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1
- 格式:ppt
- 大小:8.39 MB
- 文档页数:97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论知识点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注意: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认识是否正确,关键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都是正确的认识。
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3从认识的目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注意: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无论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大。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把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②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能以对现象的认识代替对本质的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第二,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具体表现在: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第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的认识,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注意:现象有真象与假象。
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是真相,假象是以否定方式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认识论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2009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铁路、民航、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针对人员密集流动情况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各部门协调应对。
这体现认识论的道理有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关注民生2.2010年2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冥王星最新照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冥王星在变红。
这一事实说明A.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的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A.真理的具体性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的条件性D.真理的客观性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这体现了()A.意识活动的直接现实性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5.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上述古语主要强调了A.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B.实践的重要性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真理是客观的7.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8.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认识的辩证运动;科学地逻辑思维方法。
在认识论发展史中,马克思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科学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统一的问题,把实践概念引入认识论,并将其当作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马克思开创的这个方向对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不仅强调实践者在认识论中的重要性,而且对实践的内涵、过程、规律、机制、环节以及其与认识的其他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相关问题做简要概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大厦,尤其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使他的认识论更具有科学性、革命性、能动性。
思维和存在、精神、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认识论的出发点,围绕着这个问题,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为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反之,唯心主义则主张意思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要正确解决认识问题,首先要兼职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索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坚持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这同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也密切相关。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反对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但是,由于世界观上的对立,唯心主义可知论同唯物主义可知论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与可知论对立的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林谟可康德,不可知论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唯物主义,站在反映论的立场上,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原则上的批判,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不可知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地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真正驳倒了不可知论。
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就在于:第一,只有事件才能使我们的感性认识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
认识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认识论答案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于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就是实践。
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选项A和选项D中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特征,选项C辩证的观点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均不合题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B。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中介构成的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
在认识活动中,这三大要素缺了任何一个都不能实现现实的认识活动。
但是这三大要素各自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认识的主体是首要的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就不可能使客观存在的对象进入主体活动的范围并成为认识的客体,同样没有主体的能动活动也就不能创造出认识的工具和手段。
这样排除ACD三个干扰项,只有选项B才是符合题意的。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是社会在实践上有理论的需求,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出现,这时人们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因此,研究它的人多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深化了,说明实践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巨大动力,所以选项D正确。
选项A说的是认识的来源问题,而题干强调的是认识的发展问题。
选项B认为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固然正确,但这道题的题干要求把事例上升到认识论的原理角度,所以此选项与题意不符。
选项C是脱离实际的说法,是错误选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明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
1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主义认识路线,即唯⼼论的先验论。
2 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论的先验论(唯⼼主义认识论)的对⽴。
(1)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2)唯⼼主义先验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切唯⼼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
3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两种反映论⼜有根本不同。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次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
(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切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类有认识世界的能⼒。
不可知论的着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休谟认为,⼈只知道⾃⼰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
康德认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
4 认识的本质。
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的简介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那么你对认识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识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识论的介绍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某些学者认为认识论与知识论是同一事物)。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亦称知识论。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
在哲学史上人们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认识论。
I.康德曾用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i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
英语中的 theory of knowledge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i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从孔子到孙中山,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许多深刻的思想。
中国古代先贤在研究知行关系时,有的强调知先行后,认为行就是知,知就是行,展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行的意义,提出了带有唯心论色彩的以知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有的强调“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认为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提出了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认识论1[原理内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错误倾向]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把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用大多数人的意见,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原理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它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
[应用举例]材料一: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现实的工具,实践的结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既成事实。
材料二;人们建房以前就有了房屋设计,拟定了施工的方案,预见到施工的结果,并在施工过程中,修改设计方案,积累经验,提高认识。
材料三:鲁滨逊飘流孤岛得以生存的故事,即使是真实的,鲁滨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依赖于人类供给他的科学知识、技能、工具的结果。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形成了最基本的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唯理主义认识论。
自然哲学认识论主要是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世界现象的感知。
唯理论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
认识论认识论包括:一观、一论、一方法一观(真理观):六个原理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与谬误4、真理的检验标准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6、真理和价值一论(认识论):六个原理7、主体与客体8、实践和认识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0、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1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2、认识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法:辩证思维真理观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做客观实在。
(4)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5)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6)我们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2、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无条件性)(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无限性)3、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人类的认识会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只能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因而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