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7小震震源机制解在地震预测中的可能应用_周龙泉
- 格式:ppt
- 大小:13.44 MB
- 文档页数:34
新疆4次中强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变化特征聂晓红;王琼【期刊名称】《内陆地震》【年(卷),期】2012(026)001【摘要】采用点源位错模型、层状介质速度结构,利用地震波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S)波最大振幅,计算小地震震源机制.通过系统聚类,利用矢量合成方法,计算得到各类解的平均震源机制解.采用上述方法,针对2003年以来新疆北天山西段和中天山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周围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P轴方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2~3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随机分布,震前1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布特点,主压应力P轴方位发生较明显的偏转变化.%With maximum amplitude of direct , recorded by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article applied the point-source dislocation model and layer medium velocity structure to calculat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small earthquakes. With the vector resultant and hierarchial clustering method, we got mea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With above method, we analyzed the source dislocation character and P axis azimuth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around the hypo-central region before 4 mid-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 Tianshan area in Xinjiang since 2003. The result shows that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typeof small earthquakes in 2 ~ 3 years before these mid-strong earthquakes is stochastic, and the type appears preponderant one year before these mid-strong earthquakes and P axis azimuth exists obvious deflection change.【总页数】8页(P28-35)【作者】聂晓红;王琼【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5【相关文献】1.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J], 冯建刚;周龙泉;杨立明;代炜2.河套地震带中强地震前的小震活动图像分析 [J], 查斯;韩晓明;赵星;李娟;梁沙沙3.新疆中强地震前G-R关系式拟合优度变化特征 [J], 桂荣;黄瑜4.2012年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变化特征[J], 高朝军;张志鹏;夏爱国5.2012年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变化特征[J], 高朝军;张志鹏;夏爱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8.0级地震前可能的测震学异常
陈荣华;刘杰;周龙泉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笔者作了龙门山断裂带上2001—2007年每年ML3.0地震分布图和2008年1月至5月11日3级地震分布图,发现2008年1月至5月11日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3级地震距离5月12日8.0级地震震中较近且较多;除2005年外,其他年份3级地震离8.0级地震震中较远;8.0级地震附近2008年2月14日和2月28日分别发生的3.7和3.8级地震,是该地2005年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说明8.0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震活动有所增强。
【总页数】1页(P77)
【作者】陈荣华;刘杰;周龙泉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林甸5.1级地震前的测震学异常特征 [J], 石伟;高峰;李永生;刘长生
2.林甸5.1级地震前的测震学异常特征 [J], 石伟;刘长生;张立忱;方瑶;张天雷;齐晓燕
3.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6.2级地震前的测震学异常 [J], 陈荣华;张永仙;薛艳;聂晓红
4.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前测震学异常回顾与思考 [J], 王培玲;苏维刚;孙丽
5.2021年云南漾濞M_(S)
6.4地震前测震学异常回顾 [J], 刘自凤;孙楠;王光明;彭关灵;李永莉;张天宇;毛慧玲;赵小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震源机理的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更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开展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基于震源机理的地震预测技术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预防工作中。
一、震源机理震源机理是指地震发生时,由于岩石在地壳中的应力变化所导致的断层运动。
在地震前,岩石内部的应力会逐渐积累,当受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后就会发生破裂并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
因此,研究震源机理对于预测地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震源机理的地震预测技术基于震源机理的地震预测技术是一种通过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来预测地震的一种新方法。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地震动力学预测,通过分析地球表面应力分布、断层应力状态等因素,推测地震的发生可能性或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二是地质学预测,主要是通过地球物理、岩石学、地形地貌等方法,来确定震源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然后结合历史地震资料,推测地震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在这两种预测方法中,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地震动力学预测。
