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人性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 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论文

选修课论文 课程: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班级:旅游产业管理 姓名:方军 学号:20090420105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系别:媒介管理系班级:旅游产业管理学号:20090420105 姓名:方军摘要:神话与传说是民族性的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灿烂辉煌,古代神话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愿和幻想虚化成意象集合体,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己为人、仁爱善良的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关键字:神话与传说体现民族精神 神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英雄神们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如,我们很熟悉的《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时面临的是一场大灾难,人类几乎被逼到了无法生存的灭绝境地。此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灾难,终于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从这则神话故事里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人类是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状况,先民们把解除灾难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而在其背后,不难看出先民们所希冀的那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坚毅的民族精神。而这种坚毅的精神在继而出现的精卫和夸父身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_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2).

第3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12001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 Mar.2001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 陈延庆 (聊城师院马列部中国哲学所,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儒学;理学;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1-0013-04 From Conf ucianism B efore Q 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Ch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CHEN Y an 2qing (Chinese Philo sophy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Leninism Department ,Liaoche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 Abstract :In my opini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 ong and Ming Dynasty is also the histo 2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摘要:中国与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得就是整体与谐论与二元对立论得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得灵与肉就是与谐统一得,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得泛道德主义与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得一面与野兽得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得她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得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得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与谐二元对立 法国18世纪著名得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得,“适合于人得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就是人,什么就是人给自己提出得目得,以及达到这个目得得方法、而对您得目得,这就就是全部道德学得撮要。"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得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就是任何道德学说得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得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得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得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3)性恶论-——荀子、(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得就是孟子得性善论、荀子得性恶论与告子得性无善无不善论、后来关于人性善恶得思想都就是对这三种观点得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得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乃人之异于禽兽者,因此人性体现在人得社会道德本性上,而不就是自然本能上。孟子并非完全忽视人得本能欲望,只就是她认为这不就是人得本质。孟子认为告子得瞧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得区别,她从人与动物区别得角度来论述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就是善得,她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就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就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并不认为人生来就就是正人君子,只就是认为人性内天生含有善得因素,如果不受环境得阻碍,加上自身加强学习、修身养性,人之善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出来、孟子一方面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但另一方面她又认识到大多数人实际上就是成不了尧舜得。她认为人都先天存有“仁义礼智”四种善良本性得因素,但就是一般人并不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仍然等于禽兽,只有少数圣人君子能保持并光大这些人性之光、因此孟子在政治上寄希望于君贤臣忠民顺,以正君为本。“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下》)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尊严,也造就了为数较少得明君清官,但却为人治、专制等级制提供了合理化得基础。 荀子就是中国性恶论得代表,其性恶论得基本观点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得自然本能导致人求私存利,而个人追求私利物欲就是社会纷争与动乱得根源、因此,她认为,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顺,只能化不能因。因此,社会才有必要建立起严密得礼法制度来改造约束人性之恶。她认为人虽然有求利求乐之恶端,但同时人还有智能,因此任何人通过学习礼法与道德修养都可以成为圣人。“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

中国古代神话漫谈

中国古代神话漫谈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和科学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幼稚的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因此也可以说,神话就是古代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幻想故事。

关于神话产生的历史年代,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野蛮期低级阶段说。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建国以后,这种说法成为权威观点而被接受,所谓野蛮期低级阶段,相当于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社会形态上属于母系氏族的全盛时期。 二、蒙昧期高级阶段说。即认为神话产生于大约四、五万年前至一、二万年前

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亦即母系氏族社会初期。因为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弓箭、琢磨石器和木舟等,这些在神话中有所反映。三、蒙昧期中级阶段说。理由是这一阶段已经出现了动物图腾这种人类首次不自觉造的神,从而形成了原始神话的萌芽和胚胎。另外,许多人在谈到神话产生的时代时,都笼统地称之为“人类童年时代”。关于神话消亡的年代,目前也尚无定论。 神话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从两方面来认识:其一,它是远古人类在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为了解释神奇莫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产生

的。正如鲁迅所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中国小说史略》)。其二,它是在人力不能征服自然的情况下,通过神的力量来表达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而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总之,神话是人类社会初期那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对这个问题,近年来还有“神话起源于劳动”“神话起源于宗教”“神话起源于自然崇拜”

