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半张纸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5
《半张纸》
小说通篇都用几乎白描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写出了他由幸福美满到孤独不幸,从悲伤到微笑的经历和转变,揭示了主人公乐观积极、充满朝气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①②
1.作者以“半张纸”为题目,对结构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3.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
4.课文最后一段蕴含丰富,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话题:文中的男主人公,妻儿俱亡,心灰意冷,原打算再也不回顾过去的一切,可是半张小纸改变了他对自己和对人生的看法,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自信。
读完这个小故事,你有哪些感悟或启发?
学生甲:人活着总要面对现实生活的。
快乐是一天,悲伤也是一天。
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要珍惜;不幸的,我们要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我的观点:
2。
《半张纸》学案教师版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截取生活横断面”的结构方式。
2.通过讨论,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题。
情感目标: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遭遇命运无常时对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与题旨难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学习安排:一教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是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典文学大师,也是世界文坛的重要作家。
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子》等。
二、探究小说主题(分组讨论)一)半张纸记录了主人公哪些生活经历?恋爱—失业—新工作—订婚—结婚—朋友盛极而衰—将为人父—丧妻夭子二)半张纸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变化?1、初恋的热情甜蜜2、失业的焦虑(短暂)甜蜜的生活中起了一点波澜,但这种焦虑是短暂的,因为他很快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3、新婚的和谐幸福4、将为人父的惊喜、不安没有直接提到主人公的心情,但写到了身边的人,修女、岳母,身边人的快乐折射出了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6、丧妻夭子的巨大悲痛“模糊了”——伤心流泪“像溺死的人”——痛不欲生见证小结:半张纸承载着主人公的喜乐哀愁,半张纸见证了主人公由大喜到大悲的情感历程。
(三)、归纳小说主题1)主人公怎样对待这半张纸?结合主人公读半张纸前与读半张纸后的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吻——告别过去折——收起过去放——深藏过去可见,主人公非常珍惜过去的这段人生历程。
2、徘徊、决定不去回想——难以忘怀高高抬头、骄傲、快乐——直面现实(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他已经尝到了一些生活所能赐予的最大的幸福”,经历过美丽浪漫,也经历过悲伤痛苦,相比于有些人,他认识到自己还是幸运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半张纸》完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以小见大的取材方法和文章的构思技巧。
●过程与方法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反复品读文章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体会主人公对生命、人生和幸福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对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安排的掌握。
2.小说容器“半张纸”背后的深层含义:记录人生经历、浓缩人生悲欢、开启人生智慧。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校徽里的故事威廉布莱克有句诗说“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一些“微小”的事物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内涵。
请同学们看胸前的校徽,你从校徽中看出了什么?大屏幕显示:这是一个______的校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阅读——一张神奇的纸阅读文本,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这是怎样的半张纸。
提示:可以从大小、色泽、字迹、内容、作用等角度进行回答。
大屏幕显示:这是_________________的“半张”纸。
➢大小:小的便签纸疑问:文章的标题是“半张纸”,而文本中说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那为什么说是半张纸呢?学习完整篇文章后再来回答。
➢色泽:淡黄色有光泽➢字迹:涂满好多种笔迹,黑黑的墨水写的,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的➢这是记录人生经历的半张纸明确: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解读:这一张小便签纸就像一个小小的容器,盛放着主人公两年间的生活经历。
从表层来看,这上面不过是主人公临时纪录的电话号码、店铺名和姓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解读:我们可以从这些内容中发现一些东西,这些名称和号码巧妙地串联起了主人公两年间完整的人生轨迹,从浪漫的恋爱到甜蜜的新婚,从银行失业到重获新工作,从朋友潦倒到亲友的关怀,从爱妻怀孕到亡妻丧子,方寸之间勾连着主人公的生命记忆,两年间人生的波澜起伏悉数展现在这张便签纸上。
《半张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小说内容、情感、主旨;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半张纸”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式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把握小说的内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幸福与痛苦。
教学重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与挖掘主人公的人生感悟;掌握作者的精巧构思。
教学难点分析“半张纸”在小说中的作用,把握作者以小见大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1.同学们,如果给了你半张纸,你会用它做什么呢?(学生各种奇思妙想)在同学们的手里,半张纸成了一个道具。
有这样一个人,他用半张纸记录了两年的生活。
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斯特林堡的小小说《半张纸》。
2.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斯特林堡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
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
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子》等。
经历:自称“女仆的儿子”;没学位,打短工;学生时代的文学才华;中年流寓海外;婚姻不幸。
斯特林堡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看法。
二、读1.《半张纸》以无“物”为题,那么这是怎样的半张纸呢?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听读课文,在书本上画记有关“半张纸”的语句。
2.清理思路:发现半张纸——俯读半张纸——珍藏半张纸。
3.小结:半张纸作用一:“半张纸”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
