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348.57 KB
- 文档页数:4
食品安全未来展望食品安全未来展望引言:所谓食品不仅是指食品的原材料及食用安全,而是指从食品生产加工至食用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符合我国标准及相关要求,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
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基础的民生问题,更为一种可稳定社会的安全体系,现针对目前我国所存在的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
1 食品安全方面的现状1.1 过度使用化肥及农药农民在生存农作物过程中,为了促进产量而出现过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情况,忽略了此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土壤中残存有毒有害物质的现象越发严重,对广大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1.2 伪劣食品较多部分生产厂家为了获取较高的利润而降低成本生产一些伪劣产品来欺骗消费者,例如使用地沟油来替换正品实用油,或采用工业乙醇来制造假酒,另外,这些生产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常将知名品牌的名称进行适当更改,便于出售。
1.3 重金属污染量较大部分生产食品常出现重金属污染情况,而由于重金属的半衰期较长,进入人体后不易分解与代谢,易可出现蓄积等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各类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病,甚至诱发癌症的出现,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
1.4 转基因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由于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具有广泛的销售前景。
但由于我国目前转基因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同时转基因食品并未证实对人体百分百无伤害,因此,目前相关专家学者认为该项技术对人类生命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深层次原因归结在一起实质上就是市场失灵和政府控制失灵同时并存所导致。
2.1 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用来负责食品安全部门较多,而此类部门的工作应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但有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质量较差,导致了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较不理想,其相目前我国用来负责食品安全部门较多,而此类部门的工作应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但有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质量较差,导致了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较不理想,其相关法律的配套性及协调性也较差,这就对食品安全造成了威胁。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展望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展望一、引言水产品是我国重要的食品资源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析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现状(一)问题的普遍存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其中,水产品污染是导致质量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环境污染、饲料污染、养殖水域污染等都给水产品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使用非法兽药和化学肥料,加剧了水产品质量问题。
(二)标准和监管不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和监管相对滞后。
存在标准不统一、监管缺失、执法不严等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粗放式养殖方式也增加了水产品质量风险。
(三)消费者信任危机长期以来,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信任受到了重创。
一些消费者不敢购买水产品,对水产品存在心理防线,这对企业和整个水产品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解决方案(一)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水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相关的标准和准入机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追责处罚,从根本上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
(二)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水产品养殖技术的创新。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养殖环境,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加强信息透明度建立水产品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通过建立可追溯体系,提供水产品的溯源信息,增强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信任感,让消费者全程参与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中来。
四、未来展望(一)提高质量标准我国应当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水产品质量标准。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国内外食品安全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班级:食安092姓名:徐文麒学号: 2009057073摘要: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食品的保藏、检测,和国外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他们的做法,让我们大致的知道食品安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好的对策和建议。
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对策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也能够让大多数不知道食品安全的人们能够知道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和所需要做的地方。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保藏;原因分析;发展对策;一、我国食品安全与污染1.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
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
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1.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各国政府和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和管理,以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食品安全领域的现状。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等。
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
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此外,食品链整个环节的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监管。
然而,由于监管不力和违法行为的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接下来,我们展望食品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合作的加强,我们可以期待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首先,先进的检测技术将会应用到食品安全检验中,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食品成分和微生物特征,快速判断食品是否安全。
其次,全球合作也将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和管理。
各国政府和组织将加强信息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此外,消费者的意识觉醒也将对食品安全产生积极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食品的质量和来源,选择健康、绿色的食品。
在未来发展中,食品安全将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全球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随着全球贸易的增加,食品的源头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这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标准协调,确保食品贸易的安全和公平。
第二个挑战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问题。
食品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加强监管,但要想做到全面监管并不容易。
此时,科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并结合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监管效能。
第三个挑战是消费者需求和食品供应之间的失衡。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质量和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食品产业的供应链系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需求。
因此,需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并推进食品供应链的改革。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既是当下的紧迫问题,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
