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5练 明内阁制 请军机处
- 格式:doc
- 大小:20.49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历史中国史考点训练4:明清时期明代君主专制1.(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
【答案】A2.(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
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的内阁【解析】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项;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项;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答案】D3.(2017·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
”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D.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宰相制度,而废宰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D项。
2.(2019·河南开封定位)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纠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职责: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D.属于越权行为答案 D解析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行政权,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的做法属于越权行为,故选D项。
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但张居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顾问的职责,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
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行省长官集地方军政、财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分割地方权力,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
命题角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的政治特征。
从材料信息看,明代由禁止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其目的在于使宦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更好地为皇权服务,同时使宦官对内阁等外廷机构也形成一定的制约,这说明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 项。
宦官参政有利于加强皇权,明朝中后期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且决策权力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由此排除B 、C 、D 三项。
2.(2016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
从材料信息看,明初,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明朝中叶以后,设置了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可见,明代地方体制经历了从权力分割到权力集中的过程,权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 项。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合而非扩大,这种分合与中央六部无关,故排除A 、C 两项;材料只反映了地方权力的分合,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无法得出有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的结论,排除D 项。
3.(2014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内阁权臣乱政的本质。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5)含答案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2、《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
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
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
’疏入,即改批如制。
”下列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3、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 “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说明官营手工业由政府掌控,而到了战国晚期,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说明民营手工业兴起,“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无法体现注重保证质量,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产品上刻有的记录来看,官营手工业更显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发生变化,没有体现经营范围,故D项错误。
4.朱元璋即位之初,“严私铸之禁”,甚至将严禁私铸铜钱一项载入《大明律》。
此后不久下诏:“凡私铸铜钱,准许作为废铜送至官府,官府每斤给制钱一百九十文(官方规定铸钱每斤160文)偿之。
”这一变化A. 反映出铜矿资源的丰富B. 表明私铸法令被严格执行C. 说明私人冶铸获利丰厚D. 客观上鼓励了私人铸钱【答案】D5、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苏格拉底 B. 老子普罗泰格拉C. 孟子柏拉图 D. 庄子亚里士多德【答案】A6.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百家争鸣中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来看,均是从如何维护统治的角度各自提出政治主张,因此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2019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 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历史备课组整理)C(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本题考查明朝内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内阁设立时,宰相已经被废,故A项错误;内阁的“票拟”只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无法制约皇权,故B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说法错误,C正确。
故选C。
2.《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历史备课组整理)C(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根据题干材料“然能治国,不能服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故“非议四起”的主要原因是阁臣弄权不合章制.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
可见,当时的内阁( )A. 已成法定机构B. 开始统领六部C. 握有军政大权D. 严重威胁皇权(历史备课组整理)C(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对内阁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单选题1.(2021·山东济宁市·高三二模)《明会要》记载,明太祖特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均实封奏闻”,洪武、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
”由此可见当时A.通过增设中央机构约束相权B.行政改革以澄清吏治为主旨C.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监察体制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显著强化【答案】D【详解】根据“设通政使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
”可知明太祖设通政使司,强化了对全国事务以及各级官员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故选D;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排除A;明朝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行政监察体制的“完备”,排除C。
2.(2021·江西鹰潭市·高三二模)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
朝中大臣为了争夺阁权,爱恶交攻,睚眦必报,排斥异己,不择手段,相互攻讦,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
这表明A.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阁臣弄权是明亡的主要原因C.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D.封建制度在明朝发展到顶峰【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从嘉靖元年到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更换十余个……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可知阁臣争夺权力,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阁臣的权力来自皇帝,因此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正确;皇帝昏庸无能是明亡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内阁倾轧成为明朝惯例,故C排除;封建制度在清朝发展到顶峰,故D错误。
3.(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二模)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改革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A【详解】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故选A;材料信息与削弱士族阶层的势力无关,排除B;明初进行官制改革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
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
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2.(2024·聊城二模)隆庆四年(1570年),文渊阁大学士高拱上奏道,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北方的蓟、辽、山、陕等边疆地区“有司虽有牧民之官,实有疆场之责,乃官其地者,非杂流则迁谪”,建议“今后各边有司,必择年力精强、才气超迈者除补”。
