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对四种常见感冒的治法郭生白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发热常高达三十九至四十一度全身颤抖畏寒不出汗。
皮肤干热、头疼、身疼、骨节疼、腰疼、气喘、呕逆。
脉搏浮浅,脉率快,脉管紧张。
比其他感冒症状表现急剧。
病理趋势虽然都是向外排异的反应。
但流感的特征是身体高热畏寒颤抖,不出汗。
只要汗出来,排除了病理物质,身热便退下来,恢复正常体温。
流感必须与中毒性痢疾区别开。
中毒性肠炎痢疾有下利腹疼;流感没有。
与麻疹区别:麻疹的发热是一阵轻一阵重,初起体温一般不会三十九度以上。
与脑炎区别:脑炎初起有全身疼、头疼但无剧烈畏寒颤抖,而有昏睡的表现。
流感病势是向体表作排异反映,但排汗的条件不够,不能排汗。
所以全身肌肉组织剧烈颤抖以制造热量提高体温这个发汗的条件。
我们看这个趋势,便用“麻黄汤”治。
麻黄汤是升高血压,温通血脉,开张汗腺的作用。
所以一服汗出便热退身安,所有症状与没有发生一样。
但汗出病愈不要急于外出,在室将养一、二日便好了。
麻黄汤方:麻黄、桂枝、杏仁(研)甘草。
用量可根据病人强大与弱小斟酌。
一般麻黄10克,杏仁20克(研),桂枝25克,甘草13克,水煎三十分钟,滤汁,药渣加水300毫升再煎二十分钟,滤汁,两汁相合,每次服二分之一,服后喝些热开水,温复身体,发汗前感觉不舒服,等汗逐渐发出,症状逐渐缓解,到全身都有汗,手足亦有汗时,这个“排异”反应到最佳程度。
但不可因贪凉爽而去掉衣被,贪图一时凉爽。
这样排毒不彻底,必会再发热。
但我们发汗的目的是“排异”,而不是为排汗。
所以不可大汗淋漓。
只要身上有汗便好。
千万不要大汗淋漓,病会因伤津液不能彻底痊愈。
最好是通身有汗,保持十个小时以上才好,麻黄汤一剂分两次服,服下二分之一汗出病愈,剩下的药不必再吃。
扔掉即可。
如汗出失败,可服第二次仍如第一次服药一样将息。
服麻黄汤禁食生、冷、粘滑、肉、乳、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流行性感冒在初起,高烧畏寒颤抖时用麻黄汤发汗。
常一剂便身和神清彻底痊愈。
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正文:一、引言流行性感冒,又称普通感冒,是由流感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中医辨证能够对流行性感冒提供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的各个方面。
二、病因学⒈病因概述: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的病原体有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
⒉病因分类:流行性感冒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因两个方面。
三、病理学⒈病理过程:流行性感冒通过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进而侵犯上呼吸道黏膜细胞,破坏黏膜屏障,引起感染。
⒉病理变化:流行性感冒主要病理变化包括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
四、中医辨证⒈中医辨证概述:中医辨证是中医学中的一项核心理论,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辨别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特点,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⒉中医辨证分类:对于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可分为风寒型、风热型、风湿型等不同类型。
⒊不同类型的辨证特点:详细介绍各种不同类型流行性感冒的辨证特点,包括症状、舌脉等。
五、治疗原则⒈中医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包括祛邪、散寒、清热等。
⒉中医治疗方法:详细介绍针灸、草药治疗等中医治疗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六、预防措施⒈中医预防措施:介绍如何利用中医方法进行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等。
⒉传统预防方法:介绍药物预防、个人卫生、疫苗接种等流行性感冒的传统预防方法。
七、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⒈八、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流行性感冒:指由流感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⒉辨证:中医理论中的一项核心理论,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辨别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特点,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流感评分标准
中医流感评分标准通常使用于中医诊疗实践中,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选择。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流感评分标准之一:
1. 舌质:观察患者舌体颜色、苔色和湿润程度。
通常分为淡红、暗红、绛色等不同颜色。
舌质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平衡情况。
2. 脉象: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脉象的频率、力道和节律。
常见的脉象包括浮、沉、紧、缓等。
3. 体温:测量患者的体温,高热可能表示病情较重。
4. 咳嗽:观察患者的咳嗽情况,例如是否有痰、咳嗽的声音和性质等。
5. 鼻塞:观察患者是否有鼻塞的症状。
6. 咽部症状:观察患者是否有咽痛、咽干或咽部不适等症状。
根据以上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将患者的病情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以便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流感评分标准是一种辅助诊断工具,仅作为临床判断和辅助决策的参考,并不取代其他医学检查和评估方法。
