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9.91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的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并运用故事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型。
教学准备1. 课本《雷雨》2. 教学课件3. 黑板和粉笔4. 学生的作业本和绘画用具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雷雨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阅读(15分钟)1. 共同朗读故事《雷雨》,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2.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并用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3.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语言表达(15分钟)1. 教授故事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用法。
2. 引导学生用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对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合作创作(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或人物,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
2.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创作意图。
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雷雨》相关的练习题。
2. 阅读其他相关故事,写一篇关于爱情或家庭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绘画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环节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加强口语训练。
同时,在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价值观和人生哲理时,需要更加细致地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入。
《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了解该剧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把握《雷雨》的基本情节。
2. 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剧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准备1. 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雷雨》剧本。
3. 幻灯片或黑板、粉笔。
4.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雷雨》的海报或剧照。
2. 向学生简单介绍《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中的《雷雨》剧本。
2.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感兴趣的部分或不理解的地方。
讨论与分组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 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雷雨》剧本中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回答组长设定的问题。
4. 组长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向全班汇报。
表演与表达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剧情进行表演,可以自行分配角色。
3. 学生们可以根据剧本进行表演,也可以适当发挥。
4. 学生们进行表演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可以提出对《雷雨》剧本的看法和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改编《雷雨》的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剧本。
2.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雷雨》中的场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剧本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解释。
【导语】《雷⾬》⽤精练的⽂字,为我们描绘了雷⾬前、雷⾬中、雷⾬后的⾃然景象。
雷⾬为我们的⽣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解析: 本⽂以简炼的语⾔,形象地描绘了⼀幅夏⽇雷⾬图。
全⽂按雷⾬前、雷⾬中、雷⾬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
⼆、教学⽬标: 1、会认4个⽣字,会写12个字。
2、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激发学⽣观察⽣活中⾃然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理解课⽂内容,感受雷⾬前、雷⾬中、雷⾬后的景象。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猜谜语,揭⽰课题,导⼊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师准备了⼀个谜语让⼤家猜,希望⼤家好好动脑筋。
课件出⽰谜语。
导⼊新课。
(板书:18雷⾬) 2、你知道雷⾬有哪些特点吗?(⽣回答雷⾬下的很⼤,⼜打雷⼜下⾬,⽽且发⽣在夏季。
) (⼆)引发兴趣,深⼊了解 1、想进⼀步了解雷⾬的特点吗?结合⽣活实际请同学们说说⾃⼰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
有的说:这场⾬下得可⼤呢!有的说:雷⾬过后的景⾊实在迷⼈。
) 2、有⼀位作者把他观察到的雷⾬景象写成了⼀篇⽂章。
同学们想不想看,下⾯请同学们听课⽂范读。
教师出⽰听读要求。
(三)解决问题,检查认字情况 课⽂听完了,谁来回答⽼师的问题。
(课⽂共8个⾃然段,1-3段写雷⾬前,4-6写雷⾬中,7-8写雷⾬后)板书 1、读准字⾳ 刚才同学们读得⾮常认真,连⽣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了,跟他打招呼吧!(出⽰幻灯⽚;⾃读──(谁愿意和他们交朋友,谁还愿意读)指名读──男⼥赛读{看来这样难不倒⼤家,去掉拼⾳你还会读吗?}──排⽕车(听⼩⽕车来了,那⼀排能把的⽕车开的⼜快⼜响)出⽰幻灯⽚) 读得真好,把它放到句⼦⾥来读,你还能读好吗?谁来读?(指明读、齐读) 2、记字形 ⽣字宝宝读准了,样⼦记住了吗?(出⽰幻灯⽚)谁有好办法把它们给记住了?(压:⼀间⼯⼚把泥⼟给压碎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生字。
2、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3、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特点,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课题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看谁能够猜出谜底。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雷雨)2、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现象。
同学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讲解“雷”字)二、合作探究,学习生字1、小组内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互相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2、组长考查生字认读,边读边组词。
3、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
(2)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
选出正确读音,打“√”。
蝉(cánchán)扑(būpū)垂(cuíchuí)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景象)3、指名读第1~3自然段,思考:雷雨来临前天空和身边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呢?找出相关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①画出“黑沉沉”和“压”,结合图和表演压的动作体会云层很厚很低的状态。
②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和“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前一句强调了没有一丝风,表现出天气很闷热。
)(2)课件出示:忽然……垂下来,逃走了。
①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
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雷雨》这篇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动机。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课文《雷雨》的复印件。
3. 板书工具和板书。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雷雨》,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行为动机。
3. 学生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分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 学生回答问题:故事中的雷雨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与写作(15分钟)1.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展示自己的理解。
2. 学生分组互相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叙述,并准备向全班汇报。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叙述和理解。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阅读其他相关的故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故事情节。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表达环节中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但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的表达和汇报时间较紧张,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调整时间安排。
