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字词整理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字词整理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字词整理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字词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整理

梁惠王曰:“寡人

..【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小国之君)、不谷(不善)等。】之于.【介词,对;“于”还可以表被动,如: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国也,尽心焉耳矣

...【句末语气词,重叠试用,加重语气】。河.内【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里是代词:这样;“然”也表示“正确”如“不以为然”。】。察.【考察】

邻国之政,无如

..【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用】战喻.【作比喻】。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鼓.【敲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词】,兵.【兵器,武器】刃既接

..【既:已经;接:接触;既接: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弃甲曳.【拖着】兵而走.【跑,这里指逃跑】,或.【这里指有的人;“或”一词多义,如“所守或匪亲”“或”解释为“倘若”】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凭借】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直….耳,固定结构,译为“只不过……罢了”,同义词有“徒、唯、第、但”如“第半日耳”“但闻悲鸟号古木”】,,是.【这】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

..【无,通“毋”不要。望,指望。】民之多于.【介词,比】邻国也【状语后置句】。

不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数罟

..【数,cù密。罟,gǔ网】不入洿.wū【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斤,是锛子的意思。】

以时

..【按照时节】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这】使民养.【供养】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丧死

..【.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丧,是为动用法。比如《乌有先生传》中“延邻医脉之”“脉”即是为动用法,译为“为….诊脉”】无憾.【遗憾,不满意。同时在古文中“憾”也有“恨”的意思,要结合语境理解。】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之以.【介词,把】桑【状语后置句】,五十者可以衣.【名词作动词,穿。当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常常活用。】帛.【丝织品的衣服】矣。鸡豚.【小猪】狗彘.【猪】之.【助词】畜.【畜养】,无.【通“毋”不要】失其时.【繁殖的时节】,七十者可以

..【可以凭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这里是错过的意思。“夺”一词多义:“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更换的意思。“舅夺母志”“夺”强行改变的意思】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庠序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之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代词,百姓】以孝悌

..【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之义.【道理】【状语后置句】,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这里颁白指:头发花白,喻指老人。】白者

不负.【背着】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百姓】不饥不寒,然而不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副词+名词,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不”是否定副词,“王”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称王、为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之”代词,指这件事。“未”否定词,没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常提前,如:不吾知其亦已兮】

“狗彘食.【名词作动词,吃】人食而.【表转折,却】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饿死的人】而.【.表转折,却】.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人死,则.【却】曰:‘.非我也,岁

.....【年成】也.【判断句】。’是.【代词,这】何异于.【介词,和】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句】?王无.【通“毋”不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岁,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知识点整理

君子

..【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一种染料。】,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介词结构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輮(róu)【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其曲中规.【圆规,测圆的工具。】。虽.【即使】有.【通“又”】槁.(g ǎo)【槁,枯】暴.(pù)【暴,同“曝”,日晒】,不复挺.【挺:直。】者,輮使之

然.也。故木受绳

..【受绳:经墨线丈量过。】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lì)【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

..【古今异义词,广泛地学习】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已【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则知.【通假字,

通“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

..(yú)【片刻,一会儿。】之所学也;

吾尝跂.【qì】【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也。登高而.【表修饰】招,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

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

。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使动,使..快】足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指游泳,名作动】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生,通“性”天赋,资质。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也,善假于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

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

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而神明自得.【.得,获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了】

........

故不积跬步

..【古人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qí jì)【骏马】一跃,不能十步;

驽(

..n.ú)马十驾

.....【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锲.【用刀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标志“之”】,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

.以,因为】.

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蟹六跪而.螯.(áo)【蟹钳】,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

..【.安身、托身】.者,用心

..躁.【浮躁,不专心】也。

师说知识点整理

古之学者

..【求学的人】必.【一定】有师。师者,所以

..【用来……的,…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指知识和道理】者,孰.【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疑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于】吾前【状后】,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跟从】而师.【意动,以…为师】之。吾师.【学习】道.【道理】

也,夫庸

..【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年龄】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判断句】。

嗟乎!师道

..【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

之圣人,其出人

..【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

..【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之】;

今之众人

..【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辱】学于

师。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身】也,则耻.师【以从师为耻】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

书而习其句读

..者【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解惑】,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

