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论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19168767.html,

论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作者:吴锦鞍

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5期

摘要:通过深入分析醉酒人的刑事责任,应该把醉酒分为生理醉酒和病理性醉酒。当生

理醉酒人发生违反法律事由之时是因为其主观上并无过错,于是应适当减轻刑罚。病理性醉酒人是因为其精神方面有障碍而做出违反法律的事由,当发生违反法律事由之时则应当采用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而病理性醉酒人对其醉酒的后果有主观的过错,即其主观地引发醉酒的后果,则另当别论。可见,刑法上“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一说则不够具体明确,有待改进。

关键词:醉酒人;生理性醉酒人;病理性醉酒人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14-0138-01

目前,我国大量刑事案件都是由醉酒人引发的。一方面是中国的餐桌礼仪上免不了喝酒一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压力,人们倾向于通过喝酒来解压。而醉酒人容易丧失理智,一个失去理性的醉酒人往往容易引发犯罪。从醉酒一词进行探究,我们应当从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主观有无过错上面进行推断和界定,便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醉酒人所面临的法律责任。

一、生理性醉酒人的法律责任

(一)生理性醉酒的定义

生理性醉酒,顾名思义便是有意识的自然人因过度饮酒而达到酒精中毒的状态。其要达到生理性醉酒的状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自然人因饮酒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一种精神障碍的效果。那么其已然构成了生理性醉酒人。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其状态已然达到精神障碍,并且其精神障碍的状态系其饮酒所致。是其自然意志的选择而导致精神障碍的结果。则其主观上存在过错,并且造成了醉酒的后果。

(二)生理性醉酒人应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我国第一部刑法中这样叙述“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是因为医学研究表明,正常人在醉酒的状态之下,其认识和控制能力缩减,尚未完全丧失刑事责任能力,于是应当负刑事责任。并且醉酒人对其醉酒后的犯罪行为有认识的能力,是可以预见的,于是其主观是有一定过错的。其次醉酒是一种恶习,从社会良好风气的培养上来讲,惩罚醉酒人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

(三)法律规定的不足和完善

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论

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个人觉得此规定过于笼统,既不明确也不严谨。从而给司法实践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偏差,也给刑法的适用带来诸多困难。在此,就来浅谈一下个人对此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对醉酒进行一个分类。 随着医学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醉酒的情况并非完全一致。宾德将醉酒分为病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和单纯性醉酒三大类,这三类醉酒状况对人们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一)、病理性醉酒又称病理性酒精中毒、病态性醉酒,是指饮用少量的的酒而出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是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一种急性酒精中毒,有时也见于一些对酒精耐受性较差的个人,他的发生及其表现与血中酒精浓度有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可分为依次分为出现下述表现:1、兴奋期,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手舞足蹈、自控能力降低、爱高谈阔论、与人争论,可能发生漫骂、殴打和较轻率的性行为;2、共济失调期,呈典型的醉汉状态,言语较多,口齿不清步态不稳和手舌震颤,容易发生冲动性攻击;3、昏睡期、表现为酣睡,知觉丧失,并可并发多种躯体现象,严重时可发生因中伫神经受损害而死亡。病理性醉酒只出现在极少数人饮酒后立即出现的严重醉酒状态;因而其症状也比普通醉酒状态严重的多。病人有较深的意识障碍,伴有幻觉、错觉有时还有一些片段的妄想。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有脑器质性损害(如脑外伤、癫痫、脑动脉硬化等)者,有潜在性或者过去发过的精神病人或人格障碍者,以及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者,相对容易发生病理性醉酒。 (二)复杂性醉酒是介于单纯性醉酒与病理性醉酒的中间状态。与单纯性醉酒相比,意识障碍并不明显,只有量和和度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辨认能力一般存在,定向力无明显障碍,对周围景物也不致产生误认或失认。少数人虽可有些妄想观念,但不会出现明显的妄想和幻觉,行为过后多有概括性记忆。发生复杂醉酒时,意志受损突出,情绪容易激怒,稍有触犯,反应剧烈,不顾后果,且明显有别于日常人格模式。 (三)单纯性醉酒,也称普通醉酒或生理醉酒,是指一次大量饮酒后出现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话多、情绪激动。躯体症状为颜面潮红或苍白,心眺加快,走路不稳,口齿不清等,但其意识障碍不明显,定向力完整,辨认能力无损害。 其次,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何为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即行为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危害程度和刑事违法性,并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实施时间、地点和程序,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能力。根据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能力程度的不同,又可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不同的分类,对于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应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反之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介于二者之间的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这种分类,结合醉酒类型,个人认为生理性醉酒犯罪因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自然应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而病理性醉酒犯罪是由于行为人饮酒引起精神病发作,对自己的行为无辨认和控制能力,这已经超出了醉酒的范围,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除此之外,复杂性醉酒犯罪就当负责任。理由如下:1尽管复杂性醉酒行为人对其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丧失,况且这种减弱完全是行为人有意识造成的,是一种原因性过错行为,可以说是行为人主观上有罪过;2 行为人稍加努力完全可以杜绝这种醉酒行为的发生;3 醉酒是一种恶习,违背社会公德。 再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来看,犯罪行为是主客观的统一。让所有的醉酒人都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将不合理的使醉酒人负担超出了其意识和意志之外的刑事

