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3.51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近来呈上升趋势,生产者、使用者、讨论者无不对其绷紧了弦。
有人说,中药注射剂是刚开头成长的新剂型,随着使用量的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当然会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被夸大了;也有人说,中药注射剂连有效成分是什么都不清晰,当然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消失的不良反应,毕竟该如何评价和应对?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他们从其不良反应的表现、成因和乐观应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状:患者质疑医院停用病例增多胡女士躺在病床上看着那瓶中药输液瓶发呆,瓶子里几个清楚可见的黑色颗粒让胡女士不由得担起心来。
这种黑颗粒若是输进自己的血液里,会不会出问题?迟疑一再她还是让护士拔掉了输液管。
胡女士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讨论员周超凡在今年两会期间,正式提案呼吁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0期)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该中心频繁接到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其中某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有1006例,其严峻不良反应报告共计30例,死亡11例;严峻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有18例,其中8例死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依据近3年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北京几家大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都表示,中药注射剂在他们医院已经暂停使用了。
据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燕介绍说,北京儿童医院原则上已经不购进中药注射剂了。
缘由有许多,双黄连粉针剂是由于颗粒大、工艺粗糙而放弃使用;穿琥宁注射剂是由于发生不良反应造成血小板削减而停用;莪术油注射液是由于导致肺炎、过敏反应严峻而停用。
解放军306医院药剂科主任吴九鸿说,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繁消失的时候,医院能做的是更加慎重对待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建议除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提纯工艺、储存等因素外,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给药操作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个体差异性等对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较大影响。
1、溶媒。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溶液稳定性要求高,酸碱度有特殊要求,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例如,肾康注射液在不同的溶液中稀释后,有效成分含量、溶液中产生的微粒数均发生变化。
试验表明:有效物质原儿茶醛的含量变化情况为:0.9%氯化钠注射液>5%果糖注射液>10%转化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
5种溶媒按药品说明书比例配伍2h后不溶性微粒数均有所增加,其中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最多,且2h后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25μm的微粒数较其他溶媒显著增加。
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微粒数最少,≥25μm的微粒数极少。
因此,临床应用时推荐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
又如,茵栀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溶媒只能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
2、给药速度和浓度。
浓度过大、速度过快均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如,痰热清注射液要求药液稀释倍数不低于1:10,应减慢滴速,滴速过快或有渗漏可引起头晕、胸闷或局部疼痛。
苦碟子注射液要求根据使用量稀释250-500ml,不宜过浓,滴速不宜过快。
肾康注射液要求,每20ml药液加入20-40ml 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中药注射剂通常需要缓慢滴注。
如,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时,严格控制滴速小于40滴/分,用量过大,可引起心动过速,晕厥等症状;康艾注射液要求:老人、儿童20-40滴/分,成年人40-60滴/分为宜;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时滴速应不超过30滴/分。
3、配伍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禁忌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续点时,需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0.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多数情况下可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禁忌,需用0.5%葡萄糖注射液。
泡煎煮>浸泡后下>直接煎煮,这表明浸泡药材与提高汤剂质量有关。
因为莪术薄壁细胞含有较多糊化淀粉粒团块,薄壁组织中含有金黄色油状物的细胞,浸泡后的药材淀粉粒膨胀,不利于挥发油的溶出,但有利于其它成分的溶出。
3.2 莪术直接煎煮挥发油提取率最高,直接煎煮时间长短,煎液中挥发油含量都高于浸泡煎煮或后下,这可能是由于莪术中淀粉粒膨胀较少,油细胞易破坏;挥发油溶于汤液中,然后随水蒸汽而挥发,使药液中挥发油含量始终高于浸泡煎煮或后下。
而浸泡可使莪术薄壁细胞中的淀粉粒膨胀,阻碍挥发油的溶出。
3.3 莪术浸泡煎煮挥发油提取率普遍高于浸泡后下,这可能是由于浸泡后下,莪术薄壁细胞里淀粉粒突然受热膨胀黏结,阻碍挥发油的溶出。
3.4 浸泡药材不利于莪术有效成分的溶出,将莪术浸泡,虽然薄壁细胞遇水膨胀破裂,但是其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遇水膨胀,阻碍有效成分溶出。
3.5 应用莪术时应针对其具体有效成分而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图表数据显示,莪术煎煮15m in时,其汤液中挥发油含量普遍较高,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逐渐增高。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应用莪术时应对其有效成分的不同药理作用而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及时间,若主要用于早期宫颈癌、抗肿瘤、抗早孕、抗炎、保肝等证,需取其挥发油成分,煎煮时要考虑挥发性成分在汤液中的含量,可采取直接煎煮15220m in 左右为好,二煎可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若主要用于抗血栓等证需取其水提液,可采用煎煮较长时间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临床用药的目的。
综上所述,莪术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为芳香性药材,其质地坚实,挥发油比重小,沸点低。
莪术煎煮15m in汤液中挥发油提取率最高,挥发油提取率顺序为;直接煎煮>浸泡后下,以直接煎煮为最高;浸膏煎出率顺利为:直接煎煮>浸泡煎煮。
随着剪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在方剂运用中可以和其它中药一起加入煎煮15~20m in左右,以保证汤液含有较多量的挥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