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语文《雷雨》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和描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 《雷雨》教材;- 课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学生课本、练册。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引入故事《雷雨》,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了解他们对雷雨的一些认知。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雷雨》,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大致情节。
- 教师辅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解答学生的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等。
- 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描述,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
口头表达(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口头表达,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观点。
-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书面表达(20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书面表达,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包括选取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雷雨相关的文章或故事,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批改学生的书面表达,评价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 《雷雨》课本- 相关教学辅助资料。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片段,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及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5.教时:一教时【重难点简析】1.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雷雨之夜,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就是当年23岁的曹禺创作的四幕话剧《雷雨》的结局。
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近这位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1.【投影】曹禺和《雷雨》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雷雨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
(用多媒体帮助理解)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
“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渐渐地,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雷雨前有什么不同?说说彩虹有哪几种颜色。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的部编本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现象的美丽和神奇,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研究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雷雨》是一篇描述自然现象的短文,通过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了解雷雨的形成过程。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自然现象描述。
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以通过引导,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生字词的研究和理解。
2.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雷雨》的PPT或黑板报。
2. 准备生字词卡片。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引入新课《雷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研究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概括课文的大意。
合作研究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课堂讲解1. 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解释词义和读音。
2.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雷雨的形成过程。
练巩固1. 学生进行朗读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学生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研究成果。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2. 强调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敬畏之情。
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雷雨》的内容。
2. 学生回家后,完成生字词练。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的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公开课教案:部编本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并理解《雷雨》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 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描述雷雨的景象和人物的心情-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雷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预导入:让学生观察课文标题、插图等元素,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3. 阅读课文:学生个别阅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讨论。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并设计展示形式,如绘画、表演等。
5. 整合讨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解读,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6. 语言运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描述雷雨的景象和人物的心情。
可以进行小组活动,比较不同描述的优劣。
7.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8.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并总结课堂要点和研究收获。
教学资源- 课本《雷雨》- 图片或视频素材- 小组展示的材料和道具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小组展示的解读和表达形式的质量- 批改课后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与雷雨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大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和欣赏。
- 鼓励学生模仿雷雨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雷雨故事或描述。
- 安排学生观看雷雨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能力。
> 注意:以上教学设计为简化版本,具体教学过程和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雷雨》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压、乱、垂、虹”等4个生字,会写“垂”这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雷雨前,哪些是写雷雨中,哪些是写雷雨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体会“垂”这个词的妙处以及“垂”这个字的书写。
课前准备课件田字格。
课前谈话出示“雨”字,问学生:看到这个“雨”字,你会想到什么雨?生:暴风雨、小雨、中雨、大雨、雨加雪、春雨、阵雨……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老师直接板书课题:雷雨指名读、齐读。
2.说说雷雨。
(雷雨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生答。
)过渡:那雷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雷雨一步一步写下来的。
2.学习字词。
(1)考考你:这几个句子,你会读吗?自由读、齐读。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这几个词语,你会读吗?齐读。
垂下来乱摆压下来彩虹(生字带拼音)去掉拼音,还会读吗?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课文中有几个生字宝宝,我们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压乱垂虹(3)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组词读。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结合插图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找出来。