..【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遗

..【大的方面遗漏】,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相:偏指一方,可译为别人】,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年龄】相若

..【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形做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则足羞.【形做动,感到耻辱】,官盛.【形做名,势盛位高之人】则近谀.【阿谀、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多么】可怪也欤!【整个句子可译为: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啊!】

圣人无常.【固定】师,孔子师.【意动,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郯子之.【这】徒

.【一类人】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是故

..弟子不必

..【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

.学习、研究】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时

..【被动句】,学于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高三语文第3页(共12页) 高三语文第4页(共12页)

过【动词,指出…过失】秦论知识点整理

1.秦孝公据.【占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副词,牢固地】守以.【目的连词,以便】窥.【窥探、窥看】周室,有席.【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作状,像包裹一样】举.【攻取】宇内

..【天下】,囊.【名作状,像口袋一样】括.【包罗】四海之意.【意图】,并吞八荒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之心。当是.【这】时也,商君佐.【辅佐】

之,内.【对内,在国内;名作状】立法度,务.【从事,致力】耕织,修.【修造】守战

..【防守进攻】之具.【器械】;外.【对外,在国外;名作状】连衡而斗.【使动用法,使….争斗】诸侯。于是

..【古今异义:在这种情况下】秦人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而.【表修饰】取西河

..【黄河以西】之外。

2.孝公既.【已经,在……后】没.【死】,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原有的】业,因.【动词,沿袭】遗策.【策略】,南.【名作状,向南】取.【夺取】汉中,西

举.【攻取】巴、蜀,东.【名作状,向东】割膏腴

..【肥沃】之地,北收.【占领】要害

..【险要】之郡。诸侯恐惧,会.【集会】盟.【名作动,结盟】而.【表目的,来】谋弱.【削弱,使……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用来】致.【招纳,使……来】天下之士,合从.【通“纵”】缔交,相与.【动词,援助】为一.【一体】。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语气助词,表停顿】,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爱惜、尊重】人,尊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士人】而重士,约.【结】从.【通“纵”】离.【使动用法,使……离散】衡,兼.【合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军队,这里指结成联军】。于.是.【在这时】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这】属.【类,同义词:伦、侪、辈、徒、曹等】为.【替】之.【代词,他们】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

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这类人,】通其意.【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这】伦.【类】制.【统领、统率】其兵.【军队】。尝以.【凭借】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军队】,叩.【击,攻打】关.【函谷关】

而攻秦。秦人开关

..【打开关门】延.【迎接迎战】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而不敢进。秦无.【没有】亡.【丢失,如“亡羊补牢”】矢遗.【损失】

镞.【箭头】之费.【损耗】,而天下诸侯已困.【困厄不堪】矣。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

从散约败

....【合纵解散盟约失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控制】其弊.【通“敝,弱点、毛病】追亡.【动词作名词,逃跑的军队】逐北.【本义:败北,这里动词作名词溃败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盾牌】;因.【凭借,趁着】利.【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条件】乘.【凭借】便,宰割天下,分裂

..【重新划分】山河。强国请服.【臣服】,

弱国入朝

..【向秦称臣】。延及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享国

..【在位统治】之日浅.【短】,国家无事。

3.及至始皇,奋.【振奋,在这里是发展的意思】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名词,鞭子】而御.【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诸侯,履.【名作动,登上】至尊

..【帝位】而制.【控制】六合

..【天下】,执敲扑

..【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而鞭笞

..【用鞭抽打,这里指奴役百姓】天下,威振四海。南.【名作状,向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以之为”的省略,“之”指代“百越之地”,以为:“把它们当做”】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

..【低下头,比喻顺从、服从】系颈

..【颈上系绳,表示投降】,委.【交付;注意:《琵琶行》小序中“委身为贾妇人”“委”是“托身的意思”】命

下吏

..【司法官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fān,篱笆】,却.【译做“击退或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名词作动词,下来、到】而牧马,士.【勇士】不敢弯.【拉弓,使……弯】弓而报怨

..【报仇】。于是废先

王之道.【古代帝王治世的制度。道:法则、制度。】,焚百家之言

....【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以愚.【形容词的使用用法,使……愚昧】黔首;隳.【毁坏】名城