这种预测方法主要依靠地震形成的基本物理原理,通过建立地震动力学模型和参数反演等方法,对地震的发生可能性、时间、地点以及可能的规模等进行预测。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三、基于震源机理的地震预测技术的应用基于震源机理的地震预测技术在地震预防和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地震科学家更加准确的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这种预测可以为有关人员提前做好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对于处于东南亚地震带的国家,地震预测可以帮助政府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其次,基于震源机理的地震预测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地震灾害的成因。
通过对地震灾害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地震预防和减灾工作。
同时,深入研究地震的应力状况和岩石变形特征,还可以促进地震科学的发展,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毕 业 论 文微地震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完成日期 2014年6月10日院系名称: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 _勘查技术与工程_____学生姓名: _ _* *____ ___学 号: ___**********______ __指导教师: * *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应用摘要本论文以微地震监测技术基本原理、微地震产生的机理与微地震监测技术分类与过程为基础,通过具体的地震监测技术原理分析与在油气勘中的应用研究,更加清楚的了解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技术特点与作用,为今后的微地震监测在油气勘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本文着重论述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与应用前景。
为微地震检测技术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技术;油气勘探;页岩气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AbstractIn this thesi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mechanism to produce micro-seismic technology with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process-based classification, through specific analysis of 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principle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of technology for the future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pplications. Meanwhi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role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prospects in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Micro 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country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Keywords: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ique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shale gas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毕业论文第III页目录第1章前言 (4)1.1课题背景及目的 (4)1.2国内外研究现状 (5)第2章微地震监测技术综述 (4)2.1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 (4)2.2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分类 (9)2.3微地震监测技术野外施工的一般过程 (13)第3章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 (15)3.1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气勘探过程中的作用 (15)3.2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 (16)3.3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20)第4章结论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第1章前言1.1 课题背景及目的随着非常规油气(页岩气等)开采逐渐发展和重要性的提高,微地震监测技术成为压裂裂缝形成、发展的重要的判断依据,监测结果也为提高页岩气勘探技术,提高非常规油气采收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
利用小震重新定位结果研究河北文安地震前地震活动三维空间特征薛艳;周龙泉;马宏生;刘杰【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0(030)001【摘要】利用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结果, 研究了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 ① 文安地震前5年, 河北平原带中段M_L≥3.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增强(持续43个月)-平静(持续17个月)特点, 蠕变曲线表现为加速-转平; ② 震前4年, 在15~20 km深处存在一个纬向长约70 km、经向长约90 km的三维空区, 文安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该三维空区的下部边缘;③ 2003年4月~2004年10月, 平原带中段M_L≥2.0地震震源深度从10 km的浅处逐渐增加到30 km左右的深处, 在此过程中, 中下地壳(20~30 km深度范围内)地震活动显著增强.【总页数】10页(P10-19)【作者】薛艳;周龙泉;马宏生;刘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大华北地区一些中强地震前小震活动时间分维特征的研究 [J], 戴维乐;叶峰2.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MS5.1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区小震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 [J], 陈学忠;李艳娥3.2014秭归4.5、4.7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研究 [J], 吴海波;申学林;杜承宸;陈俊华;王杰4.四川青川ML≥4.0地震前小震短临活动特征研究 [J], 吴微微;苏金蓉5.包头6.4级地震前后小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破裂方式研究 [J], 张晁军;赵蒙生;王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预测与防范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过去,我们只能被动地等待地震发生后,再去采取救援和修缮措施,然而这种方法显然无法根本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失。
