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11
《小偷家族》电影观后感是枝裕和的电影《小偷家族》在国内院线上映,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1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是 25 年来国内首次引进的戛纳金棕榈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家庭的故事,他们依靠犯罪维系着彼此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血缘与亲情的深刻思考。
电影中的“小偷家族”由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他们因各种原因聚集在一起。
奶奶被前夫劈腿,一生孤独;信代和治误杀了信代暴力的前夫,靠偷窃为生;亚纪是奶奶前夫的孙女,她被偏心的父母忽视,不得已离家出走,从事软色情行业;祥太的父母为了打游戏把他扔在车里不管;玲玲遭受父母的虐待,一身是伤。
这三个孩子是原生家庭的弃子,他们虽有血亲,却得不到家庭应有的呵护和关爱。
这样的三个孩子被三个大人“偷”来,组成了一个家庭,他们选择无视法律和道德,放下各自过去的黑暗,在自己乌托邦的破屋里,摇身一变,成为掌握着经济大权的奶奶、可爱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漂亮的小姨,被人疼爱的儿子和女儿。
小偷家族得到了观众的共情,希望这种避风港式的家庭可以延续,希望在原生家庭里,无法得到爱和保护的孩子,可以被别人好好疼爱,顺利长大。
但导演是悲悯的,更是清醒的。
他时时刻刻在提醒观众,警惕这些道德的漏洞,看到这个家庭的脆弱和不正当。
奶奶收留了亚纪,却背着她,时不时回到前夫的儿子家,索取当年被劈腿的精神损失费;治和信代趁奶奶不在家,一直在算计她的养老金;祥太被抓后,他们第一时间就准备逃跑。
曾经一起吃的火锅暖、年糕甜,奶奶说不出口的“谢谢”和孩子们叫不出来的“爸爸”“妈妈”也都是真情实感。
但因为个体和家庭都太过渺小,因为世俗难以撼动,法律不容扭曲,因为矛盾和自私就生长在心中,所以小偷家族就像哈哈镜照出来的让人高兴的影子,被轻轻一摔,就会分崩离析。
是枝裕和的电影关注的重点不是是非对错,错的人也不会受到道德鞭笞,但“真实”这个命题却很重要。
他认为人物选择去面对真实的瞬间,就是他们决议成长迈出的第一步。
失重的现实:论影片《小偷家族》的物哀美学构建作者:魏玉娟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2期谈及近年来的日本文艺电影,《小偷家族》绝对是非常受瞩目的一部。
这部由是枝裕和执导的文艺影片,在2018年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使得日本电影继今村昌平导演的《鳗鱼》之后,时隔21年再度摘得戛纳桂冠。
而在同年8月引进后,“小偷家族”随即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热搜词汇。
《小偷家族》自上映后,赞叹与批评者皆有之。
简言之,该影片在海外市场更受欢迎,但在日本国内却争议不断,例如,在日本国内,认为该片导演具有反日倾向的论调大行其道[1]。
而在中国市场,该影片一度引发观众的购票热潮。
引发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是枝裕和作品的高辨识度及其在中国影迷群体中的高认可度[2],另一方面是枝裕和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更容易成为了解当代日本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中,“家族”“家庭”几乎成为其不变的主题。
在《小偷家族》中,导演通过对日本社会现状的刻画,展现出日本都市文化、家庭伦理关系,表现出影片厚重的“日本性”。
影片着重刻画一群被传统社会所“遗弃”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群”,以他们组成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为主线,对传统的家庭关系提出质疑,进而通过展现这些“边缘人群”通过隐忍默默对抗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最终被法律以正义之名归化为“传统”的一员这一叙事过程,为观众奉上一部别样的家庭情节剧影片。
一、自我封闭的社会个体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充满了导演对于社会中底层人群的关怀,以某一社会现实为出发点,对于社会中的边缘群体给予人性的温暖与关注。
在影片《小偷家族》中,导演突破了以血缘为前提的家庭的限制,运用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什么也没有,只有爱”的社会底层家庭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代日本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境遇。
《小偷家族》极其注重人物性格的细节刻画,通过多面性的表达,塑造贴近实际的人物。
随着影片逐步深入,导演为我们介绍了人物的身份,奶奶初枝、父亲柴田治、妻子信代、儿子祥太、女儿亚纪和尤里,祖孙三代,俨然一个幸福的家庭。