在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从感冒的病因病机、发病易感⼈群及分型论治⽅⾯, 探讨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特⾊。
感冒中医辨证论治感冒是因外感风、寒、湿、热为主的六淫和时⾏病毒, 侵袭⼈体, 客于肺卫, ⽽引起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临床上以⿐塞、流涕、喷嚏、恶风、恶寒、发热、咳嗽、咽喉痒痛、头痛、周⾝酸楚、脉浮等为主症。
体虚感冒者, 服⽤⼀般的感冒成药, 疗效均不佳, 甚⾄毫⽆疗效。
因为体虚感冒有不同于其它感冒的特殊性, 表现为正虚邪恋, 以虚为主, 正虚是主要⽭盾。
本⽂就体虚感冒作中医的辨证论治综述。
1 病因病机感冒⼀证虽是外邪侵袭⼈体所引起的疾病, 但体虚感冒与⼈体正⽓的`强弱更有密切关系。
卒然逢疾风暴⾬⽽不病者, 盖⽆虚,故邪不能独伤⼈。
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
所以体虚感冒有不同于其它感冒的特殊性, 表现为正虚邪恋, 以虚为主, 正虚是主要⽭盾。
王奎武等[1]认为体虚感冒者,多因先天禀赋不⾜, 或饮⾷不节,内伤脾胃,或起居酒⾊⽆常,疲劳过度,寒温不调,加之久居内室, 紧张⼯作, ⽣活⽆律, 缺乏必要的锻炼等原因,致使正⽓虚弱,机体抗病⼒低下,腠理疏懈,卫表不固,以风邪为主之外邪乘虚侵袭⽽为病。
另外, ⼀些学者[2- 4]认为⼩⼉⽣理病理特点是其成为体虚感冒易发者的基础。
⼩⼉五脏六腑功能皆远远未完善,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所以对疾病的抵抗⼒较差,卫外功能不固,易感外邪。
⼩⼉脾常不⾜, 若护理失宜, 乳⾷失节, 可致脾胃虚弱, 纳运失常, ⽓⾎⽣化乏源, 上不⽣⾦, 肺⽓亦虚,卫外功能薄弱, 易受外邪侵袭, 病情容易迁延, 时轻时重, 反复难愈; 若耗损正⽓, 则更易感受外邪, 形成恶性循环。
故⼩⼉也是体虚感冒之⾼发⼈群。
2 发病的易感⼈群王⽒[5]认为体虚感冒者多发于以下⼈群: ①⿐渊、喉痹患者, 即慢性⿐炎、副⿐窦炎、慢性咽炎患者; ②患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 例如肺结核、糖尿病、难治性⼼衰、肺⼼病等; ③⾎液病、各种肿瘤⼿术后或放疗化疗之⼈; ④产褥期妇⼥, 体虚经期妇⼥, 患⼦宫肌瘤妇⼥; ⑤⼩⼉及年⽼者;⑥少动或过劳⽓虚之⼈, 也就是久居内室极少运动或过度疲劳的体质虚弱之⼈。
感冒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奢,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
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
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
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之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
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治疗原则1.解表达邪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煎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
时行感冒的病邪以时行病毒为主,解表达邪又很重视清热解毒。
2.宣通肺气感冒的病机之一是肺失宣肃,因此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协助解表,宣肺与解表相互联系,又协同发挥作用。
3.照顾兼证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不可专事发散,以免过汗伤正。
病邪累及胃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照顾其兼证。
分证论治风寒感冒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平。
【六年级作文】最后的坚持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坚持到了最后。
——题记微风习习,花香扑鼻,我们向彩虹大道出发,开始了六公里的步行。
一路上,大家走走跳跳,嬉戏打闹,好不快活,路边的花儿也梳妆打扮,争相露出笑脸,引得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小草也雄纠纠地挺直了腰板,严然像一位位战士,太阳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地洒下一缕阳光,又快速地躲进了云层之后。
当我们到达彩虹大道时,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开始了回程。
大家已没有了先前的活跃劲,太阳像是在考验我们,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小草也蔫了下去。
我每走一步,脚下的疼痛感便清晰地传来,头上的烈日直射我的皮肤,豆大的汗珠也从额头上滚下来,打湿了衣裳。
真想坐下来歇一会儿。
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徘徊,我摇晃着脑袋,把它抖落出去,咬咬牙,继续坚持着。
太阳越大,汗水越多,脚也越痛。
停,停,坐在阴凉处休息一下。
在阴凉处比在烈日下好得多。
那个名叫“放弃”的魔鬼就在我耳边。
我的心像只猫在挠痒痒。
我迅速地走了起来,疼痛把我吵醒了;没有人放弃。
我为什么要放弃;没有人累了。
我为什么要累;没有人休息。
我为什么要休息。
炎热的太阳,你害怕什么痛苦?其他人也在承受。
他们能忍受,我也能!我鼓起勇气,抿着干燥的嘴唇,加快了脚步。
太阳增加了一点热量,整个团队都沉默了,每个人都分散了,一个在这里,一个在那里,一个在这里,一个在那里。
我无法控制自己。
我的腿很软,不听话。
我想抬起我的左腿,但它像一块巨石一样下沉,一步也走不动。
我向远处望去,隐约有一个学校的身影,咬紧牙关,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走。
快了,快到了!学校越分地清晰了,一步,两步,三步……踏进校门,我长舒了一口气,慢慢地走进了教室,走到座位上,双腿再也支撑不住了,整个人瘫坐在座位上,我之所以能走回来,是因为这一个意念——坚持住,我能行!对生活应该坚持下去。
不要说“不”。
