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9版)-2019.12
- 格式:pdf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149
心存志远终至千里作者:李莉祝传海来源:《科学中国人》2023年第11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加快推进能源领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强调“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党组积极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一部署,持续加大页岩油气上产规模,推动页岩油革命,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中国页岩油主要含油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是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全新领域,与北美海相页岩油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出页岩油类型复杂、平面变化快、甜点分散、难以形成复杂缝网等特点。
英国石油公司、壳牌等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曾对松辽盆地页岩层进行前期评价,认为“不存在已知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类似湖相页岩区块”,并表示“获得商业油流的风险非常高”。
这一观点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致密油研究所所长肖毓祥看来,陆相页岩油并不是油气规模效益开发的禁区,虽然没有成熟的理论、技术、经验可以借鉴,属世界级难题,诸多重大科技问题尚未解决,但是通过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完全可以实现工业化开发。
我国对于页岩的探索始于1921年,2010年全面启动页岩油勘探开发业务,从2018年的112万吨到2022年突破300万吨,产量持续快速攀升。
从“陆相页岩生油”到“陆相页岩产油”,初步实现了陆相页岩油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页岩只生油、不产油的传统认识,突破了“理论误区”,打破了“勘探禁区”,攻破了“开发无人区”,而且找到了从页岩中开采石油的“金钥匙”。
肖毓祥说:“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页岩像一块铁板,孔隙不发育,仅仅是常规油气藏的良好隔、盖层,而如今,在理论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推动下,我国陆相页岩油实现战略突破,建设了新疆吉木萨尔、大庆古龙、胜利济阳3个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和庆城页岩油示范区,获得一批重大勘探发现。
”在这一革命进程中,包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致密油研究所在内的几代中国石油科研工作者付出了数不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用理论与技术创新,推动我国页岩油开发阔步向前,为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186-科学技术创新2019.12当前形势下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及发展综述蒋思宇(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科技、经济领域都得到快速发展,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是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保障基础。
同时石油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的原料,也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力地不断提升,对其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但我国现有的石油生产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因此,本文基于探究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及发展进行综述,以此了解其创新之处,并运用到石油开采之中,进而满足日常对石油的需求。
关键词: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勞中图分类号:TE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2-0186-02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迅速,石油作为不可或缺的能源,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业生产中,对其的需求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我国独特的地质结构,促使呈现出油田藏油深度大的特点,故探析石油地质勘探基础创新成为必要之路,以此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王伟,2018)叫同时石油资源有限,因此为提高石油勘探技术以及开采效率势在必行,也必须促进其技术发展创新,以此推动石油开采量,缓解我国的石油需求危机(段江涛.2018)叫1当前形势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现状1.1石油产量低,促进勘探技术创新现如今我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科技等均以高速的趋势不断发展,但也对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石油作为生产的基本原料,其产量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虽我国拥有的三大石油公司其石油年产量较高,但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使用量相对过低(张舒杨,2017)叫基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对石油消耗量巨大,但在石油地质勘探基数领域却落后于欧美国家,以此导致我国石油产量低,只能依赖进口石油,来满足对石油的需求。
在当前形势下,为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进而促进石油勘探技术创新(谭媛元,2018)叫1.2石油进口渠道单一、不稳定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满足生产对石油原料需求,以致于出现我国对进口石油过度依赖的现象,同时还在石油运作机制、输送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
干热岩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李瑞霞;黄劲;张英;冯建赟;周号博【摘要】干热岩中赋存的地热能规模巨大,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战略性接替能源,有望成为全球新能源增长点.本文在介绍国际干热岩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与国内干热岩资源勘察及研究进展基础上,分析了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对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增大干热岩产业资金和人员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给予相关新能源配套支持政策等发展建议.【期刊名称】《当代石油石化》【年(卷),期】2019(027)003【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地热资源;干热岩;增强型地热系统;地热发电【作者】李瑞霞;黄劲;张英;冯建赟;周号博【作者单位】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3;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稳定(不受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利用率高(地热发电利用效率可超过73%,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5.2倍、风力发电的3.5倍)、安全、运行成本低、可综合利用(发电、取暖、洗浴、养殖、融雪、城市热水供应)等优越性[1]。
按其成因和产出条件分为浅层地温能型、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2]。
干热岩英文名称为“HotDryRock”,简称“HDR”。
常规水热型地热系统由热、水和渗透性储层共同构成,三者缺一不可。
而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构成核心是热,温度达到150℃以上的岩石,缺乏水或缺乏渗透性储层,就成为干热岩。