因此,地震预测和防范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科学家们已经有了很多地震预测和防范技术,并且这些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地震预测技术地震预测是指通过观测、分析和研究地震前的各种现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地震进行预测。
通常,地震预测可以分为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1. 短期地震预测短期地震预测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现一些预兆现象,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一般来说,短期地震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地震电磁现象监测技术地震电磁现象是指在地震前或地震期间,出现在地球的电磁场中的某种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地震中的岩石变形和破裂产生的,因此可以被用来预测地震。
目前,地震电磁现象监测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短期地震预测技术。
(2)地震声波监测技术地震声波监测技术是通过对原地震波进行分析,寻找可能存在的低频谐波和高频谐波,从而预测地震。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近期发生了大地震的地区。
(3)地震微震监测技术地震微震是指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内,很小的地震活动。
这些地震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它们可以预示着一个重大的地震即将来临。
因此,对地震微震进行监测是一种重要的短期地震预测技术。
2. 长期地震预测长期地震预测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地震进行预测。
一般来说,长期地震预测主要依据地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地震断层活动监测技术在地震预测中,地震断层活动监测技术是最重要的一种技术之一。
这种技术通过对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规模和发生时间等。
(2)地震台网监测技术地震台网是由一些地震台站和地震观测设备组成的网络。
小震震源机制P轴取向的预报应用刘红桂;缪发军;徐戈;孙庆文;山长仑【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年(卷),期】2004(24)3【摘要】采用Snoke的振幅比方法,利用江苏台网和山东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化波形资料,计算了发生在江苏及其附近地区的33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由此计算了其相应的P轴取向。
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凹陷地区M_L5.1地震发生前2个月内、长江口地区显著小震群发生之前2个月内,在震中所在区域的附近地区有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异常地震发生;盐城附近及其近海海域在本文研究的时段内未曾出现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地震,该区域也没有发生中强地震或显著小震群事件。
由此说明震源P轴取向具有一定的短临前兆意义,但这种情况与大地震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茅山断裂附近地区出现的2次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事件与该地区重力异常结果是一致的,说明2002年前后茅山断裂曾活动过。
【总页数】7页(P306-312)【关键词】振幅比;震源机制;P轴取向【作者】刘红桂;缪发军;徐戈;孙庆文;山长仑【作者单位】江苏省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3【相关文献】1.小震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J], 严川2.高频波形匹配反演震源机制解及其在小震级诱发地震中的应用 [J],J.L.Li;H.J.Zhang;H.S.Kuleli;M.N.Toksoz;许鑫;李振月3.2016年8月20日唐山震群小震震源机制 [J], 王宁;蔡璐;王莉婵;王亚玲;郭垚嘉;刘丽4.小震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预报作用及其力学意义 [J], 马瑾;李钦祖;刁桂苓;于利民5.震源系统小震调制比(r_m)和异常面积(Sr_m)起伏加剧的时空特征与强震的中、短期预报 [J], 秦保燕;张晓东;王裕仓;郭星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8.0级地震近场流体的同震响应与震后效应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司学芸;邵志刚;周龙泉;张浪平;晏锐【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2(032)001【摘要】The 2008 Wenchuan M8. 0 earthquake caused a wide range of notable co-seismic and post-earthquake responses in fluid observation. We find the stations with notable change of near-field fluid observation by analysis of the data. Based on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f pore pressure changes caused by perpetual deformation with the earthquake, we discuss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notable coseismic and post-earthquake changes in fluid observation. The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effects caus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we separately calculate fluid response with different faulting styles and different magnitudes. It is expected that calculated near-field fluid effects can provide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mechanism analysis of fluid observation.%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引起大范围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显著响应,本文通过对流体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显著近场流体观测变化的台站.基于汶川8.0级地震永久形变引起的孔隙压力变化理论计算,讨论近场流体观测同震和震后变化的物理机制.为探讨强震引起的同震和震后流体影响空间特征,分别计算了不同机制类型不同震级所对应的流体响应,以期确定流体近场效应的空间特征,为强震同震和震后流体观测机理分析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总页数】10页(P49-58)【作者】司学芸;邵志刚;周龙泉;张浪平;晏锐【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银川75000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汶川8.0级地震氡震后效应机理讨论 [J], 任宏微;刘耀炜;马玉川2.地热对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及震后调整 [J], 赵刚;王军;何案华;秦久刚3.