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生物全套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136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最新4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重点难提示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渗透实验学习展示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一)被动运输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7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
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
3、类型:(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
4、动力:。
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
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
(1)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二)主动运输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5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
[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3、意义:(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
(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
如应用于人工肾的。
[思考讨论]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A.A﹥B>CB.AC.B>A>C D.B ●植物细胞壁是结构,即和其他物质均能通过。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优秀5篇)人的视觉和听觉篇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板书设计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一、眼与视觉(第二课时)(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全册第一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描述细胞的不同部分的作用。
1. 引导: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概念讲解: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洋葱片中的细胞,并用显微镜观察不同部分的结构。
4. 思考问题:询问学生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第二课:细胞的生物膜和运输目标: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方式。
1. 引导:通过实验观察生物膜的特点,了解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
2. 概念讲解: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通过主动运输和袢运输两种方式实现物质的跨膜运输。
3. 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模拟细胞内物质的运输过程,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生物膜对细胞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生物膜和运输的理解。
第三课:细胞的呼吸和新陈代谢目标:了解细胞的呼吸过程和新陈代谢的基本原理。
1. 引导: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呼吸的产物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呼吸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介绍细胞呼吸的三个阶段,以及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3. 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检测细胞的呼吸产物,让学生了解呼吸与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细胞内能量转化的过程,并讨论其重要性。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呼吸和新陈代谢过程。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细胞生物学的重要概念。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4篇】高中生物的教案篇一课题:第4节免疫调节I 学习目标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II 学习重难点1、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III 方法指导自学质疑/交流展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1.免疫调节是通过来实现的。
它是由、和组成的。
2.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组成的。
3.抗原体是指;抗体是指。
4.特异性免疫包括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起作用;后者主要是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过敏反应是指,其特点有。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B.形成浆细胞C.形成效应T细胞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抗体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通用7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 的含量根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构造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展大量繁殖。
〔2〕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展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过程: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考虑:人和具有细胞构造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1.过程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②TMV 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④TMV 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感染TMV A病毒;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精选13篇)高中生物教学教案篇1一、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
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
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
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
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
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
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新版高中生物全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4.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第一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展示教学步骤:1. 引入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简要介绍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方法3. 展示一些生物学的经典实验和成果4. 讨论生物学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讲:细胞和细胞器教学内容: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类、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分类3. 实验观察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4. 讨论细胞器在细胞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第三讲: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基因突变和变异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掌握遗传规律和基因突变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引入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2. 实验观察和分析基因突变和变异现象3. 讨论基因对生物发展和进化的影响4. 总结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第四讲:生物进化教学内容:进化的基本概念、自然选择、进化机制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自然选择和进化机制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2. 实验观察和分析自然选择的现象3. 讨论进化机制和生物物种的分化4. 总结生物进化的主要规律和影响第五讲:生态系统教学内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 实验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讨论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4. 总结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作用第六讲:人体生理教学内容:人体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生理的调节机制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步骤:1. 介绍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实验观察和分析人体生理的调节机制3. 讨论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4. 总结人体生理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3篇】高中生物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1、〔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可以知道,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高中生物详细教案【篇1】【课标要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考向瞭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及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
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7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