此建议被中央采纳。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边官晋升机会增多B.边疆治理力度加大C.改土归流趋于式微D.内阁地位明显提高3.(2024·济南十一校高三联考)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藩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
故兹敕谕,悉使闻知。
”这表明明政府( ) A.固守宗藩体制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4.(2024·丹东高三期末)1728年,清政府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所规定的中俄东北段和中段边界,并规定清廷需开恰克图为口岸与俄通商,俄国在恰克图、尼布楚两地进行的贸易免除关税等内容。
《恰克图条约》的签订( )A.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发展与稳定B.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锁国政策C.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典型体现D.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对华掠夺5.(2024·日照二模)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
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监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
第五单元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1)出现:(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1.清朝初年(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拓]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5练明内阁制请军机处[训练目标] 1.明内阁制:明代内阁制的性质、权限、作用;中西内阁制的异同。
2.清军机处:清朝设置军机处的起因、作用;军机处的特点。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小题精练1.(2016·常德一模)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2.(2016·丽水一模)《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3.(2016·贵港、梧州二模)《明史·陈循传》载:“(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
”上述材料表明( )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B.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4.(2016·梅州二模)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
”《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黄宗羲指出明朝“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
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B.宰相制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太监C.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D.后宫地位提高,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利5.(2017·乐山质检)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练习题(5)一、选择题1、“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
2、《全球通史》中写道:“李沃夫公爵及其部长们坚认,土地重新分配这样的重大改革必须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权决定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宪会议召开时才能进行。
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
这些论点是合情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在政治上却是自杀性的。
”材料所述相关内容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成立【答案】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A.道家 B.法家C.儒家 D.墨家【答案】D【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4、“(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前提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第一个“自由和平等”是属于经济领域的,第二、三个则是政治理念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反映出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故D项正确;商业上的自由和平等是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形成的前提,但不一定带来政治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海外殖民对平等观念形成的影响,故B、C两项错误。
(全国通用)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强化练第5练明内阁
制请军机处
[训练目标] 1.明内阁制:明代内阁制的性质、权限、作用;中西内阁制的异同。
2.清军机处:清朝设置军机处的起因、作用;军机处的特点。
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小题精练
1.(2016·常德一模)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2016·丽水一模)《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3.(2016·贵港、梧州二模)《明史·陈循传》载:“(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
”上述材料表明( )
A.内阁已成为影响皇帝的决策机构
B.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C.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4.(2016·梅州二模)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
”《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黄宗羲指出明朝“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
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
B.宰相制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太监
C.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
D.后宫地位提高,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利
5.(2017·乐山质检)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 ) 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与朝政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6.(2016·北京平谷一模)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从汉代以来,中国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既不是皇帝的私人势力,也不是一个固定集团,因此这个政权是公开、开放的。
而到了□□,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
这
种权力集中,也就成为了满族作为“少数人”却可以统治“大多数”的制度基础。
”文中的□□□应是( )
A.分封制B.中书省
C.行省制D.军机处
7.(2017·泰州月考)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
”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
8.(2016·昆明一模)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说明( )
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
大题优练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
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精析
1.D [根据“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可知内阁的票拟权要由皇帝的批红权来决定,内阁拒绝的仅仅是君主“主动下手诏、中旨”,所以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内阁牵制朝中大臣,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与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
]
2.B [罢相的是明太祖,不是明成祖,故A项错误;都察御史的职责是监察职责,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C项错误;废除丞相,皇权高度集中,政治并没有清明,故D项错误。
]
3.B [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拟了旨)”可见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皇帝与内阁之间有矛盾,但不是材料的重点,故C项错误;清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
]
4.B [根据材料中“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和“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可知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和太监等,故B项正确。
]
5.C [材料中,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不能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
6.D [材料“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加上密折,就构成了一种秘密政治”可知该机构是完全隶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没有独立行使权力的可能,军机处的出现正是这一时期皇权专制发展的反映,故D项正确。
]
7.A [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
责,故D项错误。
]
8.A [根据题意,关于军机处成立的不同年份,史学界均有各自的严谨的研究论据,说明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同时说明军机处本身的成立也是一个过程,故A 项正确。
]
9.(1)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2)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3)从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除;君主权力越来越大,使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绝对的君主专制。
解析第(1)问根据相权对君权的危害进行理解回答。
第(2)问结合内阁首辅和军机处的职能加以归纳。
第(3)问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