江苏流体井网对汶川和日本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研究 [J], 郑江蓉;杨从杰;江昊琳4.汶川8.0级地震氡震后效应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J], 任宏微;刘耀炜;孙小龙5.汶川8.0级地震安徽省地下流体震后效应分析 [J], 张军;陈宇卫;陶月潮;孙盼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短期地震预测准确性的定量评价方法闫伟;刘桂萍;黎明晓;李智超;张小涛;周龙泉;苑争一【摘要】预测效果的科学评价是预测学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地震预测效果的评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单次预测成败的评判,另一种是对方法或手段多次预测效果的统计评分.本文提出了针对单次有震预测是否准确的定量评价方法,即地震预测准确性A值评分法.针对我国地震预测现状,本文约定了准确性评分由预测与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简称\"对应度\")和时、空、强预测窗口的精确程度(简称\"精确度\")综合决定,同时,还给出了对应度的计算方法和精确度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四川省地震局2013年2月上报的短期预测意见进行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可用于短期地震预测意见统一管理的准确性评价.【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19(041)003【总页数】11页(P399-409)【关键词】短期地震预测;准确性;精确度;对应度;评价【作者】闫伟;刘桂萍;黎明晓;李智超;张小涛;周龙泉;苑争一【作者单位】中国北京 10002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北京 100045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5引言地震预测意见是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客观认识,其是否准确有效,必须经过科学的检验和验证.实证性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性(杨玉辉,2003),自然科学的检验分为观测检验和实验检验两种,由于地震现象的复杂性,关于地震的认识和经验只能通过观测进行检验,即通过将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与地震预测情况进行对比,以二者相符合的程度来判定预测是否准确或有效.由于地震预测包括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的预测,当预测三要素中可能存在仅一个或两个要素比较准确,或者预测的要素与地震发生的实况有较小偏差时,建立一个客观、合理、定量的地震预测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目前对地震孕育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关于地震孕育发生的众多模型和理论假设是否真实,以及从各种地震和地球物理、化学观测数据中提取到的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及强度的技术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均需要通过地震实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建立客观合理的地震预测检验方法可使地震科学研究程序规范化和标准化.科学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和复归实践阶段.地震预测理论和技术方法最初均是从具体现象出发,通过积累形成感性的经验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规范的检验评价标准是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的必要过程,也是地震预测作为一门成熟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合理地评估地震预报的能力,首先需要寻找客观评价地震预报能力的方法,这项研究既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也是十分复杂的(朱令人等,1991;张国民等,2002).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叶,国际学术界对希腊科学家采用的VAN方法(以Varotsos P,Alexopoulos K和Nomicos K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简称)预报地震的有效性问题就有过非常激烈的辩论(Aceveset al,1996;Geller,1996;Kagan,1996,1997;Varotsoset al,1996).我国自 1966年河北邢台MS7.2强震群开始实践地震预测预报,而如何科学地检验和评价预测意见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研究人员在定量统计检验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朱令人等(1991)提出地震预报必须是三要素预报,缺一或缺二就构不成有意义的预报,并提出分三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① 一次有震综合预报的成败,即是否准确的判定,其标准是依据理论模型或预报现状约定的;② 一类预报与地震自然发生概率对比的有效性的统计检验;③ 单项预报方法或手段有效性的统计检验.许绍爕(1989)在对1972年提出的震兆鉴定方法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上述第2类预报有效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即扣除随机概率的地震预报效能的R值评分方法,该方法已被中国地震学界和国际上一些研究人员所采纳(Keilis-Borok,Kossobokov,1990).石耀霖等(2000)改进了R值计算方法,用虚报面积占全部无震面积代替预报时间窗口总和与总时长比例,并将该方法用于评价1990年至1998年间国家地震局年度地震危险区的预报效能,认为中国大陆地区年度危险区预测效果总体上好于随机预报.张国民等(2002)为了讨论地震能否预报和评价当时中国地震预报能力等问题,将中国大陆分为931个1°×1°的网格,以报有震网格数占总网格数比例与虚报网格数占总无震网格数比例为评分值,评价1990年至2000年年度危险区预报效果,认为虽然预报水平还相当低且不稳定,但年度危险区预测结果好于随机预测.马宏生等(2004)将中国大陆以107°E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针对1990至2002年的年度地震危险区,计算东西部不同震级下限时的R 值评分,结果表明,虽然年度危险区预测水平还很低且不稳定,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地震预报效能的R值评分方法已被用于每年年度危险区预报效果的评价和总结① 年度趋势预测汇总组.2012.2013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汇总研究报告.② 年度趋势预测汇总组.2013.201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汇总研究报告.③ 年度趋势预测汇总组.2014.2015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汇总研究报告.,该方法在优化改进年度危险区预测技术方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地震局每年会接收到几百份地震预测卡,其中多数为短期预测,因此亟需建立统一规范的定量评价方法,才能够从中筛选出准确性较高的预测,总结其中有效的预测思路和方法,进而促进地震预测的发展.但目前尚缺少对单次地震预报准确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中国地震预测分为十年尺度、年度、短期和临震等4种,其中3个月以内的短期预测是可以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单次短期预测准确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即A值评分法.