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5
《神奇的微生物》【知识与能力目标】1、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主要特征。
2、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微生物的图片,录像。
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一些有关微生物方面的资料。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小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微生物无处不在,微生物和我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今天就我们来学习神奇的微生物。
【讲授新课】探究新知: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讲授内容(一)细菌1、个体大小:个体比病毒略大些,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
肉眼的最小分辩率为0.2mm,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2、形状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3、细菌的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一般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
有的有荚膜和鞭毛。
荚膜有保护作用。
鞭毛有助于细菌的运动。
4、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有两种方式(1)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
(2)腐生: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
5、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的方面:人们利用醋酸杆菌制食醋,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豆类植物中的根瘤菌可以固氮,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蛋白质有害的方面:夏天食物变质通常是细菌繁殖所致,一些细菌能使人患病,肺结核、肺炎分别是由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一些细菌能使人们养殖的动物或植物患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设计本节课的理论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基于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学新课程资源,以利于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所以这节课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加入从网络中查找的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思路1、指导学生搜集细菌的有关资料;课堂中反馈,让学生从熟知的生活常识入手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观看网上查找的水果腐烂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有愿望想要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在网上找教科书中没有的细菌图片,让全体同学根据图片中细菌的形态进行分类。
(1)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认识多种细菌。
4、吸取26中老师二课活动制作模型的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上课时让学生动手制作细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点。
5、把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和26中刘丽老师备课时指点的细菌分布的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出示在课堂中,让学生阅读:(1)丰富学生的知识面(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6、首先播放视频:“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让后出示与细菌繁殖有关的相关习题(我把书上的习题改成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内容)这样设计(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7、播放视频资料“731部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时刻要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也充分展现了这些基本理念:丰富的资料、影片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学生,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有良好的效果;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资料分析、联系实际等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得到很好的培养。
神奇的微生物-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方式和生态地位。
2.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和危害。
3.掌握微生物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生态地位;2.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1.微生物的分类。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和生态地位。
2.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和危害。
3. 微生物实验1.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
2.微生物的染色和观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板书、图片等方式进行。
2.解剖法:通过实物解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3.观察法: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形态结构等细节让学生了解微生物。
五、教学手段1.讲义: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方便学生掌握。
2.多媒体教具:利用图片、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过程。
3.实验教具:培养皿、草履虫、显微镜等。
六、教学过程1. 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1.1 微生物的分类(1)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类;(2)通过对样本的观察让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1)通过实物解剖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2)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1.3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和生态地位(1)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教具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2)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1)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通过实验教具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在循环中的作用。
苏教版八上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教案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学习重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难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课堂导入:有一种生物,它们食入铁锈,清理污染的下水道,并同时产生电能,这些微小的生物中可能包含着原始生命的线索。
2003年SARS病毒肆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005年禽流感在世界一些国家流行,又引起极大的震动。
灵芝又称为瑞草,灵芝草,被人们喻为“仙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它到底是什么生物呢?其实这些生物都是神奇的微生物。
那么,你想了解微生物的知识吗?这一节你会了解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微生物的世界。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7---29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细菌细菌的结构特征:具有细胞结构,但没有。
细菌细胞一般由、、、等部分构成,有的还有和等结构,它们作用分别是和。
细菌的营养方式:或。
细菌的生殖方式:。
2:真菌真菌的个体大小:单细胞真菌个体小,如:酵母菌和霉菌。
多细胞真菌个体较大,如。
真菌的结构特征:具有真正的细胞结构,真菌细胞由、、等部分构成。
真菌的营养方式:或。
真菌的生殖方式:或。
3:病毒病毒的个体大小:十分微小,要用才能观察到。
病毒的形态(图14---39):_____状、状和螺旋状。
病毒的分类:根据寄主的不同可分为病毒、病毒和。
病毒的结构:无细胞结构,由和构成。
病毒的营养方式:病毒的生殖方式:。
合作探究:探究1(P28):.细菌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呢?探究2.为什么受伤后不及时对伤口处理,会导致伤口发炎、化脓?合作探究:探究3.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P30)温故知新:微生物适宜生活在、、的环境中。
神奇的微生物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明病毒、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以《超级细菌》这一个学生感性趣的话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如点
3、让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本节教学结束时为下一节课教学做好铺垫.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和特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是一个重点。
难点: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七、课后布置
1调查家庭成员有无滥用抗生素现象。
2 畅想我们利用微生物的前景
3 回家亲手培养一些真菌,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2、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3、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
5、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情感目标:1、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2、通过观察图片,影片欣赏,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教学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只有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及比较抽象的分类等级,才能为以后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打下坚决根底制定教学重点为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2、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教学难点:依据学情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她们对于生物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己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的分类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商店中的东西分类摆放情况很了解分析教学难点为:描述种的定义。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学情分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她们对于生物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己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的分类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商店中的东西分类摆放情况很了解学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图片演示学生准备:收集生物分类相关材料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游戏1 、出示实物:笔、本子、苹果、桔子、肉、蔬菜等2 、让学生当超市效劳员:如何摆放这些东西。
3 、引导学生说出摆放的原因及这样摆设的好处。
