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读《看不见的城市》心得感悟3篇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令人难忘的经典作品,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
一、关于繁华的空间:这本书以某个城市为背景,叙述了一段传奇的故事。
孩子们在那熙熙攘攘的繁华中飞奔,徘徊于街头巷尾,每个人都忙不迭地无所不处,它们在挣斗,在享受梦幻般的缤纷。
不管你出生在什么地方,都会被周遭的人和事物所感染,开启一段无悔的旅程,把自己慢慢变成一个独立步伐,坚强的大人。
二、对生活的觉醒:作者通过描写繁华的空间让我们体验到了当中的热闹,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残酷和凄凉,当孩子们集体站上生活的舞台,熟悉的人和事物会被遗忘,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贫困,毁灭,权力的倾轧,这让他们觉醒,认识到了生活的本质,人群当中谁是弱势者,谁是强势者,谁会努力尝试抓住每一个机会,谁会被他人左右,才引起了他们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三、愿景与行动:《看不见的城市》教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能打造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被他人定义,当想象的目标变成现实的梦想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努力去实现,勇于放眼未来,走在自己的路上,不断进步,努力实现目标,从而成就自己。
《看不见的城市》以其精彩惊心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人们对于生活真谛的思考,它教会我们有关关于繁华的空间,对生活的
觉醒,以及愿景与行动等道理,让我们意识到,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去创造和发展,而不是依附他人,去过着一生。
看不见的城市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意】卡尔维诺目录第一章 (1)城市和记忆之一 (1)城市和记忆之二 (2)城市和欲望之一 (2)城市和记忆之三 (3)城市和欲望之二 (4)城市和标记之一 (5)城市和记忆之四 (6)城市和欲望之三 (7)城市和标记之二 (8)瘦小的城市之一 (8)第二章 (11)城市和记忆之五 (13)城市和欲望之四 (14)城市和标记之三 (14)瘦小的城市之二 (15)贸易的城市之一 (16)第三章 (19)城市和欲望之五 (20)城市和标记之四 (21)瘦小的城市之三 (22)贸易的城市之二 (23)城市和眼睛之一 (24)第四章 (26)城市和标记之五 (27)瘦小的城市之四 (28)贸易的城市之三 (28)城市和眼睛之二 (29)城市和名字之一 (30)第五章 (32)瘦小的城市之五 (33)贸易的城市之四 (33)城市和眼睛之三 (34)城市和名字之二 (35)第六章 (38)贸易的城市之五 (39)城市和眼睛之四 (40)城市和名字之三 (41)城市和亡灵之二 (42)城市和天空之一 (44)第七章 (46)城市和眼睛之五 (47)城市和名字之四 (47)城市和亡灵之三 (49)城市和天空之二 (50)相连的城市之一 (51)第八章 (55)城市和名字之五 (56)城市和亡灵之四 (57)城市和天空之三 (58)相连的城市之二 (58)隐蔽的城市之一 (59)第九章 (62)城市和亡灵之五 (65)城市和天空之四 (67)相连的城市之三 (67)隐蔽的城市之二 (69)城市和天空之五 (70)相连的城市之四 (71)隐蔽的城市之三 (72)相连的城市之五 (74)隐蔽的城市之四 (75)隐蔽的城市之五 (76)第一章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鞑靼皇帝听取这个威尼斯青年的报告,的确比听别些使者或考察员的报告更专心而且更有兴趣。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一在我高中生涯的某一个寂静夜晚,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像一阵清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
这本书并非世界名著中常见的长篇小说,它以一种独特的文体——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对话的形式,描述了一座又一座奇异的城市,引领我进入了一个个精神与想象力的迷宫。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卡尔维诺以巧妙的想象力和深邃的隐喻,带我领略了水晶、树屋、死城、天空城、持续的城市……每一个城市都犹如一幅精致的画卷,引发我对于现实、记忆、欲望、死亡和无尽空间的思考。
书中的城市虽然无法触摸,但它们存活在我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幻想的源泉。
《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城市不仅有奇幻色彩,更蕴含哲学意味。
如镜中城揭示了个人与自我认识的矛盾,空中城则展现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与挣扎。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命运和象征,让我这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高中生,在每一个夜晚的读书时光里,不断思索生活背后的真谛。
尤为打动我的是,书中城市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描述,就像是对我高中时光的诉说。
城市的破败与兴盛,恰似我高中生活中所经历的起伏与变换。
我开始深刻理解到,无论是学业上的进步,还是心灵成长的疼痛,都是塑造我这座“城市”的必经之路。
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们超越了叙述一个国家的城市故事,更像是对话者在探索内心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深层对话。
他们对话的深意提醒着我,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需要语言和听觉,更需要心灵和想象力的交流。
在每一次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时,我都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一种慰藉,这本书引导我去想象、去梦想、去追寻自己生活里的“城市”。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想象,更启发了我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拓展视野,寻找美好,以及对未来怀有希望。
