同、道纪、玄通、神器、铸鼎象物、四大、自然、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为、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行而知、前识、静观、玄览、绝圣弃智、福祸相倚、正言若反、物极必反、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大音、大象、大巧、负阴而抱阳、不为而成、静为躁君、三宝、以德报怨、见素抱朴、知足常足、知足不辱、损有余而补不足、小国寡民、无欲、少私寡欲、绝仁弃义
第四章孙武
总论
【总论】孙武辩证法思想非常丰富,然教材体例基本不可能单独出大题,主要掌握名词解释
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1、五事
【分析】已考,中哲常考含数字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总结。
计篇所论战胜所需的五个条件。
【要点】出处、原文、解释、评价。
2、奇正相生
【分析】已考,最富创造性的部分。
【要点】出处;
原文表述,所谓正,解释……;所谓奇,解释……。
(引文);充分发挥指挥者主动灵活性(引文);具体运用(引文);评价。
3、孙膑形胜与奇正相结合的思想。
【分析】孙膑与孙子思想的关系须补充资料,教材较少。
本题主要依据教材。
【要点】孙膑强调(引文);
结合后的观点:认为(引文)又认为(引文);
出奇制胜即不能用与敌人同种态势与敌对抗,当以不同态势相抗,在敌人反应前取得胜利。
田忌赛马即是典范。
4、补充没考过的一个重要名解:禁详去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