关于醉酒驾驶入刑的思考

关于醉酒驾驶入刑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醉酒驾车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尤其是在司法领域,关于醉驾定罪量刑已经成了众多专家及法律人士讨论的话题,文章将从醉酒驾车行为入刑的刑法学理论,以及醉酒驾车刑事法规制的完善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酒驾入刑;刑法原理;制度完善 尽管酒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以及法律专业人士普遍关心的话题,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如何适用法律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确保被告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判决的问题,还在讨论和试行的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可执行的政策。所以,笔者将结合刑法理论,对醉酒驾车入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对醉酒驾车的定罪量刑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醉酒驾车行为入刑的刑法学理论分析 (一)醉酒驾车入刑,是我国刑法的必然要求 我国《刑法》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也就是说,社会保护是我国刑法的重要功能,其能够有效的确保社会不受犯罪侵害。事实上,刑法社会保护功能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对犯罪行为的确认,以及对相应刑罚的规定来实现的,其能够通过司法活动惩罚各种犯罪行为,确保社会个体和整体的利益。而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各种酒后驾车肇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已经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醉酒驾车入刑,必然成为我国刑法完善的必要环节,成为社会对刑法保护功能要求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 (二)醉酒驾驶入刑,是刑法对其他法律具有保障性的必然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看,在刑法以外的法律不能保护社会和个人权益时,就需要刑法保护。而从我国的法律制度看,刑法的制裁最为严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其他法律的保障,也就是说,实际上刑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其实都需要借助刑法,调整社会关系,并维护相应的法律权益。而在刑法对醉驾进行明确规定之前,我国行政立法对于醉酒驾驶的惩罚力度远远不足以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也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我国酒后驾车交通肇事案件频发的状况。所以,在其他法律不能很好地保护法益时,刑法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浅析醉酒者的刑事责任

浅析醉酒者的刑事责任 摘要: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与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从对醉酒的分析出发,明确了醉酒人犯罪的概念,分析了各种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具体实现,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关键词:醉酒者犯罪刑事责任 醉酒是酒精中毒的俗称。醉酒分为急性醉酒和慢性醉酒,急性醉酒又分为普通醉酒和病理性醉酒。实践表明,醉酒人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由此产生的刑事责任问题,现代各国有着三种处理的规定和主张:1、对醉酒人的刑事责任与精神障碍者同样看待而不作明文规定;2、概括的规定对醉酒人的危害行为不得免除责任;3、规定对醉酒人的危害行为区分情况决定其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 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我国法律认为醉酒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对其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可见,我国的处理方法符合上述第二种规定和主张。 一、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之浅析 (一)醉酒人犯罪就是指行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法律不能预见到行为人在醉酒后实施何种具体的犯罪行为,因此法律只是概括地规定醉酒的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否负刑事责任,而不能作出具体的罪名规定,只能根据行为人在醉酒后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不同来进行定罪处罚。 (二)醉酒的人犯罪要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从刑法第18条的规定看,“应当”是法定的,即强制性规范,从第17条、第18条的前三款规定看,对醉酒之后犯罪,没有任何可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情节,尽管有学者指出“应当负刑事责任”,既可能是负全部,也可能是负部分刑事责任,但这也只是学理上的见解。该条款对醉酒类型、醉酒人的主观心理态度、醉酒程度等并没有作任何的区分。所以,醉酒的人犯罪要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 二、我国醉酒人刑事责任的立法完善 (一)各种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1、对于病理性醉酒和慢性酒精中毒的情形,属于精神病范畴,各国刑法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在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已经丧失或者削弱,对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但是,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具有病理性醉酒或慢性酒精中毒的特质,或者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可能会因为饮酒而导致病理性醉酒或者慢性酒精中毒的重复发作,实施了危害行为,造成了危