三、议1.这是怎样的半张纸?(特写、繁笔。
)色泽:淡黄色有光泽大小:“小纸头”“半张小纸”字迹:“涂满”“多种笔迹”“易辨认”“草草”质地:便条纸内容: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说明了纸头的内容在不同时候写成,写字的人也不一样,因而它就记录了不同时候发生的故事,也从侧面反应其内容丰富。
2.这半张纸上记录着主人公怎样的“一段人生事迹”?认识艾丽丝——在银行工作,失业——找到了另一个工作——和艾丽斯订婚——装饰新房——搬家——新婚,看歌剧——朋友从飞黄腾达到潦倒出走——修女、医生接生——请岳母照顾母子——换女仆——买药——订牛奶、买杂物、卖肉——母子去世,操办丧事内容包括:婚姻生活、工作、朋友几个方面。
《半X纸》教学目的要求:一、知识目标: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词语;了解有关作家、作品。
二、能力和方法目标: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三、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小说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传授学习现代派小说的技巧,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并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墙上的斑点》导入。
在《墙上的斑点》中,伍尔夫通过墙上的一个小小的斑点,引发了她脑海中关于生活、文化、历史、秩序、生命等广泛的思考,最后我们发现,原来那个斑点只是一只小小的蜗牛。
可见,蜗牛虽小,但在伍尔夫那里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要接触另一样微不足道的小事物——半X纸,半X纸在我们手中能做些什么呢?折飞机、打草稿……它在我手里估计就是写上今天的语文作业,然后给课代表。
那么,半X纸落在瑞典的作家斯特林堡的手中,不知道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会不会像那只蜗牛在伍尔夫那里一样,发挥巨大的作用?二、作者简介斯特林堡,瑞典戏剧家、小说家、诗人。
他是继易卜生之后的又一位北欧戏剧大师,仅剧作就有60多部。
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奥洛夫老师》〔1872〕、《父亲》〔1887〕、《借方与贷方》〔1892〕、三部曲《到大马士革去》〔1898〕、《古斯塔夫·瓦萨》〔1899〕、《厄里克十四》〔1899〕、《一出梦的戏剧》〔1902〕、《鬼魂奏鸣曲》〔1900〕等。
斯氏是位具有独创性的戏剧家,对现代欧美戏剧有广泛的影响。
他的主要剧本已有中译本,并被搬上中国舞台。
斯特林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一直被视为怪人和疯子。
与世长辞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渐受到重视,在瑞典出版了七十五卷本的斯特林堡全集。
然而他复杂神秘的人生,随着“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活动的举办,以及《斯特林堡文集》五卷本的推出,再次掀起了一股飓风。
尼采发疯前在致发疯前的斯特林堡的一封信中谈到,个性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等于零。
《半张纸》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以小见大的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2.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细节,把握文章主旨;小组合作探究深挖小说结构特点及作者情感;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体会主人公对幸福、人生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对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安排的掌握;2.主人公人生经历的梳理、把握他的情感和人生感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威廉布莱克有句诗所说“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这是对以小见大手法的巧妙比喻,是对“滴水藏海”艺术的形象展示。
这种手法,在中外作家笔下有许多精彩演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说《半张纸》就是这样一篇以“最小的面积集中最大思想”的优秀作品。
二、初读归纳:(1)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故事情节提示: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住所之前对生活的回忆,全部记载在半张纸上。
(2)重要媒介半张纸的特征提示:淡黄色有光泽?摇小纸头涂满各种笔记的?摇记录了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3)根据纸条内容推测他人生爱情经历哪几个阶段?提示:恋爱订婚――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失子(4)除了婚姻生活纸上还写了什么内容,都有什么启示?提示:工作、朋友的经历(5)填空归纳:这是一张?摇?摇?摇?摇的半张纸?小结1:故事?摇方寸之间浓缩人生?摇(板书)三、研读拓展:(1)主人公在读“半张纸”前后情感态度有何不同?提示:哀婉留恋、若有所失――骄傲快乐积极、执著,奋然前行(2)学生课堂两分钟情景演绎置身情境,演绎主人公两分钟回顾两年的悲欢离合,人生境遇。
地点:空房子主人公:头戴黑纱的年轻丈夫道具:墙上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条时长:两分钟回忆两年的全部美好过往小结2:结构?摇容器绽放文字光芒(板书)四、练笔提升(1)讨论:半张纸给了你怎样的生活哲理性启示?启示一: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积极追求人生幸福,又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不幸。
语文:《半张纸》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2,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在表达主题过程中的作用.3,拓展鉴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准备】布置预习【教学指导思想】本单元阅读侧重小说结构问题.结构为表达主题服务,因此理解小说主题是理解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以赏析小说结构为重点目标,在对主题进行挖掘探索过程中赏析结构妙处.【教学步骤】一,导入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幻灯展示: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幻灯展示作者相关知识.瑞典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作品,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肯定也不是随意之作.三,探究小说结构和主题(一),检查预习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开头"房客"即将离开,用倒叙的手法借助纸片上号码回忆刻骨铭心的两年生活.提示: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倒叙.◆问:如果这里先叙述所有故事,再写主人公的离开好不好不好,这样叙述形式过于单调.倒叙手法可以使情节悬念顿生,引人入胜.(二),对"半张纸"的探究1,形象感知"半张纸"外形等特点◆问:本文名字是《半张纸》,那我们就从这"半张纸"入手,来欣赏这篇小说.这"半张纸"是一张怎样的纸用文中的话填写下列表格:色泽大小字迹内容"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问:这是"半张小纸头" 纸很小,可内容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涂满字迹"说明纸头上已经记的条目很多,非常丰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说明其包含的内容不但丰富而且时间跨度很长.问:纸头上笔迹有很多种,有的写得很工整,有得是草草写成的,颜色也不一样,由此能看出什么纸头的内容在不同时候写成,写字的人也不一样,因而它就记录了不同时候发生的故事,也从侧面反应其内容丰富.2,深入探讨"半张纸"上的内容学生三分钟默读中间部分.默读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在课本上划出"半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请一个学生将自己划的部分读出来.