总之,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为我打开了一扇奇妙之门,让我在志愿填报、考试焦虑、友谊萌发的高中时光里,拥有了一份超脱的平静与哲思。
书中的每一个城市,都成为我心中一个个闪烁的灯塔,指引着我在人生航程中勇敢探索,永不停歇。
yuwenjianshe001@41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空间叙事结构研究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崔艳霞摘要:作为后现代文学经典,《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代表作之一,作家将“空间”概念引入文学叙事结构中,使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文本意义。
本文从《看不见的城市》呈现的时间、空间叙事特点角度,对《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结构进行解析,卡尔维诺对后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值得我们挖掘与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文学 卡尔维诺 叙事空间 跨时空引言伊塔洛・卡尔维诺被认为是意大利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可以说是欧洲所有文学家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虽然从1984年开始我国逐渐引进一些卡尔维诺小说,但是小说出版数量不多并且引进数量仅为三分之一。
卡尔维诺在七十年代总共创作了三本小说,《看不见的城市》《交叉命运的城堡》和发行量最高的《寒冬夜行人》,这段时期小说包含了许多作家前期创作思想并被同时期文学家效仿。
小说《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辉煌时期的代表作,小说内容架构以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即元世祖)陈述城市故事为蓝本,引用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行纪并在引用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创作。
小说中包括了马可波罗对当代城市构思并进行详细描述,展望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从而体现出卡尔维诺对当代城市格局的关注与探索。
《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叙事内容反映了时间与空间对城市迁徙与构造的影响,其中还穿插了卡尔维诺对城市的独特构想。
一、空间叙事理论发展文学作为一个被人们关注的重要表达载体,通常被认为是记录时间和空间的复刻版,传统文学作品模式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撰,这种时间顺序不是简单地时间流转,往往是在作家个人表现手法下循序渐进推进情节发展。
与传统文学叙事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对情节进行颠覆性编撰,后两者通常是作家对全篇进行整体结构重组的结果。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从空间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时间的严谨性,并将二者相结合,这种宏观创作视角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多维空间。
读《看不见的城市》心得感悟3篇《看不见的城市》是过完年后我认真读完的第二本书,这是一部不错的书。
下面是小编读《看不见的城市》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读《看不见的城市》心得感悟一:我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不属于城市。
所以可以想象当那天拿到那套普里什文文集时,我有多激动。
一大摞厚厚的泛黄的书,一看就知道经历了在书店积满灰尘后又重返库房的命运。
我始终觉得,在年幼时候我曾经或等老了我将要,坐在长满蒲公英和苍耳的山坡上读《鸟儿不惊的地方》或《大自然的日历》,怀着对那些辽阔而孤独的灵魂的敬意。
而关于属不属于城市这样的问题,是在有一天走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读到“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时,我突然意识到——没有谁属于或不属于城市,我们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总会认为,我们本来是能“曾经拥有”的。
“当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
”“只有马可•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
”《看不见的城市》以似真亦幻的情节开篇,仿佛两块花岗岩相互敲击后产生的气味:散发微微热度,味道怪异,令人迅速上瘾。
然后,假装那位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向元帝国大汗忽必烈作着一系列旅行报告,卡尔维诺开始描述那些并不存在,却无与伦比的“看不见的城市”。
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
尤其于文学,我向以愉悦为第一要事,尽可能少动脑子地去欣赏。
可有些人你绕不过去。
卡尔维诺是其中一个。
读卡尔维诺,我不得不思考,哪怕这些思考贻笑大方。
毕竟卡尔维诺自己也曾为这本小书难以“成为一本书”而烦恼过——它应该有一个结构,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而他为了达到这点费尽心思。