中国历史思维的特征

【专题名称】历史学 【专题号】K1 【复印期号】2013年07期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13年2期第127~133页 【英文标题】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作者简介】黄俊杰,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教授 【内容提要】由于浸润在深厚的历史意识之中,从任何意义上说,中国人都可以说是“历史人”。在中国文化中,所谓“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的”人,这 意味着人要遵从过去的典范而生活。因此,在传统中国,历史思维在很大程 度上就是某种道德思维,中国的历史道德思维是以“道”这个概念为中心, 这个概念既是宇宙论意义上的“规律”,又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规范”。 中国历史思维在实际操作上一方面是“具体性思维”;另一方面,也是“模拟性思维”。中国人通过具体和模拟的思维方式,既能够与过去交 流,也能够从历史中开发其意义。因此,历史经验在中国文化中就成为一所 巨大的图书馆,现代读者可以在历史的图书馆里与过去进行各种形式的对 话。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国以历史意识之深厚而著称于世,中国 人和中国社会生活在历史的教导与启示之下。为了使王朝统治具有合法性,中华帝 国的历代开国皇帝总是从历史中寻找统治之合法性的依据。基于同样的倾向,中国 人总是从历史中为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寻求正当性。 一、历史学在中国的重要性 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人的历史记载就没有中断。从那时起,中国人 就以过去的理想作为指导以评判并规划现实,观今而思古,鉴古而知今,并以盱衡 现实而建立的理想,作为指导以评判过去。历史的批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绝对的严 肃性。传统中国历史学家的全部热情就在于寻求并保存历史的真实,为了达到存真 的目的,中国史学家甚至为了对抗统治者逼迫他们写与事实不符的历史,而牺牲自 己的生命。例如,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史官记载“崔抒弑其君”。崔 抒大怒,处决了史官。随后,其弟接替了史官职位并做了同样的记载,同样被处决。 再以后,史官的另一个弟弟接替了史官职位,他再次写了同样的陈述,继续被处决, 直至其第四个弟弟执掌史官职位。此时,崔抒只得放弃窜改历史事实的想法。①在 中国,史官的确是良心的化身,史官即使牺牲性命也要记录并保留历史的真相,所 以在传统中国,史官的记述极为严肃。正如在《文心雕龙》中,文学批评家刘勰(约 465-约532)所说,“褒见一字,贵踰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②。 在传统中国的历史中,世运兴衰常由人物贤奸所决定,所以20世纪中国伟 大的史学家钱穆(1895-1990)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呼吁以国史唤醒国魂,他强调 “历史是我们过去整个生活的全部经验,通过参考历史我们能够理解我们的生活,