其他学生补充.幻灯展示:艾丽斯银行出租马车行鲜花店……◆问:第三段写的艾丽丝是谁为什么名字"最美丽"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问: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说明他们新婚非常幸福.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问: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内心应该感到喜悦.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问: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知道原因吗活动设计:同组探讨这个问题,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说得很有道理.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作采取素描式勾勒方式,点到为止.篇幅虽小,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问:大家可以告诉我当时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的感受吗"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幻灯展示: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总结: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问:纸头上还写了银行,这是他工作的地方,银行是他生活的基础,那银行倒闭意味着什么经济来源的丧失,生活漂泊不定.◆问:没钱怎么娶妻呢"他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问:现在呢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问: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问:大家看看,黑板上展示的这三方面回忆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回答,预计能说到此类观点:"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等.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到作者的人生感慨.◆问:"过眼云烟"我觉得意思是"眼前如云烟一样迷惘",对吗意思是"从眼前飘过的云烟".也就意味着曾经见过现在却消逝了,主人公也是从享受幸福到失去幸福.我觉得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失去幸福后的痛苦,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眷恋当然是有的,但这一切都表明一个生活常态:"有"终究会变为"无",好景不常在.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个意思,就是"人生无常".◆既然"有"终究会变为"无",我不由得感到一种悲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更让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展示幻灯片"人生如同上好发条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叔本华◆思考:如果你是斯特林堡,你怎么回复叔本华的观点.学生思考发言分析:"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他拿起这淡黄的小纸,吻了吻,小心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作者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更加昂扬,"吻了吻"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展示作者一段原话与学生发言进行比较: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分析:他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则是他区别于其他悲观主义者的地方,也是他精神品质宝贵之处.(三),水到渠成总结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问: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半张纸"作为线索呢因为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原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提升:有些小说采取的是层层推进的结构,情节随着时间或空间转换而发展,每一步都扣人心弦.而《半张纸》则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借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四,能力拓展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法] 哈巴特·霍利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能力拓展:试用100-200字,从小说结构的角度给下面一则短评加一个结尾.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战争结束了,主人公"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在路灯昏黄的街上,"他"与沦为娼妓的"情妇"邂逅相遇.结尾出人意料.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后的人,生死,名利,荣辱恩宠似乎都已经看透,人也似乎变得透明而单纯,当苦苦思念的人儿就在眼前又怎能不让人激动"他不由自主地抓住了女人的肩头……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眼里放光""把女人抱起来了".五,作业课后"思考与实践"栏目第三题.如果有兴趣可以将你写的文字发到我的邮箱.。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初步接触外国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的不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结构较之于传统小说也有较大不同,故教师多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提高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材分析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3.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单元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3.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赏析小说精妙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去探究文本的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主题)教学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教学难点对小说隐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策略基于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节课以赏析小说内容和结构为重点目标,在对文本进行挖掘探索过程中赏析结构妙处。
先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初步感知,而后在课堂中进一步通过分组合作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
这样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时间导入研读文本探究小说主题探究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检查预习传授倒叙的相关知识对"半张纸"的探究问:这"半张纸"是一张怎样的纸?这是一张的纸(以文本内容填空)问:大家可以告诉我当时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的感受吗?归纳"半张纸"揭示的主题问: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从对待的呢,你能揣摩出他复述小说情节.学生谈预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中间部分。
