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谈散文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浅谈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作者:白红梅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小学教育分院汉文组邮编:021000内容提要:在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作出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他们的散文各有特点,本文就这三位作家在散文创作上的不同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散文选材方面语言风格艺术结构在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对当代散文作出贡献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的散文,诗意盎然,意境深邃,情景交融,清新优美,善于以小见大;秦牧的散文,题材广泛,博见多识,言近旨远,妙趣横生,有寓教于乐之感;至于刘白羽的散文,则激情澎湃,雄浑豪放,波澜四起,以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见长,政治宣传味浓。
他们的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各有千秋,即使是用同一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常表现为不同的个性风格。
因此,将他们进行比较,对研究和欣赏散文都很有帮助和启发。
下面,浅浅地谈一下这三大家的异同。
一、从选材方面来看由于每个作家的经历不同,审美意识有所差异,决定了他们选材范围各有不同。
作为一名时代的歌者,杨朔认为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①从这一创作思想出发,杨朔的作品努力追觅时代的足迹,题材丰富多样,且大都充满诗意及唯美色彩,诸如:《浪花》中飞溅的浪花,《金字塔夜月》中皎洁醉人的月色,《荔枝蜜》中如波涛汹涌的大海的荔枝林,《香山红叶》中吐香的红叶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秦牧的散文被读者称作知识的“花城”,有如一座收藏丰富,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无论是山川植物,生活艺术,还是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几乎称得上“宇宙之大,无所不谈”,让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
《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秦牧家作客在秦牧先生家里做客,是1982年5月间的事,已经过去37年了,但仿佛是昨天之事,回想起来就如饮十年陈酿,清醇而醉人。
我先与秦牧夫人有文字之交。
有一回,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樱桃与茉莉》,即站在书架前读了其中的两篇,觉得自然清新,爱不释手,就买了回来。
看完这本书后,又读她之前出版的几本散文集,就写了《紫风散文的诗意美》,发表在1981年第8期的《作品》上。
接着,我又写了《秦牧散文的艺术个性及风格》,发表于1982年第1期的《花城》。
因为先前我与紫风先生有了书信的交往,在写完秦牧的长篇评论之后,我将文稿请夫人转给秦牧,想听听他的意见,再行修改。
我至今还保留了他的复信。
他信中写道:来信与尊稿读到。
可以看出,稿子是费了很大心力写成的。
其中,关于知识性为思想性服务,杂文在散文中的比重,议论中的抒情韵味,放纵与控制等方面,我以为见解是贴切的,在这一类评论文章中,我觉得尊稿是出类拔萃的。
我一向对于评论拙作的文章,不愿对其观点提出意见。
交给我看的,我只校正其中事实有出入的部分。
尊文可能对拙作评价高了一些。
但我只酌动了数字(校正事实),其他悉依原状。
稿子挂号寄回,请查收。
一起自然得由你自己决定。
我以为广东的《花城》,北京的《文艺报》或《文艺研究》,武汉的《艺丛》,比较有可能登这方面的稿子。
(秦牧函的右上方写有紫风的附言:“信稿都读过了……稿子写得很有深度,你一定花了不少功夫。
有空望多联系。
”)散文三章吴周文探索发现(散文). All Rights Reserved.113从回信的正文部分,可见先生的虚怀若谷。
后来按先生的提议给了《花城》,顺利得以发表。
这一期的《花城》因发表了一篇当时不合时宜的小说,被拉黑注销,我的文章自然也被随之被拉黑。
直到我把它收进《散文十二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才真正与读者见面。
我当时头脑迷糊,缺了一根筋,应该立即交给其它刊物发表,才是正确的道理。
今天想起来,是一个失策与遗憾。
《花城》是秦牧的一篇散文作品,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基本特点。
以下是对《花城》的分析,展现了秦牧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情感真挚1. 秦牧散文的第一大特点是情感真挚。
在《花城》中,秦牧用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文字中流露着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他深情地写道:“我深爱着这座城市,深爱着它那殷红而又不乏青涩的年华。
”这种真挚的情感贯穿着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二、细腻描写2.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秦牧善于细腻描写。
在《花城》中,秦牧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风景和人文景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写道:“这座城市是那样地干净,那样地秀丽。
这里座座宏伟的塔尖、亭阁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见证着时光的流逝。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鲜活感受。
三、对历史的尊重3. 秦牧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历史的尊重。
在《花城》中,秦牧多次提及了家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于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秦牧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赞美。