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看不见的城市》的艺术特色准考证号: 姓名:指导教师姓 QQ:1095334195 职称讲师考生单位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邮编 650114 电话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论文提交日 2013年10月29 日论文答辩日期 2013年11月1日主考单位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月29日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大胆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们很大冲击 (2)二、善用隐喻,比喻的手法 (3)三、书中用蒙太奇的方式和强烈突出的对比 (4)四、启发人生,让人回味的结尾是他的又一大特色 (5)五、总结 (7)参考文献: (8)《看不见的城市》的艺术特色重庆师范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孙娇指导教师:闫孝平内容摘要:已故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伟大创新者,他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堪称小说瑰宝,他是一本关于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讲述城市的小说,或者说是关于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随笔,是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符号的城市、贸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等等,最终忽必烈汗发现所有马可•波罗描绘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威尼斯的一个个侧面或片段。
曾经连续、和谐的城市空间就这样被“一个个”个性张扬的概念城市的肌理取而代之,城市的清晰个性和水平性被城市的隐蔽和垂直的特质彻底颠覆,重构起虚构而本源关联的城市框架。
关键词:卡尔维诺;城市;艺术特色引言: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城市"既是主题也是象征,小说既是一部关于城市的书,也是一部关于"语言与叙事"的书。
小说对城市的批判和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现代城市的迷宫特性和空间迷失感上。
而城市作为一种象征,作者通过它探索了语言与叙事的若干问题,如语言与沉默、语言与事物、语言与经验、语言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意义的不确定性等。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小说中,卡尔维诺运
用了幻想的手法,通过描绘一系列看似不存在的城市,来探讨人类的情感、思维和存在。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和想象的世界中。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故事,有些城市以空虚和寂寞为主题,有些城市则以繁华和喧嚣为主题。
卡尔维诺通过
这些城市的描述,折射出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心理。
作为读者,我被书中描绘出的城市所吸引。
虽然这些城市都是虚构的,但我能够通过
文字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感。
卡尔维诺的笔触细腻而独特,每一个城市都被描绘得栩栩
如生,仿佛真的可以看到它们。
除了城市的描绘,书中还有一些富有哲理的对话和思考。
卡尔维诺通过这些对话来探
讨人类的存在和意义,让读者深入思考人类的行为和生活。
例如在书中有一段对话是
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声音在生与死的边界上摇摇欲坠,混乱而令人恐惧;而另一个
城市的声音则是充满活力和希望,仿佛永远无法被打败。
”这样的对话让我触动很大,思考了很久。
总的来说,我觉得《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思想深刻、想象丰富的小说。
通过卡尔维
诺的描写和想象,我能够窥见人类的内心和意义。
这本书让我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以
及我们与世界的联系,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的空间。
推荐给喜欢哲思和幻想的读者。
《看不见的城市》r——卡尔维诺叙事空间的想象和隐喻徐秋染【摘要】伊卡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语言精练,风格独特,结构新颖,意义深远的作品.新奇的叙事策略是现代文学的艺术范本,充满想象的叙事空间是对后现代城市的反思,寓言式的书写是对文学语言的隐喻.《看不见的城市》启发人们的想象,带给读者哲思.细读此作,不仅可以看到卡尔维诺的小说艺术追求,亦能知晓其文学理想和文学期盼.【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晶体;空间;后现代;叙事;隐喻【作者】徐秋染【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落掉。
”[1]《看不见的城市》(1972)即是一部经典之作,是一部向读者“敞开着”的作品。
它体现了伊卡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对小说叙事空间的探索,是其追求新颖叙事结构的典范之作。
现代文学语境下,它的叙事策略和空间结构体现出丰富的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等问题。
细读《看不见的城市》,我们能看到卡尔维诺对小说创作艺术做出新的努力和尝试,同时也能了解其小说创作原则和文学理想。
“晶体”既是卡尔维诺小说的创作理念,也是小说叙事的独特结构。
卡尔维诺认为自己是晶体派,《看不见的城市》也是他认为最能体现晶体结构的作品。
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看不见的城市》淡化了情节、冲突、人物和环境,简化了一切冗余的语言,行文如散文又似寓言。
卡尔维诺把各种考虑、各种经历和各种假设都集中到同一个形象上,而这个形象就是“晶体——象征表面结构稳定而规则”[1]69。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苏容嫣
来源:《花刊》2010年第04期
编辑眼中的她:
认识本文作者苏蓉嫣已有三年之久,那时我还在《中学生博览》,她写的故事,文中每一个人物个性鲜明,深入读者心里。
故事发展离奇却也在生活中可寻。
越来越认为苏蓉嫣是个有着从
容心态和丰富感受的成熟的个性十足的作者,其实,苏蓉嫣年龄不大,老爸很想把她揪回去念书,可是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就是个无所事事,传闻中的败家女。
这个月她人在丽江,几个月之后小丫头又踏在成都的土地上,再次联系却又在感受着江南舒心美景……她说,她喜欢感受各个城市的气息,喜欢捕捉不同的青春生活,偏偏就爱上了生活在别处。
几年了,苏蓉嫣坚持四处游走,美在其中,看来,她已经爱上了生活在别处,爱深了,只想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祝福你,喜欢“乐旅”的朋友,无论你做什么,生活都不会拒绝你。
作者眼中的自己:
苏蓉嫣。
80后自由撰稿人。
宅女一枚,轻微自闭。
带着一支笔。
四处流走。
生活在别处,深居简出。
偏爱一切古典小玩意,喜欢搜集步摇,汉服,油纸伞,古诗词典以及复古小饰品。
最爱撑把油纸伞独游西湖,感受一番诗情画意的味道。
轻音乐,古城,青石板路,行走,摄影,一停一走,生活就这样美丽起来。
01.