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作者:卢高超王小娟安铁鹏屠锦娣来源:《食品安全导刊·中旬刊》2021年第07期摘要: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安全法规的完善、监管主体的演变、安全标准的提升、检测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现状,并对食品安全的未来和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食品安全;发展现状;趋势从远古人采集的天然生食到现在精心烹制的美食,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获取快速便捷,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多见[1]。
从根本上讲,食品安全问题的形成具有复杂性。
长期以来,人们注重经济建设,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正在食品安全领域集中显现,特别是重金属、添加剂滥用,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尤为突出。
在源头上,生产种植环境污染、农兽药过度依赖、各类添加剂大量使用等多层因素叠加,导致食品安全风险与日俱增[2]。
1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分析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自然资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技术、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密切相关。
其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监管行为方式及相关标准方法与食品安全管理尤为密切相关。
1.1 食品安全法规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食品安全法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偏到全的发展,由早期的部分领域预防食源性中毒到《食品卫生法》落地执行,再到2015年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其发展大致过程经历了从餐饮消费领域以防食源性中毒事件为目标的卫生管理、行政法规提升到法律的层面,确立监管主体到全过程统一监管的史上最严法律3个阶段。
1.2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演变1982年,《食品卫生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内部管理机制建立。
该段时期,食品卫生的监督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各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的食品管理,造成政企合一,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及其主管部门就是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者等。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品对民生的重要性,而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因为食品安全不仅关系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还关系到民生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食品安全管理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因此,加快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1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1 食品安全内涵的科学界定在学术界,食品安全有两种定义,分别为:相对安全和绝对安全。
而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中追求的是相对安全,它是指:在日常食用中,食品本身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确定性。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内涵的理解是:从毒理学角度看,食品无毒、无害;从营养学角看,食品符合相应的营养标准;从临床学角度看,食品应当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1.2 食品安全研究的意义食品安全研究的意义有3个方面:重要性、危害性和相关性。
首先是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品是民生问题。
而食品安全不仅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其次是危害性,食品安全问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稳定、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最后是相关性,从危害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层面广泛,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政治等相关联的系统问题。
1.3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是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局面相对错综复杂。
就目前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5个方面:从业人员相关素养不高、局部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违规生产经营、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以及新技术产品存在潜在危害。
对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1.4 食品安全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问题,应对策略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例如不断完善相应法律,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加强科学监管,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体系等,对食品安全问题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综合保障能力[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
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国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应着重加快建立健全五个体系。
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大质量安全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从总体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很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1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近年中国卫生部每年接到食物中毒报告一二百起,涉及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除意外事故外,大部分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
2001年在江苏、安徽和其他省份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造成77人死亡;人们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感染的禽肉而广泛发生于学校、家庭、公共餐饮单位的食物中毒多起,其中不乏有上百人的大型食物中毒,微生物性危害已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1.2化学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1.2.1种植养殖业污染源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中国每年氮肥使用量达2500万吨,农药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
过量的使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较多,而硝酸盐会进一步形成强致癌物—亚硝酸,对人体造成危害。
农药滥用或残留同样会造成对人体的巨大危害。
2000年,有关部门对部分省会城市的9个蔬菜品种中的9种农药和14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定点检测,总体合格率仅为54%,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达到31%。
同时,因售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被人们使用后不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还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和疫病的增加。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需求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行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从食品行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食品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不论是从供给端还是需求端来看,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势头。
从供给端来看,食品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食品加工更加高效、安全,能够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同时,食品行业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成为了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各类食品品牌争相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形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健康、营养、方便成为了人们选择食品的重要因素。
这推动了食品行业从传统产品向功能性产品和个性化定制产品的转变。
例如,低脂、低糖、低盐等功能性食品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定制化餐饮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