他写道:“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池水,每一棵树,都承载着百年的沧桑岁月,都凝聚着历史的痕迹。
”这种对历史的尊重,是秦牧散文的一大特点。
四、对人文关怀4. 秦牧散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文关怀。
在《花城》中,秦牧用深情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人文风景,对家乡的百姓和社会风貌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他写道:“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他们勤劳、勇敢,热情好客。
他们的笑容是那样地灿烂,他们的目光是那样地坚定。
”这种对人文的关怀和关注,是秦牧散文的一大特点。
《花城》正是秦牧散文的代表之作,它充分展现了秦牧散文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真挚、细腻描写、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文的关怀。
这些特点使得秦牧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温情和诗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秦牧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优美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花城》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展现了秦牧散文创作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花城》,进一步探讨秦牧散文的特点。
【好书推荐】《土地》——秦牧
《土地》这篇散文作品,是秦牧散文中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而《土地》这篇作品,正是值得我们赏阅的难得佳作。
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到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秦牧在谈到创作动机时说“《土地》是我在近二十年前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当时由于和农民群众一起在田间劳动,体味到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感情;在飞机上和火车里,看到莽莽苍苍,生机勃勃的大地,凝神遐思,有所感触而写的。
……和我自己的作品比较起来,它大概是较有特色的一篇了,因为笔触所及,似较深广。
我自己也认为它是有较多思想意义和文学色彩的。
” 联想丰富,引证广泛,说古论今,曲折达意,而又紧紧围绕中心,是本文的特点。
散文写作要注意什么一、散文的涵义与范围散文是一种最灵活,最自由的文体。
散文的涵义与范围历来不尽相同。
在我国古代它是同韵文相比而言的(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
凡是不押韵或者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之为散文,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范围甚广。
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学家秦牧说:“散文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不属于其它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
一切篇幅较短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它是文艺性的政治、社会论文……,它或者是个人抒情气氛很强烈的东西……,它或者包含着一个故事……,它或者是如实记事,也许夹叙夹议,也许气象万千,也许三言两语……”。
秦牧还主张那些具有文学味道“谈天说地”谈得远一点的,像知识小品、旅行记,三言两语的偶感录,私人的日记书简之类,也都应该在散文里有一定的地位(见《花城.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秦牧的这些话,颇有代表性的反映了当今关于散文涵义与范围的一种看法。
二、散文的特点以及在写作中的运用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其在题材及表现方法方面的某些特点,这特点,是在其发展过程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所以,它对于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作者应推敲字句,讲究语言优美,就这一点说,也同诗歌有些相近。
从许多作品看,优美的散文语言有以下几个要求:(1)精确、凝练。
准确、凝练,就是用最恰当而又尽可能少的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雪浪花》描写了一位名叫“老泰山”的渔民。
开头写“我”初见“老泰山”时的情景,写到海浪是由无数浪花汇成的,“老泰山”也“恰似一点浪花”,别看是一个普通的渔民,而“塑造着人民江山”的正是这无数“老泰山”一样的普通人,这是本文的主题。
开头写海浪,有衬托、比喻作用,正是为了写人,它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又是何等的精炼。
(2)生动形象,饱含感情。
生动形象就是写人、绘景有声有色,微妙微肖。
冰心的名篇《樱花赞》之所以有魅力,除内容外,生动形象,饱含感情的语言美,应试重要原因之一。
散文创作谈(摘抄)秦牧对于散文的定义,只在文学作品的范围内,不属于小说、戏剧、诗歌、童话等的范围,以描写事情为基础,抒发作者感情的那部分作品,才叫做散文。
散文无论如何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得有文学的特征,他有别于一般的理论文章的,就是除了思想性,还必须有形象性,还必须注重作者的感情,讲究语言的精练。
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异常深厚的国家,客观实际也需要我发展各式各样的散文创作,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叱咤风云的,分析事理的,讴歌赞美的,谈笑风生的,给人以思想启发和美感陶冶的,我们都需要,在散文题材方面,应该高瞻远瞩,主次兼顾,不应目光短小,画地为牢。
文学领域,不应该以具体作品而以文学形式论,也不应该推许某一种文学形式比另一种文学形式高贵,在文学体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也应该是百花齐放。
实际上,谈到表现事物,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各有长短的,有时候可以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的确需要气势雄浑,时代长卷似的宏篇巨制:长篇小说,剧本,叙事诗之类,同时也十分迫切需要大量精彩的散文,小说。