一直都有一个习惯。
就是到了周末的时候,会穿上休闲装带上录音笔去寻找属于这个城市的声音。
从出门时便开始录音。
随处可见的晨练的大叔大妈,小狗的叫声,还有迎面而来的急刹车的声音。
卖早餐的小贩拉着车咕噜噜的走过的声音,街边的店门口开始响起来的音响的声
音。
有时候去公园,还能碰到坐在湖边拉二胡的老爷爷,还有那正在吊嗓子是中年妇女。
我什么也不做,只是安静地走着,感受人间的气息,活着的气息,那种微微的幸福和微微的震撼,在心理面
久久萦绕,经久不息。
一个人穿过大街小巷,穿过嘈杂的菜市场,有的时候带着MP3,里面放着一
些轻音乐,有的时候则什么也不带,只是捎了两个硬币坐公交车。
看人群和路边的法国梧桐不停的不停的倒退,抵达下一站。
02.
我没有逛街的习惯,也没有约上姐妹淘们去精品店或者名牌店去找好看的饰品好看的衣服的习惯。
只是习惯在每个周末,带上一直录音笔,穿上休闲的衣服,穿越大街小巷,看车水马龙,听灯火阑珊。
想起一个很好的朋友曾经给我描述过他的向往,他说:“我描述过我的生活,有质感而充实。
大房子,舒适的乳白色沙发,米黄色墙壁,壁灯要那种看起来明媚的颜色。
夏天,我可以把笔记本电脑搬到阳台上,坐在木质的长桌子前晒太阳。
晚上在书房里喝咖啡上网,听五线谱装满空气的声音。
偶尔去电影院看场不温不火的电影,沿着马路在城市里闲逛,看车水马龙,听灯火阑珊。
”我在这些城市,在人群中寻找他的同伴,看有着小资情调的女子独自在咖啡厅看书,看年轻的情侣在马路中央踮起脚尖接吻。
这些时候,我会想起我的这位朋友,这个很会生活,很懂得情趣的活着的朋友。
我向往的不是那样安逸舒适的生活,而是看各种各样的人各色各样的活着,这会让我觉得欣喜。
或许,因为我自己内心太过空洞麻木,所以,我必须不停地行走,不停地发现,去感受人间烟火的气息,混杂的,世态炎凉的,纯净的。
有的时候我会带上相机,沿途拍下一些平凡琐碎的风景。
累了就坐在广场的长椅上看人来人往,歇够了继续上路。
跟着人群过马路,去图书馆看书,去热闹或者安静的人群中做一回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然后时间就一点一点的过去,天渐渐黑下来的时候坐车回家。
关闭录音,存在电脑里。
于是电脑里便有了一个文件夹——看不见的城市。
03.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在某座城市居住了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却不曾真正认识它。
每个人每天都只是沿着自己的生活路线奔波。
根本无暇停下脚步,看看这个城市的样子,听听这座城市的声音。
成年后,我喜欢在各个城市间来回奔波,颠沛流离。
每座城市都有我所眷念向往的东西,但是,每座城市都不是我的归宿。
于是,我选择了用录音笔,记录下每个城市的可以搜集的任何声音,并且做好备注。
这个某个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生活。
记忆在强大的时间面前不堪一击,惟一能够让我们知道往事是真实存在过而非只是桃园一梦的,就只有文字,摄影,以及声音。
雪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
还有落叶轻轻飘落的声音,每一个声音,都是一个故事。
就如相机里面的照片,每一张,都是一个故事,都有一连串的回忆。
我时常会忘记很多事,也许是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也许是看见的听见的东西太多,记不下那么多,也许,也许只是自己为了回避所以选择性的去忘记,或者刻意使得自己不记得。
可是每次打开文件夹,回忆就如潮水般涌来。
春天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去公园,拍一朵花开的过程,录一段花朵绽放的声音。
夏天的时候,独自坐在窗户边,录知了鸣叫的声音。
秋天的时候,选择一个阴天的下午,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这花朵凋零,树叶飘落。
冬天的时候,就静静的走在路上,听雪落的声音,还有踩在雪上时的吱吱声。
我在做这些的过程中,心里是愉悦的,是满满的温暖的感觉,在回忆
的过程中,心里亦是欢喜的,淡淡的充实。
不知道是不是内心寂寞的人,都会对事物有着强大的依赖性。
比如说旧照片,比如说一些视频和录音。
再比如百宝箱里收藏的步摇,挂在柜子里的汉服。
一些在别人眼里看来无用的东西,自己却视若珍宝。
并且觉得拥有这些,比拥有一个温柔的男朋友,还重要。
04.
