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治疗方法论文

糖尿病治疗方法论文

糖尿病治疗方法论文
糖尿病治疗方法论文

糖尿病治疗方法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社区药学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社区糖尿病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基本降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药学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情况与血糖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经社区药学干预后在用药管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空腹、饭后2h 的血糖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持久,并发症较多,给予社区药学干预后有效控制血糖变化,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关键词:社区药学干预;糖尿病;治疗应用

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与不合理膳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因素有着紧密关系[1]。患病后需长时间在医院外进行治疗,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用药治疗还存在着误区,缺乏相关知识,饮食得不到有效控制。认为饭后吃双倍的降糖药物就能使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这样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还加大因滥用药物带来的风险[2]。为了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不合理用药带来的危险,增加药物依从性,给予糖尿病患者社区药学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3]。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社区糖尿病患者43例,对患者给予社区药学干预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社区糖尿病患者43例,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2例,其

糖尿病治疗论文

糖尿病治疗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治 疗效果。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分别治疗 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 功能转氨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踝肱指数(abi)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总胆固醇(5.83±1.14vs6.21±1.25,p<0.05),甘油三酯(1.73±0.55vs2.40±0.67, p<0.05),低密度脂蛋白(2.64±0.60vs3.72±0.58, p<0.05) 及高敏c反应蛋白(4.68±1.52vs8.22±1.22, p<0.05)明显降低,而abi值(0.88±0.18vs0.72±0.20, p<0.05)升高明显,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明显下降(1.30±0.26 vs1.50±0.28,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血管病变,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阿托伐他汀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表明强化控制血糖能够显著降 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但不能显著降低大血管病变,目前尚无理想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2]。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调脂药物除通过调脂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外,还可通过其一系 列调脂外途径,减退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研究旨在运用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发表时间:2016-07-27T09:51:28.8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作者:穆红武 [导读]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 穆红武 (甘肃省永昌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永昌 737206)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已经逐步危害到许多家庭,特别是在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逐年上升。如何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已然成为了当前医学界所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对其有所研究,在拥有了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目前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重视,在利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便是结合多篇相关资料,对我国目前中医药对治疗糖尿病的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并就其治疗方法、相关理论进行整理总结,结合临床资料,简要就现状对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其优势与不足,并对此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336-02 前言: 简单说来,糖尿病是一种因为体内缺乏胰岛素而导致的病症,在中医的领域,这种病又被称作“消渴病”。我国中医对于消渴病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对这种病有所研究,在中国的医书中也有诸多记载。经过了几千年来中医们的临床实践,又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逐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传入我们国内,人们逐渐降低了对于中医的重视,中医也渐渐失去了已经占据了几千年的领导地位。 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方法 随着中医药学者们对于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深入,也逐步总结归纳出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1.1 单味中药调节血糖 众所周知,中医药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便是中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中医药学家们从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中进行试验,筛选出了七十多种能够有效调节血糖的中药。在这七十多种中药中还分为了降低血糖与提升血糖两种完全不同作用的中草药,其中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的中药中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中草药,例如人参、黄芪、黄连等,而能够升高血糖的药材则有党参、三七等等。 1.2 使用固定的处方治疗 除了利用单味中草药的药性来调节血糖治疗糖尿病之外,更多的中医学者倾向于使用固定的药物处方来治疗糖尿病。中医中将糖尿病分为了不同的中医证型,而这些固定的专方便是根据这些证型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这些证型又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2.1以阴阳气血为据中医强调的是气血阴阳的均衡,而糖尿病则被认为是从阴虚发展到气阴两虚而后又发展成阴阳两虚的过程。因而在治疗糖尿病时,以治疗气阴两虚为主,针对此症状开具专方,例如益安降糖散、金芪降糖片等等。 