散文因为比较小,既能够敏捷地反映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刊物及时登载。
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主要是文学语言)这三者,一个作者,这几方面的造诣各各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尼泊尔有句谚语:无论怎么样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烤饼的锅。
作为哲学语言看,任何人的才能,都要受他的时代的培养和限制,作为文学格言看,一个作者所写的作品,不管他怎么样花尽心力,都得受他的思想,生活知识,语言技巧水平的限制。
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他的核,这就是他的主题,他的思想,思想是主心骨,如果没有这个主心骨,那个作品也就变得松松垮垮不知所云了,思想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象没有灵魂一样。
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的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秦牧散文艺术论纲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苏光文中文摘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陈兴芜秦牧是当代一位卓有成就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家。
但是,长期以来对秦牧散文的研究多从某一个侧面或从某个局部进行考察,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却缺乏对秦牧散文的整体观照和宏观把握。
本文力图将秦牧的散文视为一个动态流程,进行纵向的、历史的审视,论述其散文创作观,发掘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内涵,描绘其散文艺术风貌,以展现出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人生憧憬。
f论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秦牧的生平与创作”:将秦牧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思想启蒙期”、“抗日救亡期!’、“社会主义建设期”、“‘文革’十年蒙难期”、“改革开放新时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秦牧的生平和创作道路及两者的联系。
第二章“海阔天空的散文观”:梳理秦牧有关散文创作的理论,主要是散文文体、散文特质、散文题材与领域、散文的社会功能以及散文创作的要求几个方面,充分展示秦牧全面而系统的散文观。
第三章“爱国主义、颂美斥恶的艺术内涵”: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剖析了秦牧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散文所体现出的主题,即40年代的“爱国与民主”,60年代的“讴歌与鞭挞”,80年代的“奉献与针螫”。
第四章“冷峻锐利、知识趣昧、形理结合的艺术风貌”:主要从艺术特色方面评析了秦牧散文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貌,即冷峻如铁,锐利如刀:广博的知识性和浓厚的趣味性;形象说理,‘寓理于形的审美特征。
}—、)一OnQinMu’SProseArtAbstractQinMuisoneofthemostbrilliantproseartist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ryhistory.whoseremarkableachievementsinprosecreationanduniqueartisticstyleshavebeenhighlyvalued.Butforalongtime,thestudiesonQinMu’Sprosehavebeenconfinedtoanarrowaspect.Althoughsomeaccomplishmentshavereallybeenachieved,westilllackanoverallunderstandingofhisworks.Inthisthesis,theauthorintendstoviewQinMu’Sproseasaexaminationontheminordertodynamicprocess,andcRrryoutacloseandhistoricalillustratehiscreativeviewonprose,explorehisartisticconnotation,describe,beingaChineseintellectualwithastrongsenseofmission.hisexistencestateaswellashisgreatlongingforlife.Thisarticle,apartformtheintroduction,iscomposedoffourchapters.ThefirstchapterisQinMu’Slifestoryandhiscreationprocess,whichwillbedividedintofivestages,namely,“theideologicalenlightenmentstage”,‘'theperiodofthe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thesocialistconstructionstage”,“theten—yearCulturalRevolution’’and“thenewreformingandopeningstage”.TheauthorwillanalyseindetailsQinMu’Slife,hiscreativehistoryandtheconnectionbetweenthem.ThesecondchapterwellsystematicallyillustrateQinMu’Sproseviewandsortoutallhistheoriesrelatedtoprosecreation,whichmainlyincludestheliteraryform,theliterarycharacters,thesubjectsofprose.Besides,thesocialfunctionsandrequirementsofprosecreationwillalSObetouchedon.ThethirdchapteristoexploretheartisticcommotioninQinMu’Sworks,hispatriotism,hiseulogytothebeautyandhiscondemnationontheevil.Mainlyformtheideologicalcontents,theauthorwillanalysethethemeshecreatedinhisprosewrittenatdifferenthistoricstages,forexamplein1940m,“thepatriotismanddemocracy",in1960th,‘‘theeulogyandcastigation'’,in1980“,“thedevotionandthesatire”.ThefinalchapterembracesQinMu’Sartisticstyles.Fromhisuniqueartisticcharacters.Theauthorcommentsonhisartstylesandfeatures,namelyhissobrietyandvigor,hisprofoundknowledgeandinterestingnature,andhisunusualmeanstoexplainthetruthvividly.2引言秦牧(1919~1993),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秦牧篇一:秦牧散文秦牧散文如果说杨朔是生活诗意的创造者,那么秦牧就是事物幽微的探索者。
