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11 KB
- 文档页数:11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篇1: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可以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动与静是相对的,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讨论][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在运动。
我在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是绕着太阳自转和公转的,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样的,银河系也在运动,宇宙也是,所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宇宙中所有的物体都在运动。
(3)小分子在运动。
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这些分子也在运动。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路程、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难点: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物体的运动?(2)引导学生举例:如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小球滚动等。
2.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1)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举例说明: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等。
(3)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3.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1)路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
4.讲解路程、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1)路程的计算:路程=速度×时间。
(2)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
(3)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5.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了5秒,速度达到20米/秒,求汽车的加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练习题(1)一辆自行车以10米/秒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秒后停止,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2)一辆汽车以60米/秒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经过10秒停下,求汽车的加速度。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我们掌握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物体运动。
8.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运动的描述》二、课程课时1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在描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还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运动描述的理解。
四、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
参照物的选择及运动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1.课的类型:新授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
七、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环节:播放一段关于运动的视频,如行驶的汽车、飞翔的鸟儿等。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看了这段视频,有什么感受呢?视频中的物体都在做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
“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对运动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机械运动的概念(10分钟)教学环节: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比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鸟儿在天空中飞翔,这些都是机械运动。
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
“人在走路是机械运动。
”“树叶飘落也是机械运动。
”教师活动:“非常好。
机械运动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位移、路程等。
但他们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2.掌握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物体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实例和图片。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吗?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呢?”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介绍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定义和公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位移、平均速度公式、速度与时间图线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等,但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与时间图线等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绘制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节课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掌握平均速度公式。
2.掌握速度与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图形绘制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区别。
2.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
3.速度与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和探索,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方法。
2.通过图形绘制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与时间图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绘图。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和定义,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情况,计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绘制速度与时间图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其他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如加速度、位移时间图线等。
教案③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演示PPT12】展示图片:电梯上升过程中提问: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如果分别选择乙、丙、丁为参照物,判断甲的运动状态。
若选择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若选择丙、丁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我们发现: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研究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一样。
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研究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一样。
【演示PPT13】总结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①首先确定研究对象②选定参照物③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位置没有变化,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位置发生变化,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板书】: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演示PPT14】引导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展示图片:路边有行人在步行,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里有司机和一位乘客。
研究坐在汽车上乘客的运动状态若以路上的行人为参照物,乘客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
若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演示PPT15】引导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展示图片:后方的加油机正在给战机加油。
研究飞在前面的战机的运动状态听讲、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讨论、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状态,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想对的。
使学生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掌握的方法判断实例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
②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研究对象自身不能做参照物;③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研究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一样。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础运动术语和各种运动的特点。
2.能够理解和描述不同运动的规则、技巧和战术。
3.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激发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运动规则和技巧。
2.运动的特点和分类。
三、教学难点1.运动战术的理解和应用。
2.运动训练的综合能力提升。
四、教学方法1.讲述讲解法:通过讲述和解释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的规则和技巧。
2.演示法:教师进行运动的演示,带领学生一起实践。
3.分组合作式学习法:通过分组活动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运动的战术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不同种类的运动,并带领学生讨论一下喜欢的运动和基本运动技巧。
例:篮球、足球、乒乓球。
2. 同步学习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让学生对不同运动的规则和特点进行了解和了解。
3. 实践练习1.以篮球为例,教授基本运球、投篮技巧,同时介绍篮球战术。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实践,让学生掌握篮球这种运动的基本技能。
2.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篮球比赛,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提升学生的技能和战术。
4. 学生总结1.让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1.在课堂上学习和练习后对于所学篮球或其它运动的拍摄小视频,并以运动的方式描述出来。