默读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在课本上划出"半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请一个学生将概括的特点交小组内交流补充.从文本找出来读读,揣摩人物的心理小组讨论自主探究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知"半张纸"外形特点深入探讨"半张纸"内容对小说隐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21010。
11 *半张纸◎背诵名句1.在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诵读经典经典: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礼记·文王世子》)翻译: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赏析:人的一生在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位置,由为人子到为人父,兼有双重身份。
只有做了父亲之后,才能体会到当初父亲的谆谆教导和良苦用心是多么的不容易。
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儿子,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时也督促自己为子女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培养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人臣”“知事人”都是同样一个道理。
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解不开的问题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可能就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作者档案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斯特林堡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1849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斯特林堡,早年丧母,家境贫困,上大学期间,由于经济拮据曾几度辍学。
他当过小学教师、医生、报社记者、电报员,后在皇家图书馆当管理员。
作品:《奥洛夫老师》《借方与贷方》《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等。
除此之外,还有长篇小说《红房间》《新国家》;中篇小说《在海边》;短篇小说集《结婚集》等。
◎背景扫描斯特林堡对人生持极度悲观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影响。
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噩梦,而悲剧的目的就是再现巨大的不幸,表现人生的可怕方向,以及正直无辜者不可挽救的失败。
《半张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以小见大的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2.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细节,把握文章主旨;小组合作探究深挖小说结构特点及作者情感;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结合自身体会主人公对幸福、人生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对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安排的掌握;2.主人公人生经历的梳理、把握他的情感和人生感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回忆是什么?由一组学生往日运动会的照片导入,让照片的主人公分享照片承载的故事。
回忆就是去想过去的事。
按说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但是人们在很多时候对于过往总是情深义重。
就像某一天你可能会发现妈妈在柜子里放了几双已经破旧但很干净的小鞋,你在那回忆着童年;亦或是多年以后,你无意间看到家里书柜上还留有你当年高考的错题本,你在那回忆了你的现在。
人生的回忆总是这样,经由一个小小物件打开一段时光大门,而值得回忆的也总是刻骨铭心的难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篇小说就与回忆有关。
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
斯特林堡,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被称为瑞典的“鲁迅”。
他和哲学家尼采是朋友,所以,同样的,他的文学中也总是充满着人生哲思,所以今天我们对于这篇文字不多的小说的品读也不能浅尝辄止。
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学习目标1.了解一个故事2.体会一些情感3.感悟一种哲理4.掌握一种结构二、梳理情节首先,请大家注意,文章中有这样一句高度凝练的话“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那么,请大家默读课文。
思考这“两分钟”和“两年”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具体内容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讲述下这两分钟里的两年。
明确:两分钟:阅读半张纸的现实时间。
两年:回忆中的过去的时间。
通过刚刚的梳理,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这两年的主要精力。
(爱情)恋爱新婚的甜蜜——将为人父的幸福——失妻丧子的悲痛(工作)失业——焦虑——宽裕(朋友)飞黄腾达——穷困潦倒爱情、工作、朋友,这就是他的生活,是他变化无常的生活。
《半张纸》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
2、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3、领略斯特林堡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描写方法。
提高欣赏短篇小说能力。
【教学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
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作者相关知识:瑞典剧作家。
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二、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二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四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以下几个问题;1)问:第三段写的艾丽丝这个名字为什么“最美丽”?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
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
2)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新婚非常幸福。
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3)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
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
内心应该感到喜悦。
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4)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知道原因吗?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素描式勾勒方式,点到为止。
篇幅虽小,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5)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感受是怎样的?“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为“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三、纸上其他内容分析。
