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灰色地带的景观开发模式西雅图油库公园开发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28
浅谈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中特色景观的营造发表时间:2015-01-27T10:59:51.8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樊欣[导读] 西雅图的炼油厂公园是世界上对工业废弃地改造和利用的经典的成功案例之一。
樊欣北京东方奥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对简述现阶段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的介绍,并对国外优秀案例进行借鉴,阐述汲取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精华的同时更加强调工业废弃地在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实现改善城市形象、形成特色景观的综合类型的挑战,为我国现阶段的风景园林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再生景观,生态修复,特色景观 1.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生态城市战略转型的要求,城市工业不断外迁后所遗留的工业废弃用地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已成为我国生态安全问题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以往对工业废弃地的治理大部分是采用单纯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但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只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景观再生理念的植入可改变单一治理模式,为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再生景观中特色景观的营造又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舒适的新景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2.相关概念界定2.1 工业再生景观工业再生景观是以展示工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工业的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休闲、观赏、运动、科学考察等特定的空间地域类型。
2.2 生态修复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
3.国外经典案例介绍上世纪90 年代以后,国外开始用生态技术恢复及再生景观的理念对曾经有着辉煌历史当前已经衰败了的工业废弃地进行开发利用,形成再生的新景观模式,并且根据其现状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使残留的工业废弃地成为地方新兴的特色景观为当地居民重新使用。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在国内外存在许多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处理废弃地时的不同策略和设计理念。
下面我将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国内案例选取的是中国上海的“炉博公园”项目。
该项目废弃地位于上海杨浦区,原为一座废弃的火力发电厂,规模庞大、工业遗存丰富。
设计者在保留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将整个发电厂改造成为一个城市公园,保留了原有厂房的工业特色,并融入了景观、休闲、体育等多种功能。
公园内设置了广场、绿道、游乐区等休闲设施,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植被的引入、雨水的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
而国外案例选取的是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项目。
该项目废弃地为一条长约2.3公里的铁路高架桥,被废弃多年后遭到拆除的命运。
然而,经过设计者的创新之举,这个废弃地成功转型为一个城市公园。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铁轨、公路、砖墙等一些标志性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公园设计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公园内设置了步行道、植被、休闲区等,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
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区域的形象,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美国城市更新的样板案例。
通过对比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的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首先,国内外设计者都倾向于将废弃地转化为公园,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其次,两个案例都注重保留废弃地的原有特色元素,充分利用废弃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国内案例更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设计提高公园的环境质量。
而国外案例则更注重创新和改造,将原有废弃地转化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
综上所述,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表明不同地区在处理废弃地时存在一些共同的设计理念和策略,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典型案例不仅在城市更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棕地再利用——17个精选案例澳大利亚BP石油公司遗址公园2005年3月12日,时任政府部长汤姆·尤伦(Tom Uren)和北悉尼市长吉尼亚·麦卡佛(Genia McCaffer)宣布BP澳洲子公司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
公园的设计获得了诸多奖项,包括2006年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师协会(AILA)国家项目奖、2006年北悉尼景观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优秀奖。
Mcgregor+partners景观设计事务所也因此赢得2005年AILA 总体优秀奖和优秀设计奖。
新落成的滨海遗址公园占地2.5公顷,位于威弗敦(Waverton)半岛。
这是北悉尼的滨水地区中第一个被改造成公园的工业场地。
早在1997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就决定将威弗敦一带的三处滨水工业场地改建成公园,否决了将这些地块出售并开发成住宅的提议。
于是,BP澳洲子公司的这块被污染的场地在经过改造后,变成一个后工业风格的现代公园。
BP公司的这块场地一度容纳了办公区和31座储油罐,巨大的弧形混凝土墙用以防止原油泄露污染海港。
紧凑的布局和简单结实的建筑构造反映出其原有的使用用途。
新的设计保留了场地的工业遗迹和海港特征,表现为连续的开放空间和大片的湿地,壮观的观景平台悬踞在高高的半圆形砂岩悬切面上,这里曾经矗立着巨大的储油罐。
混凝土和金属阶梯将各个空间连接起来,方便游人欣赏岸边的亲水性野生生态系统。
▋英国伊甸园工程(Eden Project)“伊甸园”是英国新千年庆典工程之一,有“世界第八大奇观”之美誉。