“醉酒驾车”致人死伤的刑法适用解释共3篇

“醉酒驾车”致人死伤的刑法适用解 释共3篇 “醉酒驾车”致人死伤的刑法适用解释1 “醉酒驾车”作为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在过去曾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财产损失。为严惩这种行为,我国公安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摸索,不断加强对“醉酒驾车”违法行为的打击,并在刑法适用上做出了相应的解释,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本文从刑法适用的角度,对“醉酒驾车”行为对他人致死致伤应该如何适用法律予以解释。 一、醉酒驾车致人死亡应如何定罪量刑 刑法明确规定,醉酒驾车是一种无视生命、财产和社会道德的严重犯罪行为。如果醉酒驾车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若判定行为人有故意,则应当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没有故意但犯罪行为发生因果关系,则应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对于酒后驾车造成的死亡后果,当然会将司机定罪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 232 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要 构成要素包括:一是有过失行为;二是有死亡结果;三是过失

行为与死亡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具体而言,在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中,司机的酒后驾驶行为是过失行为,而造成的人员伤亡是死亡结果。由此可见,醉酒驾车致人死亡应该按照“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定罪完之后便进入量刑环节。法院在判决醉酒驾车致人死亡案件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和其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责任。同时法院也应该根据犯罪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犯罪态度以及社协议辩方的情况确定刑期,维护国家法制的公正性。 二、酒后驾车致人伤害应如何定罪量刑 如果酒后驾车行为仅仅造成他人轻伤,应按照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以轻伤为否定因素,不予定罪处罚。但若造成他人重伤,则构成重伤害罪,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故意伤害罪”或“过失致人重伤罪”定罪处罚。 判决醉酒驾车致人受伤的案件时,法院同样需要考虑伤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未成年人权益,根据救助、抚恤、医疗支出等各方面的情况,合理维护受害人的利益。 总的来说,醉酒驾车的危害极大,完全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司机应该付出相应的刑事处罚。同时,我们也呼吁每一个人告知他人不饮酒驾车,引导他们使用合法的交通工具出行,共建文明交通。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祖国的繁荣和发展,每

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酒驾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仅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中国,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今天我们将会讨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相关问题。 首先,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主体是驾驶者,由于酒精影响大脑,降低了驾驶者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和驾驶技能,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从而引发严重交通事故。因此,酒驾行为不仅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也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行为。 其次,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刑事责任非常严重,最高可被判重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刑事责任一般为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见,酒驾行为不仅可能严重伤害他人,还可能导致犯罪行为,受到严厉惩罚。 最后,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案例。 案例一:2019年3月,河南周口,一名男子酒后驾驶被交警 查获。当交警上车后,该男子试图逃跑并驾车撞击交警车辆。最终,该男子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三千元。 案例二:2019年6月,内蒙古通辽,一名酒驾司机行驶至机

