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目的基因的连接、转化 南开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34
《分子生物学试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30适用专业: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试验学时数:36学时试验学分:1教材:主要参考书:《分子生物学试验指导》徐庆华等成栋学院立项教材 2024一、课程说明《分子生物学试验》以介绍分子生物学中的试验方法、试验手段和培育学生试验操作技能为其主要内容。
须要以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实力,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通过试验,要求学生能在原有的相关理论学问基础上较全面和深化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驾驭基本的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和技巧,初步具备肯定的试验设计实力,以求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和扎实的基础。
本试验课在方法上力求经典,试验内容涉及了质粒DNA的提取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分析;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体外基因扩增及产物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二、学时安排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试验一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一、试验特点试验类型:综合试验类别:专业基础安排学时:6 每组人数:2二、试验目的1、驾驭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和试剂盒提取质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驾驭琼脂糖凝胶的制备及外源DNA的检测原理。
3、了解质粒DNA的粗略定量方法。
三、试验内容提要1、将单菌落接种于3m1含相应抗生素的LB培育基中,37℃摇菌过夜;2、12,000rpm离心30sec,收集菌体;3、加200u1溶液I(含RNaseA 100ug/ml ),振荡悬浮菌体;4、加200ul新配制的溶液II,颠倒混匀;5、溶液澄清后马上加入预冷的200u1溶液III混匀后冰上放置5~10 min;6、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加0.7倍异丙醇混匀,室温静置5min;7、12,000rpm离心10min,70%乙醇洗涤沉淀,抽干后溶于适量水或TE,-20℃保存备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转化连接的原理和过程;2. 掌握转化连接的操作步骤;3. 学习检测转化连接结果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转化连接是指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并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中,使其在受体细胞内表达目的基因的过程。
转化连接包括DNA连接和转化两个步骤。
1. DNA连接:利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质粒。
DNA连接酶能够催化两个DNA分子的末端以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2. 转化: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中,使其在受体细胞内表达目的基因。
转化方法有多种,如电转化、化学转化等。
三、实验材料1. 试剂: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缓冲液、dNTPs、DNA分子量标准、限制性内切酶、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等;2. 仪器: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移液器等;3. 培养基:LB培养基、氨苄西林等。
四、实验步骤1.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制备: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获得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片段。
2. DNA连接:将目的基因和载体片段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缓冲液和dNTPs,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连接反应。
3. 重组质粒的制备:将连接反应产物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和载体的重组质粒。
4. 重组质粒的鉴定: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观察重组质粒的分子量是否与预期相符。
5. 转化: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受体细胞中,如大肠杆菌。
常用的转化方法有电转化、化学转化等。
6. 转化细胞的培养:将转化后的细胞在含有氨苄西林的LB培养基中培养,以便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转化细胞。
7. 阳性克隆的筛选:通过PCR或DNA测序等方法,检测转化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筛选出阳性克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重组质粒的制备:通过PCR扩增获得重组质粒,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 产物与预期分子量相符。
2. 转化细胞培养:在含有氨苄西林的LB培养基中培养转化细胞,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大肠杆菌受体优点:1、易转化;2、可使用多种易操作的载体,宿主范围较大缺点:1、缺少辅助功能的生化途径,这些有利于表型功能的研究,如芳香族的降解、抗生素的合成、致病性、孢子形成等在新宿主中克隆有3个先决条件:1、具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的方法:转化、接合、电穿孔;2、目的基因在受体菌中能稳定存在:以复制子的形式或整合到基因组中、前质粒中;3、目的基因在表达时能被检测到目的基因的导入其他菌的转化特点:1、自然发生,转化能力是一个短暂现象2、在一些菌中,转化是独立序列进行的3、自然转化机制涉及到DNA双螺旋的断裂,并降解其中一条单链,使得另外一条能够进入宿主方法: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原生质体的转化、电穿孔、质粒援救转化目的基因的稳定重组DNA分子通常以CCC的形式存在于质粒中,而后者主要取决于质粒的宿主范围(编码复制过程的蛋白质的数量),如S.aureus 的质粒和RSF1010均可在G+或G-中复制为了扩大宿主范围,通用方法为形成杂交质粒。
如大肠的pBR322和S.aureus或B.subtilis 的pC194、pUB110的混合穿梭质粒。
它的特点,人工构建、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标记,能在两种类群宿主中存在并复制。
它的优点是大肠能够成为克隆的中间宿主重组DNA的综合重组质粒进入宿主细胞后,通常会有以下结果:1)以稳定的质粒形式存在2)丢失3)通常整合到基因组中4)同源重组:代替经常是双链交换例子:构建了一个集合质粒:neomycin抗性基因和B.subtilis的amyE基因插入到pBR322中,将这个质粒转入B.subtilis,该质粒不能复制,但如果筛选为抗性而做,那么质粒的集合就在amyE处进行。
这一方法可用于构建单拷贝的外源基因的重组子。
G-中的clone经常以大肠作为中间体,因此所需质粒必须能。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基因连接与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习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实验操作步骤。