约定该评分是预测与地震活动实况的对应程度(以下简称“对应度”,即C值)及其预测窗口的精确程度(以下简称“精确度”,即E值)等两方面评价的综合结果,约定了对应度C值的计算方法,依据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特点确定了计算参数;参照中国地震局关于上报地震预测卡的规定,约定了精确度E值的评价标准.最后,进行了举例和实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基本客观合理地评价单次短期预测的预测效果.1 A值评分法定义与算法短期预测准确性评价是指,短期预测的时间、空间、震级窗口与实际地震对应程度及其精确程度.由该方法确定的准确性评价值称为A值,最高值为1.0,最低值为0,准确性越低数值越小.准确性评价值的计算方法为式中:A为准确性评价值,称为准确性评分;C为预测地震与实际地震对应程度的评价值,即对应度;E为预测的时间、空间、震级窗口的精确程度的评价值,即精确度.上述用于评价预测准确性的实际发生的地震事件称为评价地震.评价地震一般为预测窗口内或其附近的最高震级的地震事件,其选取原则为能使预测获得最高的A值评分.2 对应度的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2.1 对应度的设计原则1)预测意见与实际地震符合程度决定了对应度的大小.当评价地震的发生时间、震中、震级均位于预测窗口之内时对应度最高,为1.0,位于预测窗口之外时,对应度下降.2)评价地震偏离预测窗口时,对应度与偏离预测窗口距离的大小相关,越靠近预测窗口,对应度越大,越远离窗口对应度越小.3)不同预测窗口相比,预测窗口越小,评价地震偏离预测窗口时对应度下降速率越慢,反之,预测窗口越大,评价地震偏离预测窗口时对应度下降速率越快(图1).图1 预测窗口尺度与对应度得分关系示意图(a)预测窗口为中等尺度时;(b)预测窗口为较小尺度时;(c)预测窗口为较大尺度时Fig.1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redicted window lengths and correspondence score(a)With medium scale prediction window length;(b) With small scale prediction window length;(c) With large scale prediction window length4)对应度为时间、空间、震级3个要素对应度的乘积,即式中:Ct为预测时间的对应度评价值,简称时间对应度;Cm为预测震级的对应度评价值,简称震级对应度;Cs为预测空间的对应度评价值,简称空间对应度. 2.2 对应度的计算模型在满足对应度计算原理的情况下,可构建对应度函数,即式中:x为被评价事件要素实际值,或者与预测窗口的距离;α参数控制着曲线由最高值到最低值的下降速率;μ为均值项,表示曲线最高值所对应x的取值.当x=μ时,C=1;当x→+∞ 时,C→0.由于对预测要素的评价存在允许误差,因此,可令评价曲线经过允许误差点(x0,C0),则可得到此条件下的α 取值,即α=lnC0/(x0-μ)2.则式(4)可表示为式中,x0为允许误差,C0为该允许误差下对应度的得分.2.3 对应度的计算方法2.3.1 时间对应度计算方法假设时间预测窗口长度为T,地震短期预测时间范围为10天以上、3个月以内,即T取值为11天—3个月.由于不同预测意见的预测时间窗口T不同,统一设定3.5个月时的对应度得分为0.1,即评价地震距离预测窗口起点达到3.5个月时对应度为0.1.假设ΔTmax为预测窗口外的时间允许误差,即ΔTmax=3.5-T,则允许误差将随预测时间窗口T的增加而减少(图 2a).设初始条件为Ct0=0.1,其中t0=3.5,则时间对应度评分函数表达式为式中,xt为设定评价地震发生时间超出预测开始时间的长度.2.3.2 空间对应度计算方法假定预测区域为圆形,半径为L,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国地震局,1998),M5,M6,M7地震短期预测的区域半径应分别在100,150,200 km 以内.据此本文约定,当评价地震的震中距离圆心达到250 km时,或者评价地震偏离预测区域50 km时,预测的空间对应度为0.1,即Cs0=0.1,此时震中与预测窗口边界的距离为ΔLmax=250-L,则评价函数表达式为式中,xs为评价地震位于预测窗口以外、距离窗口边界的距离.当预测窗口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且评价地震震中位于窗口之外时,xs为距预测区域最短的距离,L为与预测窗口范围同等面积的圆的半径(图2b).2.3.3 震级对应度计算参数设震级预测窗口为确定的震级范围,下限为M1,上限为M2,中值为M1,则有M1=(M1+M2)/2.当评价地震震级超出预测窗口时,或当评价地震震级小于M1和大于M2时,需要约定不同的计算参数(图2c).图2 不同时间、空间和震级下的对应度计算结果(a)预测时间为 1 个月、2 个月、3个月;(b)半径为 40,100,150,200 km;(c)震级为 5.0,5.5,5.8 和 6.2Fig.2 Results of correspondence score of different time,space and magnitude ranges(a) Time length of one month,two months and three months;(b) Space range of 40,100,150 and 200 km;(c)Magni--tude ofMS5.0,MS5.5,MS5.8 andMS6.2当评价地震震级小于M1时,考虑到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均高于东部(东西部以107°E为分界线),本文规定参与评价的最小震级西部地区为MS4.5、东部地区为MS4.0,即西部地区Mmin=4.5或东部地区Mmin=4.0时,震级对应度为Cm0=0.1.式中Mmin称为震级下限阈值.当评价地震震级大于M2时,当预测震级的中值M1小于6.5时,取评价地震震级为7.5时对应度为0.1,即Mmax=4.5时,震级对应度Cm0=0.1,式中Mmax称为震级上限阈值.当预测震级的中值M1大于6.5时,Cm≡1,即当预测震级的中值大于6.5、且实际发生的评价地震大于预测震级上限M2时,震级对应度均取为1,认为该预测震级准确,不再随震级差的增大而衰减.因此,预测震级对应度的函数可表达为式中,xm为评价地震的震级.3 精确度的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3.1 精确度的设计原则精确度设计原则为:① 精确度的评价标准参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国地震局,1998)规定、取得减灾实效震例的预报尺度、中国地震局关于地震预测意见三要素预测窗口尺度规定等确定;② 预测范围在标准范围以内,精确度为1.0,超出标准范围时精确度线性减小;③ 精确度为时间、空间、震级三要素精确度的乘积,即式中:E为预测精确度,最大值为1.0,精确程度越低值越小,精确度是对预测意见精确程度的描述,与地震实况之间的对应情况无关;Et为预测时间的精确程度评价值,简称时间精确度;Em为预测震级的精确程度评价值,简称震级精确度;Es为预测空间的精确程度评价值,简称空间精确度.3.2 时间精确度的计算方法图3 不同时间、空间和震级精确度取值(a)不同预测时间窗口尺度的时间精确度取值;(b)不同预测震级的空间精确度取值与预测区域半径之间的关系;(c)不同预测震级范围时的震级精确度取值Fig.3 Exactitude score of different time,space and magnitude ranges(a) Time exactitude score of different time length;(b) Space exactitude score of different space ranges in each predicted magnitude;(c) Magnitude exactitude score of different magnitude ranges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国地震局,1998)的规定,地震短期预测意见的时间窗口为11天—3个月.为了引导预测者在经验和依据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缩小预测时间窗口,提高预测意见的精度,规定当预测时间窗口小于一个月时,时间精确度最高,为Et=1.0,窗口越大时间精确度越低,当预测时间窗口为3个月时,时间精确度为Et=0.8.