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发热中医辨证
- 格式:pptx
- 大小:201.14 KB
- 文档页数:15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作者:瞿柒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7-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外感发热型、气血两虚发型、蒸乳发热型、湿热瘀滞型、感染邪毒型、太少两感型、气血瘀滞型七种证型,给予不同的方剂,水煎服用,每日两次,汤剂连续服用5天。
结果:服药24h后体温恢复者16例,服药24h~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1例,服药48h~96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2例,服药4d以上体温未下降1例。
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有很多独特之处,重在补血补气,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产后发热为妇产科常见病,是指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其他症者。
多在产后24h以后的10d内多见,产后发热最早现于战国时代的《内经》“乳子而病热”。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产后发热患者30例,现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产后发热患者30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9岁,体温:38.2~40℃,发热3天内例,发热4~6天例,发热7~10天例,其中自然生产3例,剖宫产27例,1.2方法1.2.1外感发热型:发热畏寒,头痛,四肢酸痛,咳嗽有痰,舌苔白,易口渴。
治此病宜养血散寒。
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荆芥16g,防风8g,当归6g,白芍8g,熟地黄15g,紫苏叶8g,丹皮5g,柴胡6g,生姜2片,水煎服用,每日两次,以上汤剂连续服用5天。
1.2.2气血两虚发型:持续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匮乏无力,舌苔薄,大便干燥,面色苍白,手足发麻,脉相无力。
治此病宜补血补气,清热解毒。
方用八珍汤加减:人参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薇9g,黄芪14g,甘草5g,地骨皮10g,麦冬12g。
术后体温升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手术创伤、感染、药物反应等因素。
中医学认为,术后体温升高多由术后正气虚弱、邪气侵袭所致。
针对术后体温升高的中医护理措施如下:一、辨证施护1. 风热犯表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理措施:(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风邪侵袭。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绿豆汤、菊花茶等。
(3)中药选用银花、连翘、薄荷、桑叶等,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风池、风府、合谷、曲池等。
2. 阳明热盛证症状:发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心烦,舌红,苔黄厚,脉洪大。
护理措施:(1)适当降低室温,保持室内凉爽。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西瓜汁、绿豆粥等。
(3)中药选用石膏、知母、黄连、黄芩等,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内庭等。
3. 热入营血证症状:发热,口渴,烦躁,皮肤斑疹,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
护理措施:(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邪气侵袭。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中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等。
4. 痰热内蕴证症状:发热,咳嗽,痰黄稠,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理措施:(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邪气侵袭。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梨汁、百合粥等。
(3)中药选用清金化痰汤加减,煎汤服用。
(4)针灸取穴:肺俞、膻中、丰隆、曲池等。
二、饮食护理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多饮水,以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毒素。
3. 根据患者体质和证型,可选用以下食疗方:(1)风热犯表证:绿豆汤、菊花茶。
(2)阳明热盛证:西瓜汁、绿豆粥。
(3)热入营血证:绿豆汤、西瓜汁。
(4)痰热内蕴证:梨汁、百合粥。
三、情志护理1.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避免患者过度紧张、焦虑。
2. 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3.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预相比,在此基础上接受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膝关 节功能Lysholm评分更高,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此次研究采用 的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红花能够活血通络;桃仁可破血清瘀;川芎、陈皮能够调气活血、顺气止痛;茯苓可健脾宁心、利水散 湿;白芍可活血滋阴和镇痛;猪苓能够利水祛湿;泽泻可清热降 湿;当归具有补气血与止痛的功效。
诸药合用可活血调气、健脾 宁心、镇痛161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当归能够对炎症反应和 应激反应产生抑制,进而维持毛细血管通透性,避免升高,减少 组织水肿,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后期新生肉芽组织的增 殖、增生,有利于创口愈合。
因此,在常规的术后康复干预中,采 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进一步提升了疗效,促进膝关 节功能的恢复综上所述,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术后康复期采用桃红四 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能提高半月板修复的效果,促进膝关 节功能恢复,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霍光.桃红四物汤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丨9,39(6):749-752.[2] 陆春,韩冬,李金柏,等.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茶散效果观察丨J丨.实用中医药杂志,20丨9,35(6):664-665. [3] 陈土均,涂明中,李海涛,等.桃红四物汤联合五荟散内服外敷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丨J].内蒙古中医 药,2019,38(6):23-25.[4] 钱雪丰,刘拴,张明勇.桃红四物汤合五茶散内服外敷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J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7):726-728,[5] 彭伟军,谢一路.桃红四物汤与五苓散合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4): 180-182.[6J朱培罡.桃红四物汤、关节镜技术配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的有效性分析[J〗.光明中医,20丨8,33( 21 )=3109-3111.补中益气汤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气虚发热的临床疗效陈敬恒何德利(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东广州511400)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气虚发热的疗效。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甘温除大热法治愈术后高热病案:袁某,女,40岁。