浅析中国神话发展

浅析中国神话发展 在中国众多文化瑰宝中,最为瑰丽的当属代代相传、百世传承的古代神话传说。然而,比之其他体系的神话,拥有至少2230年传承历史的中国神话传说,却并未得到真正系统的、有序的传播与发扬。就这一问题,笔者曾与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的孟令兵博士探讨,孟博士认为,中国传统神话的不系统,不成熟,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像其他神话体系成熟的国家那样经历过英雄时代和史诗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英雄,也确实存在着诸多诗话词说,但是都并不能升华为时代,或者说,并没有一个能够长久的给人们带来崇拜与寄托的历史阶段。 “英雄时代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英雄时代专应用于古希腊史,即指荷马史诗所反映的时代;而广义的英雄时代则推广应用于各个民族的历史,泛指其历史上相当于荷马 时代的那个发展阶段”[1]。“英雄时代属于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是铁剑、铁犁和铁斧的时代,也 是军事民主制时代”[2]。 很显然,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来看,最初是氏族部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夏朝开始实行世袭制、传子制;商朝实行内服外服制度;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拥兵自立,世间制度开始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转型;自秦朝起,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立国,政治制度为民主共和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看到,中国从没有一个时期是盛产民间英雄的,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制度,所谓的英雄大多成为了帝王将相,难以登上百姓心中的神坛,也仅有少数如武神关羽、都江堰二郎神李二郎等人,或是由于流传于民间的声望超绝,或是功绩卓越,被后世奉为神明,但是对于这些“人神”,或者称之为偶像崇拜更为贴切,他们的“封神”,并不像《封神演义》中被封神榜加封神位的天神一样,被纳入了神话体系之中,与其他主流神明产生了互动影响。 从神的存在价值来看,神是被特定人群敬仰、将之作为精神依托的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人们对于周遭环境的认知与未知均在与日俱增,往往,当人们生活中发生的难以解释的事情会被归为神迹、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会寄予神灵,于是,相应的神灵也就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烧饭用灶,然而灶易失火,失火又被百姓认为是国君不贤、天降神罚,因此国君便向天神祭祀,立罪己诏,百姓为了避免失火遭殃,也向神明祭祀祈祷,于是“灶王爷”的传说便流传出来,灶神文化因而诞生。类似地,中国很多的神明都是由现实生活的物质人格化产生,进而在民间流传,可是这种人格化是不充分的[3]:“中国神话中的人格化同样是形式的和表面的,只以纯然一般的力量和自然活动作为它的内容,人格化主要不表现在人的性格和感情上,只限于说话、思维、人的某些动作和行为这些人的部分特性上。这是造成中国神话不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这类神并没有被赋予希腊神话中诸神那种灵动的人格,或者称之为神格,因而只能被归为民俗文化,却不能被当作是神话传说流传。 因此,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系统的神话体系产生与传承,与其诞生的背景、产生的目的和被赋予的人格可认为是关键。在笔者看来,神话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巩固皇权。在很多国家、政权的历史上,“君权神授”是当权者巩固权力、加强统 治力量的常用手段。进而,与君主、领袖相关的异象便被认为是神迹。如伏羲、女 娲是“人头蛇身”,黄帝的子孙轩辕国民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山海经·海 外西经》),祝融是“兽身人面”(《山海经·海外南经》),蚩尤是“人身牛蹄”(任 [1]出自《古希腊“英雄时代”辨析》(中华硕博网)。 [2]同[1]。 [3]选自《汉族神话不发达原因再探——与印度神话思维的比较研究》第三节(《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青教授)

中国古代人性论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便有了一个会思维的发达的大脑,于是就喜欢对感知的事物刨根究底,从而做出一个结论性的解释。一些先哲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了自己和同类,于是提出了“我是什么?人是什么?”的问题,先哲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于是纷纷著书立说,用自己的观点解释人和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古典人性观,这些人性观的一些观点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人善恶的分别也没有了意义,离开了道德善恶也就无从界定,所以人性善恶的问题也就是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思想家们的眼里,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固有的某种规定性,他在逻辑上先于善恶,善恶是其属性,这样,人性的善恶就成为道德主张的逻辑前提。人性论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缺少了根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当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性论的思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孟子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他是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 孟子认为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是什么呢?他并未明言,他举例说,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利用了水向低处流的规律,因势利导,于是水就安然无事了。天虽然高,星辰虽然远,但一千年后冬至的日期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同样人性也是有其规律,这就是一心向善,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是人性本善,孟子论性善,一出言便立意甚高。孟子所说的善即人心

人性论看法

(1)你对中国古代人性论、激励(如何调动积极性)思想有哪些看法?联系自己实际,谈谈哪些思想有益于自己的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人性论(善恶论)一般有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虽然曾经我也和几乎所有中国小孩一样,小时候“人之初,性本善”脱口而出,倒背如流,但随着年龄成长,我更倾向于告子的无善无恶论。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善恶的观念,他们的善恶观,是非观是后天约束形成的。婴儿最初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饿了想吃奶,不舒服了会哭,舒服了会笑,如果他对着别人笑,周围的人会夸奖他,如果他不高兴就打人,周围的人会纠正他,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于是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他会受到所接触的世界的善恶观的影响,他们从周围的亲人,学校的老师,读过的书接受吸收各种善恶的观点,从而形成每个人不同的善恶观,这便是后天环境中观念的养成。 类似的,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激励思想的核心也是观念的养成。不论是统治者对人民士兵的激励,“士为知己者死”,“赏罚分明”,还是古人对自己的激励“闻鸡起舞”“悬梁刺股”,都是为了使人民或者自己坚信一种观念―这样做是积极的,正确的,能使人成功的。 在我们的省份,高考竞争非常激烈。在高考前一段时间,整个班级气压非常低,当时我感觉压力很大,每天心情都很沉重。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出现大问题,于是我开始给自己心理激励。类似一种心理暗示,我每天早晨吃饭前去操场慢跑两圈,然后不断告诉自己:你是最棒的!就这样踏实有节奏的复习下去,一定会成功!不要着急,付出就会有收获……现在想想觉得当时的行为很傻,然而后来发现那可能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这样的心理暗示行为其实是让自己坚信,坚持从容就会成功。有时候,像这样坚信一种观念,对人的激励是无穷的。(2)谈谈你对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认识,对于你的发展有哪些启发?? 不知能否这样简单的对应,行为主义与无善无恶论类似,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先天与后天环境所决定,是先天基因加上后天环境所产生的结果。精神分析与性恶论类似,认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人本主义与性善论类似,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如果从上一个问题看,我似乎更倾向于行为主义,然而,我很赞同人本主义,我始终认为,人的内心应该有一些坚定不移的东西,自己的信念,原则和底线。这让我不论处于如何狼狈不堪的境遇,都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会成为一个失去底线的人,也不会成为一个堕落沉沦的人。