(1)课文哪几段写的是雷雨中?哪几段写的是雷雨后?(板书)(2)开头几段写的是雷雨前。
过渡:课文是怎么介绍雷雨前的景象的呢?请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并用笔画出作者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四、学习“雷雨前”。
1.学生默读第1—3自然段,画出作者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雷雨前天空的景象是如此的可怕,那大自然中的其它事物又是怎样的呢?(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你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怎样?(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树枝乱摆”有什么想说的?(4)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要下雨了,其他小动物在干什么呢?(鱼儿、燕子……)(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谁会说“越____越_____”3.小结这部分内容。
4.减词对比读。
师:乌云压下来。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生: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师:一只蜘蛛逃走了。
生: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闪电亮,雷声响。
生: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5.提示引导读(红字重读)。
师:雷雨前乌云是什么样子的呢?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大风的呢?生: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接下来描写的是闪电和雷声。
生: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6.对比读。
师:蜘蛛从网上下来,逃走了。
生: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蜘蛛从网上掉下来,逃走了。
生: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蜘蛛从网上跑下来,逃走了。
生: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7.我会用“垂”说话。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
五、指导写“垂”这个字。
1.“读”字观察。
2.示范指导。
3.学生练写。
4.评价。
六、小结下课。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雷雨前的景象。
至于那只逃走的蜘蛛后来怎样了呢?雷雨中、雷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请大家课后熟读课文。
《雷雨》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描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1.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板书雨)(学生自由说)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
(板书雷雨)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4.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之前,老师有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的同桌,可以问问我这个新朋友,也可以请这里的小鹦鹉们帮助你。
(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压乱垂虹)(2)标段落序号。
二、学习生字1.读准生字音: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谁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儿的生字。
小老师带读(提示垂是翘舌音)——同桌检查读(请同桌互相检查着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开火车读2.读准了字音,那么,它们的样子你们都记住了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小朋友记字的方法可真多。
3.书写一个生字:(1)这四个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是啊,“垂”不但难读,而且特难写。
(2)师范写生跟着书空——生观察说(你会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个笔画?)——师再范写(边写边提醒:老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垂的笔顺,先写千(用彩色笔写),一横比一横长,最后一横却要最短。
)(3)生练写(把这个字写两次。
)三、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请同学拿起书看课文,谁来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
(1)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把生字音都读准了。
)读得真流利,字也读准了,谁也能像他一样把雷雨前的景色读流利,读正确。
(2)自由练读。
--(你们也喜欢这样读吗)齐读(3)默读。
师:很好,都会读了,接着,老师请你们默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色。
3.读出感情。
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你能带着这种(要根据学生说的心情)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a.如果该学生读的好,你可以让学生评评,他读出这种感受了吗?b.也可以自己说:“黑沉沉”你读的特别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的象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
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c.师问:“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学生做动作后,师问:(出示图乌云图)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透不过气来,你有什么感觉?谁能再读读?---齐读(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出示句子)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
(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学生说后读——大家一起做动作读。
(4)“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逃走了。
(播放蛛蛛垂下来逃走的动画)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你还从那句中感受到害怕?(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评:你不光看到了闪电,还听到了雷声,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播放雷雨前闪电雷声的动画)再朗读。
(句式训练,出示句子)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
(充分说)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4.说话训练。
师动情的说: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多可怕的气氛呀。
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出示:要下雨了,——)5.是啊,要下雨了,(出示)满天的乌云——齐读四、感受4-6雷雨中的情景。
1.雷雨来了,你们看(出示文中图1,配上雷雨声音)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生充分说)2.雨下得真大。
出示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谁想读读这句话。
读的让大家好象看到了这么大的雨?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只要读好三个字,就能读好这句话。
(点出“哗,哗,哗”)还可以怎么读?(哗,哗,哗)谁再来读。
3.引读。
出示: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看到什么了?)树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窗外雨在哗哗地下着。
我也想跟你们一起读一读。
(读上面两句)5.再出示:渐渐地,6.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雨声是一下子变小的吗?(生:不是的,是慢慢地)哪个词告诉我们了。
(是啊,渐渐地就是慢慢地意思)你们读一读。
齐读。
(提示:轻轻地,慢慢地读)五、感受雨后美景1.雨很快就停了,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赶快看课文默读78自然段雷雨后的景象。
2.读完了,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雨后美丽的景色。
生闭眼。
师范读。
好了,可以睁开眼了。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生自由说。
4.(播放雨后动画)。
5.配乐读。
同学们,雨后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把雨后这么美丽的景色读一读。
《雷雨》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三)学习目标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教学难点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出示: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
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
生猜:雨。
(师表扬:真棒!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板书:雨2.你能用“雨”字组词吗?生说:(大雨、春雨、雷雨、斜风细雨……)师表扬:真不错!你还能说四个字的词语。
3.揭题:是啊!在雨的家族里既有斯斯文文的毛毛雨,也有威猛有力的暴风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夏天里我们常常能见到的雨——雷雨。
(补充板书:雷)4.你能说说对雷雨有哪些了解,或知道和雷雨的有关知识吗?生说。
(师评价)5.请同学读一下课题。
(指名读),一起读一下(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