3. 熟悉转化实验的基本流程,包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涂布培养和筛选等。
4. 了解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基因连接转化实验是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克隆:通过酶切、连接等操作,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起来,构建成重组质粒。
2. 转化:将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使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表达。
3. 筛选: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
4. 鉴定:对筛选出的转化子进行鉴定,确认其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三、实验材料1. 试剂:限制性内切酶、T4连接酶、DNA连接缓冲液、DNA分子量标准、DNA聚合酶、PCR引物等。
2.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移液器、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
3. 细胞:感受态细胞(如大肠杆菌DH5α)。
4. 基因组DNA: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DNA。
四、实验步骤1. 目的基因片段的制备:采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2. 载体DNA的制备:提取载体DNA,进行酶切处理。
3. 基因连接:将酶切后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
4. 转化:将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5. 涂布培养:将转化后的细胞涂布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过夜。
6. 筛选:挑选生长良好的单克隆菌落进行PCR检测。
7. 鉴定:对PCR检测阳性的菌落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CR检测结果:根据PCR检测结果,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
2. 酶切鉴定:对PCR检测阳性的菌落进行酶切,观察酶切图谱,确认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
3. 序列鉴定:对酶切鉴定阳性的菌落进行测序,与目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验证其是否正确。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基因连接与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成功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对其进行了鉴定。
题目: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转化及工程菌导入体现并 PCR 验证。
一.实验目的:1.学习目的基因连接转化载体的原理和办法。
2.学习制备感受态细胞并将质粒导入工程菌的原理和办法。
3.学习菌落 PCR 鉴定阳性克隆的办法和环节二.实验原理1.DNA的连接重组:含有相似粘性末端的两段 DNA 分子在 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能够连接在一起。
由于相似的粘性末端同一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构造。
连接温度的选择,理论上的最适温度是连接酶的最适温度---37 摄氏度,但是该温度下粘性末端形成的配对构造稳定,因此在室温下(12~16 度)既可最大程度发挥连接酶的活性,又有助于短暂配对构造的稳定。
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将快速生长的大肠杆菌置于经低温(0℃)预解决的低渗氯化钙溶液中,便会造成细胞膨胀,同时 Ca2+会使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形成液晶构造,促使细胞外膜与内膜间隙中的部分核酸酶解离开来,离开所在区域,诱导细胞成为感受态细胞,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极易与外源 DNA 相粘附并在细胞表面形成抗脱氧核糖核酸酶的羟基-磷酸钙复合物。
联合其它的二价金属离子(如 Mn、C o)、DMSO 或还原剂等物质解决细菌,则可使转化率提高100~1000 倍。
3.质粒的导入在冰上融化感受态细胞,通过 42 度短暂热激后,由于细胞膜处在液晶态产生裂缝,外源DNA 黏附于细胞表面,而后立刻冰浴,促使细胞膜愈合。
然后将菌体放入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增进细胞的愈合恢复。
4.阳性转化的培养基筛选办法。
普通的大肠杆菌难以在含有 Kana 的 LB 培养基上存活繁殖,但由于载体质粒含有 Kana 霉素的抗性基因,因此成功导入载体质粒的大肠杆菌能够在含有 Kana 的 LB 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即转化阳性,但是由于成功导入的质粒不一定携带了目的基因,因此可能会出现伪阳性,故需要进行 PCR 鉴定。
5.菌落PCR的原理通过目的基因的引物进行菌落 PCR,如果菌体成功导入了目的基因,则能够通过 PCR 获取大量目的基因片段,而不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不会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基因克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DNA连接技术的操作步骤;3. 学习如何检测连接产物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基因克隆是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构建成重组DNA分子,并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
DNA连接技术是基因克隆实验中关键的一步,其原理是利用DNA连接酶(如T4 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DNA连接起来。
三、实验材料1. 目的基因片段:PCR产物或基因合成片段;2. 载体DNA:质粒或噬菌体;3. DNA连接酶(如T4 DNA连接酶);4. 连接缓冲液;5.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6. DNA分子量标准;7. DNA纯化试剂盒;8. DNA测序仪;9. 实验器材:PCR仪、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微量移液器、电泳槽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体系:将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DNA分别进行PCR扩增或提取,纯化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DNA连接酶和连接缓冲液,混匀。
2. 反应条件:将反应体系置于16℃条件下,反应时间为2小时。
3. 反应终止:将反应体系置于70℃水浴中5分钟,使DNA连接酶失活。
4. 琼脂糖凝胶电泳:将连接产物与DNA分子量标准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连接产物是否存在。
5. DNA纯化:将电泳检测到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纯化。
6. DNA测序:将纯化后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验证连接产物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若连接产物存在,则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见目的基因片段的条带。
2. DNA测序结果:将测序结果与目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若序列一致,则说明连接成功。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反应体系的配置要准确,避免因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连接效率降低。