1.2.2从病变脏腑论有部分中医药学者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部分身体内脏发生了病变而导致的,从而强调从病变的内脏器官入手进行治疗,例如针对胃热型的患者,使用白虎人参汤,而对于心肝郁热的患者,则对其使用清肝泄心汤。 1.2.3以辩证论治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学者提出通过一种方法来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这种方法在临床的试验中,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见效成果。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从近几年来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不难看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上具有着极大的优势,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理论上具有优势 对于治疗糖尿病,现代医学已认识到单从降低血糖入手并不能根治糖尿病,还应该从整体入手,综合调节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而整体调整,追求身体的平衡一直是中医所倡导的,在这一方面,中医以拥有了绝对的先进性。 2.2 中医疗效优于西医 针对糖尿病中所出现的头晕、口臭等症状,西医对此往往没有合理的解释,西药也很难针对此些症状进行治疗,而中药则能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2.3 中药副作用小 西药开具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往往都具有副作用,并且有些药物服用过多还会减低药效,产生耐药性,但中药的副作用小于西药,安全性也远高于西药。 3.中医药研究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不足 虽然中医学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中医观念保守 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医的理念也偏于保守,中医理论的发展进程也十分缓慢。阴阳、气血等理论都已传承千年,中医在此基础之上也鲜少进行创新与突破,往往都是在固有的理论之上进行反复地研究论证。 3.2 临床科研不够严谨 中医药对医学治疗的临床设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临床科研设计中并未严格遵守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观察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中医在临床上的观察指标也并不客观,只以血糖作为观察的参照标准,缺乏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也不利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3 缺乏规范的案例管理 中医在收集案例方面并未采取足够的措施,病例资料的收集存在着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中医治疗效果的准确程度,也降低了结果的可信度,更难以使资料进行共享,推动糖尿病的治疗发展。 4.总结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于糖尿病治疗方案的突破也就越来越迫切。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3200980.html,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策略 作者: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15期 合理控制能量 合理控制能量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能量供给根据病情、血糖、尿糖、年龄、性别、身长、体重、劳动强度、活动量大小及有无并发症确定。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较标准体量少10%以上的消瘦者及有消耗性疾病的人,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20%的肥胖者先给予5.02 MJ(1200kcal)/日的低能量饮食,使其体重逐渐下降,要求每周下降 0.5~1kg,當达到接近5%标准体重左右时按前述计算法给予总能量。总能量确定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 营养素选择 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在合理控制能量的基础上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60%左右,成人轻轻劳动强度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00~300g,相當于主食300~ 400g;肥胖者可控制在150~250g。如果 增加可溶性食品纤维摄入果胶纤维水溶液有一定黏滞度,与血糖降低呈正相关,可使抑胃多肽分泌减少。选用高纤维饮食,建议每4.18MJ(1000 kcal)能量补充12~28g食品纤维, 或每天食品纤维供给量约为40g。可溶性食品纤维,如半纤维素,果胶等有降低血糖、血脂及改善葡萄糖耐量的功效,可多用。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含葡甘聚糖魔芋精粉有降血糖功效。含可溶性食品纤维较多食品还有整粒豆、燕麦麸、香蕉、杏等。玉米和大麦可溶性食品纤维含量高于稻米。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故糖尿病饮食应适當降低脂肪供给量。脂肪占总能量20%~30%,或按每天0.7~1.0g/kg供给。限制动物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至少占总脂肪33%以上,供给植物油20~40g/日,P/S比值最好能达到1.5—2.5。减少胆固醇摄入,每天应低于300mg。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应限制在200mg/日以内。每天脂肪供能占总能量比例应 选用优质蛋白质糖尿病患者糖原异生作用增强,蛋白质消耗增加,常呈负氮平衡,要适當增加蛋白质供给。成人按每天1.0~1.5g/kg,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及存在感染时,如肝肾功能良好,可按每天1.5~2.0g/kg供给。儿童糖尿病患者,则按每天2.0~3.0g/kg;如有肾功能不 全时,应限制蛋白摄入。具体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而定,通常按每天0.5~0.8g/ks供给。动物蛋白不低于蛋白质总量的33%,同时补充一定量豆类蛋白。多选用大豆、兔、鱼、禽、瘦肉等食品,优质蛋白质至少占33%。蛋白质提供能量占总能量10%~20%,总能量偏低饮食蛋白质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中华糖尿病杂志》发表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下 肢动脉病变的立场声明 2010年12月27日出版的《中华糖尿病杂志》将刊登两项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立场声明,以澄清目前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认识,促进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的健康发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有些医疗单位声称可以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并对患者采取收费治疗,在患者和临床医师中造成了认识上和就医行为上的混乱。干细胞具有分化成人体各种细胞的潜能,我国和世界各国均大力开展了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比如,人们希望能够将干细胞培养成能够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来治疗糖尿病或将干细胞培养成血管内皮细胞来治疗血管病变。但是,由于科学研究水平的限制,除少数血液疾病已经能成功采用干细胞治疗外,绝大多数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尚处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前研究阶段。为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变的问题,系统地回顾了循证医学研究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声明。 以下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表声明的摘要。 (一)对于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此阐述以下立场:

1.干细胞治疗研究为更好地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希望国家加强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2.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尚处于临床应用前的研究阶段,不建议将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技术作为常规的临床实践。 3.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需遵守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干细胞临床转化指南》和国内有关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伦理准则和相关指南或管理规定。 (2)如开展临床研究,需遵循我国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临床研究方案必须得到临床试验实施者所在医疗或研究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3)在实施临床试验前,必须向自愿参加临床试验的糖尿病患者告知临床试验的内容以及可能的获益和潜在的危害,并获得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4)不得向参加临床试验的糖尿病患者收取与临床试验相关的费用。 (5)临床试验要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设计,与现行的糖尿病治疗方法相比较,评价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长期随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对于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问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此阐述以下立场:

糖尿病未来趋势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预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的医疗开支将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但是,最近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杂志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糖尿病的3篇系列文章中,提出一套以社区登记及支援协作模式的全新糖尿病护理系统,可有助于改善中国糖尿病治疗现状。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甚至在中国成年人中糖尿病已达到泛滥的比例。在1980年,中国成年人中仅有不到1%患有糖尿病,但到了2010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几乎增加至12%(1亿1390万成年糖尿病患者)。最新的数据显示,近半数的中国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些人将成为糖尿病及多种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 这一系列文章的作者之一,中国内分泌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宁光教授透露道,“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国,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尚未能被确诊(约占70%),仅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而且,这些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有40%患者糖尿病控制达标。 宁光教授指出,“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没有一个能有效的覆盖全国的糖尿病干预措施,这些数字预示着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大流行,例如心血管病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癌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最终形成了一种“致胖环境”,以食物过盛、缺乏体力活动和社会心理压力为特征。而且,与白种人相比,中国人对2型糖尿病特别易感;在体重指数(BMI)位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时,中国人就易于发生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水平为25kg/m2,而非亚洲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水平高达30kg/m2。 宁光教授警告说,“在过去30年期间,中国的生活水平和人均寿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饮食习惯改变、体力活动减少、以及居民吸烟率异常的高,最终导致了糖尿病流行。糖尿病流行产生的严重健康后果将会直接威胁到整个卫生保健系统,迫切需要采取行动。 在未来几十年期间,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青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双重负担,将会给社会生产和卫生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压力。这一系列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香港大学Ronald Ma教授解释称,“考虑到青年糖尿病患者长期并发症风险增加,中国糖尿病流行产生的经济和健康压力将是非常惊人的。在1993年,中国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开支仅有22亿元人民币,但预计2030年中国糖尿病医疗开支将达到3600亿元人民币,突出了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性。” 中国香港大学Juliana Chan教授指出,“我们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期待2012-2015国家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计划长远战略(包括烟草控制、妊娠糖尿病的一般检查等)成果的同时,我们提倡以主动及针对性方式找出糖尿病高风险人士做好防治工作,并透过公私营社区伙伴关系,把重点投放于建立并维持社区糖尿病登记、赋权予糖尿病患者,以及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支援。 Juliana Chan教授总结道,“由于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仍在继续加重,每个人都必须投入参与创造多层面的解决方案,以减低糖尿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健康的影响。