他在当代散文家中,以知识渊博和勤于思考著称。
一、秦牧生平与创作秦牧1919年出生在香港,三岁跟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度过了童年时代,1932年他13岁时父亲破产,带领全家返回大陆。
回国以后他一直在沿海一带学习生活。
在学习期间,他爱好十分广泛,涉猎面也特别广泛。
最喜欢的是文学,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如,先秦散文、唐诗宋词、鲁迅、矛盾、巴金、艾思奇、谢冰心、叶圣陶、张天翼、托尔斯太、契诃夫、易卜生、莎士比亚等。
他打比方说:这些前辈作家是在他头脑这片土地上撒播过种子的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参加了革命,并入了党,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建国以后,他当过中山大学讲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秦牧的文化成就:1、理论研究。
2、文学创作。
他写作的体裁多样化: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儿童文学、杂文,代表作:他在“文革”中,曾经当过干校的炊事员,因而对人的口味很有研究。
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鸡、鸭、鹅、鱼、臭咸蛋、臭腐乳,谁得意哪一口就吃哪一口,见仁见智,由人评说。
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认为可以代表他散文水平的是:《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红旗初卷英雄城》。
二、秦牧的散文的写作模式他的散文表现了重视“知识性”的特点,他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形成了“秦牧式的散文”模式:思想性+知识性+艺术年月日第周第1页共6页性。
他打比方,写好一篇散文,就像穿起一串珍珠:思想是线、知识是珍珠、技巧是一双灵巧的手。
三、秦牧的散文有明晰的观念框架(思想性)秦牧的散文非常重视思想性,他把思想称为文章的主心骨、灵魂,是原子中的原子核,细胞中的细胞核,地球中的地核,太阳系中的太阳。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无论哪类题材的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突出的思想主旨: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如:《古战场春晓》:通过凭吊三元里古战场,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浅谈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不足浅谈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不足马上就是一轮毕业生,但是好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知道该怎么写,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论文关键词:秦牧散文艺术特色不足论文摘要:秦牧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一生有着丰富曲折的经历,为其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一生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独树一帜的散文佳作。
本文从四十至八十年代的不同时期,结合各个时期的背景去探讨秦牧散文锐利冷峻,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十足,寓理于形的艺术特色,并从中略谈秦牧散文创作的不足。
在中国广阔的散文领域里,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的秦牧先生默默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给文坛创立了一种崭新的风格”,[1]是当代一位卓有成就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家。
纵观他四十多年的散文,每个年代有着不同的特色,总体来说,体现着锐利冷峻,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十足,寓理于形的艺术特色。
虽说秦牧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也有美中不足的所在。
本文在试论秦牧散文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略谈其不足。
一、抨击时弊,锐利冷峻“抨击时弊,锐利冷峻”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秦牧四十年代的作品当中。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那时的秦牧还不到二十岁,“七七事变”发生后,他亲眼目睹日寇疯狂投弹炸死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他感到无比愤恨,在新加坡求学临近毕业的他,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去。
1941年,他“在桂林当中学教师,时日寇侵犯,有亡国之忧,而后方官僚大贾,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看了令人气愤”。
[2]对“种种荒唐残暴,卑污握凝”的事,秦牧十分不满,想借此抨击时弊,一抒胸中积愤”,[3]所以,在桂林,秦牧除了当教师外,主要写杂文和散文,初步显露了他的创作才华和艺术个性,是他登上现代文坛的标志。