初诊:1976年6月9日。
主诉及病史:1976年5月12日行胆囊切除术,曾取出结石49块,每块大约1cm3。
术后第4天即有十二指肠狭窄,通过不良,于6月2日行胃、空肠吻合术,术后4天开始发高热38~39℃,伴大汗出,右下腹疼,经穿刺后抽出脓汁约50ml,此后曾用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多黏菌素、制霉菌素及氟美松等,并用清热解毒之中药,但仍高热不退,不能进食,周身无力。
诊查:患者面赤神烦,汗出身灼热,皮肤有黄疸,不能进食,但无大渴引饮,二便通畅,胸腹无满痛腹胀等;舌质红绛而嫩但不干,上有黄苔;脉象数,重按少力。
辨证:气虚发热。
治法:甘温除热。
处方:柴胡15g 升麻10g 黄芪30g 白术10g 党参30g 当归15g 赤芍15g 茵陈30g 陈皮10g 甘草6g 姜、枣水煎为引二诊:服上药3剂后,热势降低,汗出多,口渴,但不喜冷饮而喜热饮,且能进食,黄疸略减,体力精神较前好转,舌质红1绛较前变浅,黄苔亦减少,脉细少力。
继服前方五剂。
三诊:体温已降至37℃,每日进食较前增加二三两,精神好,已能坐起,无明显不适感,5天后已能下地活动。
上方加丹皮10g,柴胡减为10g,升麻减为5g,此时腹腔引流液极少,全身情况好转,观察近一个月,体温始终正常而出院。
按语发热不等于热邪,此极易被人忽略,尤其见到高热,多首先考虑清热,而往往不考虑其他问题,此为临床常使治疗误入歧途的现象。
该患者施两次手术,本已体虚无疑,又经西药抗炎等,治之不效。
其证虽发热多汗,但喜热饮;舌质红绛但较嫩而不干,脉虽数而重按少力,用补剂后脉反趋沉小,均证明此热为正虚所致,故进寒凉而发热弥甚,需甘温才能除其虚热。
黄疸乃虚中有瘀,故加用茵陈、赤芍等化瘀退黄之品,以兼顾其实邪。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43,赵恩俭医案。
中药辨证医治骨科术后发热刍议治疗组予中药辨证煎服,(1)气血两虚型,予补中益气汤,基本方: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白术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15g;(2)气虚血瘀型,予补阳还五汤,基本方:生黄芪30g、赤芍10g、当归15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3)阴虚发热,予清骨散,基本方:柴胡10g、胡黄连3g、秦艽10g、鳖甲15g、地骨皮10g、青蒿10g、知母10g、甘草6g.临症加减:热甚者,酌加柴胡、桂枝、白芍各10g;大便不通者,加麻子仁10g、大黄、厚朴各6g.日1剂,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代煎,分2次温服。
发热时另取小量频饮。
观察指标在治疗期间行血、尿常规、肺部平片等辅助检查,以排除感染性发热。
并监测患者腋窝体温,时间为6:00、12:00、18:00、24:00,1d4次,观察2组体温波动的幅度及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是否有不良反应。
在以上某时间点监测体温,若),安全性比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因肌注来比林后汗出增加,稍感不适,经家属更换衣物后缓解。
发病原因与手术伤口的组织分解产物吸收而引起的“吸收热”有关,如血液、组织液、伤口渗出液等,亦与手术创伤、麻醉、长期卧床、人工假体植入等因素有关。
因术后常规使用1~3d抗生素,且实验室检查不支持感染性发热,对于此类发热患者的治疗,一般只给予解热镇痛等对症支持治疗。
大多数患者治疗后汗出热退,但过后热势又起,常反复发作。
本病属中医学“内伤发热”范畴。
患者在经受骨折创伤,皮破络损,血溢脉外,人体正常组织遭到破坏,伤后又因卧床,气机运行不畅,脾胃纳运失常,气血阴阳失衡;以及手术创伤中血液丢失,“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亦随有形之血脱出于外,使气血失衡加重。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亏虚不能维系阳气而外越,清阳不升反而下陷,致阳气内郁发热;或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瘀滞脉中,郁久化热;或阴津亏耗,阴虚阳亢,阴阳失衡,以致虚热内生。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产后发热【字体:大中小】【打印】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
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本病感染邪毒型发热,类似于西医学的产褥感染,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危急重症,至今仍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感发热包含了西医学的“产褥中暑”,其重症亦可危及生命,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病机】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很多,但致病机理与产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正气亏虚,易感外邪;败血停滞,营卫不通;阴血亏虚,阳气浮散,均可致发热。
1.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症。
2.外感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或正值暑令,猝中暑邪,亦可致发热。
3.血瘀产后恶露不畅,当下不下,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不通,郁而发热。
4.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血虚伤阴,相火偏旺,亦致发热。
上述病因病机充分体现了产后病总的发病机理,即阴血骤虚、阳易浮散,瘀血内阻、败血为患,元气虚弱、易感外邪。
若邪从肌表入侵,则为外感发热;如外感邪毒从阴户直犯胞宫,则为感染邪毒发热。
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或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临证必须密切观察。
【诊断要点】1.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
从内伤发热论颅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辨证
王蓉燕齐;韩赵成;樊欢欢;曹克刚;刘碧绒;王碧晴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1)2
【摘要】发热是颅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除可明确病因的感染性发热,非感染因素亦可导致术后发热。
此类发热在中医学可归于内伤发热,大体分为虚、实、情志因素3类。
属虚者包括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其基本病机为元气亏虚、阴血津液不足而生虚热;为属实者包括瘀血、浊积、邪毒等,其基本病机为血、痰、湿等壅遏体内,郁而化热;情志郁结也可化热。
颅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治疗主要以物理降温及对因治疗为主,药物疗效差,故笔者希望对此类发热的中医辨证进行探讨,对此类病症的临床治疗起到一定辅助作用,帮助患者术后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总页数】4页(P173-176)
【作者】王蓉燕齐;韩赵成;樊欢欢;曹克刚;刘碧绒;王碧晴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辨证施护
2.辨证治疗骨科手术后顽固性非感染性发热
3.中医辨证治疗外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疗效的meta分析
4.腰椎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5.中医辨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