干热岩地热资源常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相伴而生,相对而言埋深范围更广,分布领域更大。
目前干热岩资源开发一般认为需要通过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geothermalsystem,EGS)实现。
21世纪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远景
秦正永
【期刊名称】《国外前寒武纪地质》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石油天然气是战略资源,是21世纪地学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对20世纪以前世界及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现状进行了概括,并对21世纪中国石油天然的发展远景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秦正永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
【相关文献】
1.关于核准豁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要约收购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义务的批复 [J], ;
2.从国外天然气发展规律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天然气勘探思路 [J], 李景明;陈孟晋;李东旭;张福东
3.21世纪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 [J],
4.21世纪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 [J], 高超
5.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坏境污染公益诉讼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35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升至76%英国石油公司BP日前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中文版(《展望》)。
《展望》指出,2014―2035年的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增长34%,即年均增长1.4%。
化石燃料仍将是主要能源形式,满足60%的能源需求预增量,并占2035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的近80%。
石油将以每年0.9%的速度增长,但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走低。
天然气取代煤炭成为第二大燃料,也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增长率为1.8%)。
天然气的供应量预计将达到每年增长5.6%,页岩气在天然气中的份额将从2014年的10%上升至2035年的25%。
至2035年,全球液体燃料供应将接近每天19万桶。
届时,OPEC可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以维持40%左右的市场份额。
《展望》预测称,尽管中国能源产量将增长40%,但需求增长预计为48%,至2035 年,中国能源消费预计将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
中国的煤炭需求增速0.2%(2000―2014年年均增速为8%),到2030年煤炭需求总量将出现下降。
煤炭占比从2014年的66%降至2035年的47%,天然气的比重约为11%,石油的比重约为19%。
《展望》还预测,至2035年,中国将超过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进口依存度从2014年的15%升至23%。
石油进口依存度从2014年的59%升至2035年的76%。
未来20年,中国所有化石燃料需求均将增长,其中石油(63%),天然气(193%)及煤炭(5%)将占需求增长的53%。
而可再生能源电力(593%)、核电(827%)和水电(43%)也将出现强劲增长。
中国将在2035年实现占全球核电装机总量的31%。
至203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产量增长至超过130亿立方英尺/日,中国将成为对页岩气产量增加贡献最大的国家。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2017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发布会时间:2017年8月16日地址:北京报告指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
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世界能源展望篇核心提示1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增加27%;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
2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
展望期内能源需求增量的91%为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5%,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8%。
3世界石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2050年达到48.2亿吨,需求增量全部来自非OECD 国家;OPEC国家是展望后半期供应增量的主要提供者。
4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约为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非OECD国家占增量的85%。
5世界煤炭需求已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较2015年减少22%。
其中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在2030年前后达峰。
6世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约为2015年的1.88倍,其中火电增长44%,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160%,届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升至45%。
基准情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世界能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短期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难以转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不断提升,化石能源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去核化给世界能源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政策、社会变化与能源的互联更为密切。
一次能源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7%,期间年均增长0.65%;2016~2030年为0.95%,2031~2050年为0.45%,增速逐渐放缓。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能源安全
杨逢珉;鲍华钧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年(卷),期】2009(000)021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国际原油价格过山车般的走势令人震惊,价格波动幅度如此之大不免令人心生疑虑,高油价的时期是一去不复返,还是因为需求的不足而只是短期的下跌,日后会卷土重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际,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几个因素,并对未来几年国际原油的价格走势作出了预测.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杨逢珉;鲍华钧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
【相关文献】
1.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与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建议 [J], 罗宏;吕连宏
2.中国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 [J], 焦建玲;范英;张九天;魏一鸣
3.因应现实环境,展望未来需求,中国与中东专家研讨中国能源大战略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际合作 [J],
