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改良旗袍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改良旗袍知识点总结改良旗袍是一种结合传统旗袍与现代时尚元素的新型服饰,它保留了传统旗袍的经典风格,同时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使之更适合现代女性的穿着和生活方式。
改良旗袍不仅具有独特的韵味和优雅的气质,还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使得它成为许多女性在各种场合中的首选服饰。
下面将对改良旗袍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时尚风格。
一、改良旗袍的起源和演变改良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旗袍。
旗袍起源于清朝末期,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
它是一种紧身但不束缚的服装,通过修身设计将女性身体曲线展现得淋漓尽致。
旗袍的特点是高领、合身、直裙、侧开衩等,展现出典雅的东方女性气质。
改良旗袍在传统旗袍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加入了更多的现代时尚元素,如裁剪、设计、面料等方面都有所改进,使得改良旗袍更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和生活需求。
二、改良旗袍的设计特点1. 经典的剪裁改良旗袍仍然保留了传统旗袍的高领、合身和直裙等特点,但在剪裁上加入了更多的流线型设计和立体裁剪,使得改良旗袍更贴合身体曲线,展现女性的优美身姿。
2. 时尚的面料改良旗袍的面料也得到了创新,采用了更多的现代面料如丝绸、缎子、羊毛、麻料等,加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使得改良旗袍不仅典雅端庄,还更时尚动感。
3. 精美的细节改良旗袍在细节设计上也非常用心,如珠片、刺绣、流苏、立体花等,都体现了设计师的用心之处,为改良旗袍增添了更多的艺术美感。
4. 多样的样式改良旗袍设计多样,不仅有传统的直裙式改良旗袍,还有裙摆鱼尾式、中长款、拖尾款等,以满足不同场合和不同身材的女性需求。
5. 舒适的穿着改良旗袍在设计上考虑了女性的穿着舒适性,采用了更透气、柔软、有弹性的面料,并注重了版型的优化,让改良旗袍穿着更加舒适,轻松自如。
三、改良旗袍的穿着方式1. 搭配配饰改良旗袍可以搭配各种不同的配饰,如项链、耳环、手镯、丝巾等,以凸显女性的精致品味。
此外,还可搭配高跟鞋或凉鞋,让整体造型更加时尚动感。
浅谈旗袍的发展及其结构分析【摘要】旗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注重服装与人体结构的自然吻合,表现的是女性的体态美与身段美。
结构简单明快,造型优美自然,线条生动流畅,表现含蓄,最适合表现东方女性的神采与风韵。
旗袍将与新时代共同融入到时刻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之中。
【关键词】服装;造型;结构;发展1 旗袍的文化内涵1.1 旗袍的由来古代北方民族善于骑射,古式袍服对它们来说并不方便,而两边开叉正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这是旗袍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时代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旗袍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断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款式的不同变化,足以让后人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及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犹如一种语言,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人们沟通和交流着。
无论在何时何地,当人们看到它时,犹如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听到它时,犹如听到自己的母语一样倍感亲切。
1.2 中华文化对旗袍的影响5000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服装在摆脱了御寒蔽体之后,也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文化,所谓的服饰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是一个有节奏的的生命,传达出时代的脉搏,更象是一面镜子,准确、清晰而又客观的反映着历史。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女性对美的理解上升了一个档次,优美身姿,高贵典雅的气质最为美此时旗袍的造型就显得格外适身合体。
因而旗袍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增添省道,领子的变化也逐渐开始突破自我,比如说立领的变化有高到低,又立领到翻领,甚至到无领,开叉的长短也有所变化,有不开叉到开叉,有开叉从小腿到大腿,一步步的突破自我。
面料也由纯色上升到五花八门的图案,整体上显得多姿多彩,充满了青春活力。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与国之间的接轨,务必对服装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女性的传统服饰——国粹,它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逐渐由保守型向开放型发展,比如露肩、露背等。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雅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在中华旗袍的设计、制作和穿着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追求。
中华旗袍的设计充满了人文情怀。
旗袍的设计注重穿着者的身体曲线和线条美感,以凸显女性的柔美和端庄,体现出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关怀。
旗袍的设计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采用传统的刺绣、蟒龙等元素,使旗袍更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旗袍上刺绣梅花、牡丹等传统花卉图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雅和高尚品质。
中华旗袍的制作过程体现了人文精神。
中华旗袍的制作工艺繁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制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手工技巧和耐心,将每一道工序都精细地完成。
制作旗袍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对待每一寸面料,精雕细刻地完成每一道线脚,以保证旗袍的质量和美观。
这种制作过程不仅要求制作人员具备精湛的技艺,更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旗袍的制作过程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对自己工艺的完美追求。
中华旗袍的穿着展现了人文精神。
旗袍的穿着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线条和仪态有要求,更要求穿着者具备一种内在的气质和潜在的文化修养。
穿着旗袍的女性需要以自信和端庄的态度展现自身的美丽和魅力。
旗袍的穿着还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同。
