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产业转移高峰论坛
- 格式:pdf
- 大小:814.87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自2011年1月起,中原经济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中原经济应依托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背景,充分利用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时机,逐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
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建设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遵循客观规律,审时度势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1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是中部崛起一个重要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省份河南省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另外,中原经济区是全国的陆路交通中心,多条贯穿全国的公路和铁路大动脉在该区域纵横交叉形成交通枢纽,郑州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综合交通中心枢纽之一。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1.2对“三农”问题具有示范意义以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河南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耕作方式仍比较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任务艰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品牌少,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
建设中原经济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农民,有利于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示范。
1.3发挥中原“腹地效应”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与沿海三大经济区遥相呼应的内陆四大经济区,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这些经济区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将不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
而居于中部的中原经济区更是能发挥“腹地效应”,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
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
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
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建议研究[摘要] 目前,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利用自身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作为中部大省、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规划蓝图的指引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此种前提下,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促使良性发展格局的形成,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发挥承接的巨大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所谓产业转移,是指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在生产要素或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产业在空间地域上发生迁移的经济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产业转移已逐渐成为地区间不平衡经济状况向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机遇面前,河南所拥有的区位、劳动力、资源、经济基础等要素优势进一步展现出来,尤其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更是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激烈竞争中强势突起,成绩斐然。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75家在豫投资,国内500强投资的有146家。
另外与河南建立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180多个。
尽管形势大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河南在承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提升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促进河南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1 目前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状况1.1 资金引进量增长迅速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指标来衡量河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资金引进量规模。
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十一五”期间达到198.7亿美元,年均增长37.3%。
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100.82亿美元,增幅和绝对额均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2012年在全国利用外资下降3.7%的大形势下,河南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0.2%。
承接国内方面产业转移中的资金引进量本文以“实际利用省外资金额”作为参考指标。
河南日报发表社论:论构建“中原经济区”河南日报发表社论:论构建“中原经济区”何平(一)发展持续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新的飞跃。
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宏大构想已成为干部群众、众多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引起方方面面的强烈共鸣。
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访豫签约项目341个、签约额1462亿元,富士康、万达等重量级企业布局河南,投资150亿元的中石化煤化一体化项目落户中原,11个国家部委、34家央企与我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连串大的举动,引起了省内外、海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二)逐鹿中原,检视河南,其在中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中原经济区”正渐次清晰,绽放出动人的光彩,释放出巨大的魅力。
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
中原不只包括河南,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
何谓“中原经济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又相对独立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这个经济区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放眼中国经济版图,区域经济的勃兴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最大亮点。
仅2009年,就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12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数量多于历年之和,一时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大背景下,河南的区位、枢纽、人口、文化、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潜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方略渐成。
郭庚茂强调: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努力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用地需求张永强【摘要】@@ 5月30日下午,在全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现场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强调,要清醒认识土地形势,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作为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机遇,统一思想,规范推进,精心运作,努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与河南振兴提供有效保障.【期刊名称】《资源导刊》【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1页(P6-6)【作者】张永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5月30日下午,在全省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现场会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强调,要清醒认识土地形势,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作为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机遇,统一思想,规范推进,精心运作,努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与河南振兴提供有效保障。
郭庚茂强调,要清醒认识土地形势,坚定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努力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
他指出,今年以来,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全省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均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良好态势,各方面发展更趋协调。
这当中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基本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土地的需求。
郭庚茂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建设用地,未来建设用地需求必将继续刚性增加,土地供求矛盾越发突出。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一是必须坚定执行国家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能对国家土地政策松动抱有任何幻想,更不能以发展为由违法违规占用土地,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土地保护政策。
二是必须积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标准与推动力量研究摘要:产业转移作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其作用多被研究者正面肯定。
但不是所有的外来产业都可以和本地经济良好对接。
产业的发展有外生型和内源型两种方式,承接产业转移就是外生型的一种方式;产业的推动力量有市场自发和政府主导两种。
产业发展模式与产业推动力量组合出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型。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产业政策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191-02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承接产业转移是建设中的中原经济区追赶先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之一。
现有研究集中于产业转移的动机、时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承接产业转移时须注意的问题等,但大多未涉及承接产业转移时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产业的问题。
实践证明,不是所有转移来的产业都适合中原经济区实际,产业转移存在如何与本地原有产业衔接的问题。
本文试图以明确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的标准、原则与推动力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基本条件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工程。
在其中,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中原经济区赶超战略的必然要求。
2010年8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自身资源相对丰富、要素成本仍然较低、市场可挖掘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这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相对其他中部地区,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
京广、陇海、京九等9条铁路干线和4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860公里,居全国第一;现代通信网络发达,已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
二是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足,成本保持低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社会转型摘要:建设中原经济区,牵动全局,关系长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群众都要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立足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合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61-01随着“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区域经济之一。
在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为核心的“十二五”规划背景下,任何一个作为转型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体也必然面临多重内涵的转型。
同样,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面临着多重转型,这其中又以社会转型为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社会转型,而当前时期我们所经历的就是第三次社会转型。
具体来说,第一,中原经济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这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又一次吹响改革的号角。
第二,中原经济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改善民生为宗旨。
不仅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
第三,中原经济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全面小康为目标。
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更加重视广大的农村居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的将是一个以社会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改革时代。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省份,河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河南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确实亟须解决面临的问题。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面临的社会转型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省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抗灾减灾能力弱,农业特别是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增大。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开封工业发展策略研究摘要: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开封是中原经济区核心板块之一,开封工业经济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研究加快开封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开封工业经济已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阐释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形势与挑战,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促进开封工业经济增长应采取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开封工业经济策略一、开封工业发展的现状近年来,开封抓住中原崛起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做大做强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设备制造等五大产业为抓手,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企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
主要表现在:(一)工业经济总量扩大,效益提升“十一五”期间,开封规模以上企业快速成长,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达20%以上,“十一五”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380多亿元,比2005年的147。
2亿元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长44、7%,增速居河南省前列。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传统优势产业产品高端化、规模化步伐加快,规模效益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是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产业在开封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三是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
已经形成纺织服装、空分设备、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光伏、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开封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面临的机遇在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环境对开封工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一是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它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郑汴新区将成为重点发展区域,再加上开封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大利好对开封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是开封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开封市民对未来充满信心,为开封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内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