此时期的许多作品辑入秦牧的第一本散文集《秦牧杂文》中,内容抨击时弊,同情受害者,鼓吹抗战,直抒胸臆,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
一、秦牧散文的想法
秦牧散文的结构是严谨整齐的,一般都是哲理探讨型的文章,先是一种现象引发作者的思考,再举一些其它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这种观点,文风简明朴素,不事虚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蛇与庄稼》、《浮士德的小插曲》、《面包和盐》等。
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一些游记来表达自己游玩之时的人生感悟,深刻而又朴素易懂,这些文章大多是赞颂新的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与渴望的文章。
但也偶有痛骂人性丑恶、以及社会阴暗面的文章,激愤之情难于言表,举例论证恰当也显示了作者学识的广博。
二、秦牧诗歌的想法
三、刘白羽诗歌散文的想法
四、杨朔诗歌散文的想法。
[键入文字]
试论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广阔的散文领域里,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的秦牧先生默默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试论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抨击时弊,锐利冷峻
抨击时弊,锐利冷峻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秦牧四十年代的作品当中。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那时的秦牧还不到二十岁,七七事变发生后,他亲眼目睹日寇疯狂投弹炸死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他感到无比愤恨,在新加坡求学临近毕业的他,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去。
1941年,他在桂林当中学教师,时日寇侵犯,有亡国之忧,而后方官僚大贾,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看了令人气愤。
对种种荒唐残暴,卑污握凝的事,秦牧十分不满,想借此抨击时弊,一抒胸中积愤,所以,在桂林,秦牧除了当教师外,主要写杂文和散文,初步显露了他的创作才华和艺术个性,是他登上现代文坛的标志。
此时期的许多作品辑入秦牧的第一本散文集《秦牧杂文》中,内容抨击时弊,同情受害者,鼓吹抗战,直抒胸臆,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
1。
秦牧散文如果说杨朔是生活诗意的创造者,那么秦牧就是事物幽微的探索者。
他在当代散文家中,以知识渊博和勤于思考著称。
一、秦牧生平与创作秦牧1919年出生在香港,三岁跟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度过了童年时代,1932年他13岁时父亲破产,带领全家返回大陆。
回国以后他一直在沿海一带学习生活。
在学习期间,他爱好十分广泛,涉猎面也特别广泛。
最喜欢的是文学,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如,先秦散文、唐诗宋词、鲁迅、矛盾、巴金、艾思奇、谢冰心、叶圣陶、张天翼、托尔斯太、契诃夫、易卜生、莎士比亚等。
他打比方说:这些前辈作家是在他头脑这片土地上撒播过种子的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参加了革命,并入了党,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建国以后,他当过中山大学讲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秦牧的文化成就:1、理论研究。
2、文学创作。
他写作的体裁多样化: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儿童文学、杂文,代表作:他在“文革”中,曾经当过干校的炊事员,因而对人的口味很有研究。
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鸡、鸭、鹅、鱼、臭咸蛋、臭腐乳,谁得意哪一口就吃哪一口,见仁见智,由人评说。
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认为可以代表他散文水平的是:《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红旗初卷英雄城》。
二、秦牧的散文的写作模式他的散文表现了重视“知识性”的特点,他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形成了“秦牧式的散文”模式: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
他打比方,写好一篇散文,就像穿起一串珍珠:思想是线、知识是珍珠、技巧是一双灵巧的手。
三、秦牧的散文有明晰的观念框架(思想性)秦牧的散文非常重视思想性,他把思想称为文章的主心骨、灵魂,是原子中的原子核,细胞中的细胞核,地球中的地核,太阳系中的太阳。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无论哪类题材的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突出的思想主旨: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如:《古战场春晓》:通过凭吊三元里古战场,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社稷坛抒情》:由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展开联想,热情歌颂古代劳动人民和思想家创造文明的丰功伟绩,进而激发读者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
海滩拾贝阅读题答案(1)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捡拾贝壳: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这样的画面引人走进一个哲理和诗情水乳交融的境界。
(2)凡有海滩的地方,就有贝壳。
尤其一些著名的海滩,那种贝壳丰富的情形,不是一般的小海滩可以比拟的。
像海南岛三亚附近渔村一带海滩,你走到上面去,可以发现每一步都有贝壳,而且构造千奇百怪,真可以说是“鬼斧神工”。
据到过西沙群岛的人说,那边的情形就更可观了。
要找到特别美丽、离奇的贝壳就得到特别荒僻的小岛去。
(3)令人目迷五色的各种贝壳,有大得像一颗椰子、一顶帽子、一枝喇叭的,也有一些小得像颗珍珠,可以让女孩子串起来做项链的。
它们有形形色色的状貌,人们也就给起了一些五花八门的名字:像伞的叫做“伞贝”,像钟的叫做“钟螺”,像骷髅的叫做“骨贝”,还有鹅掌贝、鸭脚贝、冬菇贝等等。