最终,成功之门会向你招手。
坚持是通往成功之岸的桥梁,是攀登胜利之巅的阶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中医药防治流行性感冒的思路与方法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性,其临床特点为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民乏力等症状较重,病程短,有自限性,婴幼儿、老年人及体弱者易并发肺炎等。
中医称此病为时行感冒,为时令疫疠之邪侵及肺卫所致。
以急起发热,咽喉肿痛,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一、关于流行性感冒的中医知识1、症状描述:全身症状:骤起畏寒、发热。
体温在发病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达到高峰(39℃-40℃),并伴有全身酸痛,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及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
2、体症描述:全身中毒体下包括呈急病容,面颊潮经,眼结膜轻度充血和眼救压痛,咽充血,口腔粘膜可有疱诊。
肺部听诊仅有粗糙呼吸音,偶闻胸膜磨擦音。
3、发病原因:外感时令凤疠之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失宣发,腠理卫气郁滞,邪正相争于肌表而为病。
若正胜邪却,邪从外解,则疾病可愈,若邪胜正退,则外邪入里,或致肺热壅盛,或逆传心包,热闭心神,形成危重之候。
二、治疗伴随着前不久气侯不确定的原因,早中晚平均气温转变很大,发烧感冒的人也是愈来愈多。
采用内服治感冒的中药方剂,毒副作用小另外又简单而不影响工作中,是最合乎台阶服药标准的。
可是,现阶段销售市场上多种多样的药物,令人目不暇接犹犹豫豫想法。
可是,切勿盲目跟风采用,对症治疗才是硬道理。
1、寒症性感冒。
病症为畏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
这时候应当采用散发寒症的辛温解表药,如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可以采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错用会加剧病况或是转变难愈。
2、风寒风热性感冒。
病症为发热重,畏寒轻,头痛宜胀,咽喉红隐隐作痛或是涨痛,或口干舌燥欲饮,咳嗽,血痰黄稠。
这时候应当采用清热宣肺的辛凉解表药,如香雪抗病毒原浆、油类、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翘解毒丸等,不可以采用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错用会造成体温升高,咽疼加剧。
一.感冒感冒是指因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头痛、恶寒、发热及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感冒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因感受非时之邪所致,称为重伤风。
如感受时行疫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
若正气虚弱,易受外邪,导致感冒发作者,称为体虚感冒。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西医学中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可参考本病证辩证施护。
【病因机制】感冒的发生与外邪侵袭及正气失调有关。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时行疫毒之气,均可侵袭人体而致病。
风邪为主因,在不同季节,常与其他当令时气相兼伤人,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兼燥邪,其中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
感受外邪是否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正气不足,卫外能力减退易感受邪气而发病。
本病病位在肺卫,病理性质多属于表实证。
风夹时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至感冒。
本病的主要机制是表卫失司、肺气失宣。
若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较重,且有变生他症的可能。
【辩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变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病情较轻,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疫疠之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常暴发流行,症状严重,且可以发生传变,合并他病。
2.辨风寒与风热主要从寒热、有汗无汗、咽部红肿及舌脉特点来辨别。
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咽痒不肿或淡红微痛,苔白,脉浮紧为主症;风热感冒已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主症。
3.辨气虚阴虚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嗽无力,脉浮等气虚症。
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等症。
(二)辨证分型1.风寒束表症候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痰白清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X省流行性感冒中医诊疗方案》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特点。