当预测时间窗口介于11天与3个月之间时,通过线性内插取值(图3a).3.3 空间精确度的计算方法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国地震局,1998)的规定,M7以上地震的预测空间半径应小于200 km;M6(6.0—6.9)地震的预测空间半径应小于150 km;M5(5.0—5.9)地震的预测空间半径应小于100 km.本文以此作为评价短期预测意见空间精确度的标准,并规定,对于圆形预测区域:预测震级(取中值)为5.0—5.9,半径小于100 km时,Es=1.0,半径为150 km时,Es=0.6;预测震级(取中值)为6.0—6.9,半径小于 150 km 时,Es=1.0,半径为 200 km 时,Es=0.6;预测震级(取中值)≥7.0,半径小于 200 km 时,Es=1.0,半径为250 km 时,Es=0.6.对于矩形区域或地震预测意见提出者定义的不规则形状,按照预测空间面积的等效圆处理(图 3b).3.4 震级精确度的计算方法本文参照地震震级测定误差来确定震级精确度的评价标准.目前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误差一般为0.3—0.5,因此认为预测震级误差在此范围内震级精确度最高,即预测震级M2-M1≤1.0时,Em=1.0.震级误差范围增大时,精确度下降,设当震级预测窗口增大一倍时震级精确度为0.6,即M2-M1=2.0时,Em=0.6.当预测震级范围介于1.0和2.0之间时通过线性内插取值,大于2.0时则外推取值(图3c).4 举例和实例试算4.1 举例试算举例1.例如某预测意见为:未来1个月内,以A点为圆心、50 km为半径的范围内,将会发生M5.5—6.5地震.假设了4种地震实况,试算结果列于表1.举例2.例如某预测意见为:未来3个月内,以B点为圆心、100 km为半径的范围内,将会发生M5.0—7.0地震.也假设4种地震实况,试算结果列于表2.分析例1和例2的试算结果可以看出:① 对比实况1的试算结果,例1较例2的预测窗口小而精确度高,精确度只由预测窗口大小决定,即一次预测的精确度只可能有一个值,而对应度依据与实际地震活动的对应情况可能有不同的值.准确性的最高评分是精确度,即预测与实际地震完全对应时的评分值.② 对比实况2和3的试算结果,当评价地震偏离预测窗口相同时间、距离和震级的情况下,例1的对应度和准确度均明显大于例2.③ 实况4的试算结果,当评价地震的震级及发生时间低于最大误差范围时,对应度和准确度的数值接近于0,可以认为实况4与预测意见基本不对应.表1 举例 1 试算参数及其准确性评价结果Table 1 The calculation parameters and its accuracy results of example one时间参数空间参数强度参数精确度E 对应度C准确度A发震时间时间对震级精确度Em实况1 第25天 11 圆形区内116.011111实况2 超出窗口3天时间精空间精应度Ct确度Et震中位置空间对应度Cs确度EsM震级对应度Cm0.9115.30.86110.780.78实况3 超出窗口9天11 窗口外50 km 0.6915.10.57110.380.38实况4 超出窗口33天0.971 窗口外100 km 0.651 窗口外120 km 0.4414.30.04110.0110.011表2 举例 2 试算参数及其准确性评价结果Table 2 The calculation parameters and its accuracy results of example two时间参数空间参数强度参数精确度E 对应度C准确度A发震时间时间对震级精确度Em实况1 第75天 10.8 圆形区内 116.010.60.4810.48实况2 超出窗口3天时间精空间精应度Ct确度Et震中位置空间对应度Cs确度EsM震级对应度Cm0.714.80.490.60.480.310.15实况3 超出窗口9天0.910.8 窗口外50 km 0.2314.60.350.60.480.0350.017实况4 超出窗口25天0.440.8 窗口外100 km 0.0010.8 窗口外170 km0.0414.40.050.60.480.0000020.000000964.2 实例试算2013年四川省地震局工程测绘院于2013年2月22日上报了短期预测卡(苏琴等,2014)(图 4),预测2013年2月 25日—2013年 5月10日期间,以(101.65°E,29.33°N)为圆心,154 km为半径的区域,有可能发生M6.0—6.9地震.根据地震活动实况,评价地震为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103.0°E,30.3°N).利用A值评分算法计算该次预测的准确性,计算过程如图5所示.根据图5可知,该预测意见的准确性评价得分为:对应度:Ct=1.00;Cm=0.94;Cs=1.00;C=0.94;精确度:Et=0.85;Em=1.0;Es=0.97;E=0.82;准确性评分:A=0.78.图4 2013 年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预报卡截图Fig.4 The screenshot of the prediction card in 2013 provided by the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Sichuan Earthquake Agency图5 四川地震局短期预测的对应度和精确度计算过程灰线为本文约定的计算规则,红色线条为本预测意见满足的评分规则,蓝色方框为本预测意见的具体得分Fig.5 Calculation process of correspondence score and exactitude score of prediction card provided by Sichuan Earthquake AgencyThe grey line is the calculation rule in this paper,the red line is the scoring rule satisfied by this prediction card,and the blue box is the score of this prediction card如上所示,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预测时间、空间窗口内,震级超出预测震级窗口0.1,对应效果较好,对应度为0.94.该次预测的时间窗口为2.5个月,时间精确度较低;震级窗口为0.9,震级精确度达到标准,为1.0;空间窗口相当于半径154 km的圆型区域,稍大于标准,空间精确度为0.97.总体看,该预测虽然对应效果较好,但时间、空间预测窗口较大,精确度较低.相比于1975年海城MS7.3地震等成功短临预报实例,该预测的准确性稍低(蒋凡,1978).准确性评分计算结果为0.78,基本是合理的.5 讨论与结论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针对短期地震预测准确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基本科学合理的,可用于短期地震预测的评价和地震预测意见的统一管理.2)中国的地震预报探索在国际上是最持久广泛的,且具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地震预测始终服务于防震减灾,为地震灾害风险应对决策提供参考.为此要求预测尽可能准确,即与实际地震相符,同时尽可能精确,即预测窗口尽可能小,以利于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影响范围,因此要求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努力提高预测的精确性.应避免为了追求对应效果而扩大预测窗口,或者为了追求精确缩小窗口从而使得地震落在窗口以外的可能性增大,这两种情况均会使预测作为风险决策参考的价值下降.本文约定由对应度和精确度共同决定准确度的评分,旨在为了引导预测者在资料和经验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时间、空间和震级的预测窗口.3)为了更好地提供灾害风险决策,地震预测准确性评价标准应考虑地震灾害的区域特点.中国大陆具有地震活动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一般以107°E为界)地震频度和强度明显高于东部,而相同震级地震造成的灾害和影响则低于东部.因此,本文确定的震级精确度评价标准西部高于东部,是符合中国大陆地震国情的.时间和震级精确度评分标准的约定主要基于中国地震短期预测现状.未来随着短期预测水平的提高,评分标准也会作出相应调整.4)中国地震预报历经50年,现有地震预测按时间尺度分为长中短临等4种,即中长期(10年尺度)、中期(1年)、短期(3个月)和临震(10天以内),每一种都需要有单项预测的评价方法.本方法可用于短期预测的准确性评价,也可用于另外3种地震预测的准确性评价,以及预测所依据的方法和技术的预报效能的评估.5)目前地震预测总体水平较低,表现在准确性低和稳定性较差两个方面,某一次预测是否准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否能够依据该预测采取应对措施,需要对该预测的准确性有一定的预先评估.