除此之外,跨国食品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消费体验,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加剧。
未来,食品行业将呈现出更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首先,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绿色、有机食品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消费者将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对食品的溯源和供应链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
这将推动食品行业加大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同时,也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食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其次,科技的发展将为食品行业注入新的动力。
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变食品行业的经营模式和消费者体验。
比如,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可以直接与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交流和互动,实现个性化定制需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食品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市场预测和产品研发,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食品供应链的追溯和监控,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从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主要是由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监管不力导致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食品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些食品企业为了谋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采用劣质原料、添加有害物质等手段生产食品,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市场监管不力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管手段不够强力等问题,导致了食品企业可以逍遥法外,违法生产、销售劣质食品。
这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改善建议,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也涉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尽管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监管和管理,但问题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思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从有毒食品、假劣食品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层出不穷。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还损害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影响了我国食品出口的竞争力。
我们必须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形象的严重影响。
我们需要明白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每天,我们都要面对各种食品,而这些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收稿日期:2013-03-15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142011054)作者简介:燕波涛(1978-),男,山东泰安人,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创业管理、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等。
E-mail :yanbotao@我国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燕波涛(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101601)摘要:开展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是保护消费者免受消费品伤害、保持消费信心的重要前提。
我国启动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目前我国关于消费品安全的研究主要包括消费品安全评价、消费品伤害致因、消费品安全监管三个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今后的研究将会拓展到消费品安全法规与标准、伤害致因、监测与预警、学科归属等方面。
关键词:消费品安全;研究现状;研究展望;学科分类中图分类号:F760,X91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69(2014)01-0116-04Research on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YAN Bo-tao(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jiao ,101601,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enhances the confidence of consump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s from being hurt by dangerous consumer products.Consumer product safety research was started un-der certain social background.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clude aspects of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evalu-ation ,accident -causing and consumer safety supervision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possible deficiencies.The future research will be extended to consumer product laws &standards ,accident -casuing ,surveillance &warning ,and subject classification ,etc.Key word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subject classification消费品安全是指在产品使用寿命期限内,消费品能达到在使用中和可合理预见的误使用过程中,不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状态[1]。
开展消费品安全问题研究对于生命保障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关于消费品安全的研究现状如何,今后有哪些动向,都值得探究。
1我国启动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的背景严峻的社会现实促使我国启动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并大力推行监管行动。
首先,我国国内消费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幼儿误食打火机滑轮、热水袋烫伤、椅子爆炸、啤酒瓶爆炸、服装过敏、玩具伤人等消费品安全事件在报道中常见。
其次,欧美通过消费品安全监管保证本地消费者安全的同时也为进口商品设置了技术壁垒。
1972年成立的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 )和2001年设立的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 )在减少消费品伤害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2012年,CPSC 通报和召611第11卷第1期2014年1月华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1No.2Jan.2014回的产品中63%产自中国,RAPEX通报和召回的产品中有超过50%产自中国,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受到很大影响。
2我国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的现状近五年我国消费品安全相关研究发展迅速,2011年4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消费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研究及标准研制》(2006BAK04A23)成功结题验收,标志着“消费品安全”学科门类雏形显现。
目前国内研究成果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一是消费品安全评价研究,针对消费品是否安全的问题;二是消费品伤害致因研究,针对消费品为什么不安全的问题;三是消费品监管系统研究,针对如何生产更安全的消费品,以及消费品不安全怎么办的问题。
2.1消费品安全评价研究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研究。
微观层面是指具体消费品安全性判定要依据国家标准,使得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
目前大部分行业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性标准而且在不断修订。
对于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出现的没有对应行业标准的新产品,则适用于《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GB/ T22760-2008)。
对于宏观层面消费品安全水平的评价偏重于理论研究,谢秋慧等[2]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消费品分类安全性等级评价,于彭等[3]提出了用于行业消费品整体安全性评价的质量指数模型,为选择重点监管行业和产品种类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2.2消费品伤害致因研究按照事故致因理论的观点,消费品伤害致因包括物因、人因和环境因素。