在X省,流感病例每年都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流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缓解症状、提高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下面是X省流行性感冒中医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病因病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播。
病毒侵入呼吸道黏膜后,病原体迅速繁殖,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全身症状,包括高热、咳嗽、肌肉酸痛、头痛等。
二、中医诊断依据1.发病突然,高热重,头痛咳嗽,肢体酸痛,全身疲惫,恶寒发热,鼻塞流涕。
2.脉象:舌红苔黄或白,脉浮数。
三、辨证治疗1.风寒型:病程短暂,发热重,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
2.阳明型:发热持续,热重寒轻,鼻塞流涕,咳嗽痰黏稠,大便秘结。
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3.痰湿型:症状重,咳嗽咳痰,痰稠黏,消化不良,口舌苦,胸闷。
治疗以化湿化痰为主。
四、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1)板兰根黄芪汤:板兰10g,黄芪10g,连翘10g,甘草5g,桔梗5g,枇杷叶10g,蜂蜜适量。
将中药洗净煎煮后加入蜂蜜,每日早晚空腹温服,每剂分2次服完。
(2)清热解毒汤:金银花10g,薄荷10g,连翘10g,紫苏10g,炒薏米30g。
将中药洗净煎煮后加入炒薏米,每日早晚空腹温服,每剂分2次服完。
(3)化痰止咳汤:桔梗10g,杏仁10g,白术10g,川贝10g,甘草5g,生姜3片。
将中药洗净煎煮后每日早晚空腹温服,每剂分2次服完。
2.穴位治疗(1)太冲穴:在双足跟骨之间,当侧足背动脉脉搏处,有助于疏散风寒。
(2)合谷穴:在大拇指指骨头根部,当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有助于清热解毒。
(3)印堂穴:在额头正中线上,发际正中凹陷处,有助于化痰止咳。
五、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2.注意饮食卫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治疗感冒的药品有许多个.由于中成药含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故很受人们青睐.但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中成药选用不当,也可延误病情.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一,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普通症状外,尚有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普通要穿诸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适点.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等药品治疗.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风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品. 治疗风寒感冒的核心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有诸多办法的,涉及桑拿,用热水泡脚(最佳加点酒),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等.风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汤,伤寒论首方,也称和剂之王(麻黄汤也主治风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 总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二,风热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普通症状外,尚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普通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普通黄色或带黑色,便秘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羚羊解毒丸等药品治疗.风热型感冒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理肺丸等药品.三,暑湿型感冒:病人体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这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病人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品治疗.如果病人胃肠道症状较重,不适宜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药品.四,时行感冒:病人的症状与风热感冒的症状相似.但时行感冒病人较风热感冒病人的症状重.病人可体现为忽然畏寒,高热,头痛,怕冷,寒战,头痛激烈,全身酸痛,疲乏无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透表为主.病人可选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风通圣丸,重感灵片,重感片等药品治疗.如果时行感冒的病人单用银翘解毒片,强力银翘片,夏桑菊感冒片或牛黄解毒片等药品治疗,则疗效较差.中毒型流感病人则体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抽搐,有时能致人死命.因此病极易传输,故应及早隔离和治疗.总之,感冒病人应根据本身的病情特点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否则会影响疗效,延误病情指导意见:2.其它治疗(1)拔火罐法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后留罐 15 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本法合用于风寒感冒.