关于治疗糖尿病的论文

糖尿病人注意饮食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并发症多,且严重,其患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 那么糖尿病的基本概况是如何的呢?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在我国患病率以北京、辽宁、宁夏、甘肃、云南、福建较高,而致病的原因有哪些呢?哪些危险因素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呢? 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糖尿病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本文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研究入手,分析当前糖尿病的治疗和发展的现状,寻找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标签:糖尿病;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身体的各种组织产生损害,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临床上,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此外还有少数患者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不同的糖尿病由于病因不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一类是手术治疗的方法[1]。 1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控制疗法、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饮食疗法。 1.1自我控制疗法这种疗法也属于一般的心理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糖尿患者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让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注意的相关饮食等问题。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总之,通过自我控制治疗,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1.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口服药物治疗,一种是胰岛素注射的治疗方法。 1.2.1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口服药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磺脲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可服用;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 ---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梅连武 糖尿病在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宣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西医已经把糖尿病列为“不治之症”。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但从病症和发病机理上看中西医对糖尿病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但对糖尿病治愈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我们课题组是一个以老、中、青结合的中医科研团队,针对治愈糖尿病的课题经历了近三十年、几代老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和研究,终于研究成功复方中药制剂—“梅糖”。2013年此研究成果正式申报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专利号201310121761.8),我本人作为次成果的研发人之一,并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经过近几年的临床验证,最终治愈人数近390人,平均治愈时间为4个月,有效治愈率为95%以上,全过程验证了糖尿病可以治愈的事实。 一、糖尿病治愈机理分析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 谢异常综合征,内在发病的表现形式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或存在缺陷。传统的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是老样子。这才是当代“现代病”“富贵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双重利刃来破解医治糖尿病的难题。为此,我们课题组在研制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时,确定了以下两个课题: 1、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2、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能力的临床验证。 我们总结研究这一机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调、养、生。 首先,“调”是前提。西药治疗糖尿病关键是体现在“控”上,就是以控制住血糖值为主攻目标。我们研制的中药制剂主要把功夫用在“调”上,根据“病在脏腑,根在细胞”的理论,全面调理五脏平衡、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作用点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体内“胰岛素抵抗”的问题。依据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过验证的:患者在服用“梅糖”的当天可以立即停用所有降糖药和胰岛素(后文有图示分析),当“梅糖”服用到7-20天以后,血糖值开始逐步下降,并逐步向血糖值的平稳趋势行进。最终结果是同时达到“调”与“控”的双重目的。 第二,“养”是基础。西医不能治愈糖尿病主要是体现在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这些办法也只是解决了胰岛素缺乏的暂时问题,却没有解决胰岛素的自给自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养”,通过养来弥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其实上一步的“调”已经为下一步的“养”创造了一个改善后的体内