关于物因的研究,主要围绕物理、化学、生物三个质量安全因子展开:消费品伤害过程模型[4]、消费品伤害致因模型[5]和因子作用机理多层网络结构模型[6]揭示了消费品伤害发生的因果过程;汤万金[7]、于彭[8]、孙嘉天[9]等开发了多种针对因子的通用风险评价方法,针对电器附件[10]、床垫[11]、胶粘剂[12]等消费品的安全影响因子体系已经建立并据此制定了国家标准。
关于人因的研究包括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研究:生产者因素相关的研究大部分都还只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13],如吴祥佑[14]则基于消费者福利理论解释了消费者选择对消费品安全性的逆向影响。
关于消费品伤害环境致因的研究因为与目前主流的“本质化安全”理念相冲突而没有成为专门的研究专题,但针对该问题,我国已经有了《电器设备应用场所的安全要求》(GB/T24612-2009)等一系列行业推荐性标准。
2.3消费品安全监管系统研究制定和实施消费品安全标准是提高消费品安全性的首要措施,但符合安全性标准的商品依然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标准的先进性和执行度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高消费品安全性还在以下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2.3.1消费品安全性设计与生产管理的研究生产者的主动行为是消费品安全的主要屏障,采用全面的消费品安全管理体系[15]是生产更安全消费品的主要途径,通过提高安全性关键度[16]改进产品开发流程[17],提高安全性设计[18-19],以及完善消费品安全标签[20]和消费品安全警示信息[21],能够帮助生产者显著提高产品安全性水平。
2.3.2消费品安全法规的研究消费品安全法规是保障消费品安全的根本性制度基础。
首先是对国外的学习借鉴性研究,王军[22]、徐战菊[23]、陈红梅[24]等数十位研究人员对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消费品安全法规进行了解读和借鉴,反映出国内对消费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尽快完善我国消费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期盼。
其次是对我国现有消费品安全法规的研究,研究角度相对较窄,主要针对产品责任法律制度[25-26]展开研究,王成文[27]、王立志[28]和于彭[29]分别设计了消费品安全监管体制、公共管理模式和系统管理模式,从整体角度进711第1期燕波涛:我国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行了有益的探索。
2.3.3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的研究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是减少伤害的重要和必要措施,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刘霞等[30]探索了建立我国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路,孟鹏[31]则在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消费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方法。
总体而言,国内消费品安全研究快速发展,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致因研究比较充分,但监管系统研究相对落后,产品安全性决策的经济分析、监管制度设计的博弈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如何处理不安全消费品和相关伤害事件依然在法规层面和执行层面缺乏支持。
3我国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展望从目前可预见的研究趋势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3.1标准研究全面提速,专项立法提上日程“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在2011年8月成功结题验收,标志着我国标准研究上了新台阶,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行业主动制定和修订标准的速度逐渐加快。
对于借鉴美国《消费品安全法》、欧盟《通用产品安全指令》、日本《消费生活用产品安全法》等发达国家经验,制定出台我国消费品安全专项立法的呼声渐高,支持性研究也将更深入展开。
3.2消费品伤害致因研究转向个别研究关于消费品伤害物因的研究暂时会告一段落,环境因素的研究不会成为热点,但人因研究,特别是基于消费者心理和生产者组织行为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进展。
3.3消费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研究全面展开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质量安全评价与网络预警方法研究》的启动,以及2012年2月“全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协作网”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消费品安全监测与预警方法与机制研究将全面的、有组织的展开,相关研究成果与行动将对改善消费品安全水平提供重要支持。
3.4关于消费品安全学科归属的研究将会出现目前国内是把消费品安全等同于消费品质量安全,然后归入质量管理的研究范畴,属于管理学下的三级学科。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即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32],从安全的定义中体现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来看,消费品安全还应该归入安全科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为了深入开展消费品安全科学研究,关于消费品安全学科代码的探讨必将出现,至少应在“安全科学技术”分类及代码的“安全物质学”(62023)下设该领域的分支学科。
4结论我国的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处于初期阶段,消费品安全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快速发展,消费品伤害致因研究比较充分,而监管系统研究在未来将全面、深入展开,这些研究将使更多的人关注和推动我国的消费品安全事业,最终使我国消费者能在小康社会里享用安全的消费品。
参考文献:[1]刘霞,罗红旗.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J].中国质量,2009,(9):10-11.[2]谢秋慧,卫碧文,于文佳,等.轻纺消费品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10,(4):58-61.[3]于彭,黄冲,刘卓军.消费品宏观质量评价模型与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24):68-76.[4]张子晗,孙嘉天.消费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其启示[J].中国质量,2010,(8):17-19.[5][5]刘霞,罗红旗,顾莉萍.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消费品伤害发生作用机理[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1,(9):20-22.[6]刘卓军,于彭.消费品伤害形成机理的多层网络模型811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C]//蔡晨.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2010:171-176.[7]汤万金,杨跃翔.消费品安全标准化和风险评估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8]于彭,穆慧娜.消费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风险评价模型研究[C]//蔡晨.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2010:177-182.[9]孙嘉天,张子晗,秦扬.基于消费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的量化风险评估研究[J].标准科学,2010,(4):4-8.[10]罗怀平,高一盼,钱峰.电器附件质量安全关键影响因子研究分析[J].日用电器,2010,(9):38-41.[11]赖德明.床垫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研究[J].家具,2011,(4):94-97.[12]徐洋,李海东.国内外胶粘剂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研究[J].上海标准化,2010,(8):43-47.[13]邓雅芳.中国产品安全责任的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14]吴祥佑.产品质量安全迅速提高对福利的冲击———基于消费者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94-99.[15]王亚男.制造商与消费品安全管理[J].中国质量,2009,(9):12-14.[16]王小文.产品安全性关键度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7.[17]冯刚琼.预防召回的产品开发安全管理模式[J].汽车科技,2004,(2):41-44.[18]张方瑾.产品设计中安全性原则的体现[J].当代艺术,2011,(3):15-17.[19]刘娜.关于产品的安全性设计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20]王立志,罗自立.基于风险公示的消费品安全标签研究[J].中国质量,2009,(9):17-18.[21]宋荷靓.消费品安全警示信息研究[J].中国质量,2009,(9):21-23.[22]王军.欧盟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总览[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2):54-55.[23]徐战菊.美国儿童消费品安全[J].大众标准化,2007,(5):47-49.[24]陈红梅.最新《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解读[J].纺织导报,2009,(7):124-126,128.[25]曾莹.论我国产品缺陷认定标准法律制度的完善[D].暨南大学,2009,[26]李斌.论中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7):46-47.[27]王成文.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28]王立志.消费品安全公共管理模式研究[J].质量探索,2011,(8):1-2.[29]于彭.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30]刘霞,罗红旗,汤万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基于美日消费品安全风险管理经验[J].中国国情国力,2011,(9):40-43.[31]孟鹏,陈明,史春阳.我国非食品类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研究[J].标准科学,2011,(12):84-87.[32]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11第1期燕波涛:我国消费品安全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