..【高大的城墙】,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销.【销毁】锋镝

..【锋:兵刃;镝:箭头。锋镝:兵器】,铸以为

..【把……铸成】金人十二

....【定语后置句,十二个金人】,以弱.【削弱,也译做“使…….弱”】天下之民。然后

..【这样以后】践.【踏,引申为依仗、据守】华.【华山】为城.【城墙】,因.【依靠、凭借】河.【黄河】为池.【护城河】,

据.【占据】亿丈之城

....【指华山】,临.【面对】不测之渊

....【指黄河】,以为

..【把……作为】固.【坚固的防御工事】。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诚实、可靠的】臣精卒

..【精锐的士兵】陈.【置、携,这里指拿着】利兵

..【锋利的兵器】而谁何

..【何通“呵”,稽查盘问。谁何:稽查盘问(过往行人)。宾语前置句】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

..【认为】

关中之固.【险固的地势】,金城

..【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千里

..【定语后置句】,

子孙帝王

..【名作动,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

4.始皇既没.【死去,去世。既没:去世以后。】,余威震于殊俗

..【边远的地方。同义词: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鄙,本义边缘的地方,在语境中解释为:边境】。然陈涉

瓮.【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牖.【窗户】绳.【名词作动词:用绳子做。判断名作动还是名作状,主要看后边是否有动词。这是一般情况】枢.【门扇开关的枢轴】之子,氓.【民】隶.【奴隶】之人,而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也;才能不及中人

..【平常的人】,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贤才】,陶朱、猗顿之富;蹑足

..【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

..【戍卒的军队】之间,而倔起

..【突然兴起】阡陌

..【田野;“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阡陌指田间交错的小路,在这里指田野。】之中,率疲弊

..【疲惫无力】之卒,将.【动词:率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兵器】,揭.【举起】竿为旗,天下云.【名作状,像云一样】集.【聚集】响.【名作状,像回声一样】应,赢.【担负】粮而景.【名作状,像影子一样】从。山东

..【崤山以东,古今异义词】豪俊遂.【于是】并.【.一起、一并】起而亡.【灭亡,使动用法也可解释,使……灭亡】秦族矣。

5.且夫

..【语气词,重提一事时常用,译做“至于那”】天下非小弱

..【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自若

..【像原来一样】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

也;锄櫌

..(yōu)棘矜

..(qín)【櫌,碎土平田用的农具。棘矜:酸枣木做的棍子,这里的意思是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木棍。】,非铦.【xiān],锋利】于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长铩.【长矛】也;谪戍

..【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之众.【兵卒】,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军队】也;深谋远虑,行

军用兵之道.【策略】,非及向时

..【先前。例如《琵琶行》中“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即先前、以前的意思。而文言文中“素”常常译做“一向”。注意区分】之士也。然而

..【这样却】成.

败异变

...【成功失败大不相同】,功业相反

....【取得的功业完全相反】,何.【为什么】也?

试使

..【假使,“使”有“假如、假使”的意思,比如《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衡量,动词,如《郑人有且买履者》中“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长絜.【衡量,与“度‘相对,同义。】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

....【语,名词作动词,谈论。相提并论。现代成语“同日而语”把两件事或者两种情况拿到一起来谈论,与这个词同义。】矣。然秦以区区

..【小小的。《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指愚拙。“感君区区怀”指“情意真挚”。】之地,致万乘

..【兵车万辆,指军事力量强大】之势,序.【名词作动词,排列座位,这里指招致、统治、管辖】八州而朝.【使动用法:使……朝拜】同列,百有.【通“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

..(nàn)【起事】

而七庙

..【天子的宗庙。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帝王的宗庙。】隳.【毁灭,这里是意念被动,指被毁灭】,身.【这里指秦王子婴】死人手,为.【表被动,其他表被动的词:于、为所、为……所、被、见、见……于、意念被动无标志】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三语文第7页(共12页) 高三语文第4页(共12页)

人教版必修三文言知识点(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⑤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四、一词多义