1、纸头上还写了他的工作有怎样的变迁?银行倒闭,失业,穷困――――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现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2、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
“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四、主题归纳1、从刚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他工作的变迁,和朋友的盛极而衰,你觉得有和共同点?明确:学生自由回答,预计能说到此类观点:“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人生无常”等。
对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
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
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2、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从对待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明确: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
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的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
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
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
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出示作者的一段话:人活着必遭蹂躏。
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
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
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3、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
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2)启示一: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生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
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3)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三、探究小说结构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半张纸”有何作用呢呢?明确:半张纸”的意义——于方寸之地演示了大千世界《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却涵盖了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可谓“惜字如金”。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 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 半张纸便凸现出来, 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它是:(1)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关键(2)结构上贯穿全篇,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
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半张纸”本身也并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在于揭示主人公头脑中的意识。
这种表现手法后来在文艺作品中广泛运用,也就是西方现代文艺中的“意识流”。
作家对主人公两年来的一切没有作细致的描写,而是采用意识流的方法,循着“半张纸”上所提供的一个个电话号码的先后顺序作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
(3)小说的灵魂,深化主题。
原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四、能力拓展:从结构上看,这篇小说有哪些特点?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美] 马克·吐温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一、故事浓缩,账单一页。
二、含而不露,空白艺术。
三、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四、一点切入,看横断面。
五、横断面结构特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发生的事情,内涵可以很深厚。
半张纸的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霎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二分钟,而从中我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以小见大,以实入虚,以点代面”。
(一)、你从这篇小小说中读出了什么?书法家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点评:1、主题微型小说《书法家》,从“生活的横断面”观看世界,它选取了主人公只会写“同意”两字这一细节,便使人物跃然纸上:所谓的“局长”是一位不懂装懂、附庸风雅只会写“同意”的典型官僚;这样的官僚和这样的“人群”,真是“唇齿相依”、互为因果。
这不正是现实生活一个侧面的写照吗? 局长只会写同意,这是我们中国官僚的悲哀,他们感兴趣的是权利带给他们的欲望的膨胀,以权谋私的典型贪官。
“同意”写得极漂亮,可看看出,他给自己的包装,围绕着竭力展示自己的学问、权力、神圣不可侵犯、高深莫测的表面。
这是中国官僚阶层的悲哀。
而围观的那部分人则是一群趋炎附势、奉承拍马的市侩小人。
小说虽然只写了一件小事,却针砭时弊,寓意深刻,极具讽刺性和揭露性。
全文不到160字,给人带来的是无穷的空白想象之美,耐人寻味2、结构:采用横断面横断面——地点:书法比赛会上。
时间,局长写“同意”的刹那细节。
内涵的丰厚:中国部分官僚的丑恶一面;高局长其人;围观的市侩小人,对社会的讽刺性何揭露性。
使文章达到了以“点滴”折射“多姿”;以“小”见“大”的功用。
你还可以自己感悟。
(二)、横断面手法,不光小说中有,而且在其他艺术创作上也在运用1、诗歌艺术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横断面即是“那一枝红杏”,读者可以根据那“一枝红杏”而联想到“满园春色”,进而联想到整个春天的生机勃勃,还可以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春天美丽景象。
入口小,可内涵丰。
2、绘画艺术上1)白石老人的虾画。
横断面即是画面上上畅游的“虾”,可你感受到的却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大海中的生机勃勃。
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2)“深山藏古寺”图。
横断面是“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汲水……”。
但读者自然会疑问:小和尚担水去何处?于是我们自然可以想见,小和尚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去了,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3、民族传统舞蹈横断面,舞台上艄翁手中那只划船的木桨。
虽然既没有水,也没有船,但观众会据此联想到人在船上,船在江中,眼前会浮现出白发红颜,青山绿水的画面美。
五、作业:从小说结构角度写一篇短评,200字左右。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法] 哈巴特•霍利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
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
”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
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