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与训练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 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3.(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

中国古代神话脉络

中国古代神话脉络 中国古代神话分三个历史时期,(1)盘古开天地-刑天杀天帝上古神时期(2)刑天杀天帝-武王伐纣自然神时期(3)武王伐纣-至今修炼神时期,生灵修炼成神。 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这么分,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可以称之为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腹黑男帝尧是连接两个时代的关键。 天地混沌之初,有盘古,龙首蛇身,双目开闭为日夜,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每天撑开混沌天地一仗,天地增长为九万里,神曲化为大地,血液为江河,双目成日月,肌肉为田地,皮肤化为草木。 盘古死后,先天混沌之气产生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最高神明,昊天上帝,即天帝,亦称太一、皇天。楚国称其为东皇太一,(屈原诗)。其人格不显,为全知全能的神。太一和鸿钧含义接近,因此有人说太一是鸿钧老祖。 盘古“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的功能被烛龙所继承,烛龙也就是烛九阴,住在钟山,人称钟山之神,长的是人面蛇身,显然和龙首蛇身的盘古有亲缘关系,另外一个和盘古有亲缘关系的,是住在雷泽的雷神,长的是人首龙身。雷神很重要,一定要记得。 而伏羲,女娲,神农三人就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三皇是怎么来的呢,话说燧人氏当政的时期,风姓的华胥氏部落有个妹子,就叫她华胥吧,她跑到雷泽去玩,看到有个巨大的脚印,是的,正是上文提到的住在雷泽的那个大人物留下的,于是乎悠悠然踩了上去,估计妹子想的是踩一踩又不会怀孕,悲剧的是,她怀孕了。生的两个孩子,诸位都知道,一个叫做伏羲,一个叫做女娲。当然为什么雷神的后代长的和烛九阴一样是人首蛇身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什么?其实脚印是烛九阴的?烛九阴根本就没有脚啊啊啊啊)伏羲,取得了河图洛书,推演了先天十六卦,算尽天机,天帝封其为五方上帝,也就是五帝之一,掌管东方,属木,号称青帝,人称太昊,其所在的风姓伏羲氏部落,是中华民族的源起。伏羲和女娲作为兄妹,在昆仑山交合产生了人类,咦,人类不是盘古的精气孕化的吗,我嚼得应该不是一个品种,估计盘古精气所产生的那一拨就是《黄帝内经》

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所以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此外,后来的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说是性无善恶论者。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对的价值判断。而人性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人是能养成善良的品性的。 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

【精品】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测试题 书名:《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一、填空题(24分) 1.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和地混沌一团,好像一个_________,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天上有了___________,地上有了___________、鸟兽虫鱼,天地间有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女娲补天是用许许多多五彩的_________,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_____,来填补天上的窟窿。 3.炎帝的女儿女娃死后,她的灵魂化作了一只_______,____脑袋,____嘴壳,_____脚爪。 4.后羿的妻子是________,她吃了_______________飞到了_________上。 5.刑天左手握着_________的盾牌,右手拿着______________,直杀到皇帝的宫殿前。 6.女娲用手在池边挖了些______,和上______,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人。 7.雷公惩罚人类,六个月不下雨,高比去偷雨水。雷公非常生气,想用________劈死高比,却被高比用_________活捉了。 8.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___________,一座叫____________。 9.牛郎和织女被__________分隔开了,两人只能深情对望,后来,他们每年的阴历____________见一面。 10.冷热二神住到人间,_____个月换一回班,中间歇______个月。 二、选择题(40分) 1.一个年轻英俊的英雄,是个神箭手,他的名字叫()?