(2)刺络拔罐法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 10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本法合用于风热感冒.(3)耳针法选肺,内鼻,下屏尖,额,用中,强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毫针刺.3.感冒的其它疗法1.敷贴疗法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 15—20 分钟,每日 4.5 次.含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合用于风寒感冒.2.外治法取葱白,生姜各 30 克,食盐 5 克,共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酒调匀,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胭窝及手足心.普通有解表散邪的功效,涂擦后 15 分钟左右会有汗出,感冒诸症能够解除.3.饮食疗法取苏叶3-6 克,生姜3 克,洗净切碎,放入茶杯内,冲入沸水 200~300 毫升,加盖泡 10 分钟,再放入红糖 15 克搅匀,趁热饮用.含有解表散邪的功效,合用于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者.生活护理:随着气温的减少,感冒的人越来越多,选用口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毒副作用小且简便不影响工作,符合阶梯用药原则.但是,面对市场上品种繁多的药品,我们切忌盲目选用,必须对症用药,否则,不仅无效,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在此,介绍几个简朴的选用办法.如何巧选中成药治疗感冒:1,风寒性感冒.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这时应当选用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如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能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误用会加重病情或者迁延不愈.2,风热性感冒.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宜胀,咽喉红作痛或者胀痛,或口干欲饮,咳嗽,咯痰黄稠.这时应当选用清热宣肺的辛凉解表药,如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翘解毒丸等,不能选用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误用会引发体温升高,咽疼加重.3,感寒湿滞性感冒.外用风寒表症,发热严守恶寒,体温不高,头痛,内有痰湿中阻,胃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泻下.可选用解表化湿的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液或藿香正气水,不可服用保和丸,ft楂丸.4,表里双感性感冒.症状为壮热憎寒,头痛目眩,口苦口干,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这时应当选用表里双解的药品,如香雪抗病毒口服液,防风通圣丸等.5,气虚性感冒.症状为身体素虚,抵抗力低,平时易出汗,不耐风寒,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热,鼻流清涕,常缠绵日久不愈,或者重复感冒.这时用普通感冒药疗效不好,应当选用补中益气丸.感冒食疗办法:1,多喝水:能够加紧病毒的排出,最佳是白开水,如果喝不下去,能够加果汁或茶调口味.2,白菜萝卜汤:白菜心500 克,切成碎末,白萝卜120 克,切成薄片,加水800 毫升,煮至400 毫升后,加红糖适量.每次200 毫升,一天2次,连服三四天即可治愈.3,苹果蜂蜜水:苹果5 个去皮,切成小块,加水1 升,煮沸5 分钟,自然冷却到40 摄氏度,加少量柠檬汁和适量蜂蜜搅拌均匀,每天多次少量饮用.4,姜丝萝卜汤:姜丝25 克,萝卜50 克切片,加水500 毫升,煮15分钟,加红糖适量.每次200 毫升,每天1-2 次.5,葱蒜粥:取干净的葱白10 根,切碎,大蒜3 瓣,大米50 克,加水煮成粥.每次150 毫升,每日2 次.6,葱头饮料:洋葱头1 个,切碎,加鲜牛奶250 毫升,煮开,自然冷却,加适量蜂蜜,睡前服用100 毫升.7,姜丝可乐:鲜姜丝50 克,加1000 毫升可乐,煮沸,热饮,每次100毫升,每天多次.8,桔皮冰糖饮料:鲜桔皮50 克,加冰糖适量,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9,银花薄荷饮:银花30 克,薄荷10 克,鲜芦根60 克.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 毫升,煮15 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 分钟,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日服3~4 次.怀孕感冒鼻塞流鼻涕的治疗:普通来说,孕期头三个月禁用一切药品,由于头三个月正是胚胎形成的核心时期,如果是轻度感冒,能够采用非药品疗法,如推拿、穴位按摩、理疗、饮食调理等。
【名医堂】中医辨治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感冒,中医学称为“伤风感冒”,俗称“伤风”。
感冒一年四季皆可见,临床症状以鼻塞、声重、流涕、打喷嚏、身困无力、头痛、恶风发热等为主。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学“时行感冒”和“风温”范围。
它有很强的传染性,多流行于冬季和春季。
根据中医学理论,因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和病理与伤风感冒相似,但比较重,故合并论述。
病因病机主要是体质素虚,或生活起居不慎,或疲劳过度以及嗜食辛辣,肺胃有热,卫外不固,每遇天气突变,寒温失常,或四时非其时而有其气,以致机体不能随时适应天气之变化,风邪病毒侵袭机体而发病。
风为六淫之首,常随时气而发病,如冬季多风寒,秋季多挟燥气,此为风邪随时气而发病。
但天气有时突变无常,故重在审证求因,不可机械于季节。
临床以风寒、风热之邪发病为多见。
风邪侵袭机体,常从呼吸道而首先犯肺,或从毛窍而入内合于肺,故肺卫首当其冲。
肺合皮毛,开窍于鼻,上系咽喉,职司呼吸。
如风寒入侵,肺气郁遏,毛窍因寒闭塞,故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声重、咳嗽、身困等症状。
