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战国的市
- 格式:doc
- 大小:6.99 KB
- 文档页数:2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原因及其影响人文学院哲学系:李远仲学号:10420092202331城市,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从萌芽到形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用时代的城市发展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国都城是春秋以来城市发展的主题,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在城市建设上充分体现出来.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再加上各地经济风俗的不同,诸侯国城市的发展风格各不相同,周天子地位下降,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放松,这样诸侯国的城市就有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城市发展的特点就能看出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每一个时代的城市发展都有特殊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候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春秋中后期铁制工具得到推广普及,逐渐代替了木石骨以及青铜器,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器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主要一种原料.”牛耕的逐步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冶铸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有重要作用。
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又导致产品交换频繁,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第二.生产关系开始变革,导致很多奴隶得到了解放,为社会城市提供了优良的劳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又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大批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摆脱了奴隶主的束缚,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力减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由于社会的变革,各个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这就促成了城市发展的兼容,无形中胀大国家的规模,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动和剧烈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城市文化也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动,许多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首先,各个国家修建了许多城墙,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这不仅保护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城市的交通发展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大量的马车和船只出现在城市的街道和河流上,这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为城市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粮食供应。
这使得城市的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独特而繁荣的城市文化。
一方面,各个国家的统治者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并且扶持艺术和学术的繁荣。
他们设立学校,招聘文人、学者,以及鼓励文人的创作。
这为城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得城市成为了文化的中心。
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融合。
城市成为了不同文化碰撞的场所,各种思想和艺术的交融在这些城市中发生。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和文化创作提供了土壤。
三、城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风格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城墙是城市建筑的核心,它们通常采用了石头和土壤构建,以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城市中的宫殿和寺庙也是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通常富丽堂皇,雕刻精美,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权威。
此外,城市中的居民也开始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
他们建造了许多宽敞而精致的房屋,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这些房屋往往由砖石和木材构建,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火性能。
总结: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商·周时代的城市实例1、偃师尸乡沟城址2、郑州商城3、盘龙城4、安阳殷墟5、西周:王城、都邑、食邑;城、郊、野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的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一定的规划建设的城市。
商代都邑的特点:(1)人口众多、密度大、遗址范围大,各种建筑多;(2)城市外围有规模巨大的夯土城墙,垣曲、殷墟有壕沟;(3)尸乡、郑州两座商城基本可划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4)城内有大量的手工作坊;(5)城内有排水设施。
《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匠人营建王城,全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三座城门。
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条街的宽度九轨;(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1、鲁曲阜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中部偏北有大规模的夯筑基础2、楚郢都纪南城略成长方形,中部偏东南一代,较密集的夯土台基3、吴奄城今江苏常州,三道城墙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上,三道墙外都有护城河。
4、齐临淄分为大小城,有8座城门,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宫殿已在小城西北,市区在小城北部,大城西部,合乎“面朝背市”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5、“城”与“郭”的形制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改建影响大汉长安建设的三个阶段:(1)汉高帝时,先将秦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
春秋战国经济城市的兴起称雄诸侯的都城都是政治都会。
称雄的诸侯统治土宇和交往邻国都必须以其政治都会为中心,凭借有关的道路以达到其目的。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在政治都会外,又形成了一些经济都会。
