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52
~ 1 ~
疲劳破坏特点:(1)长时间;(2)低应力;(3)突然性。
应力循环:应力每重复变化一次,称为一个应力循环。
循环特征:最小应力和最大应力的比值称为循环特征。
平均应力: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代数和的一半,称为交变应力的平均应力
.
应力幅: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的差值的二分之一,称为交变应力的 应力幅
.
对称循环:在交变应力下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等值且反号.
;;。
脉动循环:或时的应力循环称为脉动循环。
, 或 ,
持久极限:循环应力只要不超过某个“最大限度”,构件就可以经历无数次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这个限度值称为“疲劳极限”,用σr 表示.
σ-N 曲线:当最大应力降低至某一值后,σ-N 曲线趋一水平,表示材料经历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相应的最大应力值σmax 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用σr 表示。
对于铝合金等有色金属,σ-N 曲线通常没有明显的水平部分,一般规定疲劳寿命N 0=108时的最大应力值为条件疲劳极限,用0N r σ表示。
~ 2 ~
(1(,n τ。
第十一章交变应力§ 1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11.2 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应力幅和平均应力§ 11.3 持久极限(疲劳极限)§ 11.4 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 11.5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1.6 持久极限曲线§ 11.7 非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1.8 弯扭组合交变应力的强度计算§ 1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1.交变载荷: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载荷。
2.变交应力:机器零部件受到交变载荷或由于本身的旋转而产生的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
3.疲劳失效:当物件长期在交变应力下工作时,往往在应力低于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的情况而突然发生断裂,即是塑性材料在断裂前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这种现象称为疲劳失效。
4. 发展简史:疲劳失效现象出现始于19 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的部件破坏经常发生。
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尺寸突变处,破坏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
破坏的原因一时使工程师们摸不着头脑。
1829年,法国人Albert.W.A (艾伯特)用矿山卷扬机焊链条进行疲劳实验,疲劳破坏事故阐明。
1939年法国工程师poncelet J.V在巴黎大学讲课时首先使用“疲劳”这一术语,来描述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承载能力逐渐耗尽以致最后突然断裂的现象。
5.抗疲劳设计的重要性绝大多数机器零件都是在交变载荷下工作,这些零部件疲劳失效是主要的破坏形式。
例如转轴有50%或90%都是疲劳破坏。
其它如连杆、齿轮的轮点、涡轮机的叶片,轧钢机的机架,曲轴,连接螺栓、弹簧压力容器、焊接结构等许多机器零部件,疲劳破坏占绝大部分。
因此抗疲劳设计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机械设计中,特别是航空、航天、原子能、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化工机械、重型机械等抗疲劳设计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