糖尿病治疗领域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领域新进展 (一)ADA对糖尿病诊疗指南的6点更新 1、BMI 筛查点由 25kg/m2调至 23kg/m2 这一调整是针对亚裔人群进行的。由于患有糖尿或糖尿病高风险的亚裔人群其BMI 往往更低,所以 ADA 对此进行了修订。 2、舒张压目标从 80mmHg 放宽到 90mmHg 3、餐前血糖目标由 70-130mg/dL 放宽至 80-130mg/dL ADA 提醒,做出这一调整是考虑此举有利于预防那些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 4、推荐人们多运动和锻炼 这一建议尤其针对那些久坐的人(单次静坐时间≥90 分钟)。ADA 指出,现在大家工作经常久坐,活动不足。 5、不建议用电子烟进行戒烟 ADA 强调,电子烟并不能十分安全地替代香烟,因此不建议用电子烟作为戒烟的替代物。 6、不同血脂治疗方案以 40 岁为界定年龄 ADA 建议: (1)≥40 岁的患者应接受他汀类药物中强度或高强度的治疗。 (2)<40 岁的患者,如无危险因素,应接受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但如有危险因素存在或患心血管疾病,则仍应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 (二)《初诊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治疗国际专家共识》的发布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糖尿病进程,让患者的B细胞得到更好的保护,能够更长期地获得有效、稳定的血糖控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和慢性并发症的防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理念得到更广泛认同。 (三)肥胖成糖尿病最危险信号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临床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特征。 (四)二甲双胍降低糖尿病人的胆固醇水平 二甲双胍双胍除了影响血糖水平外,其还会对影响血脂水平。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二甲双胍或许还会影响机体的血脂水平,尤其是可以使得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文章中研究者对加入德国大规模研究KORA的参与者

关于糖尿病的论文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写论文一般是现状,原因,解决对策,所以可从这个结构入手 糖类是人体内保持健康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对一般来群来说,补充糖类有很多种方法。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补充糖类可就要谨慎了,糖尿病能不能吃糖?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有些病人认真忌糖,甚至不敢吃粮食,血糖仍然控制不好。 糖类是人体内保持健康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对一般来群来说,补充糖类有很多种方法。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补充糖类可就要谨慎了,糖尿病能不能吃糖?糖尿病人补充糖类要十分的严格,在提供身体基本营养的基础上,过多的糖类容易突然导致血糖的升高。糖尿病人身边也需要经常备用一些降血糖药物,以备血糖突然升高。糖尿病人买什么药吃?通过下面的介绍我们来了解一下。 医生介绍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其实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吃点蜂蜜对糖尿病人还是有些帮助的。 营养师说,糖尿病病人因不能食用精制的糖类,用木糖醇来做调味品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木糖醇和葡萄糖一样,由碳、氢、氧三种物质组成,在人体内氧化后可释放出热能。木糖醇在代谢初期,可能不需要胰岛素参与,但在代谢后期,则需要胰岛素的促进。但一定要控制量。 糖尿病是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况,是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而引起,病人血糖异常升高,脱水,迅速进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率为10%。(一)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危重情况:当各种诱因使糖尿病加重时,人体内脂肪分解加速,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大量脂肪酸经肝脏进行β氧化产生酮体,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很少,为2毫克/100毫升血,尿中酮体不能检出。在酮症酸中毒时,血中酮体升高达50毫克/100毫升血以上称为酮血症;尿中出现酮体,称为酮尿。酮体以酸性物质占主要部分,大量消耗体内的储备碱,逐渐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生酮症酸中毒时,病人糖尿病的症状加重,同时伴有酮症酸中毒的表现。(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1、糖尿病治疗不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降糖药突然停药或用量不足;未经正规治疗的糖尿病。2、感染糖尿病人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坏疽等感染时。3、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洁)引起呕吐、腹泻。4、其他严重外伤或手术后。妊娠和分娩。(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1、早期糖尿病加重的现象如极度口渴、多饮、多尿、全身无力。2、病情迅速恶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痛较重,常被误诊为急腹症。当酮症酸中毒好转时,腹痛很快消失。3、精神及呼吸症状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而大,呼气时可有烂苹果味,酮体浓度高则气味重。4、脱水症状由于多尿和呕吐腹泻引起。病人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淡漠,很快进入昏迷。由于失水而出现脉弱、血压降低、四肢发冷等休克表现。部分病人有发烧现象,体温38~39℃。5、化验橙查尿糖?~?,尿酮体阳性;血糖显着升高,多数300~600毫克/每100毫升血(16.7毫摩尔~33.3毫摩尔/每升血),少数可达1000毫克/每100毫升血(55.5毫摩尔/每升血);血酮体增高。其他的化验检查都可以出现不正常,如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钠、氯、钾离子均可降低。6、注意与其他情况引起的昏迷进行鉴别糖尿病人在家庭中突然出现昏迷时,大多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酮症酸中毒引起,另一种可能为低血糖昏迷,一般是在血糖低于50毫克/每100毫升血(2.8毫摩尔/每升血)时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神志不清,但呼吸、心跳等一般情况尚好。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岁以上成年人1/10患糖尿病 据今年3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论文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速迅猛与中国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密不可分。 这一结论一项覆盖全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以上54240人的调查,最终47325人最终完成了调查。此项调查还显示,糖尿病已经开始在20岁至39岁的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这一年龄段的患病率占3.2%,而糖尿病患病前期人数更是达到了9.0%。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 ......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73200980.html,/html/paper/1004-7484/2011/04/125.htm 糖尿病管理必须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增的这些来自城市的“富贵”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肥胖、血脂紊乱、和/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糖尿病患

