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07》报告 WORLD ENERGY OUTLOOK
- 格式:ppt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各国都高度重视,并且开始采取步骤防止气候问题进一步恶化,各国都同意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减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重要议题。
大家都提倡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各国在碳减排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少分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还存在利益上的矛盾。
而当前我国贸易结构是一种以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为条件、以大量廉价劳动力投入为支撑、以大量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对外贸易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附加值存在诸多矛盾。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中国具有与其相适应的对外贸易结构,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还存在一些与发展低碳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严重的中间产品以及制成品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行业有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2/3 以上。
这些行业都是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
在各行业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
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主要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以数量带动出口,效益较低。
虽然 90 年代起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出口仍集中于技术含量低、偏重劳动密集型工序的产品,或者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即使中高技术产品,大多也是低端产品,或者是国际市场上有众多供应商的标准型产品。
工业出口商品结构相对水平低下,从根本上反映了工业生产的技术密集程度仍然较低,大多数出口产品仍然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这样低技术的商品出口结构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
另外,我国出口商品中,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出口是一种资源出口,我国是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的国家,如果出口以这种增长方式持续下去,我国的资源将不堪重负。
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挑战——《世界能源展望2007》
北京发布会纪实
王立敏
【期刊名称】《国际石油经济》
【年(卷),期】2007(015)011
【摘要】@@ 2007年11月9日,IEA《世界能源展望2007》发布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国际能源署(IEA)执行总干事田中伸男(Nobuo Tanaka)亲临会议致辞并回答与会者提出的问题,IEA首席经济学家Fatih Birol对该报告作了扼要的介绍.此次发布会得到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等中国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项目前官员陈新华担当会议主持,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司长王思强,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王立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
【相关文献】
1.提高能效低碳发展携手应对能源挑战——《BP2030世界能源展望》解读 [J], 王勇;王立敏
2.应对能源挑战:二氧化碳减排和天然气开发——《世界能源展望2009》摘要 [J], 国际能源署
3.应对世界能源挑战破解未来发展难题——记"2007年剑桥能源周暨第26届高层年会" [J], 吕建中
4.《2009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J], 李宏军
5.《2009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J], 吴延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说能源】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展望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是一个由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全球性组织。
该组织采访了全球170余位专家,汇总了50项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未来报告》,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
一、对未来可再生能源占比的研判对2050年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的预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石油公司为代表的保守预测(低于15%)。
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认为2030~2040年在15%以下。
第二类是以国际能源署(IEA)为代表的温和预测(25~40%)。
IEA《世界能源展望2012》的450ppm情景(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可能性达到50%)预测2035年将达到27%;2DS情景(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可能性达到80%)预测2050年达到40%。
第三类是以环保组织为代表的激进预测(80~95%)。
绿色和平组织认为2050年可达到80%,世界自然基金会甚至预测2050年达到95%。
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达到20%,其中28个国家超过30%。
全球共有48个国家确定了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目标,大部分都是要实现占比翻倍或者是现在的3倍。
丹麦、德国、马来西亚已经发布了2050年目标,分别是100%、80%、24%。
总体来看,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二、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报告》认为,开发可再生能源,除了考虑技术本身之外,更需要关注可再生能源与现有基础设施的融合。
电网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的关键是应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的波动性。
专家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性的观点和建议主要包括:(一)不应单纯从负面角度来认识风电“限出力”,而应看到这是实现风电更好发展的必要措施。
出力控制是当今许多电网企业应对风电出力过大、负荷需求不足的普遍手段。
适当采取“限出力”措施是合理的。
一、世界能源技术及产业发展总体态势2007年,世界能源需求继续持续上升,国际油价在11月上冲至100美元附近。
国际能源机构在7月9日发布预测,认为未来5年石油需求远高于供给,全球将面临能源短缺,油气价格将继续走高。
美国能源信息署在5月发布《2007世界能源展望》,声称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2004年增加57%。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推动了能源技术创新的热潮,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新能源技术的研发。
同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更为热切,低碳、高效并且能替代石油已成为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能源技术发展动向1、气候变化问题使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快速升温国际社会将气候变化列为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温室气体减排已经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低碳能源技术,即有利于减排温室气体的能源新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节能以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等新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名为《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的特别报告,认为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对2100年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将有15%-55%,并对该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评估。
越来越多国家主动采取限制排放等节能措施,投入更多资金从事相关技术研发,使低碳能源技术逐渐成为潮流。
美国新能源财务咨询公司数据显示,用于低碳领域的投资增长迅速。
2007年,全球用于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和其他低碳技术的投资达710亿美元,而2004年时仅为280亿美元。
低碳能源技术推动着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2007年6月,英国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提出全球低碳经济的远景设想,声称低碳经济的影响可以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媲美。
英国政府经济事务顾问斯特恩提交的报告预测,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可以为全球经济产生2.5万亿美元的收益,到2050年,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至少会达到5000亿美元。
国际能源署发布新版能源展望报告国际能源署发布新版能源展望报告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其新版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
这份重要报告为全球能源行业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和前瞻,对未来能源发展的走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预测。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和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报告首先强调了必须加快转型为可持续能源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传统的化石能源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
因此,转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趋势。
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增长。
太阳能和风能是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它们可进一步减少对煤炭和天然气这类高碳能源的依赖。
报告预测,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供应的45%以上,并将成为主导能源来源之一。
然而,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报告指出,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普及依然存在困难。
需要加大投资研发和创新,以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突破。
此外,建设稳定的能源基础设施和加强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报告还强调了能源效率的重要性。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报告指出,通过改进能源设备和技术,以及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能源效率可以大幅提升。
这将进一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降低能源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报告还对各个地区的能源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亚洲地区被认为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亚洲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该地区需加大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推广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非洲地区也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关键地区之一。
报告指出,非洲地区的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特别是电力需求。
因此,该地区需要加大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总之,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新版《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为全球能源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