利用本方法,可对之前类似预测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依据多次评分的平均值预估该次预测可能的预测效果,以供决策时参考.参考文献【相关文献】蒋凡.1978.海城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61-63.Jiang F.1978.Hai Cheng Earthquake[M].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61-63(in Chinese). 马宏生,刘杰,吴昊,李杰飞.2004.基于R值评分的年度地震预报能力评价[J].地震,24(2):31-37.Ma H S,Liu J,Wu H,Li J F.2004.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annu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efficiency based onR-value[J].Earthquake,24(2):31-37(in Chinese).石耀霖,刘杰,张国民.2000.对我国90年代年度地震预报的评估[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7(1):63-69.Shi Y L,Liu J,Zhang G M.2000.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annual earthquake predictionin the 90s[J].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Academia Sinica,17(1):63-69(in Chinese).苏琴,杨永林,郑兵,王双洪,李菲菲,刘冠中.2014.4·20芦山7.0级地震预测思路及过程回顾[J].地震地质,36(4):1076-1093.Su Q,Yang Y L,Zheng B,Wang S H,Li F F,Liu G Z.2014.A review of the thinking and process about prediction of Lushan M7.0 earthquake on Apr.20,2013[J].Seismology and Geology,36(4):1076-1093(in Chinese).许绍爕.1989.地震预报能力评分[G]//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地震学专辑.北京:地震出版社:586-589.Xu S X.1989.Earthquake prediction ability score[G]//Seismic Prediction Method PracticalResearch Collection:Seismological Album.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586-589(in Chinese).杨玉辉.2003.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20-221.Yang Y H.2003.Principle of Modern Natural Dialectics[M].Beijing:People’s Press:220-221 (in Chinese).张国民,刘杰,石耀霖.2002.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J].地震学报,24(5):525-532. Zhang G M,Liu J,Shi Y L.2002.A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annu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ability[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4(5):525-532(in Chinese).中国地震局.1998.地震预报管理条例[S].北京:地震出版社:1-5.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1998.Regulations on Administration of Earthquake Dredictions[S].Beijing: Seismological Press:1-5(in Chinese).朱令人,朱成熹,洪时中,秦卫平,郑兴树,黄世奇.1991.地震预报效能评价[G]//中国地震预报方法研究:实用化研究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35-45.Zhu L R,Zhu C X,Hong S Z,Qin W P,Zheng X S,Huang S Q.1991.Earthquake predictio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G]//China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 Research:Practical Research Papers.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35-45(in Chinese).Aceves R L,Park S K,Straus D J.1996.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the VAN method using the historic earthquake catalog in Greece[J].Geophys Res Lett,23(11):1425-1428. Geller R J.1996.Debate on evaluation of the VAN method: Editor’sintroduction[J].Geophys Res Lett,23(11):1291-1293.Kagan Y Y.1996.VAN earthquake prediction:An attempt at statisticalevaluation[J].Geophys Res Lett,23(11):1315-1318.Kagan Y Y.1997.Statistical aspects of Parkfield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Parkfield prediction experiment[J].Tectonophysics,207(3/4):207-219.Keilis-Borok V I,Kossobokov V G.1990.Premonitory activation of earthquake flow: AlgorithmM8[J].Phys Earth Planet Inter,61(1/2):73-83.Varotsos P,Eftaxias K,Vallianatos F,Lazaridou M.1996.Basic principles for evaluating an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J].Geophys Res Lett,23(11):1295-1298.。
基于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重复性的年度地震预测及其效能
检验
周龙泉;张晓东;刘杰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2006(022)003
【摘要】对中国大陆1971年以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年度重复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中国大陆发生1个5级以上地震后,下一年度在该地震震中周围某一半径范围内,再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非常高.利用统计研究结果,根据某一年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对下一年度进行地震预测,并对预测效能进行R值检验.文中还对1990年以来基于地震重复性的年度地震预测R值和我国实际年度地震预测R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年觋度地震预测方法,可以作为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划分依据之一.