1、数 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若干) ②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cù,密、细密) 2、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3、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4、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五、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状语) 树之以桑(“以桑”为状语)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状语)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状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状语) 六、翻译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通“ ”通“ ”通“ ”, ”) ”) )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 虽有槁暴 7. 君子生非异也(“ (“ (“”通“ ”通“ ”) ”通“ ”, ”,) ) 二、古今异义 1.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 然.而.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古义: 今义:认为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 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 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梁惠王上》 ) ( ( ) ) ( ) 4. 疾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西门豹治邺》 ) 《史记·孙膑列传》 ) ( ( ) 《三峡》) ( ( )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劝学》) ( ( )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 )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3.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 ( ( ) ) 愿大王少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 乃以吴叔为假王( 《史记·陈涉世家》 ) ( ( ) ) 5. 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 ( )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 ) 6. 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 ( ) )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2.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 ① 填然鼓.之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 ( ( ( ) ) ) ) ⑤王无罪.岁 ( )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 ) 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01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必修三文言文重点字词积累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河内凶.:荒年 2、则移其民于河东:黄河以东(此处无倒装)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固定格式,怎么办呢?(宾语前置) 6、王如.知此:如果 7、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8、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生/死:形容词活用名词,活着/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活用动词,穿。 10、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11、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1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由振奋引申至开仓。13、非我也,兵.也:兵器、武器 14、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 【附】斯:①代词,这②连词,则、那么③不译 二、固定句式(参考课后练习二)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 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 三、虚词 1、之 (1)凑足音节,无实义: 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 鸡豚狗彘之畜 (2)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斯天下之民至焉 (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代词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以 (1)凭借:以五十步笑百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凭借) (2)按照:斧斤以时入山林 (3)把: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3、于 (1)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到: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必修三文言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九:《蜀道难》知识点梳理一、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二、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10.青泥何.盘盘多么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十:《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2019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语文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独五人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同“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 人盟(同“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页 1 第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故择先王之成法(同“释”,舍弃,抛弃)肉(同“脔”,切成块状的肉)尝一雍水暴益(同“溢”,涨水)溺死者千有余人(同“又”)2、一词多义(例)页 2 第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通“”,) 、 6.虽有槁暴(“”通“”) 7.君子生非异也(“”通“”,) 二、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然而 ..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古义: &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古义: 今义:认为 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古义: ~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 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 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字词句)梳理(精选.)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梳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词,了)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必修三文言文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虚词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不达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具告以事(介词,把)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去今之墓而葬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代“毛一鹭”)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寡人之过也(的)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汇总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及诗词全收录

蜀道难 作者:(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古义: 一、 通假字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 虽有槁暴 7. 君子生非异也 二、 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 “ (“ _”通“ ___________ ” , _ (“ _______ ”通“ _________ (“ _______ ”通“ _________ _”通“ ____________ ”,_ (“ _______ ”通“ __________ ” 通“ ________ ”) (“一 ” ” (“ _____ ) ” ”) ______ ) ) 古义: 2.然而不王者 古义: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 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J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1.数W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J 愿令 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 ( ) 《六国论》 )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劝学》) ( (《史记?项羽本纪》 (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J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必修三文言文实词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实词整理(一) 除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授予官职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出师表》铲除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刺客列传》消除 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除去 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鲁周公世家》脱去丧服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魏公子列传》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清理 除非问取黄鹂《清平乐》除非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11年高考)废除 谓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报任安书》说 燕人谓之荆卿。《刺客列传》称呼,叫 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是 项王谓其骑曰《项羽本纪》对……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陋室铭》认为 购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悬赏追捕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刺客列传》通“媾”,讲和,媾和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竹溪记》购买寻求 数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列举罪状 骑数千过其门《指南录·后序》几个,若干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细密的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天数,命运 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数目,数量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本纪》计算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逍遥游》汲汲,着急的样子 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孔子世家》技艺,方术

间 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五人墓碑记》中间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机会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表示一段时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刺客列传》不时地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抄小路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示房屋的量词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离间 侯生乃屏人间语《魏公子列传》秘密地,悄悄地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间隔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年间,期间 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竹溪记》偶尔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竹溪记》割舍 靡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无,没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顺风倒下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退却 委 委肉当饿虎之蹊《刺客列传》弃置 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刺客列传》委派,任命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委质:呈献,送 督 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总督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统帅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统帅诸军的将领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责备 迫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