4.当前低油价环境下的国家能源安全——基于国际原油价格周期性宽幅波动的分析[J], 冯志强;褚王涛;邬长武;孔祥宇
5.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 寇慧杰;张敦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殝殝殝殝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碳中和愿景目标对油气行业的挑战与机遇金雅宁 倪 正 田 ? 李同燕(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07)摘 要: 我国宣示了“3060”的碳排放达峰及中和目标,这一宣示意味着我国将持续加快能源消费和结构转型,提升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引导能源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脱碳化转型。
油气行业作为我国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目标愿景下将迎来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是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 油气行业 碳中和 二氧化碳 减排文章编号: 1674-1099 (2021)01-0001-06 中图分类号:TE991 1 文献标志码: A收稿日期:2021-01-11。
作者简介:金雅宁,女,1985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工程师,现就职于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技术、政策研究等。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目标表达了中国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决心,同时也给国内实现绿色、低碳和高质量经济复苏提出非常明确的导向性目标。
截至2019年底,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碳强度比2015年下降18 2%,较2005年降低48 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 3%,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任务以及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但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任务仍十分艰巨。
我国从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只有30年时间,对能源消费和结构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将促进国内能源结构的加快转型和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油气行业必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行业要闻 OVERSEASEVENT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石油经理人》 2019年第9期IEA 报告:氢能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国际能源署(I E A)与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在北京联合发布《氢的未来——抓住今天的机遇》报告。
报告指出,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氢能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世界各国的氢能发展政策和项目数量迅速增加。
与会专家认为,强化政策引导、破解技术瓶颈、降低应用成本、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氢能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能源消费走上节能降耗集约高效新路近日,国新办举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能源发展成就发布会。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发布会上介绍,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中国能源领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
2050 年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将保持增长日前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预计,2050 年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将保持增长趋势,2019 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100 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长约10%。
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将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当前,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加大天然气利用、推动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能源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和现实选择。
塔里木油田又发现千亿方级大气田10 月3 日,天山南部的塔里木油田博孜9 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天然气41.82 万立方米、凝析油115.15 立方米,成为塔里木油田继中秋1 井发现千亿方级大气田之后,发现的又一个千亿方级大气田。
据介绍,博孜9 井是一口深度达7880 米的超深井,钻探过程中,塔里木油田科研人员攻克了浅层砾石层打不动、超深巨厚盐层卡钻、超高压盐水层溢流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
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长久以来,中国能源产业都有着“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
对于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国缺少石油、天然气资源,实际上中国长期是世界前10的石油生产国。
只不过中国煤炭自给率更高,几乎不存在对外依存度的问题,这才有了“富煤”一说。
可以说煤炭是“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坚实基础,但近期的能源短缺问题,却恰恰发端于煤炭。
如果说欧洲的能源危机本质上是天然气危机,那么中国的危机核心就是煤炭危机。
“富煤”的中国如何产生这一轮的危机?在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手段之后再度回看,或许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的信息。
缺煤:朴素的经济学原本是电力短缺引发的能源危机,在中国已经逐渐转向解决煤炭问题。
整个10月,发改委、证监会、中国式能源危机在叠加了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趋势的背景之下,本轮能源危机对中国有着更加特别的研究意义。
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之后,我们重新审视此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
文 | 本刊记者 武魏楠特约作者 龚捷作者供职于四川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国资委、银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都在采取措施保障煤炭的稳定供应,稳定不断暴涨的煤炭价格。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格是由价值来决定的,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则调节了价格的上下波动。
那么我们需要从这几年的煤炭供需情况入手来观察。
从产量来看,2020年中国原煤产量相比于2016年增长了14%以上。
除了2020年增速仅1.46%以外,“十三五”期间的中国煤炭产量可以说是保持了稳定增长。
与产量相比,“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增速甚至可以用“缓慢”来形容。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十三五”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中国煤炭消费量的增速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