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20.11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中国地理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掌握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可能还有一定的疑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
2.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3.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
2.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理差异案例资料。
2.制作PPT,展示中国地理差异的图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地理差异。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地理差异案例,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差异的存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列举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加深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的差异。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综合思维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从气温、降水、地势等方面理解我国的自然差异;从农耕制度、农作物、人口、经济等方面理解人文差异。
4.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找出其范围,理解划分的主导因素。
(三)地理实践目标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比较其南北方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重点和难点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划分原因。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所以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
因此,在本章教材的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的景观图片。
问题引领:猜猜看,福建、新疆、黑龙江、海南、西藏、江苏对应的是那幅图,并思考不同地区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由于我国东西降水差异、东西地势起伏、南北气温差异显著,各地景观差异明显。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课方案■ 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 教课目的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明显,培育尊敬差异的意识,建立人地和睦的理念。
2.能在地图上确立“秦岭—淮河”的地点,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地区区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经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限(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4.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相互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 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1.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明显。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四大地理地区及其区分。
【教课难点】四大地理地区的区分及意义。
■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对于中国年俗的资料。
■ 教课策略从学生身旁熟习的现象引入新课,能够有效地调换学生的参加意识,创造优秀的学习气氛;经过阅读剖析图片、数据和文字资料,加强学生获守信息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经过小组的合作,能够更实时地解决学生的迷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停提高能力。
■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从学生身旁的传统节日导入新课,调换学生的参加意识,创造踊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教师:春节是我国最富裕特点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时期,我国的汉族和好多少量民族都要举行各样活动以示庆贺。
你知道我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春节风俗吗?学生回答。
设计企图:本节课是寒假开学的第一节课,寒假中学生度过了我国最富裕特点的传统节日──春节,感想许多,从这一话题下手,学生有话可说,也表现地理就在身旁的理念。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现:播放视频《中国年俗》。
学生:经过视频再次感觉我国春节的气氛及地区的差异。
讲解新课── 充足调换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指引学生议论、沟通。
承转:中国年俗出色纷呈,不一样的地区差异很大,那么其余方面还有没有差异?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列举出祖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如地形、气候、植被、人口、文化等。
3.教师引导学生将列举出的差异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中国地理差异。
二)区域划分的意义活动:探究中国的地理差异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
2.教师重点讲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引导学生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课堂探究,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归纳活动:总结中国地理差异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中国地理差异,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总结出的差异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国地理差异。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中国地理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祖国风光、讨论祖国各地的自然和人文差异、探究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的意义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感悟“区域差异”和“区域划分”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
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学生回答如下: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我国东部地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地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重点:
1.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
2.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难点:
1.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突出的特点。
教学过程:
秦岭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
谈谈。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体会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
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学习(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
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影响因素是地势因素。
2.人类活动差异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人口、城市、交通线差异:东密西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作息时间差异:读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说一说这种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拓展延伸:文化传统之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差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的差异。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本章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内容共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我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较为详细地讲述了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第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主要是让学生先从宏观上感受和认识区域地理差异就在自己身边,并初步理解区域地理的划分依据,为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不完善,有待提高。
列举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别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题。
教学过程引课:(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参照图5.1分析我国的地理差异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小结:主要表现是自然环境差异、人文环境差异。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时间地址招集人第五章中国的地课时课时科任教师课题理差别(总第课时)讲课时间知识与能力:认识区分地区的依照,知道依照不一样,区分的地区也不一样;我国四大地区的划教课分及其分界限。
目标过程与方法:经过看图、读图、进一步稳固、提升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各样讲堂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参加意识和学习地里的兴趣。
要点:我国四大地区的区分及其分界限。
重难点难点:我国四大地区分界限的区分依照。
教课过程教研活动记录自主备课记录一、导入新课利用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不一样地区的差别。
二、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区分地区的依照,知道依照不一样,区分的地区也不一样。
2、掌握我国的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并能合作探究出分界限的主导要素。
三、出示自学纲要(二)、四大地理地区1、我国的地理差别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依据不一样的标准,把我国区分红不一样种类的地理地区—、、等。
2、综合地理地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色,能够将我国区分为四大地理地区,即地区、地域、地域和地域。
每个大的地理地区都有明显的地理特色,但区域内仍旧显然,能够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的地域。
,四、疑难研究教研活动记录议论增补记录四大地区的界限及区分依照。
指引学生读图察看,找出四大地区的分界限A、B、C,认识确立界限区分的主导要素。
五、教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区域种类和尺度,认识了我国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界限、地点和范围,知道四大地理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六、稳固新知、学会运用1、出示训练题、《基础训练》2、检查达成状况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别一、地理差别明显板书二、四大地理地区设计1、不一样的标准,不一样的地区2、四大地理地区的名称、分界限、区分依照教课反思。
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差异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2.教学资源:地图、统计数据、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引导他们发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吗?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2.分组讨论: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如: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2.分析我国地理差异的成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
四、案例分析1.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地理差异”为例,让学生分析两个流域的地理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地理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等。
2.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克服地理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绘制我国地理差异示意图。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地理差异,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是否深刻?3.课堂活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地理差异,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的差异。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本章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内容共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我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较为详细地讲述了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第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主要是让学生先从宏观上感受和认识区域地理差异就在自己身边,并初步理解区域地理的划分依据,为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
能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不完善,有待提高。
列举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别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题。
教学过程
引课:(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参照图5.1分析我国的地理差异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小结:主要表现是自然环境差异、人文环境差异。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
(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四大地理区域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6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
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完成第6页活动思考回答。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 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
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