A.后羿 B.夸父 C. 盘古 D.炎帝 2.夸父死后,把自己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了大片郁郁葱葱的()。 A.苹果树 B.桃树 C.梨树 D.柳树 3.禹带领人们治水经过了()年,终于将大水治理好。 A.10 B.11 C.12 D.13 4.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 A.火神 B.雷神 C.水神 D.社神 5.()是人们常说的能起死回生的药。 A.四叶草 B.灵芝草 C.人参 D.驴蹄草 6.伏羲和女娲用雷公的牙齿种下后,长成了() A.一个大葫芦 B.一颗大牙齿 C.一棵大树 D.一艘大船 7.()把水王烧成了一块石头。 A.火神 B.托塔李天王 C.玉帝 D.电母 8.婺女和儿子混配后繁衍的后代是()族? A.苗族 B.藏族 C.黎族 D.傣族 9.()立了大功,被封为十二属相之首。 A.牛 B.虎 C.猪 D.鼠 10.纺花仙女给海生穿了一套() A.金线衣 B.银线衣 C.铁衣 D.铜衣 11.花龙抢走了八仙中的()? A.铁拐李 B.吕洞宾 C.蓝采和 D.何仙姑 12.瑶姬用碧玉簪把十二条孽龙杀死,它们的尸体变成了() A.大河 B.高山 C.火山 D.大海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简介:赵磊(1973—),男,山东汶上人,聊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第30卷第1期 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2月Vol .30 No .1 Journal of J ining University Feb .2009 文章编号:1004—1877(2009)01—0069—04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赵 磊 (聊城大学政法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关键词:感性人性论;理性人性论;人性理路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人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永恒主题,从古希腊时期人的原则居于统治地位,到中世纪神的原则支配历史,再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化运动重新恢复人的原则,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以人性观念、人学思想的彻底转向为标志的。西方近代哲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上帝那里夺回人的自主权,重新树立人的权威,让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哲学的人学主题被确立并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利他与利己、理性力量与感性力量内在统一起来,以理性命令取代上帝命令,以知性权能取代自然本能,在哲学中确立起‘做理性的人’的人学原则。” [1] 西方哲学形态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次重大转 向,即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转换到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哲学的主题则从关于认识对象的研究转向于关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研究。由于对人的认识到底来源于感性还是理性的回答不同,从而形成了近代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理性论(或唯理论)两大哲学流派。在人性问题上,这两大流派也从各自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 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家从现实的人性需要出发,更多地关注人的自然欲望和利己动机,更多地强调人类现实的幸福和快乐。为此,他们构造出一个以趋乐避苦为人性出发点的人性模型,开创了一条感性主义(有人也称自然主义)的人学理路。近代经验论哲学的鼻祖培根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在自然面前并非无所作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进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知识就是力量”,“建立人对万物统治的帝国”等的著名论断。沿着培根开创的道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1 在假期里我用十天时间读完了《中国古代神话》徜徉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我会为中国古人的奇思妙想而不断惊叹,会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在得到精神的滋养与艺术的享受的同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伏羲出世、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女散花……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神话传说,塑造出了外形和性格各异的神仙、妖怪、野兽、英雄形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令人无限神住的神话世界……我最喜欢《天女散花》。花神为取净土,不远千里往西走了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里;为取真水,往东走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里;为取善水,往南走了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为取美水,往北走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有如此的毅力和智慧,何愁种不出百花? 我被花神的精神所感动。她坚忍不拔不言放弃,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才使人间变得更如此五彩斑斓美丽至极! 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我都要学习花神的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精神,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中国古代神话读后感2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是一本值得我们大家阅读的好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那么现在我就要来写写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却牺牲了自己,留给后人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这精神很伟大。 精卫填海讲的是精卫是炎帝的女儿,精卫希望父亲能带她去太阳升起的地方看看,可炎帝没时间,精卫便自己去了。到了海上,突然狂风大作,精卫被淹没了,船也翻了。精卫死后变成了一只鸟,整天用石子填大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学习。 飞来峰的传说讲的是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山峰,不管飞到哪里,一定都会压毁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