动车道右侧非机动车道与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相撞,造成女子当场死亡。该男子酒驾行为被认定给予危险驾驶罪名,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罚款五千元。 案例三:2021年6月,四川成都,一起被酒驾司机撞击的交 通事故造成五人死亡,一人重伤,另外三人轻伤。交警赶到现场后,酒驾司机被检测出酒精含量超标,行政拘留后转为刑事案件。该男子因危险驾驶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罚款二十万元。 综上所述,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不仅对个人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稳定造成威胁,还会导致法律制裁。任何人都应该认识到酒驾行为的危险性,自觉摒弃饮酒后驾车的不良习惯,共建和谐社会。除了严重的刑事责任,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还会对驾驶者的生活造成长期影响。醉酒驾驶会导致驾照被吊销,同时也会影响驾驶者的职业发展和信用记录。因此,要提高酒驾的危害性认识,并认真履行我们每个人的法律责任。 除了通过法律手段来惩罚酒驾行为,同时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人意识到酒驾行为的危害性,让大家共同来抵制酒驾。在校园和公共场所,也应该开展酒驾防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酒驾的警惕性,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也应该继续加强交通监管,罚款、吊销驾照等严厉措施,以此来打击酒驾行为。 总之,酒驾行为不仅是一种交通违法行为,更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人身安全和公共利益都应该受到保护,我们应该共同

醉酒者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在理论上,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是以其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作为基础,若行为人明显缺乏刑事责任能力,那么行为人必然不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理论基本形成共识,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以行为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为主要内容。 反观醉酒者犯罪,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通常处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减弱或丧失状态,也就是说行为人已经不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从而丧失了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而现行刑法第18条却明文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单纯以法律拟制的方式认定其承担刑事责任,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 从司法实践上看,醉酒犯罪的危害行为无法真正适用现行分则罪名。以醉酒后的交通肇事为例,无论是成都孙伟铭醉驾案还是广东黎景全案,司法实务界都存在以交通肇事罪论处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争议。然而在笔者看来,在现行刑法框架下,无论何种罪名都无法适用。醉酒驾车行为分为醉酒阶段与驾车肇事阶段。在饮酒至醉酒阶段,行为人有辨认及控制能力,但却未真正实施危害行为,而在驾车肇事阶段,尽管发生了危害结果,行为人却已经处于辨认能力和控制的丧失状态,与交通肇事罪对危害行为抱有过失的心理不符。同样,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必须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故意心态,也与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情况下的醉酒后驾车心理不符。 那么,对于一个实质上已不具备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人为何要以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来对待?这就关系到醉酒者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对此,刑法理论界众说纷纭。国外的社会利益说、预先故意说、因果结合说以及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等都曾经在醉酒者刑事责任理论根据的发展历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我国的三根据说、严格责任说以及实行行为延续说也都得到过许多学者的认可。笔者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醉酒者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状态,并在该状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尽管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处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但导致这种状态的行为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所以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原因自由行为包括两部分,即设定原因的行为与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 从刑法原理的角度看,醉酒者犯罪似乎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但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必然违背了人们的一般法感情,从刑事政策的需要或是社会利益原则的需要出发,醉酒犯

