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成本理论(高鸿业)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85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
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1: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3: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4),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3:需求弹性:即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4: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5:边界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二者的比率,既x对y的边际替代率=y的减少量/x的增加量6: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7:等产量曲线: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1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8:规模报酬: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1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2: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地使用的产品。
13:激励相容:委托人要设计和选择一种办法或者说制度,使代理人能选择一种也能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14: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同收入的比率,这一比率常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
15: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问答题:2:什么是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需求规律.3:试简析影响需求的因素。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市场等)的行为和决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而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相比其他版本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些不同。
下面是关于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1.理论基础: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首先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
包括需求与供给、边际利益、机会成本、效率与公平等概念,为后续的分析打下了基础。
2.市场与价格: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中重点考察了市场与价格的关系。
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劳动市场等。
讲解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效率等问题。
3.产出与成本:讲解了企业产出和成本的关系。
包括生产函数、边际产品和边际成本、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等概念。
讲解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规模选择等问题。
4.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介绍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如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纯垄断市场等,并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进行了分析。
同时还讲解了公共事业、自然垄断和竞争政策等问题。
5.回报与风险:讲解了企业投资和决策中的回报和风险问题。
包括资本预算、风险评估、投资组合等。
对企业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
6.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进出口、汇率、国际投资等问题。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等。
讲解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7.经济增长与发展:讲解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
包括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模型等。
8.资源配置与市场失灵:介绍了市场失灵的概念和原因,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等。
同时还讲解了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修正市场失灵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
总的来说,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相对全面和系统。
它不仅突出了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注重分析市场结构、回报与风险、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笔记(第5章成本)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第5章成本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成本1.关于成本的几个概念总的来说,成本是指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然而,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
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等成本概念。
(1)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成因:稀缺性使得一个社会(或企业)用一定的资源生产某种或某几种产品时,这些资源就不能再被用于其他生产用途。
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三个问题:①机会成本不等于实际成本,它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
②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是用于其他选择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③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
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使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
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这项决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不合理的。
(2)显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包括:雇佣工人、贷款、租用土地的费用等。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笔支出的总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隐成本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企业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包括:亲自管理企业、使用自己的资金、使用自己的土地等的成本。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五版成本练习及答案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五版成本练习及答案第五章成本理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经济学中,短期是指(d)a一年或一年以内的时期b在这一时期内所有资金投入要素均就是紧固维持不变的c在这一时期内所有资金投入要素均就是可以变动的d在这一时期内,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2、在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分割标准就是(d)a与否可以调整产量b与否可以调整产品价格c时间长短d是否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3、在经济学中,生产的机会成本等于(d)a显性成本+隐性成本b社会成本+显性成本c财务会计成本+隐性成本da和c都对4、短期气门成本曲线随其产量减少而(a)a不断下降b不断上升c先下降再上升d先上升再下降5、某厂商生产一批产品,当生产第7个单位产品的总成本是3.5元,生产第8个单位产品总成本是4.6元,那么该厂商的边际成本是(d)a3.5元b4.6元c8.1元d1.1元6、在短期内,以下观点不恰当的一项就是(d)a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b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属于总不变成本c总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d当产量为零时,总固定成本也为零7、当平均成本高于边际成本时,(b)a平均值成本处在下降b平均值成本处在上升c总成本处在上升d总气门成本处在上升8、当边际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成本曲线时,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c)a边际成本上升b平均可变成本上升c边际成本下降d总成本上升9、当边际成本曲线达到最低点时(a)a平均成本曲线呈现递减状态b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呈现递增状态c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大值d总产量曲线达到最大值10、边际成本曲线(c)a沿着平均值总成本曲线和平均值固定成本曲线的最低点b沿着平均值气门成本曲线和平均值固定成本曲线的最低点c沿着平均值气门成本曲线和平均值成本曲线的最低点d 