2.完成运动技巧的练习和训练,并将练习成果拍摄下来进行自我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演示和实践相结合,以篮球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不同运动的特点和技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运动训练和战术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掌握了大量运动技能和知识,同时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倾听,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展和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知道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能举例说明;2、熟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会举出文字、图景中描述运动的实例,知道参照物的选取方法;3、知道相对静止的条件,并会举例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生活实录,培育学生观看和分析、概括信息的力量;2、通过系列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敏捷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详细问题,培育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3、通过小组沟通争论,训练学生科学的语言表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看生活场景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2、在小组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沟通与协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对运动的相对性还比拟生疏。
学生盼望看到鲜亮、生动、不寻常的物理现象,但缺少对问题的深入思索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和问题设计,使学生获得丰富体验的同时,强化对运动相对性的熟悉及语言表达力量的训练。
【重点难点】熟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敏捷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新课,熟悉“运动的普遍性”1、观看视频:运动的世界;2、设疑:高山、楼房、树林、桌面的一杯水是运动的吗?3、动画:地球的自转、水分子不停地运动;4、师生沟通后,投影板书: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活动二:创设情境,初步熟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嬉戏:猜一猜苹果是否运动?(投影:机械运动的定义)2、观看视频:火车动没动?3、师生争论:小明前后为什么会有不同感觉呢?活动三:分小组沟通总结、完成学案1、推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1)先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__________;(2)观看被讨论的对象相对于________的位置有没有变化;(3)物体相对于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充分体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知介绍一、机械运动【师】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下面有几个运动的例子,想一想判断下他们是不是运动的根据是什么。
说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师】根据我们刚刚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上述的几个运动的物体,他们的位置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要学的机械运动,就是关于位置的改变。
【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生】图中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树木和房屋不运动,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师】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例题】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松树苗一个月长高500pxB.地球环绕太阳转动C.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72.5px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分析】知识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A、松树苗一个月长高500px,属于生命活动,不是机械运动;B、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C、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m,陆地相对于原来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苹果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故选A.二、参照物【师】刚刚说了机械运动是相对位置的改变,既然是相对的,就得找一个物体来比较比较。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生】尺子和课本是静止的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生】尺子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生】桌子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师】刚刚的简单实验中,在同一个事物过程中,为什么选取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师】有了参照物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生活中几个常见的例子。
如下图:图中汽车和人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人是运动的;选取汽车做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例题】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C.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对任何参照物而言结果都是相同的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分析】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A.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当中,该选项说法正确;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该选项说法错误;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当选择的参照物发生变化时,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结论也可能发生变化,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例题】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分析】知识点: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选D。
【师】通过学习,可以发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后小结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参照物【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6、17、18页内容,认识物体运动形式的判断,完成下列问题: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2.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3.你们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请各举3例.静止的物体:地面上的建筑物、桥梁、树木.运动的物体:空中飞行的小鸟、疾驰的汽车、河道中的流水.【小组讨论】1.如果你的一位同学和你一起并肩向前走,你认为他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站在路边的人又认为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可见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对象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试着描述图1.2-3和1.2-4各种情形中物体的运动状况,总结一下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技巧.【教师点拨】1.不要用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理论上可以任意选,但不是乱选,参照物选得恰当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没提到参照物时,一般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桥梁、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3.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①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跟踪练习】1.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乘客是静止——参照物是船.(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在江中游——以江岸(青山)作参照物;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月亮钻了出来——参照物是云 .2.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图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学习指导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主预习】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能选择的参照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2.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小组讨论】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粒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解:这颗子弹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与飞机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飞行员)相同,子弹与飞机(飞行员)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住这颗子弹.2.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分析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甲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风速.乙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①可能静止;②可能向右运动;③可能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教师点拨】运动具有速度和方向,围绕子弹和飞机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分析.【跟踪练习】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2.“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知识所致.3.关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4.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甲机中的飞行员看到乙机向上运动;乙机中飞行员看到甲机向下运动,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甲直升机向下运动,乙直升机向下运动.甲直升机运动得快.5.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吉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在刮大风后又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刮到篱笆外去,因为他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