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格式:ppt
- 大小:509.00 KB
- 文档页数:4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刘国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规律。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目标:联系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情景(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情景(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引导探究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4、录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为什么?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联系的?发现规律生答:略师总结: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
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引导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1、什么是生物循环?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发现规律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2.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景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新课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内涵。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原因。
4.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空间分析等。
(三)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四)课堂小结2.强调整体性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2.收集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3.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1.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解答不够细致,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不深。
2.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二)新课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我展示一张地球的卫星图片,然后说,“同学们,这张图片展示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你们能告诉我,这些环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我接着解释:“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标准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含答案)地理学探讨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小编打算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希望你喜爱。
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9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缘由,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削减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更,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答案 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缘由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逝。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更,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移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觉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养分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逼。
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
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A.生物多样性削减B.地方气候更加温柔潮湿C.土壤肥力下降D.洪涝加剧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缘由是()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4.C 5.B 6.D解析材料中的发指的是水文状况,人工湖泊使水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加,使地方气候更加潮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评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评课稿1昨天参加了区EEPO同课异构活动,听了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作为评课团队,点评了第一节课。
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单词缩写,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有效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节课是采用要素组合方式上的。
要素组合方式采用5J 5F的学习方式,5J就是5项基础:商定、表达呈现、板卡、单元组、团队;5F即5个防范:防空讲、防花架子、防泡沫、防与学生为敌、防形式单一、评课我们采用的是经典性评价。
经典性评价重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自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评。
由于评课团队中地理老师只有我和经发中学的曾宪培老师,所以我俩负责从3性的角度评课,我从知识性评。
知识性是基础,对知识自身的教授是我们xx教育(中国)教育的强项,也就是我们老师平常教学中做得最多最坚固结实的的部分。
这有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私塾的学生一般并不要求学生理解知识自身,他们推崇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准确地向学生讲解和呈现知识是必需的。
有效教育也不例外。
如何评价一节课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一看关键知识点(重难点)确实定是否准确;二看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三看是否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强化次数实现基本量,关键知识点是否落实。
我在评课时偏重于评不足,指出了该节课的探究问题一难度略大,假如用图片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用箭头和文字,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探究二的3个问题难度梯度设计较好;同时指出了该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完之后学生知道了自然环境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牵一发而动本地、他地则需要老师总结。
评完之后,不由地悔怨不已。
悔怨本身怎么不多说说本课的亮点。
评课时我沉浸在课中,完全忘掉了人情世故,这么直截了本地指出授课老师的不足,授课老师心里该多不舒适。
我听别的老师在评时重要说优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解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生态区研判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致使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教育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导入的社会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量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现代人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人力资本要素会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同步练习题】1.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
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第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
该资料反映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连贯性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该资料反映资料了江汉平原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人力资本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连续性的整体性。
【答案】B2.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势态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现状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曾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加速度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肥力流失严重;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不如阴坡好;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