04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电影《小偷家族》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了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影片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对电影后续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影片中大量使用长镜头以及画中画和留白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回忆的重复叙事强化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境遇,以增加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在影片中,导演对叙事手法、对象的选择和使用也为影片的叙事结构及节奏奠定了基础,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展现导演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制度的思辨。
[关 键 词] 长镜头;画中画;叙事重复;留白;现实主义电影《小偷家族》中的视听语言和叙事分析文淑仪《小偷家族》的艺术感染力不仅通过镜头语言传达,在整部影片的视听语言以及叙事方面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深化主题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很深的意义,并且通过对人性的思考与社会制度改变产生的影响,使观众对当代社会非血缘家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固定长镜头的使用以及场面调度长镜头的大量运用是纪录片导演是枝裕和电影的一大特色,长镜头的运用弱化了人物情节,客观记录了日常细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尤其是在《小偷家族》这种封闭狭窄的室内环境。
长时间的固定镜头叙事,不仅可以截取生活片段,产生一种非戏剧化的静态舒缓效果,更可以宣泄情绪、表达情感。
在影片第48分钟左右,就使用了1分钟左右的叙事长镜头,展现的故事场景是: 信代抱着百合坐在火堆旁,将背后的翔太、治的人物进行虚化,信代一边将百合的旧衣服扔到火中,一边给她看自己身上同样的伤痕,和她诉说着自己与她同病相怜,并希望百合能放下过去、告别过去。
这一长镜头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体会人物当下的情绪,将观众的心情与这二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是枝裕和还擅于在长镜头里加入很多镜头内的运动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影片中综合运用大景别与贴近人物视角的“榻榻米”式小景别,通过镜头景别的变化,强化观众对演员的认同。
例如奶奶在家给百合擦药的场景,从侧面拍摄,然后通过对镜子的拍摄来展示家庭内部的纵深场景,并且通过镜头切换成中景,来拍摄祥太坐在柜子里读书的样子,镜头再一次切换,又使用近景拍摄奶奶的面部表情和百合的伤疤。
《小偷家族》电影观后感
再说到影片的某些细节,情趣店打工的亚纪看似最为悲剧,自己存在的价值仅仅是能为小偷家族解决金钱的问题,彷佛总游离在家门边缘。
而给她温暖的 4 号先生,并不属于小偷家族的成员。
向警方提供“奶奶”线索的人是她,是在她得知原来奶奶一直以来通过她收获利益的时候。
表面看来,亚纪恨奶奶,但有些情感未曾被说出,审讯室里亚纪身上的花衬衫是奶奶买的。
仅仅只是通过亚纪双脚的温度,奶奶就可以判断亚纪的心思。
亚纪再度推开那扇空房的门,如果还有一丝回忆,会是冰冷还是温暖?这或许需要思索一会,但人物行动是否已经给出答案。
社会怎么了?杂货店里的老爷爷去世了,杂货店关门了。
对于老爷爷的身世和杂货店的后续安排影片并无交代。
电影里,懂得主动给与关怀的人并不多,老爷爷给与了犯错的孩子们宽容,祥太首先感受到这份爱,并将它传递给由里。
看到杂货店暂停营业让人感到惋惜,因为它象征着这个世界中尚存着的无私的爱,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存在的爱,越过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对比起祥太被一群超市店员追赶的段落,两位店员将祥太逼到了绝路,只能大喊着“喂、喂、喂”。
好像面对一个犯错的孩子,除了喂,实在不知道还能发出什么别的声音。
除此之外,威胁信代交让工作机会的工友,来劝说奶奶搬迁的房屋中间商,未经确认就猜疑“奶奶”的死是他杀的新闻报道。
外界的一切行为都没有错,
大家都在为自己争取合乎情理的利益,但是,这个社会为何变成这样了?。
龙源期刊网
《小偷家族》
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9年第08期
作者:是枝裕和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编辑推荐】在东京角落一处无人注意的老屋里,住着秘密生活的一家人。
他们靠“奶奶”的养老金生活,间或打工,习惯游荡在商店之间,顺手牵羊地偷点日常用品。
一个冬夜,“爸爸”阿治发现一位被赶出家门的小女孩,把她“偷”了回去,成為新的家庭成员。
众人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其乐融融的时光,然而一次意外引发了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他们也赫然发现,日夜相处的家人,彼此背后藏着无法言说的往事和复杂的勾连……。