仅沿着平均值气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11、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时,其对应的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一定是(d)a上升b下降c即为不下降,也不上升d即可能将下降,又可能将上升12、当短期成本曲线以递减的速率上升时,(b)a边际成本曲线处在递增阶段b边际成本曲线处在递减阶段c边际产量曲线处在递减阶段d无法判断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的状态13、长期成本曲线上的各点对应的就是既定产量下的(d)a最高平均值成本b最高边际成本c平均值成本变动d最高总成本14、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呈圆形u型的原因是(c)a边际效用递减规律b边际收益递减规律c生产有规模经济向规模不经济变动d生产的一般规律15、长期成本曲线是各种产量的(a)a最高成本点的轨迹b最高平均值成本点的轨迹c最高边际成本点的轨迹d最高平均值气门成本点的轨迹16、以下关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的观点恰当的就是(b)a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下降时,长期总成本曲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下降b 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下降时,长期总成本曲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下降c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上升时,长期总成本曲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下降d以上均不恰当17、若某厂商的生产产量扩大1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1倍,则该厂商的生产存在(a)a规模经济b规模不经济c外部性d以上均不恰当18、某日用品制造商厂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大于产量增加前的平均可变成本,那么在产量增加后平均可变成本会(b)a增加b减少c维持不变d无法推论19、如某厂商的总收益为65000元,其中劳动成本为23000元,原材料成本为16500元,所有者为其他人工作可赚取14300元。
第五章成本论一、成本的概念1.机会成本概念: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成本: 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2.总成本隐成本: 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 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企业→获得更多的的报酬3.利润正常利润{企业所追求的(又称作超额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以隐成本计入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所以说: 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 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二、短期总产量和总成本1.公式()→L(Q)→(Q)(Q) (是产量的函数)φ(Q)(可变成本)b(不可变成本)图平移截距为不可变成本2.短期总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只能延不可变成本线移动三、短期成本曲线相互关系(描述)曲线是一条有水平的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在每一个产量上, 曲线和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等于固定不变的成本.(关系:拐点)曲线和曲线在同一个产量水平上各自存在一个拐点B、C,在拐点以前, 曲线和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在拐点以后, 曲线和曲线的斜率是递增的。
(描述)曲线随产量的增加呈一直下降趋势。
(描述)曲线, 曲线和曲线均呈U形特征。
(交点)先于和转为递增, 曲线和相交于的最低点F, 与曲线相交于的最低点D。
(两个间的距离)高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相当于, 且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但永远不能相交。
3.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短期生产中, 边际产量递减阶段→边际成本递增边际产量→边际成本从而决定了曲线的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 以及短期成本曲线间的相互关系4.曲线间的几何推导(1)由曲线到曲线相应点的线段斜率→随着产量水平增加→降低(2)由曲线到曲线(3)由曲线到曲线(4)由曲线和曲线到曲线在某一个Q下, 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 是生产Q2的最小的的值, 同时又必是相应的的值5.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数学关系的推导)(1)与之间推导(Q)(Q)(Q)(Q)→*0*1结论第一, 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二, 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变化规律相反)(2)与推导*L(Q)*1结论第一, 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第二, 曲线和曲线的交点与曲线和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市场等)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而高鸿业是中国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高鸿业微观经济学为题,探讨他的研究内容和对经济学的影响。
高鸿业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两个方面。
在家庭经济学方面,他主要关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决策行为和资源配置。
他提出了“家庭内部效应”这一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对资源配置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家庭经济行为有重要启示,也对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产业组织经济学方面,高鸿业聚焦于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
他提出了“市场行为的社会成本”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
他的研究揭示了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还研究了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市场形态,对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高鸿业的研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强调了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应该根据国情进行制度设计。
他主张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保证政府在市场失灵时能够进行适当干预。
这一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理论基础。
高鸿业的研究成果还在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研究对于理解家庭、企业和市场等经济单位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理论和方法也为其他学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参考。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产业政策、市场监管和经济发展等领域,对于推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是对微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内容涉及家庭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在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观点。
他的研究对于理解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微观经济学原理高鸿业
微观经济学原理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市场竞争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内容。
微观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个体会做出某种经济决策,为什么价格会上涨或下降,为什么市场会出现供应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情况,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微观经济学中,存在一些基本原理,即需求和供给、边际效应、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等。
需求和供给原理明确了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当需求增加时,价格通常会上涨,而当供给增加时,价格则会下降。
边际效应原理指出在做出决策时,人们会考虑每一单位额外的收益和成本,并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做出决策。
机会成本原理认为选择某种方案时,必须考虑放弃其他可行方案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原理则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根据各方的相对能力和生产效率来选择产业划分。
微观经济学原理还涉及市场结构和市场失灵等内容。
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市场力量和市场行为特征,影响着市场的运行和效率。
市场失灵意味着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在实际应用中,微观经济学原理可以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例如政府如何制定税收政策、企业如何制定定价策略、个体如何进行消费和投资决策等。
通过理解和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个体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