有些贝壳,只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想见它们令人惊艳的容貌,像锦身贝、凤凰贝、初雪贝等。
还有一些贝壳、被人叫做“波斯贝”、“高丽贝”,使人想见古代各国船舶往来,外国商人拿出新奇的贝壳来,人们围观啧啧赞美的情景。
种类无比丰富的贝壳,使人不禁想起了一切瓷器的精品。
你细细看海滩上的贝壳,它们有像白陶的,有像幼瓷的,有的像上了釉,有的颜色复杂,竟像是“窑变”的产品。
历史家们考据出来:地球上的各个区域,一般都曾采用贝壳做过流通手段,当铜和金还在地下酣睡的时候,这些海滩小动物建造的小房子就已经信用卓著地成为人们的良币了。
在殷墟里面,和牛骨龟甲混在一起的,也还有贝币:说明三千五百年前这些奇妙的小东西已经普遍被人们用作交易媒介了。
直到今天,我们的文字里,许许多多和价值有关的字,像财、赏、赐、贵、贱等等,都还留个“贝”字在里头。
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念,好像千万代的人类之间,也还有一脉相通之处似的。
自然,贝壳不容易损坏,不容易伪造,几千年前的贝币,我们今天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是还很完好么?至于那么一种小玩意儿,似乎直到今天聪明的人类也还未能制造出一枚赝品来。
[]2012.236关注【语文与成才】摘要: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
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他的作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手段,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在讲古论今中阐述主题。
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影响是独树一帜的。
关键词:秦牧;散文;立意深刻秦牧是一位博学多识且才思敏捷的散文家,他的少年时代酷爱文学,而且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一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其中亦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这三要素。
一个作者,这几方面的造诣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
”秦牧用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认识生活和美的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散文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谈趣闻之中,其中《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
其散文的具体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格调高昂,言近旨远在秦牧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赞颂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这一红线,鞭挞丑类为社会主义的成长擂鼓呐喊,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他作品中的核心内容。
他的作品格调高昂,立意深刻,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花,而且表现这一艺术特征是在闲谈趣闻当中,给读者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撞击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感受。
秦牧的散文表现了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伟大业绩。
在《花城》一文中,作者将我们带进广州的年宵花市之中,使读者领略到了南国花城那“花光十里”的盛况。
最后,作者从水仙和牡丹的培植,归纳出“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真理,颂扬了“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
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知识及美感的作品。
他的作品强调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的很多篇章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阐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是搬弄枯燥的道理,而是用闲谈趣闻给人以知识,来达到教育目的。
二、题材广泛,知、趣十足秦牧的闲谈趣闻,就是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纵横驰骋,跨越时空,题材广泛,知识性和趣味性十足。
秦牧谈散文创作(摘抄)
对于散文的定义,只在文学作品的范围内,不属于小说、戏剧、诗歌、童话等的范围,以描写事情为基础,抒发作者感情的那部分作品,才叫做散文。
散文无论如何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得有文学的特征,他有别于一般的理论文章的,就是除了思想性,还必须有形象性,还必须注重作者的感情,讲究语言的精练。
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异常深厚的国家,客观实际也需要我发展各式各样的散文创作,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叱咤风云的,分析事理的,讴歌赞美的,谈笑风生的,给人以思想启发和美感陶冶的,我们都需要,在散文题材方面,应该高瞻远瞩,主次兼顾,不应目光短小,画地为牢。
文学领域,不应该以具体作品而以文学形式论,也不应该推许某一种文学形式比另一种文学形式高贵,在文学体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也应该是百花齐放。
实际上,谈到表现事物,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各有长短的,有时候可以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的确需要气势雄浑,时代长卷似的鸿篇巨制:长篇小说,剧本,叙事诗之类,同时也十分迫切需要大量精彩的散文,小说。
散文因为比较小,既能够敏捷地反映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刊物及时登载。
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主要是文学语言)这三者,一个作者,这几方面的造诣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尼泊尔有句谚语:无论怎么样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烤饼的锅。