糖尿病毕业论文

糖尿病毕业论文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导致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然而即使如此,我国在糖尿病防治方面依然存在相关知识普及率低, 广大民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与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不相符合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报告,通过分析糖尿病的现状,指出了糖尿病形势的严峻性,强调了糖尿病护理重要性。本文还从糖尿病的病理、病因出发,对糖尿病护理的内容、疗效进行系统地探讨。 关键词: 现状、危险因素、糖尿病护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 because of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changes in diet, increasing pace of life rhythm, and the life style of less movement but more stillness, together with many other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is growing rapidly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d iabetes to people’s healt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oo. But even so ,there still exist Low coverage of relevant knowledge, most people don’t have enough learn about the diabetes comparing to its tendency. Combining with related data report, by an alyzing the diabetes’ recent situation, figures out that the situation of which has been very serious now .In other hand ,this text also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about the content and effect of diabetes care bases on its and pathology causes Keywords:Recent situation, Dangerous factors, Diabetes care 目录

(仅供参考)列汀类药物(DPP4抑制剂)在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现状和机遇

DPP-4抑制剂在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现状和机遇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正在快速增长,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高达1.14亿,居全球首位,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同时,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大约为50.1%,即4.934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因此在未来数年内,我国糖尿病总人数还会不断攀升。但是,中国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不到40%。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口服药主要有磺脲类(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双胍类(二甲双胍)、拜糖平类、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胰岛素增敏剂和近几年新上市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最新一代降糖药SGLT2抑制剂等,其中前两类降糖药是最传统的药物, 二甲双胍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线口服降糖药,降糖疗效确切。 不同种类的降糖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二甲双胍更适合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格列酮类可用于治疗合并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患者,而拜糖平更适合降低餐后高血糖。降糖药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高血糖的程度及空腹高还是餐后高或者两者都高、年龄和体质状态、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等。 可减轻体重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BMI水平加以调整。通常,对于BMI<28 kg/m2的患者,可用2.0 g/d剂量;BMI在28-32kg/m2时,采用2.5 g/d;而BMI>32 kg/m2时,剂量可升至3.0 g/d.二甲双胍可与多种降糖药联合,抵消这些药物带来的体重副作用,从而也成为了多种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 ?GLP-1受体激动剂:提高葡萄糖诱导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分泌,降低餐后胰高血糖素分泌。在二甲双胍和/或磺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持续30周后,HbA1c降低达0.8%-1.0%.在一项长期随访的研究中,可降低体重达5.8 kg.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近年来发现的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SGLT-2抑制剂是继DPP-IV抑制剂之后的又一新星。 通过阻断肾脏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增加尿液中血糖的排泄,进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同时可减轻体重,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阿斯利康和百时美施贵宝的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 Farxiga, Forxiga)是SGLT2类药物中全球首个获批的药物。强生旗下杨森制药公司生产的降糖药物卡格列净(通用名:Canagliflozin, 商品名:Invokana)