4 、总结引出课题二、教授新课:〔一〕1 、出示图片2 、组织学生做游戏,看哪组同学把图片上各组的生物分类分得准,并说出分类的依据3 、评价4 、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分类的依据,并看书找出生物分类的依据和自己的比照。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设计:神奇的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繁殖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微生物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生命活动特点等方面展开。
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探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情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对于微生物这一领域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微生物的世界。
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种类?”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学习新课(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讲解和展示微生物的分类、特点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主要类群。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让学生们亲手操作细菌培养实验,观察不同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理解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病毒、原生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通过讲解和展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参与营养物质的循环等。
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3.小结与作业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生命活动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时安排:教材先讲细菌,再讲真菌和病毒。
教学时可将细菌和病毒合并一课时完成,真菌一课时来完成。
2、内容分析:学习这不分内容,采用丰富的图片介绍电子显微镜下细菌、病毒、真菌的类型。
通过细菌、病毒结构模式图,或细菌的结构动画介绍细菌、病毒的结构。
以帮助学生达成细菌、病毒、真菌的主要特征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活动关注细菌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细菌、病毒的结构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同前面的植物、动物相比,本节内容较为抽象。
微生物的特征可从多方面如形态、大小、是否具有细胞结构、是否形成细胞核、营养方式等加以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微生物相关的产品、视频等,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对微生物的种类、名称、结构等所知不多。
教学时,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逐步传递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上网查询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真菌的信息资料,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小组探究中形成合作意识和严紧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真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
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
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一些知识呢?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一.概述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第五单元第14章第3节的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分析: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
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也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基本常识,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四.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细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1.上网搜集细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
2.橡皮泥3.预习课本。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两个广告—舒服佳香皂和滴露洗手液广告,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广告中都涉及到了一类生物,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细菌。
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新课学习:【预习反馈】PPT展示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2.微生物主要包含哪几大类?学生:参考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回答。
1.微生物一般结构简单、形体很小,其中许多无法用肉眼观察到。
2.细菌、真菌、病毒等【互助探究】PPT展示讨论问题:1、细菌的大小、分布有什么特点?2、细菌根据其形态不同,可分为哪几类?3、细菌的结构有哪些?4、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5、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学生:阅读课本P27-29页,同桌互助得出答案并展示。
【合作释疑】辩论赛: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为正方,持细菌对人类生活有利的观点,一组为反方,持细菌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辩论。
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1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2.6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
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
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病毒和细菌
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
(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
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
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屏幕展示: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
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师:激励评价学生的回答。
放课件:细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特征。
生:总结细菌的特征。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突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微生物王国的两位成员:细菌和病毒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有些会寄生在人体内,它们对人类来说是敌是友呢?下面看视频。
然后谈谈你对它们的态度。
播放多媒体课件:流感病毒、根瘤菌。
学生活动四:展示他们课前在
上查找并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共享(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
师:点评典型实例,鼓励上网查找并整理资料的同学。
课件展示: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图示。
设计思想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树立辨证的观点。
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对细菌、病毒有偏见,在教学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它们,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珍爱生命、珍惜健康,关注自然与社会的良好品德。
师:相机点拨,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研讨。
不管我们今天如何评价它们,微生物都还在不停的变化,它们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畅谈细菌和病毒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科学幻想”报告。
自拟题目,大胆设想,展示自我才华!
师:对学生的“科学幻想”报告给予点评、肯定。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机会在课上交流的同学,老师在班级开辟一个专栏:把你们的报告展示给大家。
设计思想创设一个平台:给学生施展他们的才华。
因为希望被认可和肯定是每个人的心理趋向,尤其是中学生更愿意表现自我。
同学间的交流,教师的参与、赞赏,能使他们内心得到极大满足感,坚定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自信心。
学生活动五:明理强化,自我评价:
三、结束与铺垫
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奇妙无穷,我们认识了细菌和病毒,还有真菌的奥秘等待我们下节课去揭示,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资料整理和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探究活动。
(三)真菌
复习回顾上节知识,承上启下。
师:微生物的世界就是神奇,只要你乐于探索,就会有“惊喜”等待你去发现。
课前一周我布置同学在家完成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作品”——课前精心培育出的霉菌呈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
学生活动六:探究学习:学生4~6人一组。
组长负责制。
用放大镜观察“作品”——课前采用不同原料培育的霉菌,再用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作品”;可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交换观察,感受资源共享的快乐。
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指导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
生: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讨论选择的变量,是否设计对照实验。
生生互动:分析实验数据,相互补充和完善实验方案。
补充填写实验报告。
生:得出实验结论: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有利于霉菌生长。
师:鼓励有创意的实验方案。
点评:最佳实验方案。
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长在馒头、橘子、衣物等上面的霉菌,加深学生的认识。
应用与拓展:多媒体课件给出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1.请同学们讨论如何防止家中食品或衣物霉变的具体措施?
2.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食品(馒头和猪肉)上生长的霉菌是否相同?
生:讨论回答。
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师:真菌的种类很多,约有10万种以上。
那么除了霉菌外,你还了解哪些真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请大家自学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活动七:自主学习。
教材P34。
生:1.酵母菌、木耳、灵芝等。
2.总结真菌的特征。
师:课件展示酵母菌。
点拨升华。
过渡:大家认识了真菌,它与细菌和病毒一样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请把自己在网上查到的有关资料与同学共享。
(四)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交流表达。
举实例说明其益处和害处。
师:激励点评。
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并积极发言的同学。
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酵母菌有关的食品。
简介抗生素。
设计构想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关爱生命、表现爱心的道德情操。
过渡:同学们学习能力很强。
既快又好的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任务。
下面让我们共同进入课堂评价阶段。
板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一般结构简单、形体很小,其中许多用功过肉眼无法观察到
二、细菌和病毒
细菌:有细胞膜、细胞质,但无细胞核
病毒:无细胞结构
三、真菌
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