2. DNA连接酶的活性对连接效率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酶和反应条件可以提高连接效率。
3. 实验过程中,注意防止DNA污染,确保连接产物的纯度。
4. 若连接产物电泳条带不明显,可能是因为连接效率低、DNA浓度低或电泳条件不合适等因素。
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感受态制备及转化【实验原理】1;酶促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由DNA连接酶催化目的基因与载体相邻的5’端磷酸与3’端羟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过程。
相同或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在降至退火温度时,能重新互补结合,在DNA连接酶的催化下,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
2;DNA连接酶的分类:T4 DNA连接酶:催化dsDNA粘末端连接及平端连接大肠杆菌DNA连接酶:不能催化平末端连接,其底物只能是带缺口的双链DNA分子和具同源互补粘末端的不同DNA分子3;T4 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最佳pH值7.2~7.8,常用的反应液为pH7.6 的Tris-HCl缓冲液需ATP,Mg2+参加反应二硫苏糖醇等巯基化合物可促进连接酶的连接作用;高浓度的Na+、K+等抑制酶的活性。
4;受体分类:受体细胞也称为宿主,是重组子扩增及表达的场所,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类。
5;应用:原核细胞:重组子复制扩增,外源基因表达系统真核细胞:主要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6;转化:特指以质粒DNA活以它作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
转染:指噬菌体、病毒或以它们作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胞的过程。
7;感受态细胞: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最适摄取和容纳外源DNA的生理状态。
常用方法:0.1mol/L CaCl2特点:a.重组酶缺陷,限制修饰系统缺陷b.不存在载体的筛选标记c.接受DNA的位点暴露d.细胞膜通透性增加8;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上进行筛选,以区别转化子与非转化子、重组子与非重组子,以及鉴定所需的特异性重组子。
直接筛选:针对载体携带的标记和插入DNA片段1.抗性筛选(抗生素平板,ampR , tetR , neoR)2.标志补救(α-互补,蓝白斑筛选)3.PCR4.限制性内切酶消化4.DNA测序间接筛选:针对插入片段的蛋白产物,免疫学筛选9;蓝白斑筛选是根据载体的遗传特征筛选重组子,如α-互补、抗生素基因等。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实验报告一、实验介绍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是分子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它可以用于构建重组DNA、制备转基因生物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出一个新的DNA分子。
二、实验步骤1. 制备目的基因和载体首先需要制备所需的目的基因和载体。
目的基因可以通过PCR扩增得到,而载体则可以从商家购买或自行制备。
2.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将目的基因和载体使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
这样可以在两端形成互补序列,方便后续连接。
3. 连接反应将经过切割后的目的基因和载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T4 DNA 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
反应温度、时间等参数需要根据具体实验条件进行调整。
4. 转化大肠杆菌将连接好的DNA分子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使其能够复制并表达出来。
这个步骤需要注意细胞状态、转化方法、培养条件等多个方面。
5. 筛选阳性克隆使用适当方法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阳性克隆。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检测、酶切分析、测序等。
三、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并成功转化到大肠杆菌中。
经过筛选,最终得到了多个阳性克隆。
其中,PCR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克隆中均含有目的基因,并且长度符合预期。
四、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成一个新的DNA分子,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需要注意细节和条件控制。
在筛选阳性克隆时也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基因与载体连接技术,还学会了转化大肠杆菌和筛选阳性克隆等操作。
这些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在未来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科研进展和应用价值。
《分子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实验英文名称: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课程性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学时学分:18学时,1学分开设学期:第五学期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二、课程简介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课的延续和实践,是一门针对核酸分子(DNA、RNA、质粒等)以及蛋白质分子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是生物学的前沿及生长点。
分子生物学实验已深入到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医学等各个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院系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课程包括:DNA 的提取、电泳、PCR、质粒提取等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的锻炼,使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技术,为以后进入科研实验奠定基础。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DNA、RNA和质粒等核酸分子的理化性质,掌握电泳、PCR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的手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实践中。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动手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为今后进行后继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四、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成绩:从实验态度、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考查。
2、出勤占20%,实验报告占40%,实验操作占40%。