糖尿病软文

糖尿病系列软文: 第一部分:总题:树立糖尿病治疗新标准: 一、从产品的特性入手: 中国1亿糖尿病患者面临选药难!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里。由于受传统治疗观念影响,现在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能够把血糖降下来的,就是好药;还有患者认为:糖尿病治疗只要将血糖控制好,就不会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实际上:在糖尿病治疗所有过程中,降糖容易,并发症难治,并且并发症只有人想不到的,却没有它不能发生的!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要确立相应的治疗标准,只有将标准确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疗效可观可测!如果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用药标准都错了,那还能保证疗效吗?那么树立糖尿病治疗的新标准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今年怎样选择糖尿病治疗药物? 糖尿病治疗不是有的药品或者保健品,他们所吹嘘的那样,现在已经被攻克或者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稍有点糖尿病常识的人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至少是在目前为止),不是一天或者两天吃药就能将糖尿病征服;也不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所吹嘘的那样,吃了某种药物就可以随意的吃喝,这简直是把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当作儿戏。那些所谓的神药、好药很多都搀杂了西药成分来达到降糖的目的的,并以此点,他们就大肆吹嘘,说他们的药品效果怎么样。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这样害得者劳命伤财,更有甚者害得患者人财两空。 二、糖尿病疗效怎么判断 糖尿病治疗最新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联盟相关资料整理):在降糖的同时,应该从病因上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达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在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的状况下,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血糖监控最具有显著意义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是检验糖尿病患者在3——4个月时间里的血糖控制情况,它还是反映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最显著的判断指标)。一种药物在使用一定的时间后只要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下降到正常值以内,那么这种药物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病因的问题。这种药就值得广大糖尿病患者信赖。 三、活敏酮是糖尿病治疗药品中的标杆: B 活敏酮不是中药,不是西药,也不是中成药,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西结合药。它是中国制药上市企业、中国最大植物药生产和出口企业——————云南昆明制药集团的最新科研成果,从云南和缅甸边境交界处所独有的特殊植物露水草中提取精华,属于典型意义上的植物药,它具有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药物浓度极高;2、定量、定性准确;3、临床上具有可重复性;4、它完美地将降糖和抗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将糖尿病并发症病因彻底清除;5、14天为一疗程,比其他同类型药品便宜近1500元以上;6、8小时即可控制血糖平稳,14天改善糖尿病基本症状;凡是使用过B 活敏酮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可以在3个月时间里,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从此后,用维持量对病情进行监控,使患者摆脱了,一天中多次服药,一次中服多种药品的尴尬局面。 二.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误区入手: 糖尿病专业用药更新换代中国首创治疗新标准 现在,已经有糖尿病患者开始觉醒。他们认为,在和糖尿病做斗争过程中,不再是单纯降糖就能达到目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他们只是从眼前状况出发(经济、简单等),缺乏用发展和辨证眼光去看待糖尿病。一味地选用烈性降糖药,须不知,烈性降糖药是对人体的肝肾功能有严重损伤,。 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在一定的时间里,同一种药物、对人体胰岛素产生抵抗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人体的肝肾主要是排毒和解毒,而糖尿病病人却从外界不断地向其注入毒物,这种状况下,糖尿病患者不得并发症那才怪呢!即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标准上就偏离药物治疗的本意,那不出问题倒也成了怪事情!所以建立新的糖尿病治疗用药标准就迫在眉睫! 糖尿病的疗效标准包括那些条件? 糖尿病治疗最关键目的是预防和缓改并发症,相反平稳降血糖不已经再是一件难事,那么糖尿病治疗药就应该从解决人体病因为根本目的。彻底将并发症和血糖来进行长期的平稳,这样才不本末倒置。 控制血糖已经不再是难事情,那么检验和检测糖尿病并发症就成了最关键性问题,最新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就是检验和检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唯一金指标,反映糖尿病患者在一定的时间里的血糖控制和变化情况,也反映了患者在控制并发症方面的具体结果。由此可见,糖尿病治疗的好坏,不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大专毕业论文)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现省 目录 正文3 一糖尿病心理治疗3 (一)增强健身运动3 (二)观赏花草3 (三)音乐疗法3 (四)多接触自然光线3 (五)自我激励法3 (六)培养有益的兴趣与爱好4 二糖尿病饮食治疗4 三糖尿病运动治疗4 四糖尿病药物治疗5 (一)中药5 (二)西药5 1、磺脲类5 2、双胍类5 3、糖苷酶抑制剂5 4、噻唑烷二酮5 5、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6 6、胰岛素6 小结6 附录一7 附录二10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引起全身性代谢紊乱,造成多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尤其眼、肾、神经、心及血管损伤;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也是全球性的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 WTO)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2 亿,预计2025 年将达到 3.7 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至2010 年已达到6300 万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居世界首位,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因此,加强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维护人类健康已迫在眉睫,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糖尿病( diabetes )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 ) 饮食治疗( Diet therapy ) 运动治疗( Exercise therapy ) 药物治疗( Drug therapy )