通过穿着旗袍,女性将传统与现代、内外融合,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神追求。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从古至今,旗袍一直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饰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美和典雅,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进行探讨。
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其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女性美的表达上。
中华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设计、图案和色彩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旗袍的设计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凝聚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精华,如立领、合身的设计,以及对对称美感的追求等特点,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旗袍的图案和色彩也多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花鸟、山水、云龙等,这些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通过旗袍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来,使得旗袍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载体。
中华旗袍在时装设计中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中华旗袍在对女性美的表达上有着独特的人文精神。
旗袍的设计注重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婀娜,立领、修身的剪裁、流畅的线条等设计元素都能够突显出女性的优美身姿和端庄气质。
而旗袍的穿着方法也需要女性有良好的仪态和气质,使得穿着旗袍的女性显得温婉而不失大气,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女性美的审美观念,也传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在当代社会,虽然旗袍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服饰,但其对女性美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却对当代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华旗袍成为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美的一种体现。
中华旗袍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礼节。
在中国古代,旗袍是上流社会女性的常见服饰,她们穿着旗袍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如婚礼、宴会、庆典等。
在这些场合,女性需要根据不同的礼节穿着不同的旗袍,以示尊重和礼貌。
穿着旗袍也需要有着相应的仪态和言谈举止,使得女性显得优雅端庄。
中华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要求女性有着相应的仪态和礼貌。
中国旗袍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文化解读作者:李雪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年第05期摘要:旗袍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服饰,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她不仅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传统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她的造型风格不仅符合中国艺术宁静、和谐的宗天意特点,而且彰显出独有的个性韵味,这种个性并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使其具有了一种永恒的魅力。
近十几年来,旗袍作为一种有代表意义民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并成为一种经典女装,其中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旗袍;传统;现代旗袍是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权,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
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权,袖口收小。
1旗袍的起源与发展1.1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风气日盛,甚至出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段衣裳”的状况,而汉族效仿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1.2旗袍的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30年代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由上海扩展风靡全国各地。
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尤其受上海女性的欢迎。
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开辟有服装专栏,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这些都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
上海是当时全国的时装中心,欧美的最新款式三四个月就来到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
简述旗袍发展的演变过程
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之一,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至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旗袍作为满族人的传统服饰逐渐流行开来。
当时的旗袍多采用绸缎制作,以深色为主,采用褶皱设计来凸显身材曲线。
这种旗袍一般是宽松的,长及地面,搭配绣花的对襟和盘扣。
进入20世纪初,旗袍逐渐走向改良。
在上海等大城市,一些改良版的旗袍开始流行起来。
这些旗袍的面料更加轻便,设计更为贴合身型,通过收腰和薄肩设计来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也开始采用了更多的颜色和花纹来增加服饰的艳丽度。
1920年代至1930年代,旗袍成为了上海滩时尚女性的标志。
艺术家和电影明星开始穿着时尚的旗袍出现在大众面前,使得旗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符号。
同时,设计师们也在旗袍上做出了更多的创新,例如加入西装元素和融入现代流行元素。
