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0.93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及对周边国家服饰的影响寒假在家看了一些关于中国服装历史方面的书,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一些看法。
人类文明史以来无论哪个时代服饰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饰的发展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服饰具有自身的特性,作为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它的发展与演变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象征。
服装既要保证实用性,又要起到装饰的作用。
社会时尚从不同角度影响到服饰的变化,同时服饰又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中国服饰文化所崇尚的就是“天人和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不同时代的服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
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制(上短衣,下长裤)等。
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
袴褶为常服。
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中国传统服饰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
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雅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在中华旗袍的设计、制作和穿着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追求。
中华旗袍的设计充满了人文情怀。
旗袍的设计注重穿着者的身体曲线和线条美感,以凸显女性的柔美和端庄,体现出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关怀。
旗袍的设计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采用传统的刺绣、蟒龙等元素,使旗袍更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旗袍上刺绣梅花、牡丹等传统花卉图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雅和高尚品质。
中华旗袍的制作过程体现了人文精神。
中华旗袍的制作工艺繁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制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手工技巧和耐心,将每一道工序都精细地完成。
制作旗袍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对待每一寸面料,精雕细刻地完成每一道线脚,以保证旗袍的质量和美观。
这种制作过程不仅要求制作人员具备精湛的技艺,更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旗袍的制作过程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对自己工艺的完美追求。
中华旗袍的穿着展现了人文精神。
旗袍的穿着不仅对于女性的身体线条和仪态有要求,更要求穿着者具备一种内在的气质和潜在的文化修养。
穿着旗袍的女性需要以自信和端庄的态度展现自身的美丽和魅力。
旗袍的穿着还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同。
通过穿着旗袍,女性将传统与现代、内外融合,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神追求。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从历史发展、材质特点以及时尚影响等方面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类开始使用兽皮、兽骨等原始材料制作衣物,主要目的是保暖和保护身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服饰逐渐演变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例如,古代帝王身着锦绣华服,表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素雅朴实的衣物,突显了平民的节俭和朴素。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材质和工艺。
丝绸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材料,它以其柔软光滑、美观耐用的特点而著名。
丝绸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如锦上添花般的刺绣、织锦等技艺,使丝绸服饰更加华丽精致。
此外,还有花色繁复的缎子、轻盈透明的纱和粗糙耐用的麻布等材料,使传统服饰多样化而丰富。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还注重颜色和图案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颜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常用于婚礼和节日的服饰中;黑色则代表忧愁和丧葬,常用于葬礼的服饰中。
图案在传统服饰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龙凤图案、云纹、水波纹等。
这些图案多寓意着吉祥、富贵和美好的愿望,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藉。
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受到了现代时尚的影响。
现代人开始注重舒适和自由,同时也更加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感。
因此,一些传统服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得到了创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例如,设计师将传统的旗袍和长袍改良成了时尚的礼服和晚礼服,使传统的服饰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一些传统服饰也成为了时尚界的新宠儿,例如中国的汉服在近年来重新受到了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深厚而丰富的,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它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特点都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从古至今,旗袍一直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饰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美和典雅,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进行探讨。
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其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女性美的表达上。
中华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设计、图案和色彩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旗袍的设计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凝聚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精华,如立领、合身的设计,以及对对称美感的追求等特点,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旗袍的图案和色彩也多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花鸟、山水、云龙等,这些元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通过旗袍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来,使得旗袍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载体。
中华旗袍在时装设计中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中华旗袍在对女性美的表达上有着独特的人文精神。
旗袍的设计注重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婀娜,立领、修身的剪裁、流畅的线条等设计元素都能够突显出女性的优美身姿和端庄气质。
而旗袍的穿着方法也需要女性有良好的仪态和气质,使得穿着旗袍的女性显得温婉而不失大气,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女性美的审美观念,也传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在当代社会,虽然旗袍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服饰,但其对女性美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却对当代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华旗袍成为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美的一种体现。
中华旗袍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礼节。
在中国古代,旗袍是上流社会女性的常见服饰,她们穿着旗袍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如婚礼、宴会、庆典等。
在这些场合,女性需要根据不同的礼节穿着不同的旗袍,以示尊重和礼貌。
穿着旗袍也需要有着相应的仪态和言谈举止,使得女性显得优雅端庄。
中华旗袍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要求女性有着相应的仪态和礼貌。
浅谈中华旗袍的人文精神中华旗袍作为中国传统女装之一,历史悠久,充满魅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中华旗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旗袍始于清朝民国时期,是一种古老的服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的设计风格优雅大方,充分展现出中国古代妇女的美丽和气质。
旗袍的特色在于修身裙袖,高领以及翻领设计,彰显了中国古代女子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柔美形象。
旗袍的面料多样,绣花、刺绣、织锦等技艺都能够完美地展现在它上面,更使得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旗袍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古代女子的婉约、柔情和美丽。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而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自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旗袍的设计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和内涵。
旗袍所运用的绣花、刺绣、织锦等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旗袍所展现的婉约、柔情和美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女性美德。
旗袍在穿着上也有一定的礼仪性,这种礼仪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
中华旗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旗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风范。
旗袍在古代是中国社会上层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它在设计上勾勒出女性的体态,彰显了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也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优雅与娇美。
在中国古代社会,旗袍所彰显的优雅、端庄、内敛与柔媚,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所应遵守的礼仪标准。
并且,穿着旗袍的女性行为举止也要求有一定的礼仪性,更加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优雅的社交礼仪。
中华旗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风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礼仪的重视。
中华旗袍承载了中国历史的记忆。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见证了中国几百年来的社会演变和文化变革。
它曾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主要服饰,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妇女的生活和社交状态。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服饰文化把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其中。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的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求,方便生活日用,以便身体活动,美化自身体态以娱乐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地位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追求时尚、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
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
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
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追求艺术的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
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
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
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
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
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
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
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
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
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
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是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
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
如用宽衣大袍、拘束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
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
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
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
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
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
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
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
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