这样的经济都会都成为一方的经济中心,甚至超出一方而成为较为广大地区的经济中心。
如相当于现在山东定陶县的陶,竟成为“天下之中”。
所谓“天下之中”,是包括当时诸侯之国在内的经济中心。
既然成为一方的、一个地区的,甚至兼包各诸侯之国的经济都会,自必有从各自的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
由于各地情形不尽相同,有的政治都会就兼具经济都会的性质,因而也就利用原来旧有的道路。
有的经济都会由于位于原来已有的道路上,促成了它的经济发达,因而能够能成为受人称道的经济都会。
当然也有成为经济都会之后,原来的道路不敷应用,因而另开辟了新的道路。
新辟的道路,便利了货物的运输,使经济都会更趋于繁荣。
这些经济都会都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据其所述,则秦国的经济都会有栎邑和雍。
栎邑在今陕西临潼县北,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
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
栎邑位于雍和咸阳之东,本来就是处于秦国通往三晋的道路上。
同时也是在秦国通向北陲的道路上。
秦国北陲居住着一些游牧民族,所谓“北却戎翟”,就是指和这些游牧民族的交往。
雍可以通陇蜀的货物。
也就是西连陇山以西,而南通巴蜀。
越陇山西行,是秦国经营西陲的大路,而褒斜道更控制着南向与巴蜀交往的要道。
太行山西、汾水流域的经济都会为杨和平阳。
杨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杨和平阳都在汾水侧畔的南北道路上。
《货殖列传》说:这两地“西贾秦翟,北贾种代”,就指出了这条南北道路的作用。
这条道路不仅南向通到魏都安邑,还折而西行,通到栎邑和咸阳。
栎邑和咸阳先后都作过秦国都城,而栎邑能够成为经济都会,就是因为东通三晋的缘故。
平阳本来就是韩国的都城,而其北的晋阳也曾经作过赵国的都城。
前面论述这条道路,就只是说到晋阳。
可马迁说:“北贾种代”,还作了解释说:“种代,石北也”。
春秋战国时的五大城市:如今怎样?在春秋战国历史上,虽然最后是西北地区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不过,当时的经济、政治重心还是在北方中原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这一块。
当然,众所周知,人口的集中,通常会促进的城市的繁荣。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几大城市,同样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至于彼时的秦国都城咸阳,则在秦始皇完成统一,且征调天下十万大户到咸阳后,才真正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
临淄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姜太公作为开国功臣,被分封在齐地。
对于姜氏建立的齐国,都城设定在营丘地区。
为了抵御周边莱国等国家的入侵,齐献公在位后对都城营丘进行了扩建和加固。
因为新的都城临近淄水,所以齐献公将其更名为临淄。
在齐桓公即位后,管仲的变革促进了齐国工商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古代临淄地区的基础上,该地区设置了淄博市,下辖临淄区。
邯郸在中国古代历史,3000年不改名的城市屈指可数,而邯郸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于邯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统治末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成为该这两个历史阶段的分割标志。
自晋国一分为三后,邯郸正式成为赵国的都城。
伴随着赵国的强大,邯郸成为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中心。
目前,邯郸市成为河北省的省辖市。
大梁在战国初期,魏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一度压得秦国踹不过来气。
但是,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魏国则遭到周边国家的围攻。
在魏国逐渐衰落,特别是河西之地被秦国夺取后。
魏惠王将都城从山西安邑迁至仪邑,改称大梁。
由此,自战国时代结束,大梁一直是魏国的都城。
北宋时期,大梁改名汴梁,成为北宋的都城。
目前,古代大梁地区主要归入到开封市中。
寿春在战国时期,楚国可谓是变更都城最多的国家。
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楚国总共有四个都城。
其中,寿春是最后一个。
约公元前241 年,楚国第四十五世国王考烈王将都城迁往寿春,一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第四十八世国王负刍,楚国被秦国灭亡为止,寿春为楚国做了将近二十年的都城。
坊市制度萌芽坊市制至迟在西周时便开始萌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春秋战国时期,坊(里)市制度逐渐形成,"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到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坊市布局比较规则齐整,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魏晋以降坊市制度进一步巩固发展,北魏时期,洛阳就已形成了棋盘式的格局,"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这.种.带"有较强封闭性的制度于唐代达到了顶峰。
破坏经过魏晋南北朝40多0年的大分裂,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唐初仅有人口3120户,仅占隋大业初90万0户的三分之一,土地大量荒芜,"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为了恢复并发展生产,唐朝在农村推广均田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并增加农村劳动力。
在城市则大力推行坊市制,以杜绝农民离乡背土的现实途径。
由于农业的生产效率本身不如手工业和商业高,因此农民始终存在去农从工或从商的冲动,而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因此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轻则影响经济发展,重则危及封建政权的稳定。
坊市制度的存在,使农民无法自由地来到城市,从而保证了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有利于唐代前期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唐代坊市制度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功能,管理功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侧重于坊),而服务功能则带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侧重于市)。
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
坊市制中的"坊"是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封闭的地理空间,将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与都市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发生了许多战争和政治事件,也对城市建设和都市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和都市文化,并了解其特点和重要性。
一、城市建设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城市特点的聚落。
这些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 城市规划与布局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和布局趋向规整和有序。
城市通常由城墙环绕,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是贵族和官僚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商业和手工业活动的中心。
城市内也有许多街道和巷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