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旗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不过,旗袍在传统文化保护和民族复兴的倡导下,并未消失,而是成为了一种民族特色的服装,被广泛运用在舞台表演、婚庆等场合。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旗袍再度走向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旗袍进行现代改良,注入更多潮流元素,使其更适应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
旗袍也成为了中国时
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内外时装秀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总的来说,旗袍的演变过程经历了清朝传统款式,到20世纪初的改良版旗袍,再到上海滩时尚女性的象征,最后走向国际并成为中国时尚产业的一部分。
旗袍在演变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了中国妇女时尚品味的变迁。
浅论旗袍旗袍文化和发展状况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服饰文化贯穿了各个朝代,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服装是人类独特的劳动成果。
当人类社会从无知和野蛮走向文明,中国服饰文化在数十万年的时间里。
我们的祖先,在和猿告别之后,在雨和雨中拖着皮和树叶,度过了数不清的岁月。
他们终于成功地跨越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学会了创造物质文明。
中国的服饰文化在古代是各朝代吸收外来自世界的民族文化,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历史上服装更是与政治相融合如古代的官服,代表的是权力与地位。
在当代是各民族相互融合渗透的成果。
旗袍作为我国特色的服装文化,对于中国服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标签:旗袍;服饰文化;融合一、研究背景近代1840年以后,随着现代西方文化的进入,上海等许多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因西方风俗的出现而产生的潜在变化。
早期的服装风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那人仍然是男人的长袍和马衣。
那个女人穿的是下裙。
此后,商业贸易越来越繁荣。
洋货大量涌入市场,如纱布、丝绒、洋丝、花布等,改变了传统服饰的服装。
随着西方缝纫方法的衰落,传统的工艺如轧布、套布、嵌布、刺绣等因其价格低廉而流行起来,也逐渐流行起来。
尤其是女性的时尚特别受到缝纫和精致的影响,款式也符合时代潮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流行的旗袍,诞生于清代的满族女装。
它的形成是由于汉族妇女对西方服装风格的吸收不断提高。
经过几次的变化,如领子的高度、袖子的长度、狭缝的高度等,旗袍完全摆脱了老式的变化。
旗袍改变了中国女性胸部驼背的旧模样,使女性的姿势和曲线饱满。
这说明它适合当时的时尚,对解放妇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多现代女性热爱欧洲服饰,但身为中国人,我们希望穿上我们中国特色的服饰来展示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把旗袍作为我们独特的民族服饰,自满清时期以来,一直受到高度尊重,当女性穿着旗袍时,高贵典雅的气质被充分展示。
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只能通过电视连续剧和综艺节目才能看到他们,所以我们需要在新的时代继续学习旗袍。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装之一,历史悠久,充满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中华旗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旗袍始于清朝民国时期,是一种古老的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的设计风格优雅大方,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妇女的美丽和气质。
旗袍的特色在于修身裙袖,高领以及翻领设计,彰显了中国古代女子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柔美形象。
旗袍的面料多样,绣花、刺绣、织锦等技艺都能够完美地展现在它上面,更使得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旗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古代女子的婉约、柔情和美丽。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而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自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旗袍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和内涵。
旗袍所运用的绣花、刺绣、织锦等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旗袍所展现的婉约、柔情和美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女性美德。
旗袍在穿着上也有一定的礼仪性,这种礼仪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旗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风范。
旗袍在古代是中国社会上层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它在设计上勾勒出女性的体态,彰显了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也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优雅与娇美。
在中国古代社会,旗袍所彰显的优雅、端庄、内敛与柔媚,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所应遵守的礼仪标准。
并且,穿着旗袍的女性行为举止也要求有一定的礼仪性,更加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优雅的社交礼仪。
中华旗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风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礼仪的重视。
中华旗袍承载了中国历史的记忆。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见证了中国几百年来的社会演变和文化变革。
它曾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主要服饰,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生活和社交状态。
中国近代服饰有什么特点_民国服饰的简介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近代服饰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服饰,希望对你有用!中国近代服饰简介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摘要】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本文将从中华旗袍的起源和流行史入手,探讨其设计特点、面料选择、传统意义、现代价值以及传承的意义。
中华旗袍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凸显出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意义和现代的审美价值。