醉酒驾驶入罪问题研究

醉酒驾驶入罪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和人民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在增加。近年来,不少醉驾案件相继被媒体聚焦,引发民众关注,给我国司法带来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和谐和司法稳定。到今天,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入刑法已有五年了,关于此罪的理解和适用在学界和业界一直就有一番不小的争论。本文从中外立法比较以及我国法律操作存在的分歧入手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展开论述。 标签:醉酒驾驶;危险驾驶;司法认定 本文主要关注酒后驾车行为的“危险驾驶罪”,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近年来发生的酒后驾车行为,对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争议,表达一些看法。从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背景着手,试着探讨危险驾驶行为的成因。近年来,酒后驾车行为的增多,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社会危害程度加深,威胁了主要道路安全,社会危害性大,基于现实的需要,一系列危险行为就要使用刑法来进行规范了。基于理论和法律两个方面分析醉酒驾驶犯罪的构成要件,总结酒后驾车行为的内涵,有利于准确的法律地位和酒后驾车指控的基本属性的确定。 一、醉酒驾驶概述 (一)醉酒的概念与分类 1.醉酒的概念。酒精对人体有毒害作用。醉酒并非法学的研究范畴,但因为其对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行为人的行为能力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研究。酒精会对人体神经产生麻痹的作用,在生理上出现醉酒状态,精神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障碍。饮酒个体也会产生对周围及自身的认知产生偏差等情况,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从而危及公共安全。 2.醉酒的分类。个体对酒精的生理反应是不同的,有影响快慢和影响程度轻重之分,因为个体受酒精的影响不同,所以有所区分。主要分为自愿醉酒和非自愿醉酒。自愿醉酒就会进一步增加伤害他人和实施其他社会危害的可能性。非自愿醉酒的原因是自己的过错和他人的行为。 (二)醉酒驾驶与饮酒驾驶 我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阀值与检验》对醉酒驾驶和饮酒驾驶做了明确的标准界定。血液酒精浓度在0.8mg/ml以上时,属于醉酒驾车,会受到相应惩罚 (三)醉酒状态下的刑事责任分析 现代医学认为,生理型醉酒不是精神病。虽然醉酒会影响神经系统,但它不会对机体造成严重影响,不会使你完全丧失行动的能力。当行为人喝醉了,处于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法律责任基础与原因分析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法律责任根底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程度不断进步,国民生活进入了汽车时代,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急剧增加,其中醉酒驾车是人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据公安机关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醉酒驾驶导致的交通肇事案件三千多起,一千三百多人因此而丧命。鉴于此,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列入了刑法的规制范围,定为危险驾驶罪。醉驾入刑后,醉驾行为确实大大减少,但它的责任根底却一直被忽略。 一、我国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责任根底分析 毫无疑问,我国的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是基于现实需要和政策考虑而设,但其责任前提是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的规定。该规定笼统粗疏,无法针对行为人醉酒的状态是否出于可归责于行为人的原因此加以区别对待,从而导致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欠缺正当的责任根底。详细理由如下: 首先,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责任前提不符合实际。现代医学研究说明:生理醉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兴奋期,此期人的控制才能有所减弱。第二期为共济失调期,此期识别和控制才能都有减弱。第三期为昏睡期,此期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从上可知,昏睡期的行为人显然是完全丧失识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才能。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一刀切式的推定,只根据通常情形来判断,与实际情况不符,更没有生理学知识的佐证。 其次,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责任前提违犯责任主义原那么。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认为醉酒状态由行为人自己造成,也不得从轻或者减轻处分。搏但自醉行为时行为人对结果事实具有责任才能,但欠缺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性:醉驾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但其处于无责任才能或限制责任才能状态,欠缺有责性。因此,不能简单将自醉行为时的责任才能当作醉驾行为的责任才能,从而对醉驾行为处分。

试论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试论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论文摘要近年来,对于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探讨问题引起了各方专家的注意。研究和探讨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醉酒人形式责任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其原因自由行为的相关问题,接着讲解了晚上醉酒人形式责任立法的方法:应细化我国刑事关于醉酒人犯罪的规定;对采用与醉酒相类似的方式故意或过失进行规定;将醉酒的各种不同情形进行详细分类,并在刑法中得以体现;刑法中引入“完全昏醉罪”。最后得出,在以后的醉酒人刑事责任研究中,要更加深入更加详细,保证醉酒人行为的准确处理。明确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各种规那么要求,在以后的刑法定位中,有更详细的依据。 论文关键词醉酒人刑事责任原因自由行为立法 一、前言 近年来,对于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的探讨问题引起了各方专家的注意。目前,由于醉酒引起了很多的社会危害,因此研究和探讨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总体来说,对于醉酒犯罪的处罚处于日趋轻缓的趋势,这是一种进步,也是罪与刑远离残酷和非人道的表现,是人们对罪与非罪认识日趋科学的表现。但是,如果醉酒行为和犯罪行为结合后,就必须从其危害性上进行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刑法措施对其进行打压。因此,本文从研究醉酒人的刑事责任的重要性出发,分别探讨了醉酒人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和原因自由行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完善醉酒人刑事责

