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物多样性评价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22.00 KB
- 文档页数:19
云南省动植物多样性概况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物种丰富和生态多样性较高的地区。
这里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多样性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动物种类,其中包括很多珍稀和濒危物种。
据统计,云南省有约5000多种脊椎动物,占到了中国总脊椎动物种类数的四分之一。
这些动物包括大象、虎、豹、熊等大型哺乳动物,以及各种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云南省还是中国最重要的鱼类分布区之一,拥有多达400多种鱼类。
其中包括著名的鲤鱼、鳜鱼、鲑鱼等。
植物多样性
云南省的植物多样性同样令人瞩目。
据统计,云南省拥有超过1.2万种植物,占到了中国总植物种类数的四分之一。
这些植物种类繁多,包括了很多珍稀植物和濒危植物。
云南省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不同类型的森林。
这些森林为保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是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云南省的动植物多样性,政府和相关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对特定物种进行保护和繁殖。
此外,还加强了对非法猎捕和非法贸易的打击力度,以减少对动物资源的损害。
同时,教育宣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结论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部一个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通过保护措施的实施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第一条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惠益分享、保护受益、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小的绿色生产方式,防止、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采取低碳、循环、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生物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志愿者及当地群众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知识、利用技能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保护知识的宣传,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云南省野生生物多样性概况
简介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生态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该省拥有大量珍稀的野生生物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
这份文档将对云南省的野生生物多样性进行概述。
动物多样性
云南省是中国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里栖息着许多珍稀物种,如云南金丝猴、白眉长臂猿和云南滇金丝猴等。
此外,该省还是许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如白头鹤、黑颈鹤和红脚鸭等。
这些动物种群的存在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植物多样性
云南省也是中国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该省境内分布着大量的植物物种,其中许多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竹类和草本植物生产基地之一,如云南竹和石头
竹等。
此外,该地还有许多珍稀的草本植物和树木,如银杉、中国黄杨和汉泉杜鹃等。
保护和挑战
云南省政府致力于保护和维护该地区的野生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是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非法狩猎、生境破坏和气候变化。
这些威胁对于云南省的野生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潜在风险。
结论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野生生物多样性,包括众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
保护和维护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云南省政府应继续加强保护工作,采取措施减少威胁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09.21•【字号】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18年9月21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保护第四章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第五章公众参与和惠益分享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遵循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惠益分享、保护受益、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资源利用效率高、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小的绿色生产方式,防止、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采取低碳、循环、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生物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
云南省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况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本文将介绍云南省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状况。
多样性概述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生物物种。
其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为多样性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该地区包含山脉、丘陵、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动植物多样性云南省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包括珍稀濒危物种。
云南省的动物物种包括豹、熊、鹿、野牛等;植物物种包括茶树、杜鹃花、银杏等。
栖息地多样性云南省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多种多样的生物栖息地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些栖息地包括森林、湿地、草地和高山地区等。
每种栖息地类型都提供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合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和繁衍。
生态系统服务云南省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服务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食物供应和旅游资源等。
保护云南省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提供至关重要。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云南省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是保护云南省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结论云南省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多样的栖息地类型。
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提供至关重要。
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可以确保云南省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概述,详细数据和内容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确认。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Technical Criteria forBiodiversity Impact Assessment in Nature Reserve前言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标准,用于规范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
本规范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起草。
目次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24.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2A.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4B.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7C.对种群/物种的影响8D.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10E.对生物安全的影响11F.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125.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146.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分级147.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权重值168.评价报告提纲1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云南省境内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别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区边界范围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所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也适用于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确定为保护区生物走廊带、外围缓冲地带,并由保护区管理部门行使管理权的区域开展的一切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性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各地区(州)、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云南省植物群落多样性概况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区。
下面将简要介绍云南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概况。
1. 植物物种多样性
云南省因其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气候条件而拥有丰富的植物物种。
据统计,云南省境内的植物物种超过2万种,占到全国总数的六分
之一左右。
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特有植物种类,以及一些稀有和濒临
灭绝的植物。
2. 植物群落类型
云南省的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涵盖了森林、草甸、湿地、高山
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在不同地理区域形成了独
特的植被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3. 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设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和维护本地区丰富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这些自然保护区涵盖了各种植物群落类型,为植物的繁衍和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云南省的植物群落多样性不仅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可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来源。
云南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概况如上所述。
通过保护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我们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云南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其保护活动的法定底线,涵盖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明确指出,生物多样性环境不仅是自然保护的重要特征,而且也是人类及其社会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此外,该法规还将对森林、水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自然受保护区等重要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该条例禁止未经批准而破坏、违法收集和搜索野生生物。
同时,云南省将重点投资资源,为野生动物的繁殖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增加受到威胁的稀有野生动物的数量。
条例规定,未经批准破坏自然保护区、公园或者破坏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都要受到严格惩罚。