在那些不知所谓的岁月,在那些漫漫冗长的夜,我会打开文件夹,去聆听每座城市的声音。
有住宅区灌木丛中鸟儿的啼叫,有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人们或高或低的话语,公交车报站,以及某些或尖锐或压抑的低吵。
闹市区的商业广告,噪耳的播音喇叭,嗡嗡的人群,小孩的啼哭,孩童的嬉笑,茶店的轻音乐,少男少女轻快的欢笑……
有的时候,会听到一些让人顿时觉得黑夜也不是那么寒冷的声音。
那就是从嘈杂的,寂静的声音中,突然传来的轻声的问候。
失踪后打开手机接收到的一条条留言,“喂,死哪里去了,开机了给个电话。
”“蓉儿,你关机好几天了,开机了回个电话,别让我们太担心。
”“天冷了,记得加衣”……我一条条录了下来,做好档案,备注,然后存下来。
然后再每个静谧冗长的夜里静静的听,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感觉自己一下子又回到了从前。
于是那些淡忘了,那些在岁月里悄悄隐去了的记忆又全都涌现脑海,我时常会把一些对话记录下来,然后再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整理这些东西时,不小心听见,于是一瞬间仿佛是恢复了小时候的激情般无比的思念一个人。
“如果有天,我不见了,你怎么办?”
“那我就去找你。
”
“如果找不到你呢?”
“那我就一直找我,直到找到你为止。
”
“可是如果我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你怎么找?”
“那我就和你一起消失。
”
眼泪就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也许是那温柔的声音离我太远太久。
也许,也仅仅只是因为那样美好的承诺太天真,天真得让人觉得恍若隔世。
三年(2)班的转角处,阴沉的天空,折叠成心字的情书,周杰伦的《以父之名》,还有那年冬天连绵不绝的雨,往事涌上心头,时光倒流,回到最初相遇的时候,只是,早已人去楼空。
我始终没有删除这段录音,虽然,每次不小心听到,心都会一阵一阵揪得生疼。
虽然,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
可是,虚度光阴也好,无所事事也好,碌碌无为也好,都不要让自己的生命太空白,不一定要活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但是一定要有情趣,要能使得自己内心充满愉悦和欢喜。
就好比我一直在行走。
不再求学,行走在各个城市,拍些对他人而言无用的照片,写些无用的字,录些无用的音。
也许,对他人而言,确实无用,并且不可理喻,可是对我而言,却是意义深重,因为,那是我一路走来的痕迹,是惟一能够证明我在某个时空呆过的痕迹,有一种真切的存在感。
有些时候,我哪都不去,把录音笔放在身边。
静静的只听得到呼吸声,翻书声,敲键盘的声音。
路边的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远远的喇叭声。
楼道中人们的脚步声或者交谈声,电话突然想起来的声音,以及细碎的交谈的声音。
挪动凳子的声音,炒菜的声音,碗筷相碰的声音,在别人听来也许枯燥无味,自己却听得津津有味,因为,那是自己曾经的一种生活状态。
就如我所记录的那些声音,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且毫无意义,而对我而言,那是一座座看不见的城市,需要用心去聆听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