任立法的建议和思路。最后得出,在以后的醉酒人刑事责任研究中,要更加深入更加详细,保证醉酒人行为的准确处理。 二、醉酒人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关于醉酒人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主要从刑事责任根据的概念和学说、醉酒人刑事责任理论根据的学说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笔者的意见。 (一)刑事责任根据的概念和学说 谈论刑事责任的所有问题,必须明确其核心问题——刑事责任根据问题。另外,刑事责任是质和量的统一,所以刑事责任根据问题必然存在质和量的根据问题。同时,刑事责任的根据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进行有效的分析。 西方关于刑事责任根据的学说,我国关于刑事责任根据的学说是形式责任根据的主要学说分类。而我国关于刑事责任根据的学说又主要包括:第一,哲学根据说。第二,法学根据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是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其次,刑事责任的实质根据,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另外,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 (二)醉酒人刑事责任理论根据的学说 国外对于醉酒人刑事责任理论根据的学说主要由社会利益说,原因自由行为说,而我国对于醉酒人刑事责任理论根据的学说主要由以下观点:根据说,严格责任说,实行行为延续说,心理事实加规X 评价说以及犯罪构成要件符合说。

醉酒后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吗

醉酒后的法律风险,你知道吗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22年第31期 “我借钱的时候喝醉了,能不能把钱还给我?”“我赠予对方的财物,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发生的,我现在要求对方返还!”对于醉酒者而言,醒酒后第一反应很有可能是悔恨。酒后言行无状,能以“喝醉酒”为由请求从轻处罚吗? “我借钱的时候喝醉了,能不能把钱还给我?”“我赠予对方的财物,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发生的,我现在要求对方返还!”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此类案例比比皆是。不少人酒后言行无状,在公共场所撒钱、大声喧哗,甚至还会殴打他人、酒后驾驶等。但是,“醉酒”并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理由。一旦触犯相关法律,当事人面临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苏小琴对醉酒者诸多行为的法律风险进行了如下解读。 酒后犯罪或从重处罚 对于醉酒者而言,常见的情形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公私财物或者发生肢体冲突等。在这些情形下,当事人会被处罚吗?对此,苏小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对于当事人醉酒后做出的一些不理智行为,如破坏公物、殴打他人、哄闹公共场所等,达到治安管理处罚标准的,应当给予处罚。” 那么,如果当事人醉酒后没有闹事行为,但是对本人产生危险或者对他人构成威胁,应该怎样处理?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有明确规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其酒醒。 此外,醉酒后的种种行为不仅可能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也有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苏小琴介绍说,如果有醉酒后损毁公私财物行为,根据损毁的公私财物的价值和主观故意程度的不同,有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或寻衅滋事罪。醉酒后实施家庭暴力、故意伤害行为致对方轻伤以上的,构成故意伤害罪。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有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对于醉酒者而言,醒酒后第一反应很有可能是悔恨。那么,能以“喝醉酒”为由请求从轻处罚吗?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刘剑平醉酒后杀人

刘剑平醉酒后杀人案 被告人:刘剑平,男,28岁,陕西省富平县人,住陕西省咸阳市,原系陕西省第二纺织机械厂工人。1991年9月20日被逮捕。 1991年9月11日下午,被告人刘剑平因家务琐事与其父赌气,先后在其家中和咸阳市广场地下宫等处酗酒。当晚12时左右,刘剑平又到咸阳市吴家堡桥北羊肉泡馍馆喝酒。饭馆经理发现刘饮酒过量,怕他闹事,劝他不要再喝了,并让服务员张广利、徐博护送刘剑平回家。张、徐二人用自行车把刘护送到刘的家门口,等候刘家的人出来作个交待。此时刘剑平进屋拿出一把菜刀,向张广利的头部猛砍一刀,徐博见状逃离,刘持刀追赶未追上。刘剑平的弟弟和父亲赶到现场,见张广利被砍倒在地,即将张送往医院抢救,张广利终因颅脑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案发后,刘剑平所在的工厂和车间均以刘平素没有劣迹,一贯表现较好为理由,要求对刘剑平从宽处理。 「审判」 陕西省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刘剑平酗酒后杀害无辜,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情节恶劣,后果严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一百三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该院于1992年1月8日作出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剑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刘剑平不服,以他是醉酒失控,过失杀人,原判量刑过重为理由,提出上诉。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经过二审审理认为,被告人刘剑平酗酒后持刀杀死人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论罪应当处以死刑。但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刘剑平还不属于罪大恶极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刘剑平以醉酒失控,系过失杀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其所诉原判处刑过重的理由,可以采纳。原审法院判决认定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罪准确,审判程序合法,唯处刑偏重。据此,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于1992年12月29日判决如下:一、撤销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的刑事判决;二、刘剑平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评析」 本案在二审审理期间,对刘剑平醉酒后杀人的行为可否从轻处罚,意见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刑法第十五条第三款明确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法律没有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或者可以从轻处罚。本案被告人刘剑平醉酒后竟将一个做好事送他回家的无辜的人杀死,实属情节恶劣,对他从轻判处没有法律依据。虽然醉酒后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有所减弱,但醉酒是一种自陷行为,咎由自取,不宜视为从轻情节。因此,应当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关于酒驾肇事的刑法责任探析