正文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糖尿病治疗已取得巨大成就然而至今尚未找到根治方法,糖尿病防治任是终身问题加强糖尿病患者自我教育、自我调养至关重要! 在人类认识糖尿病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传统医学最早详细的描述了糖尿病(消渴病)的临床表现,烦渴饮多、消谷善饥、多尿、尿甜、日渐消瘦等。并以多饮、多尿、多食三大症状的孰为轻重,分为上消(多饮为主)、中消(多食为主),下消(多尿为主)三种不同类型辩证论治。其中公园600 年中国医学家甑立言记载了糖尿病人尿甜的现象,比过去误认为世界上最先发现尿甜的Thomas Willis 约早千年。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综合中国历代医书大致可归纳为并一下几个方面:对病人的教育管理、心理疗法、饮食控制、体育疗法、药物治疗、食疗、针灸、导引、气功,其他疗法。而其中很多的方法经过时间的磨练和发展,到现代社会任被广泛利用。 一糖尿病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饮食、运动医籍药物治疗。其实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的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力和不理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有感染、手术、重大精神负担时,要及时正确处理。总之,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1] 常用的心理调节治疗方法如下: (一)增强健身运动。这是最有效的自助法宝,它对舒畅一个人的心情,是药物所达不到的。同时运动疗法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 (二)观赏花草古代叶天士曾在治疗消渴病患者时,认为应使注意力转移至种植花草等园艺之作,服药才可奏效,这里就运用了心理疗法。在现代,许多研究表明花香有益于健康,另外花香能调节神经中枢,并唤起人们的美好记忆和联想,经常处在优美、芬芳的花木丛中,能使人心情舒畅、呼吸脉搏慢而均匀。不同的花香还可以影响着认得思维。一般讲,水仙、荷花的香味使人感情温顺缠绵;紫罗兰、玫瑰花的香味给人以爽朗愉快的感觉;桔子、柠檬的香味使人兴奋、积极向上;茉莉、丁香的香味使人沉静。 (三)音乐疗法是利用“同心原理”通过音乐改变心情的办法。当感到悲伤时,开始可先听一些哀伤的音乐,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哀伤感,但这却是想要改变的心情必然要走的第一步。 (四)多接触自然光线研究表明,自然光照射太少令人缺乏生气,自然光线照射充足令人充满朝气与信心。阴雨天气使人心情抑郁烦闷,天气明朗则心情舒畅。 (五)自我激励法 多想想那些身患绝症与死神搏斗的人们的顽强精神,并激励自己充满信心的去与病魔作斗争,自觉配合医生治疗。 (六)培养有益的兴趣与爱好可是生活增添乐趣,精神上有所寄托,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使人愉快、乐观、豁达、遇事心 平气和,有利于人们的心身健康。[2] 二糖尿病饮食治疗民以食为天,人不一定每天都运动,但肯定每天都得吃饭。而饮食对糖尿病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