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要点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要点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要点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要点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要点

高二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复习要点

2.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2.1、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2)表现:

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符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

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2.2.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

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努力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2.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

大的影响。

2.2.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

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重点把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附答案.doc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附答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2.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这段话说明了 A.文化就是对社会经济的反映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其实经济并不能决定文化 3.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4.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5.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C.只要将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得越好,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就会提高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6.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 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4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8、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P49—50)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9、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

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8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教新课标) 第走进文化生活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2014重庆】“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2013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2.【2013重庆卷】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社会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3.【2013山东卷】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4.【2013广东37.】(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①发展经济,增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2分)②发展先进文化,引领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分)③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消费主体。(2分) 【解题思路】本题以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为素材创设情境,富有人文气息。解题时抓住怎样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进行思考,文化建设为居民文化消费提供对象,提高居民素质为文化消费提供动力。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1. 为什么重视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2)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3)文化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有利于发展人的文化素养,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文化对经济的影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经济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7)文化对人的影响。①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③文化对人影响的作用:文化能塑造人生,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发展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保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③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 3.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 ①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要求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文化的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 传统文化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但具体内涵因时而变)和鲜明的民族性(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做到与时俱进,才会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而糟粕钳制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制约我们的价值取向。(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要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5.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1)为什么重视文化创新 必要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必须立足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 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这表明() A.客观条件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 动 C.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 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 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3、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 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 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 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 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 观世界 4、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5、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减轻贫困、饥饿、疾病、住房不足以及环境退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这表 明() A.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 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 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客观 性 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 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这 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 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 物加以对照 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9、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其要在行。这 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合理的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三四单元要点整理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3、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四、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五、各地区文化具有区域特征的原因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七、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是什么)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每个的解释部分都要看) 2、(为什么)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问题式总结归纳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必背 1.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4、文化多样性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5、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6、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措施): 7、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 (2)传统文化的特点: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 8.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9、文化的发展、创新 (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4)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3.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11.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爱国主义: (1)地位: (2)作用: (3)特点: (4)新时期的主题: 3、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为什么):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怎么办): 11.文化生活具有两面性: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12.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涵义、危害、态度: 2、如何应对不良文化现象(如何应对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或如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1)国家文化管理部门:①应该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②坚持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③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④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3)公民个人:①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自身的拒绝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②努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7-2018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1.铜川是一座文化“聚宝盆”,具有陶瓷发祥地的青色文化、佛教兴盛地的金色文化、生态养生地的绿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煤炭富集地的黑色文化。透过铜川“五色”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 ①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我国区域文化特色鲜明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不会阅读的国家是没有生命的国家!”阅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话题。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①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力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国家影响力不断提高,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乃至汉语热,孔子学院就此应运而生、发展壮大。这表明()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④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根据甘肃省的区域特点,甘肃省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实现了优势发展、生态发展。这是基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③文化促进科技的发展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这是因为()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突出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李克强总理在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指出,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民心工程”。这说明()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②文化给政治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④文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助推剂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二政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走... 高二政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 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本张试卷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1、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关于文化,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③文化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④纯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4、“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它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5、20世纪的社会发展现实已经向我们展示:光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精神境界,只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精神疾病和道德危机,甚至伴随吸毒、色情、性病泛滥等。所以说,“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失去文化的建设,人类必然走向灭亡 B、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C、文化决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D、对人类社会而言,文化与经济同等重要 6、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7、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段话对你的启示是() A、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B、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C、文化决定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D、没有文化,国家和民族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理科) 第I 卷(选择题共70 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体现的哲理是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 ?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 D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表明的哲理是: A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认识了规律,办事一定成功 C .按规律办事就一定成功D.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 B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C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D ?具体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据此回答4—5 题。 4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D.③④ 5.对唯心主义哲学,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A ?具体分析,科学批判 B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C .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的正确性 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 6?在日本“二战”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从哲学看,这是因为双方 A .立场不同 B .知识构成不同 C .世界观、人生观不同D.思维方法不同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 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 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 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测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测试 题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1.铜川是一座文化“聚宝盆”,具有陶瓷发祥地的青色文化、佛教兴盛地的金色文化、生态养生地的绿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煤炭富集地的黑色文化。透过铜川“五色”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 ) ①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我国区域文化特色鲜明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不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不会阅读的国家是没有生命的国家!”阅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话题。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 ①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力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唐代着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显着提高,国家影响力不断提高,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乃至汉语热,孔子学院就此应运而生、发展壮大。这表明( )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④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根据甘肃省的区域特点,甘肃省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实现了优势发展、生态发展。这是基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③文化促进科技的发展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这是因为( )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突出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7-2018学年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20190803221005)

2017-2018学年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测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 所谓"路怒症",是指汽车或其他机动车的驾驶人员有攻击性或愤怒的行为。"路怒症"是汽车时代一个世界通病。要克服"路怒症",公民应该【】 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适应工业文明要求②发挥大众传媒功能,营造社会文明风尚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四有"公民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某报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 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这说明【】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华优秀文化相承接的②大学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③校训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④大学校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3.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个别党员诱发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出现了精神危机、道德滑坡、文化贬值、心灵空虚等现象。为此应该( ) 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②支持健康有益文化③努力改造落后文化④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新时期,我们仍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是因为 ①民族精神不具有时代性,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③这些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④这些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 近日,历时三年的修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3版。新词典增补了上百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新 词语,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如"土豪""理财"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上述增补表明( ) A:摒弃了传统文化大胆进行文化创新 B:文化创作者的灵感提供了创新源泉 C:遵循各国在文化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D:吸收和移植各地精华进行文化创新 6. 广州亚热带的地理位置、湿热的气候条件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喝凉茶习惯,使凉茶成为广州人的生活必需品,街头凉茶店逐渐形成,逐步发展为广州的茶文化,这说明( ) A: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B:文化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C:文化创新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7. 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如方文山的《青花瓷》、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这 种风格的创作说明( ) 1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