如风热入侵,邪热壅肺,肺失肃降,毛窍疏泄失常,故症见恶风、发热、自汗、咽喉疼痛等症状。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由于患者年龄、体质等内在因素不同,因此感受外邪之后,也常因内在因素的不同而起变化。
如初感为风寒之邪,可因年轻体壮,或肺胃素热继而转化为热邪。
如初感为风热之邪,亦可因年老体衰或体质虚寒继而转化为寒邪。
亦有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但由于年老体衰或素体太虚,表症不易解散,病邪由表入里,侵犯他脏,病情加重,或变生他病。
这些病理变化都是临床辨证需要注意的。
辨证论治根据感受不同病邪,从症状上综合分析辨别出是风寒或风热等不同病理,作为辨证依据。
在治疗上总的是疏风宣肺解表。
风寒以辛温为主,风热以辛凉为主。
若有挟暑、挟湿或体质虚弱,或变生他病,则随症治疗。
风寒症状: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涕,肢体酸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咯白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紧。
病毒性感冒
中医辨证治疗。
1.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
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叶10g;
腹泻加黄连6g、木香3g;
咽痛重加锦灯笼9g。
若呕吐可先用黄连6g,苏叶10g水煎频服。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类、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银翘解毒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小儿退热颗粒。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5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后下)6g;
持续高热加青蒿15g、丹皮10g。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2.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肺。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肺活络
基本方药:炙麻黄6g 生石膏(先煎)45g 杏仁9g
知母10g 鱼腥草15g 葶苈子10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生大黄(后下)6g
青蒿15g 赤芍10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加减:持续高热加羚羊角粉0.6g(分冲);
腹胀便秘加枳实9g、元明粉6g(分冲)。
中药注射剂:喜炎平500mg/日或热毒宁注射剂20ml/日,丹参注射液20ml/日。
(2)毒热闭肺。
主症:壮热,烦躁,喘憋短气,咳嗽剧烈,痰不易咯出,或伴咯血或痰中带血,咯粉红色血水,或心悸。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腻,脉弦细数。
治法:解毒开肺,凉血散瘀
基本方药:炙麻黄6g 生石膏(先煎)45g 桑白皮15g
黄芩10g 葶苈子20g 马鞭草30g
大青叶10g 生茜草15g 丹皮10g
生大黄(后下)6g 西洋参10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加减:咯血或痰中带血加生侧柏叶30g、仙鹤草30g、白茅根30g;
痰多而粘加金荞麦20g、胆南星6g、芦根30g。
中药注射剂:喜炎平500mg/日或热毒宁注射剂20ml/日,丹参注射液20ml/日。
可加用参麦注射液20ml/日。
3.危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气营两燔。
主症:高热难退,咳嗽有痰,喘憋气短,烦躁不安,甚至神识昏蒙,乏力困倦,唇甲色紫。
舌脉:舌质红绛或暗淡,苔黄或厚腻,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固护气阴
基本方药:羚羊角粉1.2g(分冲)生地15g 元参15g
黄连6g 生石膏(先煎)30g 栀子12g
赤芍10g 紫草10g 丹参12g
西洋参15g 麦冬10g 竹叶6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加减:痰多加天竺黄10g;
神识昏蒙加服安宫牛黄丸;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后下)10g;
痰中带血加生侧柏叶15g、生藕节15g、白茅根
30g。
中药注射剂:喜炎平500mg/日或热毒宁注射剂20ml/日,丹参注射液20ml/日,参麦注射液40ml/日。
(2)毒热内陷,内闭外脱。
主症: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咯
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脉: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生晒参15g 炮附子(先煎)10g 黄连6g
金银花20g 生大黄6g 青蒿15g
山萸肉15g 枳实10g 郁金15g 炙甘草5g 水煎服,日一剂,口服或鼻饲。
加减:胸腹灼热、四末不温、皮肤发花加僵蚕10g、石
菖蒲10g。
中药注射剂:喜炎平500mg/日或热毒宁注射剂20ml/日,丹参注射液20ml/日,参附注射液60ml/日,生脉注射液或
参麦注射液40ml/日。
4.恢复期辨证治疗方案。
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主症: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
舌脉:舌暗或淡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太子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丹参15g 浙贝母10g 杏仁10g
青蒿10g 炙枇杷叶10g 生薏米30g
白薇10g 焦三仙各10g
水煎服,日一剂。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