【总页数】10页(P311-320)
【作者】周龙泉;张晓东;刘杰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0003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0003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0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南北地震带北段流体资料地震预测效能检验 [J], 王博;钟骏;王熠熙;陈石
2.中国大陆及大华北、云南的地震平静指标——不同层次地震平静异常预测效能研究之二 [J], 韩渭宾;辛华;蒋国芳
3.2005~2007年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超长平静的跟踪预测研究 [J], 刘杰;郭铁栓;杨立明;苏有锦;刘桂萍
4.对我国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效能的X2检验 [J], 史勇军;孙燕萍;寿海涛
5.嘉峪关地震台地电阻率资料地震预测效能检验 [J], 张丽琼;李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小震估计强地面运动
Tuma.,AG;杨家亮
【期刊名称】《世界地震译丛》
【年(卷),期】1996(000)006
【摘要】引言虽然我们能够使用不同的正演模拟技术成功地模拟低频地面运动,但使用目前的计算技术和关于地球结构知识对3~5Hz以上频率地面反应的确定性模拟仍是一个未能解决的课题。
最近,我们在多源模型(Tumarkin and Archuleta,1994)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地面运动预测的经验方法。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Tuma.,AG;杨家亮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4
【相关文献】
1.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及烈度分布估计 [J], 孟令媛;周龙泉;刘杰
2.2013年芦山Ms7.0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初步估计 [J], 孟令媛;周龙泉;刘杰
3.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及烈度分布估计 [J], 孟令媛;周龙泉;刘杰
4.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分析 [J], 李小军;阎秀杰;潘华
5.用监控录像资料估计强地面运动参数——汶川地震的两个试验 [J], 夏旻;吴忠良;蒋长胜;彭汉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震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预报作用及其力学意义马瑾;李钦祖;刁桂苓;于利民【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1994(000)0S1【摘要】人们在分析应力场类型时往往忽略σ<sub>2</sub>的作用。
只从σ<sub>1</sub>与σ<sub>3</sub>的分布情况出发讨论可能出现的震源机制类型。
实际上,地壳中存在的是三维应力状态,而不是二维应力状态。
在走滑应力状态下,不仅可以在包含σ<sub>2</sub>轴的断层面上出现走滑型地震,也可以在包含σ<sub>3</sub>和σ<sub>1</sub>轴的面上出现正断型和逆断型地震。
而能否出现走滑型以外的地震类型取决于应力比φ值及断层面的摩擦系数。
其中φ=(σ<sub>2</sub>-σ<sub>3</sub>)/(σ<sub>1</sub>-θ<sub>3</sub>)。
在滑动判据保持某一定值的情况下,当应力比φ较小时,预存断层中包含σ<sub>1</sub>轴、σ<sub>3</sub>轴和σ<sub>2</sub>轴的断层分别可发生正断型、逆断型和走滑型错动,当φ值较大时,则只可能发生走滑型和正断型,以至只有走滑型地震。
作者结合华北地区、北京地区及其它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逆断型地震数较高的年份,均为区域地震活动增强的年份。
代表区域应力场中σ<sub>1</sub>增大(或者是σ<sub>2</sub>减小)造成φ值变小。
由此可见,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有利于对区域应力状态的判断和地震活动状态预测。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冯建刚;周龙泉;杨立明;代炜【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9(029)003【摘要】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 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 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 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 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 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 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 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总页数】8页(P19-26)【作者】冯建刚;周龙泉;杨立明;代炜【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调制小震的异常特征 [J], 李淑莲;孙佩卿2.青藏块体中北部中强地震前弱震活动统计特征研究 [J], 马禾青;盛菊琴;赵卫明;任雪梅;金春华3.青藏块体8级左右地震前中强地震活动图像的相似性演化 [J], 朱红彬4.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J], 冯建刚;周龙泉;杨立明;代炜5.中强地震前小震调制比异常的动态检测与地点预报 [J], 秦保燕;张晓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