同时,条例要求不同地方政府应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资金投入,加强教育和宣传宣传,使更多的人群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总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不仅对开发、保护生物资源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去维护自然生存环境,确保未来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和享受这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26•【字号】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三十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三十号《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4年9月26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9月26日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4年9月26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章污染防治第五章绿色低碳发展第六章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保障公众健康,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美丽云南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系统治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机构,配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
鼓励和引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方式,协助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行政、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标准编码XX/XX-2006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Technical Criteria forBiodiversity Impact Assessment in Nature Reserve—————————————————————云南省林业厅2006年月前言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标准,用于规范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
本规范由云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规范由云南省林业厅委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起草。
本规范于2006年月日批准。
本规范自2006年月日起试行。
本规范由云南省林业厅解释。
目次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14.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2A.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2B.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6C.对种群/物种的影响7D.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9E.对生物安全的影响10F.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115.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136.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分级137.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权重值148.评价报告提纲15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云南省境内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别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区边界范围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所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也适用于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确定为保护区生物走廊带、外围缓冲地带,并由保护区管理部门行使管理权的区域开展的一切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性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各地区(州)、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若下列标准被修订,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3.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科学性:以保护生物学、生态学和相关科学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国际相关领域的行业规范,选取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指标;✓层次性:根据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系统地选取相应的指标;✓全局性:考虑保护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反映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服务于各级政府的战略管理和决策需要;✓客观性:系统、准确地反映生物多样性受影响的客观情况,尽量克服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科理论发展的局限性;✓预见性:根据专业知识,在项目建设期和运行期对各项评价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预测;✓实用性:考虑到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评估的可操作性,应尽量采用易于获取或预测的指标、参数,并提供相应的参数测定技术。
避免复杂、冗长且难以获取的指标。
4.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性质是在探明项目影响区目前生物多样性背景信息、分布格局、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动态趋势的基础上,预测项目实施和今后运转过程中可能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包括结构、功能两个方面)。
承担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任务的专家需对项目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明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和完成生物本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预测性评价。
评价内容应包含以下A→F共6个部分。
在完成野外调查和内业工作之后,评估专家使用评分表,对各部分内容的每项评价指标按照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从小到大的梯度分别赋予由低到高不等的分值,由评估专家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分,并计算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
关于各个部分的评估指标权重值,需要针对项目影响区的主体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地、湿地、水体等),邀请相关专家对三级指标打分,分别取其平均值之后确定。
评估的工作程序为:1.项目建设方向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正式书面申请2.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是否需要评估,如果需要评估3.项目建设方向具有评估资质的相关单位提出评估申请,获得同意后4.项目建设方和承担评估的单位共同向相关的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进入该保护区开展实地考察的申请、并取得行政许可5.承担评估的单位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开展评估(包括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项目建设方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后勤保障服务6.承担评估的单位按要求完成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并提交给相关的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A.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关术语和说明:1)评估区:根据具体项目性质,经评估专家组讨论确定纳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区域。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2)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指森林、灌丛、草地、水域湿地、农用地、其它。
3)景观/生态系统类型的特有性:是指仅存在于指定区域内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
4)景观: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的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5)生态系统:是包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通过能流、碳流和营养物质循环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可以是任何大小的复合体。
6)森林:一般是指以乔木或竹子为主,郁闭度大于(等于)2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这里将郁闭度为10%~20%的稀疏林地也包括在内。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7)灌丛:指以灌木为建群层片,郁闭度大于1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8)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草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和灌草地。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9)水域湿地:指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或人工综合体。
《湿地公约》中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等。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10)农用地:指耕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滩涂。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11)其它用地:包括各类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难利用的土地或植被覆盖度小于5%的土地。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12)斑块: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遥感更新。
13)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和非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的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内容。
1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提供保存生物进化所需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太阳能、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机质的合成,区域气候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及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及其具有的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的价值。
15)土壤侵蚀程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六个级别,具体标准参见水利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面积单位:hm2或km2。
数据来源:地面监测与遥感更新相结合。
16)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类型。
评价指标A1.受项目影响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是什么?其特有程度如何?A8.评估区内林草覆盖率减少的程度如何?指标权重和评分表1 景观/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指标评分* 参考权重表B. 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有关术语和说明:1)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2)栖息地:某种生物或生态群体生存繁衍的地区或环境类型。
3)特有类型:指仅存在于指定区域内的生物群落/栖息地类型。
4)连通性:即在空间和时间上不被分割而形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5)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它的破坏将导致群落生境和种类组成的变化。
6)优势种:群落中个体数量最多、盖度大、生活力强的物种。
7)群落结构:生物群落内各种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如植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评价指标B1.受项目影响的生物群落(栖息地)类型其特有性如何?B2.项目对生物群落(栖息地)面积的影响如何?B3.项目是否影响栖息地的连通性?B4.项目对生物群落关键种类(如建群种、优势种)的影响程度如何?B5.项目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如何?●指标权重和评分表2 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评分* 参考权重表C. 对种群/物种的影响●有关术语和说明:1)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物种:基本特征相似,彼此间能够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群。
3)特有物种:指仅存在于某个指定区域,该物种在该地区的丧失意味着在地球上的丧失。
4)稀有物种:小种群,通常地理分布区有限,或有限的生境,或个体分散距离宽;有成为更加稀有的风险,但不灭绝。
5)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很低,有灭绝的很大风险。
6)丰富程度:这里指生物个体数量的多寡,以生态学常用的多度等级表示。
7)食物网/链:生态系统中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成为食物链,多条食物链交织而成为食物网。
●评价指标C5.项目导致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有多大?●指标权重和评分表3 种群/物种影响评价指标评分D. 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有关术语和说明:1)主要保护对象:即该自然保护区法定保护的物种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要求保护的重要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