关于酒驾肇事的刑法责任探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当前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对于醉酒驾驶的刑法归责问题也有了进一步完善,醉酒驾驶所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比较大,必须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记忆解决,只有在法律的完善下才能对酒驾肇事刑法归责问题更加合理的处理。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酒驾肇事罪设置的必要性及入刑的问题加以详细分析,然后就酒驾肇事的刑法性质和立法构想进行探究,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酒驾肇事的刑法归责问题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一、引言 我国的人数不断增长下,车辆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交通事故的发生案件不断增多,酒后驾车的现象比较突出,对社会的稳定就造成了严重后果。随着醉酒驾车造成的事故频发,所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要想将这一社会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在立法上进行管制就比较关键,所以加强酒驾肇事的刑法立法的理

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酒驾肇事罪设置的必要性及入刑的问题分析 (一)酒驾肇事罪设置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近些年的酒驾肇事事件的发生率较高,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较深远,为能够充分的对这一社会问题得以遏制,从法律层面进行设置相关罪行就比较必要。将酒驾如醉有着其必要性,主要是由于当前的交通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在经济发展背景下,汽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这就使得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有了增这其中的酒后驾驶以及醉酒驾驶等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在诸多的交通安全事故发生背景下,加强在法律层面的完善就比较关键[1]。 为能有效预防醉酒驾驶犯罪事件的发生,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以维护,就要在相关法律上进行修改,加重酒驾肇事的处罚力度。由于醉酒驾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对公民的生命财产权益造成的巨大威胁,所以这也需要将酒驾肇事罪作为重要

醉驾入刑论文

醉驾构成危险驾驶罪即兴思维的克服与复位 一、醉驾入刑产生的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拥有汽车辆逐年攀升,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交通肇事案件不断上升,居高不下,据统计,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因醉驾引起的事故占50%-60%之多,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醉驾,成为当今影响人们安居乐业的专业杀手。 如何解决此问题,成为国家、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安部曾多次组织酒后驾车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酒后驾车屡禁不止,在醉驾入刑立法讨论过程中,争议颇多,最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5月1日实施, 其中第22条规定:在刑法第133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3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此规定,使争论颇久的醉驾是否入刑尘埃落定,使刑法体系中的交通肇事罪中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并设置了最高刑为拘役6个月的刑罚,道路

交通安全法也作出了修改,对醉驾者规定了吊销驾驶证5年的处罚。 对于醉酒驾驶,是否达到情节恶劣,才构成《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危险驾驶罪,是否原本由行政法调整的所有情节均纳入到刑法的调整范围,赋予其刑事违法性,均给予社会惩罚。国家在危险驾驶行为上的态度,曾一度引起热议,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如何掌握醉驾的入罪标准更成了争议颇为激烈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醉驾应一律入罪,无论情节如何、是否严重”;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立法规定追究醉酒驾驶的刑事责任,没有明确需以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为前提,但根据刑法总则第13条规定的原则,危害社会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对醉酒驾驶的责任追究,要注意刑事责任与行政处罚的衔接。” 《刑法修正案(八)》施行以来,司法机关更是加强了对道路交通驾驶中酒驾、醉驾行为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的力度。因醉驾涉嫌构成“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判刑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而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醉驾入刑的消息,更将民众对于醉驾入刑的关注推向了新的高潮。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到了“醉驾并非一律入罪”的问题,特别强调了对醉驾行为必须注意刑事责任追究与行政处罚的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