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地震勘探震源及其新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述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质勘探行业中的地震勘探技术的使用技巧地质勘探是现代社会对地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
而地震勘探技术作为地质勘探的一种主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地质勘探行业中地震勘探技术的使用技巧。
一、了解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在运用地震勘探技术之前,了解其基本原理是必不可少的。
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来获取地下构造和地质信息。
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对于正确解释地震数据、确定勘探目标至关重要。
二、合理选择地震仪器设备地震仪器设备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之一。
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环境特点,合理选择地震仪器设备能够提高勘探效果。
地震勘探仪器设备包括震源、记录仪和传感器等。
对于浅部勘探,常用的地震仪器设备有单元震源和垂直振动式记录仪。
对于深部勘探,常用的地震仪器设备有炮震源和三分量记录仪。
三、合理设计勘探方案设计合理的勘探方案对于提高勘探效果至关重要。
在设计勘探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背景、勘探深度、勘探目标、仪器设备和勘探经费等因素。
根据地层情况,选定适当的震源和检波器布置方式,以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四、精心采集地震数据精心采集地震数据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实地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使用;2. 严格按照勘探方案进行震源和检波器的布置,保证数据采集的均匀性和覆盖面广;3. 控制震源能量和记录仪灵敏度,以获得良好的信噪比和分辨率;4. 采集足够多的数据,包括横向剖面和纵向剖面,以获取全面的地下信息。
五、准确解释和处理地震数据准确解释和处理地震数据是提高地震勘探效果的关键步骤。
在解释和处理地震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滤波、叠加和迁移等,以提高数据的分辨率和解释效果。
2. 利用解释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成像,提取地质信息和勘探目标。
3. 结合地质资料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解释,使得结果更加可靠。
地震探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但是通过地震探测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和提前预警地震。
地震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建设等领域,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探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一、地震探测技术的原理地震探测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测定地下物质构造和介质性质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
地震波是由地震能量引起地质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包括纵波和横波。
当地震波经过地下物质层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可以确定地下物质的位置、形态、物性等信息。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弹性模量、密度和泊松比等物理特性,不同介质密度和速度的变化会导致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这就是地震探测技术利用的物理原理。
地震探测技术一般分为爆炸地震勘探和地震震源勘探两种,前者是采用爆炸源产生的地震波,后者是利用人工震源产生地震波。
在地震勘探中,一般采用三角测量法、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等方法进行勘测。
二、地震探测技术的应用1. 石油勘探地震探测技术在石油勘探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的观测和分析,可以研究出石油地质构造和储集层分布情况,为石油勘探提供了基础资料。
2. 矿产勘探地震探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探中,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物质中的特性,判断地下矿体的分布情况、形态、深度等信息。
通过地震探测技术的应用,在矿产勘探中发现了大量的矿体,提高了勘探的效率和精度。
3. 地下工程勘察地震探测技术在地下工程勘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确定地下障碍物的位置、形状和范围,为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 地震监测和预警地震探测技术在地震监测和预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通过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判断地震的发生时间、地震震级等信息,提前预警,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总之,地震探测技术在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建设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现代地质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和资源情况的方法。
它能够提供地质、地震、构造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石油、天然气、水文地质等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勘探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期的地震勘探是通过利用自然地震来获取地下信息。
然而,自然地震无法精确控制和预测,无法满足勘探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利用人工爆炸产生地震波,控制地震源的能量和时机,以及在地面上布设感应器。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震勘探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
1980年代,引入了3D地震勘探技术,即在地下布设三维感应器阵列,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生成立体地震图像。
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勘探效率,还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地下结构信息。
近年来,地震勘探技术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其中最重要的是地震勘探中的地震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地震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勘探过程更加高效、准确、安全。
同时,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也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分析、解释和成像能力。
现代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石油、天然气、水文地质、地下水资源、环境地质等领域。
其中,石油勘探是地震勘探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准确地勘探出油气储层的位置、形态和特征,为石油勘探和开采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另外,地震勘探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准确确定地下水层的位置、深度和质量等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地震勘探技术还可以用于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
此外,地震勘探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地下管线布设、地下隧道建设等领域。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地下障碍物和地质构造,为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地震勘探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特性,来反演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一种探测方法。
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等领域。
在地震勘探中,开展科学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进行阐述。
1.地震波传播规律研究地震勘探技术的关键是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研究。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的,比如介质的弹性模量、密度、孔隙度、液体含量、温度、压力等。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必须对地下介质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2.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研究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反演地下介质结构和性质而研发的。
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解释、处理、成像和模拟等方面。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地震勘探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技术的逐步发展也成为了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3.地震勘探仪器技术研究地震勘探仪器技术的研究旨在开发新的、更先进的地震勘探仪器,为地震勘探提供更多可靠、准确的数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勘探仪器的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不断地突破着技术的壁垒。
地震勘探仪器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使得地震勘探能够更好地完成勘探任务,为各种领域的工程建设和矿产勘探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
4.地震勘探应用研究地震勘探应用研究是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要方向。
地震勘探可以用于各种领域的工程建设、矿产勘探和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
在地震勘探的应用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地震勘探技术的优势,为工程建设、资源勘探等行业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撑。
结论总体来讲,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学、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
通过加强地震勘探基础研究,推动地震勘探科学和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可以更好的实现地下空间结构和性质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自然灾害防控作出更好的贡献。
中国地震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正文)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应对和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中国地震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地震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他们在地震预警、震害评估、抗震建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中国地震科学家致力于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激发P波、S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给予人们地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
这为人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准确性和覆盖范围,以提供更加可靠的地震预警服务。
其次,中国地震科学家在震害评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震害评估是指对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的地震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了大量的震害调查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震害数据和经验。
在震害评估方面,中国地震科学家开发了一系列的震害评估模型和软件工具,可以根据地震参数、土壤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对震害进行评估和预测。
这为地震后的救援和灾害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另外,中国的抗震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由于我国地震频繁,抗震建筑成为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中国的抗震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基于对地震的科学认识和研究,注重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中国工程界在抗震建筑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设计师们结合实际地震情况,采用新型的结构材料和抗震构造,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些创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了地震灾害的风险。
总体而言,中国的地震技术与方法研究与创新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地震预警系统的推广应用、震害评估技术的发展以及抗震建筑的创新都为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和伤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