46纸 贵《小偷家族》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剧情片,依旧是他擅长的家庭题材电影。
导演以冷静克制的态度来叙述故事,展现人物内心的独白,展示了一个日本底层家庭的日常生活。
本文结合文本审美层次结构理论尤其是艺术语言理论,对电影的镜头语言、画面色调和剧本台词进行分析。
艺术文本分成三大层次: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
电影的审美结构由表及里,需要通过人物形象和语言来体现电影所折射的深层意蕴。
其中,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指创造主体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法,是作品外在的形式和结构。
各种艺术体裁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都离不开艺术语言。
电影中的艺术语言主要由台词语言、镜头语言以及画面色调组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镜头语言电影的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去表达电影内容,它和说话方式不同,目的却一样。
电影创作者靠镜头语言来创作,镜头语言的运用是不同电影风格的重要标志。
镜头语言能够让观众与影片直接交流,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产生共鸣与触动,好的镜头语言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基础。
根据解读影片和研究影片的需要,镜头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根据影片的主题、叙事风格和场景条件,镜头分为三种典型类型,即关系镜头、动作镜头、渲染镜头。
虽然在功用和任务上很难将镜头的分析细化到每一幕,但是摄像师通过推、拉、摇、移等方式能够拍摄出创作者想要的画面,观众由此可以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和想要表达的内容。
从事电视纪录片拍摄出身的是枝裕和拥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他善于从生活的简单中窥见世界的复杂性。
是枝裕和一贯从旁观者的角度,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冷静客观地表达影片内容,层层递进,抽丝剥是更好的选择。
四、结语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无疑是一场不平凡的、超脱世俗的爱情,同时也是一场不完整的爱情,他们没能够走到最后,没能够长相厮守。
而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结尾的原因则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当时的社会是容不下这样的爱情的,他们在一起后村民也会议论纷纷。
《小偷家族》读后感【导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偷家族》读后感(共20篇),供大家参考。
篇1:《小偷家族》读后感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是乱的,好人坏人分不清了,道理逻辑也都乱了。
上礼拜看了两部日本片,《人生果实》和《小偷家族》,日本特别擅长拍这种生活中的细节,这种“不说憋屈,说了矫情”的感觉拍出来特别到位,让人感同身受,拍的就是生活。
电影是从一场偷窃开始,紧接着就捡到了第二个孩子。
全片节奏感都很好,没有无聊的时候,但是讲的又全是生活中的琐事。
是导演是枝裕和的一贯作风,至今还记得他拍的《海街日记》和《如父如子》,他的电影给人的感觉很平缓,就算是抱错孩子收养孩子之类的事情,也不会歇斯底里,带着日本人的礼貌和克制。
喜悦是淡淡的,丧也是淡淡的,是很温柔的力量。
这个六口之家看起来和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慈祥的奶奶初枝,穷苦的儿子阿治和儿媳妇信代,儿媳妇的妹妹亚纪和奶奶很亲,孙子祥太和小孙女玲玲年龄相仿。
他们挤在一个破旧的小房子里,靠奶奶的保险金和偷窃过活。
也做事,儿子是建筑工人,儿媳妇是洗衣店的女工,但是好像就是负担不起家用。
刚开始看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奶奶不能让别人知道她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呢?为什么他们随便的就把小女孩留下来了呢?为什么小孩子都不去上学呢?后来就全明白了,因为这一家人没有任何一个有血缘关系,他们所有人都是捡来的。
儿媳妇在做色情行业的时候认识了儿子,那时候儿媳妇已经嫁人,他们俩可能和儿媳妇的前夫发生了矛盾,正当防卫捅死了前夫。
然后他们就在一起了。
他们捡来了奶奶,我猜测是奶奶捡来了儿媳妇的妹妹,信代不能生育,他们又捡了小男孩和小女孩。
别人是怎么回事没怎么交代,小女孩是怎么捡回来的,却讲的很明白。
阿治和祥太偷完东西回家,看到由里一个人呆在家里,他们给她吃可乐饼,带她回家吃东西,看见她一身伤痕,晚上要送她回去,到由里家门口就听见她父母在吵架,责怪对方把孩子丢了,谁也不去找,谁也不愿养孩子。
于是信代就抱着由里不撒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