2. 建筑与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非常多样化,包括宫殿、寺庙、官署、市场等公共建筑,以及官员和富豪的府邸。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屋顶常常是悬山顶、重檐或歇山顶的形式。
城市里也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河道、灌溉系统和水井等,以解决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用水问题。
3. 经济与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城市内有许多市场和商铺,供应各种商品和服务。
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有许多手工行业如陶器、纺织、铁器等在城市内兴盛起来。
这些经济活动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并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二、都市文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伴随着都市文化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市文化表现在社会、政治和思想等多个方面。
1. 社会与人际关系城市内的人际交往更加密集,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城市的社会结构趋向多元化,不同阶层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加,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城市也成为了思想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人们通过诗歌、歌曲、乐器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政治与治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是国家政治和行政的重要中心。
城市内有许多官署和官员驻扎,负责管理和治理。
这些官员通过城市的政策和措施,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生活与市场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生活和市场经济也迅速兴起。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权分散和争雄割据的局势,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频繁的战争和冲突,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和市场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生活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一些大城市迅速兴起。
这些城市通常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学者等人才。
城市内的居民多以商人、官员、手工业者和学者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乡村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城市内的人们享受着较为繁荣的经济环境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他们可以通过城市内的市场与外界进行贸易,获取新的信息和商品。
城市中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戏曲表演和诗词比赛等,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一些娱乐和放松。
二、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生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商人,他们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交流和贸易活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市场上,人们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
这些商品包括粮食、衣物、陶器、铁器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货币的出现也方便了交换和流通,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购买所需的商品,使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开始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例如,一些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禽;另一些人则从事手工业,生产陶器、铁器和纺织品等。
这种分工使生产效率提高,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生活对社会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生活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内的居民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
此前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重视家族和集体利益,在城市生活的冲击下,个人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其次,城市生活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春秋战国的市,就是市场。
有市场,就有与市场相关的经济活动。
虽然春秋战国是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不可能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和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然而,由于春秋战国市场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的,而这一点又使它与现代市场经济存在着共同之处。
因此,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异同,有助于对古代社会经济认识的深化。
作者愿就此问题谈一些意见。
一、春秋战国市的设置与市之间的联系市在中国古代出现很早,传说中有"神农作市"、"祝融作市"〔1〕。
到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和增多,市场也随之发展了起来。
根据记载,春秋战国有国家常设的市、临时的市和农村的市三种:《周礼·考工记·匠人》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段话讲了周王朝国都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国都面积方九里(81平方里),《左传》隐公元年载诸侯国都为方900丈,即方三里,卿大夫都邑不能超过方300丈,即方一里〔2〕。
周王都城布局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左为祖庙,右为社(土地神),前面是国王居住、办公的"朝",后面是市场。
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所以成了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
这说明周代对市是非常重视的。
王畿内的道路上也设有市,《周礼·地官·遗人》载:"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国野道路上两市之间距离为50里,候馆是有楼可观望的房屋,积是积存谷物等物资的地方。
不难看出,周王畿从国都到通往四方的道路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一个个市场。
诸侯国也是如此。
《管子·乘马篇》载:"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
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
五聚命之曰乡。
"据此可知:五暴曰部,五部曰聚,聚有市,五聚曰乡,则一乡之内有五个市场。
《管子·小匡》载管仲在齐改革时置"士农之乡十五"。