作为哲学语言看,任何人的才能,都要受他的时代的培养和限制,作为文学格言看,一个作者所写的作品,不管他怎么样花尽心力,都得受他的思想,生活知识,语言技巧水平的限制。
一个作品,几十万字也好,几百字也好,也总有他的核,这就是他的主题,他的思想,思想是主心骨,如果没有这个主心骨,那个作品也就变得松松垮垮不知所云了,思想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像没有灵魂一样。
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的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一篇好的作品如果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话,那实际也不过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由于通过生动的形象的描绘,通过比较卓越的文学手段,使人从感性到理性,引起共鸣罢了。
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成其为珠串,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
而接触一件新鲜的事物,也才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我们必须是深入生活斗争的战士式的文学工作者。
广泛的直接知识,感性知识,不到生活实践中就不会知道。
鲁迅譬喻过,从干荔枝的味道,是没法推想鲜荔枝的风味的,除了丰富的直接生活知识,就没法吸取摄取间接知识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间接知识的广泛吸收,也有助于丰富和整理直接知识,使它能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概括力巨大的正确的理论,又能够对一切知识起一种“以简驭繁”融合贯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以及帮助记忆的作用,使得应用起来更加左右逢源和得心应手。
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但是,有些人写起文章来,却忘记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检到一点有些儿光泽,有些儿意义的事情就写,结果就只能写出很平常的作品。
实际上,并不是任何一件有点儿意义的事情都可以写成好作品的。
文学要求比普通的实际射干怒火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要求浓缩,集中,概括,凝练,一个外国作家讲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写作的本领,不就是凝练的本领吗?
小说依靠的是用概括的,典型化的手段,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了情节,使任务和故事给人以强烈感,散文,一般写的是真人真实,作者夹叙夹议,抒发自己的联想,倾注自己的感情,使它产生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作者去选择尖端状态,突出的,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加以发挥,给人以强烈感,新鲜感。
我们不一定要写那些材料,但是借以概括其他,既然各个领域都有独特的,尖端的,强烈的事物,选择这一类突出材料,加以描绘阐释,而且使用新鲜独特的语言,把道理说通说透,不就可以使散文给人以强烈感,从而使蕴藏其中的思想,让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技巧,是有广泛内涵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语言的运用,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如果词汇简单贫乏,语言枯燥乏味,那还谈得上什么语言艺术了,所以掌握文学语言本来是很重要的事情,懂得粗犷和细致互相结合,意笔和工笔的交错运用,节骨眼上的精心刻画,关键之处的感情奔注,都是重要的。
在回到那个譬喻上,有了线,有了珍珠,还必须有一双巧手把它们穿起来,这才成其为珍珠。
一切文学都是语言艺术,但是可以说,散文和诗歌,对于语言的要求还要更高一些的。
我觉得我写散文,应该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讲文采,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求奇警。
写各种各样的事物,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笔墨,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像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像吹萧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像咚咚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
但是这样几套笔墨,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一套:一套曲折尽意,栩栩传神的笔墨,努力学习掌握这样的文字工夫,描绘事物时,形象生动,倾注感情时,激越感人;发挥议论时,鞭辟入里,而且像云母在石头里,闪闪发光一样,妙语,警语,精彩的譬喻,贴切描绘,也能够在整篇作品里闪闪放光,在思想内容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也能够较大程度地发挥作品的艺术力量。
节骨眼上的细致加工,是十分重要的事。
一篇作品能不能感动人,这常常是关键所在。
如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节骨眼上的加工不够,就像一登上一个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个山峰似的,视野也就难以更加辽阔了。
一篇作品里面,总得有它特别强烈细致的尖端部分。
正像一出戏剧有它的高潮,一阕音乐有它的旋律紧张一样。
如果从头到尾,都象缓慢的泥河似的,流水不快不慢,毫无突出之处,就不会动人,古代有些画家,画人像眼睛,就留待精神最好的时候才下笔,有些刺绣的艺人,把绣眼睛的技艺当作“家传之秘”,绣线粗细和颜色深浅都有特别的讲究。
也说明文章的画龙点睛之处,必须特别强烈和细腻。
散文作者在作品里面,不但应该以具有个性的语言适当发挥议论,还应该直抒感情“倾诉胸臆”,这才能“以情移人”,使读者读来感到亲切。
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染力就会降低,因为那作为文学作品的特征被削弱了。
选自《长街灯语》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