五、实验项目、学时分配情况六、实验内容实验一、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安排及基本实验操作目的要求:1、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安排及常用试剂的配制;2、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实验操作。
大学生物实验教案: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及技巧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对于深入了解生命现象和发展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生物学课程中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
本教案旨在介绍大学级别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技巧,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验目录1.实验一:DNA提取与纯化•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技巧提示2.实验二:PCR扩增与电泳分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技巧提示3.实验三:基因克隆与融合表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技巧提示4.实验四: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技巧提示5.实验五:细胞培养与转染技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技巧提示实验设计与技巧说明1.实验设计•确定实验目标和研究问题,合理选取适当的方法和材料。
•设计实验的对照组和处理组, 确定数据分析的方法。
•充分考虑实验可行性及时间安排。
2.实验操作技巧•仔细准备实验材料,保证其质量和纯度。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人员安全。
•注意掌握关键步骤的技巧与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
3.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需要使用适当的统计工具。
•结果数据可视化处理,并进行合理解释与讨论。
4.教学指导与互动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结论本教案提供了一系列大学级别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技巧内容。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将能够加深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并培养科研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应根据具体课程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调整实验内容和难度,使其适合教学需求。
互动交流与学生指导也是需要重视的,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资料•Alberts, B., et al. (2014).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Garland Science.•Sambrook, J., & Russell, D. W. (2001).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Berg, J. M., et al. (2015). Biochemistry. W.H.Freeman and Company. 注:这是一个简要大纲,详细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2012年环境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一:16S rRNA靶向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分析微生物菌群一、实验原理由于微生物体内16S核糖体RNA的基因编码区含有一定的保守序列和非保守序列,保守序列可应用与PCR引物的设计,非保守序列则可应用于不同种类微生物间的比较鉴定。
双链DNA 分子在一般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其迁移行为决定于其分子大小和电荷。
不同长度的DNA 片段能够被区分开,但同样长度的DNA 片段在胶中的迁移行为一样,因此不能被区分。
试验首先提取水样样品的DNA,用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用DGGE等方法分析,借此评估土壤微生物遗传物质多样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 片段的一种方法,为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
典型的PCR 由(1)高温变性模板;(2)引物与模板退火;(3)引物沿模板延伸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通过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 得以迅速扩增。
其主要步骤是:将待扩增的模板DNA 置高温下(通常为93℃-94℃)使其变性解成单链;人工合成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在其合适的复性温度下分别与目的基因两侧的两条单链互补结合,两个引物在模板上结合的位置决定了扩增片段的长短;耐热的DNA 聚合酶(Taq酶)在72℃将单核苷酸从引物的3’端开始掺入,以目的基因为模板从5’到3’方向延伸,合成DNA 的新互补链。
DGGE可以根据序列将相同长度的DNA片段混合物分开。
分离的原理是基于DNA片段在含有梯度变性化合物(通常是尿素和甲酰胺的混合物)配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序列特异性熔点不同实现的。
在5’端引入GC夹(GC-clamp)可以保护DNA片段不会完全变性。
DGGE能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快速的分析和比较。
利用DGGE可使组成的多样性一目了然,不同序列的片段将停留在不同的位置,其中每一条带原则上代表一种细菌系群。
实验设计:
如图,图中标示酶切位点为单酶切位点,PLTR是真核启动子序列。
EcoRV酶切后产生平末端,Sal 1 和Xho 1 是同尾酶;目的蛋白A由小鼠a基因编码,序列已知,a基因已克隆到pUC18上,命名为pUC A;请设计实验方案,获得A蛋白及其抗体。
解答:
切: 用Eco RⅠ和Sal Ⅰ酶切pUC A获得a 基因片段
同时用Eco RⅠ和xhoⅠ酶切pRSV neo
连: 用DNA连接酶将上述酶切后片段相连.
转: 用感受态细胞转化法将上述重组子转入大肠杆菌中
检: 用载体上的Ap抗性进行抗性筛选,能在Ap抗性平板上生长的即为含有目的基因的宿主菌.挑选转化子,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同时测序,确证正确重组质粒。
提取质粒: 从筛选出的转化子中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转染: 将构建完的载体通过转染(阳离子载体或者脂质体法)或直接导入(电穿孔)法导入T细胞,在含G418的培养基上培养.挑选耐受G418菌落并进行单克隆化.裂解耐受G418细胞纯化A蛋白
抗体的获得: 用A蛋白感染免疫小鼠,提取小鼠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制备杂交瘤细胞获得单克隆抗体.
抗体制备:以纯化得到的A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小鼠,使其产生致敏B淋巴细胞。
处死小鼠,取出小鼠脾脏,研磨制备脾细胞悬液。
将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按比例混合,加入聚乙二醇促融合,生成杂交瘤细
胞。
在HAT培养基中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而采用A蛋白进行免疫检测,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克隆、保存。
将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或体内培养,对培养液或腹水进行分离纯化,得到A蛋白的特异性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