其传承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旗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拥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通过对中华旗袍的探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中华旗袍, 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 设计特点, 面料选择, 传统意义, 现代价值, 传承意义, 代表, 体现, 深厚, 文章, 起源, 流行史.1. 引言1.1 中华旗袍的起源中华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此时的旗袍是一种结合了传统中国服饰和西方服饰元素的服装。
起初,旗袍是由清朝宫廷开始流行的,后来逐渐传入民间。
旗袍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汉服,但在裁剪和款式上做了一些改良,加入了更多西方服饰的元素,比如修身剪裁和直筒裤腿。
旗袍的流行不仅受到民间妇女的喜爱,也受到了时尚界的欢迎。
旗袍的设计独特,简洁大方,展现了东方女性的柔美与端庄。
在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尚的发展,旗袍经历了多次改良和演变,但其独特的中华风格始终得以保留。
中华旗袍的起源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1.2 中华旗袍的流行史中华旗袍的流行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起初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旗袍逐渐被汉族女性所接受,并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到了民国时期,中华旗袍成为了女性们的时尚选择,代表着新女性的解放和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旗袍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没有失去其独特的魅力。
在抗战时期,中华旗袍更成为了抵抗外敌的象征,许多女性穿着旗袍加入抗日救国的行列,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民国旗袍的发展历程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饰了。
民国时期旗袍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
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
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
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
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
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浅谈旗袍的发展与演变摘要:旗袍是当今中国女性在重要场合的首选服饰,旗袍不仅仅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的服饰文化特征,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取向,能更好的体现女性雍容、高贵、典雅的美丽。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旗袍形成和发展的变迁过程及其规律,揭示了服装与社会时代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旗袍;文化内涵;时尚;变迁1 旗袍的渊源旗袍原是清代满族男女(旗人)所穿的长袍。
满族分为八旗,各旗分管的军民皆称为旗人,他们的袍服,后来就称为旗袍。
清兵入关后,采纳“十从十不从”的服装策略,其中有“男从女不从”一条,对女性服装的限制有所放松,汉族女子们着明式裙衫,而满族女子则穿旗袍。
女子旗袍与男子的长袍有所区别,女子旗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等处都镶有花边,把男袍的四面开衩改成左右开衩,下面由散大改为直筒。
这样旗袍逐渐成为女性独特的款式,在几百年的变迁发展中,现代旗袍成为女性服装之一的专用名词。
2 旗袍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城镇妇女普通的服装之一。
这个时期正是中西服装交叉的时代,旗袍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
到30年代,旗袍在时装的影响下,整体款式向苗条型发展,恢复了衣长至足的形制,收腰,矮领,袖子变成短袖甚至无袖。
1935年,流行不到两年的高衩又降低。
旗袍在摆线和开衩上的高低变化,一方面记录的人们审美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出时代变化对服装的不同要求。
旗袍在几十年的变化中,愈加妩媚精致,舒适合体,成为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持久不衰的典型。
40年代,旗袍又一次变化,衣身又缩短,仅及膝下,款式增多,外型上有直线型、自然线型、苗条线型。
领子变化更多,有大圆领、中圆领、小圆领、方领、元宝领、凤仙领等;衣襟的方式则有大圆襟、中圆襟、小圆襟、方直襟、人字襟、斜襟、三角襟、琵琶襟、连环襟、一字襟等十余种。
浅谈中国近代改良旗袍
改良旗袍兴起的背景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当时各地军阀割据,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但颇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样一个年代,中国人依然没有忘记享受生活,于四处硝烟中发展了时装业,他们拿满族人的女长袍加以改造后就成了一件璀璨的艺术品。
在本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上,无论一个朝代的末期多么混乱,总有一个角落,总有一群人,生活于歌舞升平之中。
从近代的历史看,上海算是一个那样的角落。
当时的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打高尔夫、游泳和骑马等社会活动。
在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的迫需下,旗袍的改良与流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民国时期旗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传统的直身平面剪裁为主,并开始移入西方的多省工艺,使旗袍更加合身,称为经典旗袍;第二个阶段引入更多的西式服装元素,如装袖、装垫肩和拉链等, 使旗袍更加西化,即改良旗袍。
二十年代初,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即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之为时尚而纷纷效仿。
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更近了一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
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
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
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
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
近十几年来,木棉道品牌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尤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