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知觉特征: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为难的归因理论: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第二节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了对他们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这种反应是个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作出的主观解释。
知觉在影响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
假如我们所期待的知觉与组织的实际期望是一致的,那么可能产生有效的绩效。
反之,我们的知觉是对现实的歪曲或不准确的描述,那么结果将是不适当的行为和无效的绩效。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知觉者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与他们经验、经历和知识有关,也用他们的性格、性别、情感、好恶有关。
2.知觉对象对象的背景、声音、外型、大小、运动、新奇等等都会影响人的知觉判断一个实体越实在,人的知觉受物质实体的影响就越大,就越接近实际,个体知觉的差异就越小。
一个实体越抽象,或了解越不充分,人的知觉受实体的影响就越小,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就越大。
对那些外观比较相似,或在时间、空间上比较接近的知觉对象,人们常常会将他们归为同一类,而它们可能毫无相关或仅仅在于外表比较相似。
3.情景在不同的情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知觉感受也不一样。
当一个人在高压之下,如时间压力、环境条件限制下,他的知觉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将会减弱,知觉判断就容易发生偏差。
对比也是影响人的知觉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为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员工是根据知觉而不是客观现实作出反映的。
当知觉歪曲或不准确时,人们会作出以组织的观点来看不适当的或不受欢迎的行为。
管理者要想使下属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必须保证下属正确得感知信息;为了使组织成员更有效地工作,必须确保其成员准确的理解组织对他们的期望。
三、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人们总是试图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做出解释,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或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3)实用性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定义研究内容异同管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规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同:以人为研究对象,心理影响行律在管理中的应的形成及其机制的规律性。
内为用的科学容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心理三异:管理心理学是偏重基本心理规个层次律的应用。
着重心理层面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研究特定组织中着重在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组织行为只是研究特定组织中人们人们行为规律的织的行为及其间的交互作用,的行为规律。
科学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组织组织行为认为产生行为的需要和的效能动机不仅由代价观.知觉.性格所决定,还受个人地点的群体和组织以及组织外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管文科学的发展p2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XXX: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XXX: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书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书P8—9):①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②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判断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否即使有迹象表明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该决策的实施是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绩效更佳否和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大多是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 否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觉占了便宜,感到内疚是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知觉的特点(4个,P19—21):1、理解性2、相对性3、整体性4、恒常性影响知觉的因素(3个,P21-22):1、知觉者2、知觉对象3、情景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误(即偏见,5个,P24-26):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效应选择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A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B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知觉防卫 D刻板印象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试个性的基本概念(P3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四种气质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注:气质无好坏优劣,难改变;性格有好坏,可改变.A型性格和B型性格(P36—37)判断性格类型不能做好坏评价是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什么是价值观(P53):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3个,P56):①工作满意度②工作参与③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5+6,P66-68):1、工作本身1、年龄2、报酬 2、职业阶层3、升职机会3、教育年限4、上司4、组织规模5、同事5、领导风格6、工作的丰富程度选择在宣传过程中采用恐惧性诉求时,何种程度的恐惧性唤起可以起到最佳效果 BA高B中C低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 AA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定义+4步骤,P85,89-90):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展开研究,也称需要理论.主要包括: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③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第一步了解和调查员工的需要第二步分析整理员工的需要第三步对员工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第四步逐步满足员工的合理、可行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5层,P86):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过程型激励理论(P90):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 年代和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 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 、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 、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
1.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6.一致性规律:
7.归因:
8.知觉的特征有选择性、、和。
9.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知觉和知觉。
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14.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15. 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
A.维纳(
B.Weiner B.凯利(H.H.Kelly)
C.海德(F.Heider)
D.加纳
(E.Gagne)
16.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
A.自豪
B.侥幸心理
C.敌意
D.内疚感
17.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18.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关系归属、、。
19.海德将行为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倾向归因和。
20.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三类,分别为行为人、、。
21.凯利认为将行为归结为某类原因,判断的依据或标准有分别性(特殊性)、、。
22.维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分别为、、任务难度、机遇。
并将这四个因素按三个维度控制点、、进行归类。
23.知觉整体性的基本规律有、、、。
23.把别人的行为一概归因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对不对?
24.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种判断方式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对不对?
25.错觉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对不对?
26.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28.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
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0.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
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1.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2.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3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