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4章成本与收益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220.72 KB
- 文档页数:58
《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了解经济学的由来及演变,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
本章分析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原理,在此基础上描述竞争市场条件下均衡价格的决定,并给出一些运用供给和需求的原理进行分析的实例。
学生还需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弹性概念,并学会对弹性理论的简单运用。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理论。
本章首先分析消费者的个人效用,其次考察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消费者的选择问题。
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确定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理论。
本章分析厂商投入要素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即考察生产函数。
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
本章介绍成本的相关概念,分别分析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来求解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旨在使学生掌握成本分析的方法和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分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使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
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如何做出短期和长期的产量决策。
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 生产论一、名词解释厂商 企业家才能 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等产量曲线 脊线 等成本线 等斜线 扩展线 规模报酬二、填空题1.(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
2.(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不变)。
3.(递减)。
4.(追求最大的利润)。
5.(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
6.(Ⅰ)(Ⅲ)(Ⅱ)。
7.(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8. (10:1)。
1.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 )、( )、( )和( )四种类型。
2.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 )、( )和( )三种情况。
3.如果连续地用生产要素X 代替生产要素Y ,那么以X 代替Y 的边际替代率将( )。
4.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 )。
5.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
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 )为标准的。
6.根据可变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任何理性的厂商都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 )阶段,也不会在第( )阶段进行生产,所以,生产只能在第( )阶段进行。
7.( )决定了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递减。
8.设生产函数Q=K 0.3L 0.7,P K =60元,P L =14元,则生产均衡时投入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为( )。
三、单项选择题1.(B )。
2.(C )。
3.(B )。
4.(B )。
5.(B )。
6.(D )。
7.(B )。
8.(C )。
9.(A )。
10.(C)。
1.根据可变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会将生产选择在( )。
A.第Ⅰ阶段;B.第Ⅱ阶段;C.第Ⅲ阶段。
2.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二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减少四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
A.RTS LK =2,且2=L K MP MP ;B.RTS LK =21,且2=L K MP MP ;C.RTSLK=2,且21=L K MP MP ;D .RTS LK =21,且21=L K MP MP 。
4 生产者行为:技术、成本与收益分析4.1 判断题4.11 可变投入是指价格和数量都可以发生变化的投入。
()4.12 只有当边际产品下降时,总产出才会下降。
()4.13 可变投入收益递减说明要增加相同数量的产出可变投入应以递减比例增加。
()4.14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交,说明要保持原有的产出水平不变,应当减少成本开支。
()4.15 为实现一定量产出的成本最低的原则是要使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品彼此相等。
()4.16 如果各种投入增加的比例是10%,产出增加的比例是8%,说明这是可变投入收益递减。
()4.17 如果企业实现了以最低成本生产了一定量产出,说明该企业一定实现了最大利润。
4.18 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个产出单位所需增加的投入的数量。
()4.19 如果可变投入出现收益递减说明总产出一定是下降的。
()4.110 生产函数与投入的价格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
()4.111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产品总是会小于平均产品。
()4.112 边际产品曲线总是与平均产品曲线的极大值点相交。
()4.113 只要总产出是下降的,那么边际产品必然是负数。
()4.114 生产函数是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
()4.115 如果规模收益递减,说明可变投入收益也一定递减。
()4.116 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投入的组合只能生产一种产出水平。
()4.117 如果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常数,说明投入的替代比例是不变的。
()4.118 只要边际产品上升,平均产品也一定上升。
()4.119 如果总产出达到了极大值,那么边际产品曲线就会与平均产品曲线相交。
()4.120 经济学中的长期与短期的划分的标准是时间。
()4.121 在长期中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4.122 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要了鱼,它的机会成本就是熊掌。
()4.123 因为厂房的折旧是按月提取的,不生产就不打入成本,所以,折旧是一种可变成本。
第四章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产者(producer)是指能够对生产和销售做出统一生产决策,且努力将若干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经济单位。
2.生产函数(product func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运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能产生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一般是指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
4.固定比例投入生产函数(fixed-ratio input product function)的形式可以描述为⎪⎭⎫⎝⎛=v K u L Q ,min ,其中Q 为产量,L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 、v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5.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其所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的函数。
6.短期生产(short-run production)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7.长期生产(long-run production)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时间周期。
8.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 function)的形式可以描述为βαK AL Q =,其中Q 为产量,L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 、α和β为参数,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α<0,β<0。
9.总产量(total product)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10.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之比。
11.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生产过程中,当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超过这个特定值时,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第四章个别需求与市场需求第4章依赖于第3章两个很重要的观点:价格影响和收入导致预算线的变动,以及如何判断消费者的最佳选择。
本章涉及到衍生出的汇成图表的价格和收入的变动引起的个人需求的变动,来判断当价格发生变化时的收入和替代效应,衍生出市场需求,需求弹性以及消费者剩余。
这些内容都是理解在第9章和第三、四大部分讨论市场缺陷中对需求供给分析应用中很重要的内容。
学生在这一章所掌握的分析工具对第14章分析供给需求因素都很重要。
在讨论需求的起源时,复习一下预算线在价格发生变动时是如何旋转的,并且旋转后的物品数量有多理想。
一旦学生理解了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他们就能画出价格消费轨迹,和个人需求曲线。
提醒学生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时衡量边际消费收益的另一个尺度。
收入和替代效应对学生来说通常都比较难理解,他们经常对于在图形上辨认是哪种效应感到很困难。
强调替代效应是表示在改变相关价格时变动一部分需求(是预算线的旋转),而收入效应是说改变购买力时对一部分需求的改变(是预算线的移动)。
正常物品和劣等物品的区别在于判断收入效应的方向。
你可以说明如果物品为劣等商品并且收入效应非正常的大(吉芬商品)时,需求曲线只能斜向上。
多举例比较有好处。
你甚至可以忽略这一课题,如果你没有花太多时间来准备的话。
劳动力空余的选择问题和派生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能比较好的解释收入和替代效(第14章)。
把个人需求曲线汇总到一起,突出这是等同于个人需求曲线的总和。
为了得到市场需求曲线,你必须要求从P=f(q)的形式再变成Q=f(P)的形式。
这种有转折的求市场需求曲线对学生来讲是新的。
强调这个是因为在所有的价格上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在市场上。
弹性的内容在此被重新介绍并详述。
尤其是对弹性与收入,点弹性和弧弹性的关系做了解释。
许多学生发现弹性这部分内容比较神奇但是又很令人疑惑。
要指出这仅仅是比曲线斜率更精确的测量价格变化时需求数量的变化,因为它是无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