根据这些情况,齐国从国都到各乡之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市场。
《管子·揆度篇》谈各类诸侯国设市的情况时说"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
《揆度篇》是现存轻重十六篇之一。
《轻重篇》虽然成书的时间有所争论,但反映的一些制度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上述所说"百乘"、"千乘"、"万乘"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国内都设立着市场就反映了这一点。
《周礼·地管·司市》载,在国王与"诸侯会同"和"师役征伐"时,可以临时设市,由管理市场的官吏司市"帅贾师而从",掌握物价和买卖等事宜。
战国时在军队驻屯的地方出现了军市。
《史记·冯唐列传》载战国末年赵将李牧曾把"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3〕,因此深得士卒喜爱。
《战国策·齐策五》载苏秦对齐闵王说"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云云,说明齐国也有军市的设置。
《商君书·垦令篇》主张加强对军市管理,令军市"无有女子",让"商人自给甲兵",又令军市不得"私输粮者"等等,说明秦国也有军市。
赵、齐、秦三国都有军市,说明军市发展已较普遍。
由于军市是随军队驻屯而兴起的,对特定地区来说如果军队转移了,军市也就不存在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军市仍是属于临时性的为军队服务的市场。
在农村存在着按井田而划分的集市。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公田十亩,即所谓十一而税也。
庐舍二亩半。
凡为田一顷十二亩半,八家而九顷,共为一井,故曰井田。
……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
这种"因井田以为市"的农村集市称之为"市井"。
上述三种市场各有用途,难于互相取代。
这就是春秋战国市场的种类和布局。
春秋时期在市场经商的已有官商、非官商之分。
《管子·乘马篇》云:"贾知贾(价)之贵贱,日至于市,而不为官贾",说明商人中已有官商、私商之分了。
各种手工业者,也在市场上陈列出售商品。
《论语·子张篇》载"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肆,列也。
"〔4〕据此可知,各种手工业者都在市场上陈列出售产品。
农民也在市场上买卖货物,"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统治阶级也在市场上采购物品,春秋时晋国韩宣子韩起至郑,要买郑国商人的玉环就是一例〔5〕。
各个阶层的人都和市场或多或少地发生了联系。
总的说来,春秋中叶以后,私商迅速发展了起来,到战国,私人经商的大小商人都已出现,从行业上看卖珠玉、黄金、马、冠(帽)、鞋、粮食、丝织品、狗肉、酒、兔、茅草等等应有尽有。
春秋战国市场的商业经济活动迅速发展,除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根本因素外,其原因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各国统治者从市场的租税中能得到大量经济收入。
其二,周王室和诸侯国在市场设有各种官吏,对开市时间、货物价格、市场秩序、度量衡、租税等都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了市场的有序活动,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
其三,商人取得了经商的相对自由,统治者不能强求买卖。
如春秋初年,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有"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的盟誓〔6〕。
这种盟誓限制了统治者对商人的掠夺,保护了商人的正当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从春秋开始,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全国大小市场都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中原地区如此,中原地区的市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联系也在发展之中。
关于中原地区市场之间的联系和通商情况,《管子·揆度篇》说:"百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估计)五十里。
一日定虑(计划),二日定载,三日出境,五日而反。
百乘之制轻重,毋过五日。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百五十余里。
二日定虑,三日定载,五日出境,十日而反。
千乘之制轻重,毋过一旬。
……万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百里。
三日定虑,五日定载,十日出境,二十日而反。
万乘之制轻重,毋过二旬。
"这是说,百乘之国,中央立市,四周边境估计为五十里路,一天定计划,两天装载货物,三天内就可以出境,五天可以返回。
所以,百乘之国根据邻国物价贵贱去经商赚钱,不过五天可以来回一次。
千乘之国根据邻国物价贵贱去经商赚钱,十天内可以返回。
万乘之国根据邻国物价贵贱去经商赚钱,二十天可《国语·齐以返回。
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后各国市场的联系和商人跨国经商的实际状况。
语》载管仲改革时,齐国商人就"服牛轺马,以周四方",跨国经商。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郑国商人弦高去周经商,至滑国遇秦将孟明等统帅的军队。
《左传》成公三年载一郑国商人至晋,受到晋大夫荀罃的"善视",后又去齐国经商。
战国时,中原各国交通方便,《战国策·魏策一》载张仪对魏王说"诸侯四通,条达辐辏,……从郑至梁(大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
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经商是极平常的事情。
中原地区从各国国都到郡县之间的大小市场已联系在一起。
从春秋时开始,中原的市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联系也在发展之中,《史记·货殖列传》载:秦文公、德公、缪(穆)公"居雍(今陕西凤翔南)",地处陇、蜀孔道,充斥着"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秦献公把国都迁到栎邑(今陕西临潼北),"栎邑北郤(隙)戎翟(狄),东通三晋,亦多大贾"。
"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
"南可控滇、僰,僰出奴隶。
西接邛、筰两地,筰出产马及旄牛。
巴蜀四面山岭阻塞,然而有千里栈道,与北方交通无所不通,输出多的货物,换回缺少的东西。
杨(山西洪洞东南)、平阳(临汾西南)二邑,向西与秦、翟通商,向北与种(河北蔚县)、代(山西代县)通商。
种代靠近东胡,内地对这里的输出,时时有赢余。
燕也是一大都会,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邻乌桓、夫余,而通其利。
江南多竹木。
豫章出黄金,长沙出铅、锡。
番禺(广州)也是一大都会,是珠玑、犀角、玳瑁、水果、葛布的聚散地。
在各地市之间联系加强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物资可以流通。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管子·小匡》说商人"服牛轺车,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这说明通过市场的交易可以得到其他地区有用和珍异的物品。
《荀子·王制篇》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转移)","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
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衣食之。
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这是当时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势。
总之,经春秋时期的发展,战国时国内大小市场形成和出现,并且彼此联系了起来。
这使全国各地的物产、特产都可以流通。
这种状况为后来中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春秋战国市的发展、大小市场的形成和彼此联系在一起,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并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