它建在英格兰西南部康沃尔郡圣奥斯特尔附近一座废弃的粘土矿区,耗资7400 万英镑(约1.1亿美元),于2001 年3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伊甸园”由4座穹顶状建筑连接组成,穹隆架是钢管构成的一个个六角型,上面覆盖着由轻型材料制成的透明盖板。
这种材料的重量只有玻璃的百分之一,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
“伊甸园”是一座巨大的植物园,里面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种植物,其宗旨是展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依靠植物进行可持续发展,被誉为“通往植物与人类世界的大门”。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废弃地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丰富城市文化,并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比较国内外两个典型的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案例。
国内案例:上海外滩滨江公园上海外滩滨江公园是经过上海市政府组织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得出的设计方案。
在此之前,这一片区域是城市的废弃地,被用作停车场和简陋的草坪。
设计团队通过对外滩滨江公园的规划设计,成功将废弃地打造成一个具有现代感的城市公园。
首先,设计团队充分利用了滨江位置的优势,通过营造步道、景观平台和露天广场等方式打造了开放的空间,提供了景观观赏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设计团队尊重了上海外滩的历史文化,通过修复和保护原有建筑,让公园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丰富了外滩的文化内涵。
最后,设计团队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使用了可再生材料和生态种植,提高了公园的可持续性,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水景处理,进一步改善了周边的水环境。
这一设计案例成功地将废弃地转变为了对市民和游客都有吸引力的景点,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加了城市文化元素,并且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场所。
国外案例: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是将一段弃用的高架铁路改造为城市公园的典型案例。
原来的高架铁路废弃了多年,十分荒芜,并且严重影响了周边的城市景观和升值潜力。
设计团队将这条高架铁路改建成了一条线性的公园,植被丰富,道路宽敞,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
公园中设置了花坛、游乐设施、露台和户外展览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设计团队也注重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使用了可再生材料,采取了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了能源效率。
纽约高线公园的改造成功地使这一废弃的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了纽约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并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废弃地的改造中,都注重了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的原则。
云南财经大学景观案例分析报告题目:景观案例分析——西雅图煤气厂改造公园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景观更新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再利用。
用新的设计途径。
结合现代艺术手法.从美观、生态与社会性等方面着手,以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等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从而实现人、场地、自然和谐共存.在美国很久以前,所有的城市照明都是用煤气的,记得有一个老电影,英格丽.褒曼演的,叫《煤气灯下》也叫《郎心似铁》,就是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当时不管家庭用灯还是路灯,都是煤气灯。
而这个公园,以前就是西雅图城市照明用气公司的厂房。
煤炭在这里转化成煤气,通往西雅图城里的大街小巷,点燃这个城市的夜晚。
西雅图是一个挺大的城市,所以这个厂房也很大,这些压缩机,都是庞然大物的。
在城市发展史中这些工业场地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它的景观改造是每个城市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因此对传统工业留下的工业废弃地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研究和设计的新潮流.世纪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多.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和生物技术的成果,也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Union -——Gas Works park),这是全球第一个以资源回收方式改造的公园. 这个1906年为提炼煤气而建的厂区,1950年代由于开始供应天然气而被废弃了,1970年景观设计大师哈格(Richard Haag)巧手独创,将锈迹斑斑的工业设备化成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让煤气厂公园成了西雅图最负盛名的公园之一,这里是眺望西雅图中央区优美天际线的最佳之地,可以让人体会距离所带来的美感,也让人明白西雅图何以被称为“翡翠之城"。
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研------以西雅图城市为例摘要:以西雅图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为例,从概念、策略、结构和规划研究方法4个方面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分析,指出西雅图模式吸纳了马里兰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精髓一一内部连接的自然区域和开放空间网络,同时立足于城市既有结构和城市生活这2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构建了一个鼓励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由五大交织的网络系统构成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西雅图模式正文:西雅图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
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
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
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规划要素上,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
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等多方面,都能保证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参与行动随具体项目进程分阶段分解到整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